立冬的「立」,即为起点。2.日期∶国历11月7日
3.气候∶立冬进入冬季,随著太阳往南半球移动,昼短夜长,天气逐渐转寒,东北季风转趋强劲,民众愈来愈能感受到阵阵寒意,许多人开始进补。
4.俗谚∶
●「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日,民间习俗食补,也是开始打牙祭时刻,过去农业社会,多数民众常营养不足,因此在立冬进补。
●「入冬柑橘黄,工人满山园」∶中秋时,橘子未成熟,外观还是绿色,但立冬後,橘子进入盛产期,满山橘子呈橘黄色,农人忙著采摘结实累累的橘子。
5.提醒∶立冬进补,不少人常在食物中添加米酒或绍兴酒,利用酒精行血、活血作用,达到驱寒保暖功效。部分民众会炖米糕,将糯米加米酒、龙眼乾,或吃姜母鸭、麻油鸡、羊肉炉、烧酒鸡补身,但酒精过量也会有酒驾问题,民众需留意。
当归、川芎、桂枝、黄耆、党参、枸杞、红枣等,也是冬季温补常用的食材或中药材,如十全大补汤加味,可补益气血,避免手脚冰冷、怕冷等症状,增强体力。不过,药膳有药性,有慢性病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民众,食补应适量,以免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愈补愈糟。
此外,体质较燥热或容易上火的人,若有眼屎多、口臭、口乾舌燥、常熬夜、肝火旺、眼睛布满血丝、便秘等情形,应少吃十全大补汤或四物汤等温补药膳,建议由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膳食用。
6.食物∶入秋後至冬季这段期间,台湾西部沿海地带正是螃蟹盛产时节,肥硕鲜美的黄澄蟹黄,是饕客最爱。
不过,螃蟹性寒,体质虚寒者应注意,可用紫苏叶或姜、蒜一同蒸煮,中和寒性;蟹膏、蟹黄虽美味,胆固醇含量高,三高患者宜节制食用。
7.养生∶立冬象徵冬季来临,早晚温差大,民众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若未做好御寒工作,恐致头痛、血压升高、脖子僵硬等症状,建议外出戴盖住耳朵的帽子,并穿厚袜、戴手套。
谘询对象∶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陈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