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综述

 liubaoliang 2012-11-09

2012<font style='color: Red' >高考</font>现代文阅读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综述 <wbr> <wbr> <wbr> <wbr>来源: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应对方略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高考卷出现的三类题型

一是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是什么”或说“写什么”

二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是审美鉴赏性试题。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

一、品鉴字词题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基本思路

围绕主旨,结合语境;指代性词语,明确化;修辞性词语,本义化;概括性词语,具体化;抽象性词语,直白化;

经典例题(1):05年高考《一日的春光》 14.“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释词)这里用通感(或移就)的手法(手法)表达了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效果或情感)

思路导引:释词含义+手法(修辞)+语句要表述的意思(有时含感情)(表达效果“为什么好”)

(一)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二)题目中词语(文章标题)的含义

提问方式:经典例题(1): 21.(《一朵午荷》2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答:4分)答: ①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 ②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经典例题(2):请结合文本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答: ①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 ②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 ③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情感。

思路导引:

①首先思考该词明写什么,暗寓什么,实写什么,虚写什么;

②其次思考词语的象征义③把握该词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结合现代文阅读十题型命题类型一)

(三)理解题目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提问方式2:本文原题为“……”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

经典例题:叶倾城《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22.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

答: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答题要点:①意思更明白,更能彰显文章主旨;②语意双关,更有韵味;③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2分)

答题(要点)  ①文眼,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②人物或主题的象征作用③结构上线索作用  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⑤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或象征义。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

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设问方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小说题目的作用

①熟悉小说标题的作用:

A是小说的线索(如《药》《项链》);B表现人物(《变色龙》);

C概括事件(《陈涣生上城》);D突出主题(《有钱无钱》)

②特别要留意一语双关的标题,注意它隐藏的意思,分析它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经典题例:大道145号》这个标题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设置悬念。这个地名激发了科比及其妹妹对那里的美好想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引人入胜。

是小说的线索。幸福大道145号贯穿全文,文中有八处提到此名。

推动情节发展。情节的发展都与幸福大道145号相关。科比获知并记下这个地名—给那里的父亲写信—想象那里的美好—暗自去寻找那地方——发现那里是监狱,获知父亲是罪犯——隐瞒真想,迎回服刑的父亲——成才后请求改监狱名为幸福大道145号。

突出人物。此题此名维护了一个囚犯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突出科比坚强善解人意的性格。

突出主题。此题突出了主旨,亲人间的爱是锁不住,它可以扩展到所有人。

(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含义                                 

题型说明:此类词语多为名词、代词等词语,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把握其内涵。

经典例题:《自然》15.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答: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导学案第四题15小题)。(结合现代文阅读十题型命题类型一)

品鉴字词题小结

1.在语境中解词,这是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准确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这是基础。

3.分析词语的修辞义,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这是重点。

具体来说要做到四关注:

1.关注内部信息 2.关注外部信息  3.关注修辞 (有时是词语的特殊用法)4.关注情感

 

二、文中重要句子题

设题模式总述

1、  句意理解型

.理解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用剖析型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艺术赏鉴析型: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请以第几段为例,从……加以赏析。

4、情感态度解读型:“……”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说“……”,结合全文评价作者的观点。

(一)句意理解型应试策略

要求理解的句子往往是富有特色的句子——要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要么句式复杂、不够直白;要么运用辞格、表意含蓄。要么兼而有之。这就要求我们用直观、直白、不施文采的语句结合语境将其对译

富有哲理

1. ①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②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不够直白

2.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动用修辞

3.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切都不似从前。 

表达还原

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1.形式还原:在句子的理解中,我们的解释必须朴素平实,绝对不用含蓄解释含蓄,不用修辞解释修辞,不用描写解释描写。

比喻——寻找本体,明确含意;比拟——找准比拟双方的共同点;双关——探寻双关义;夸张——回归现实性表达

2.内容还原:通过对句子意思的审定,找到需要还原的词语的真实含意。

(一)句意理解型

提问方式:1.理解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3.结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经典例题1:《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9.“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

经典例题2:《针挑土》第二题“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P178页《金考案》

 答: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苦。

答题模式:注意是否有修辞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般要注意

①着眼上文,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②联系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③注意修辞方法,正确解释词义

④结合写作背景,确定词语的内涵⑤注意词语搭配,准确辨析词义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二)作用剖析型

这类句子往往是总领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或各个层次的中心句。这类题高考出现的不多,规律也较为容易把握,主要掌握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经典例题:《自然》13.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①(结构)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②(内容)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 ③(情感)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答题模式:结构+内容+ (偶尔情感)

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开头句子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开门见山,呼应标题;开门不见山,荡开一笔,设置悬念;故设疑问,引发思索;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中间句子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呼应开头,为结尾做铺垫;呼应标题,深化主旨;

 

    结尾句子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

结尾句

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感情。

中心句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转承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说理深刻,具有辩证气息;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矛盾句

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深刻的用意.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抒情句

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变式句

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的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

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艺术(表现手法)赏鉴析型

提问方式

1.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妙处。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句子内涵++修辞手法效果(表情达意)

【经典试题示例】

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参考答案:这里用了比喻(修辞),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效果)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情感)

“赏析一句话”

(三)艺术赏析型应试策略

思考角度: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句子内涵;作者情感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赏析。(6分

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

参考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②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③ 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④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⑤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赏析一段话”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语言特点/手法+对象+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抒发情感/观点/句段内容

《草屋的声音》13.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6分)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答:①以季节变换为顺序,描绘了被征服土地上出现的动人“画景”。(2分) ②由嫩绿深绿、青黄相融到金色,突出了“画景”的色彩变化;(2分)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2分) 

经典例题:2011四川高考《锈损了的铁铃铛》最后一段: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答案:①运用细节描写生动感人,写勉儿的“大滴眼泪”,表达勉儿的伤痛和对爸爸的深切怀念,。(2分)②风铃的“绿锈”“裂缝”“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就是爸爸艰辛而疲惫的人生写照,表达了对爸爸的深沉赞颂之情。(2分)③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既给人戛然而止之感,又使文章结构浑然。(2分)

要求熟练掌握现代文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能进行准确的解读,深入的鉴赏。思考角度:修辞、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人称使用、结构上、句子内涵、作者情感等。答题模式:手法+效果+句子内涵+情感

经典例题:2011四川高考《锈损了的铁铃铛》第6自然段:“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玉簪棒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己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拟人手法,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2分)②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2分)③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2分)

特殊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修辞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

衬托

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

中心思想。

对比

总的来说,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对比中凸显文章主旨。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反语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引用

使论证具有说服力;引用古诗词,有古典韵味。

顶真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

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

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四)情感解读型应试策略

情感解读题往往是以大题的形式出现,是高分值题。引文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是文章主旨主题内容。

06重庆卷《说村落》

【经典试题示例】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

②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③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应试策略:当然结合文章内容,而非一句话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更典型的对文章主旨的考查题。

06全国卷卷《绵绵土》

【经典试题示】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提问方式:1.“……”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说“……”,结合全文评价作者的观点。

3.第X段谈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经典例题(1):2010四川高考《自然》14.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经典例题:《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

答:(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观点是什么)(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为何有这种观点)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主张怎样做——主旨)

答题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重要句子题小结

1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要理解文意,首先要理解句意,特别是句子的深刻含义。理解句意是把握文意的基础。

2 .要“句不离词”。要弄懂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能够解释词语,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

3 .要“句不离篇”。所谓句不离篇,一是指不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有所不同;二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也是不一样的;三是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同样的句子,由于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

4 .要借助语法。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各成分的搭配关系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5 .要借助修辞。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三、筛选整合与归纳概括题

设题模式综述

提取具体内容要点

1.请分点概括“……”的具体内容。2.本文具体描写“……”请分类列出。

3. 这里所说“……” 表现在哪些方面?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

概括文章段意或主旨

5.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文章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X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注:大分值的情感理解题多是概括主旨题的变型)

一、提取具体内容要点

提问方式:1.请分点概括“……”的具体内容。2.本文具体描写“……”请分类列出。

3.这里所说“……” 表现在哪些方面?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

经典例题:《青岛的树》21.青岛的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予以概括。(4分)

答:茂密、苍翠,多人共栽植,能滋养心灵。

思考导引:此类题考概括能力,概括前一定把握考查范围的思路(或全文或相关段落),然后按作者思路用并列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等顺序分点列出。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1、总揽全局,整体把握,防止遗漏答案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各层的内容要点

2、锁定答题区域,筛选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句。

3、分列要点。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同类合并”“异质分列”,可结合分值确定答案的要点数目。

4、语言加工。将各层中提取出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语言加工再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注意: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

二、概括文章段意或主旨

提问方式:1.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2.文章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X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经典例题(1):《灯火》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经典例题(2):《草屋的声音》22.本文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中又说“草屋无言”。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草屋无言”与题意并不矛盾。(1分)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美好回忆,对草屋主人的真切赞美,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深情留恋,(3分)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追求。(2分)

解题指导

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

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

3.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

概括主旨段意题答题模式

主要内容(写什么)+情感态度(为什么写)

注释:段落是浓缩的文章,段意的解读类同于主旨的概括。只是有的段意概括题不必谈及作者情感态度。

四、鉴赏评价题

高考常见设题模式

赏析作品艺术手法

1.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方面对“……”加以赏析 。

2.文章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3.本文“……”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鉴赏作品思路结构

4.本文是怎样谋局布篇的?5.文章开头(结尾”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7.第X段和地Y段各有什么侧重,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一)赏析作品艺术手法

提问方式:1.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方面对“……”加以赏析。

2.本文“……”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文章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经典例题(1)《烟花三月下扬州》26.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答:(1)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经典例题(2)2011四川高考《锈损了的铁铃铛》第6自然段:“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己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拟人化手法,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2分)②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2分)③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2分)

经典例题(3)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赏析。(6分)

    第②段: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参考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②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③ 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④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⑤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赏析作品艺术手法小结

(1)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  法、结构手法等)及其作用

(2)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3)用词上:多用叠词、拟声词、色彩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有何好处。

(4)句式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多引用(化用)诗句等。有何好处

(5)人称效果

(6)整体语言特色:清新明丽、委婉含蓄、明白朴实、诙谐幽默等。

(二)鉴赏作品的思路结构

提问方式:

1.本文以“某某”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2.本文是怎样谋局布篇的?

3.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

4.第X段和地Y段各有什么侧重,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5.文章开头(结尾”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结构有下列元素: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铺垫和伏笔、线索和顺序、分总和总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

整体鉴赏——梳理思路

经典例题(1):2010年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0.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文章结构有下列元素: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铺垫和伏笔、线索和顺序、分总和总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

经典例题(2):2010年江苏卷《谈静》

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经典例题(3)(2010年高考四川卷《自然》第16题“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4分)

16. ①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 ②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情感认识上的深化

设题角度总述

局部作用

1.考察开头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2.考察结尾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

3.考察中间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4.考察文中某一物象(或场景、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整体鉴赏:.对整篇文章谋局布篇技巧进行赏析。

(一)局部作用 ——开头部分

经典例题1:09山东高考《记住回家的路》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内容),引发感悟,为下文写“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内容),做铺垫(结构术语)。

设问方式1:“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散文)

题型特点:因这类题型考查作者的构思立意,其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

答题思路:①与文题的关系,开头点题、照应文题;②与结尾的关系,首尾呼应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③与下文的关系,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④与主要内容的关系:衬托(正衬、反衬)了……主体内容;⑤对主题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经典示例:07四川《焰火的变奏》(赵丽宏)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案: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手法、与主要内容的关系);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对主题的作用)。

      经典示例08四川《我爱水》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与题目的关系);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与下文的关系);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对主题的作用)

思路点拨结构术语+内容+情感(通常出现)

设问方式②:小说的开头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开头的作用

1、与题目的关系:开篇点题,扣住题目。2、与人物的关系:借写什么来塑造人物。

3、与环境的关系: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抒情基调。4、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A: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B: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总领全文,引起下文。D: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E:设置悬念,埋下伏笔。F:欲扬先抑。G:首位呼应。

5、与主题的关系:开门见山,点出(暗示)文章主题。

经典例题: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一)局部作用 ——中间部分

经典例题:2010全国高考7.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

答: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一)  局部作用 ——结尾部分

结尾句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设问方式1: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思维流程及答题要领。

①先找出结尾有何特色:如结尾出人意料;结尾带有悲剧性;大团圆式的结尾;结尾留下空白。

②分析结尾与前文情节有无照应,对塑造人物有无作用。

③分析结尾对主题有无作用,给读者带来何种感受。

经典例题2012年成都二诊:小说的结尾部分体现了微型小说“尺水兴波”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结尾部分当绿衣女子离去后福特陷入失望,决定将爱情转为友谊,小说情节突转;

②中年女子说出真想,绿衣女子恰是福特要约会的人,小说进入高潮,情节突然终止;

③这样的情节设置使小说一波三折,别有意味。

(一)  局部作用 ——引用作用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引用格言的作用: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一)局部作用—主要物象作用

思路导引:(1)贯穿全文的线索

(2)是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寓之理的载体(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

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一)局部作用——次要物象作用

经典例题:《红叶落处是秋风》18.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4分)

答: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衬托”“铺垫” “突出”“深化”等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导引:(1)本身表达的内容

(2)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引出主要对象,为下文……做铺垫。

(3)与主要景物的关系:对比或类比,起烘托、   反衬或正衬的作用。

(4)突出主旨的作用:从正面(侧面、反面)突出……主旨

(三)整体鉴赏——赏析技法

考点阐释:对整篇文章谋局布篇技巧进行赏析,此类题型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散文、人物传记和小说中,主要考查选材的特点。

思考角度: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细节描写、选材典型、材料安排(顺序、倒叙、插叙)等。

经典试题】07重庆《告别三峡》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参考答案:(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答题要点: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人称类

提问方式:

1、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经典试题】 (10年全国卷1《灯火》)

答案: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人称的相互交叉。

②不同的人称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强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人称的相互交叉。

 2、不同的人称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强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五、探究类试题

探究性性试题特点

①开放性

  A、见解独到     B、观点深刻

②限制性

  A、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

  B、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本文)

探究题的命题原则
  探究性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少数省份设置12分,研究试题,我们发现它们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比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等。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决定的,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经典题例:高考广东卷为例,选文是迟子健的散文《泥泞》,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说的是人们不会有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制造困难和阻碍。“我们是否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意思是说过惯平淡生活时,需要有些艰难困苦来提醒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地去做好工作。
  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选文是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探究性性试题回答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关于探究题的具体解题要领
  1.前车之鉴,防止无谓失分
  就备考实践和高考实际情况看,同学们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偏”,没有明白题干要求,没有读懂文章的主题,没能弄明白作者所叙的是什么事,抒的是什么情,说的是什么理,拿起笔就答,要么就文章说文章,要么踢开文章“另起炉灶”,只谈自己的生活或体验。二是“空”,空谈大道理,没能把自己的独特体验融会其中,常常套用名人名言,来一句干巴巴的说教,缺乏说服力。三是“乱”,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却只是重复着一层意思,不能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没有层次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语言没有推敲、整理,常常表达混乱,言不达意。
  2.把握答题步骤,认真规范答题
  首先,要读懂文本,整体把握,细部揣摩,不脱离文本空谈。其次,结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具体的实例分层次加以透彻分析,做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内容准确、全面,考虑字数要求。再次,重视表达的规范,语言要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最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指向,工整誊写,保持文面整洁。
  3.注意两个事项:观点的表述和论据的使用
  关于论点。探究性试题的观点从何而来?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常常会给我们暗示。大致有四种类型:①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同学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②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是独自成立的命题,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例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③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同学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人生成长注意先天与后天的并重,社会现象应该辩证看待。④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我们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具体答题时,我们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等等。
  关于论据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据此,我们将
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①文本+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我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事例+观点。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时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理论+观点。常见理论主要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文本+现实+观点。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此类题目,要求同学们首先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然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