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问新“24孝”

 乐山老杨 2012-11-09
 
  “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了新“24孝”行动标准”。比起老的“24孝”故事,新标准简洁易懂更家常,然而其量化孝心的做法以及脱离父母需求、子女能力的条款也备受质疑。
 
 【一问】 新“24孝”你能做到多少?
  <<<记 者:浏览新“24孝”标准,你能做到多少?
  张树林:我父亲前些年去世了,上面还有一位80多岁的母亲。我看了一下,在新“24孝”行动标准中提到的“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给父母零用钱”、“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条目我都做到了。但里面还有一些标准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这一条,对很多年纪大一点的父母来说,大多文化程度都不高,能识字就算不错的了,还要他们操作电脑,简直太不现实了。还有旅游和看老电影这两项操作起来也有难度,我们和父母两代人的生活观有差距,老人普遍都觉得看电影、旅游是乱花钱,所以即便子女想做也难实现。
  黄幽燕:我的父母双方都健在,并且离我住得也不远,所以新“24孝”标准对我比较有参照意义。我和张树林的情况差不多,像“经常带爱人和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这些日常的行动比较容易做到,而对于新行动标准中提到的“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为父母建立‘关爱卡’”、“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这些或者从来没有做过或者做得不好。比如听父母讲过往经历这一点,同一件事他们讲很多次之后,就有点失去耐心,我可能就会打断说:妈,这个事情你讲过好多遍了。
  郑大桥:我不能说24条全都做到了,像“教会父母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陪父母看电影”这几项就比较难,而其他的大部分条目我一直坚持在做。总体的感觉是新“24孝”行动标准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不论做儿女的实际情况如何,至少能做到其中一项。
 
 【二问】 孝心有必要标准化吗?
  <<<记 者:新24孝行为标准一发布,瞬间就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关于“孝道”的讨论热潮。支持者认为此标准“贴近当下城市化、网络化生活现实”、“与时俱进”,而质疑者则纷纷吐嘈“孝顺不是形式主义,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不该盲目给孝定框框”、“对子女的能力要求太高”。对此,各位的真实看法是什么?
  黄幽燕:“新24孝”与时俱进,把单纯的物质层面的关怀扩展到了心理层面,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我认为尽心奉养父母是为孝,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该是笼统的条条框框,并且有相当部分并不现实。每个人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认识水平不同,对父母尽孝的方式理所当然也会存在差异,对于常年外出打工者或者经济条件有限的子女,你不能说别人没有做到这些标准化的条款就是不孝啊。
  郑大桥:孝顺确实不等于是形式主义的条条款款,但孝顺要让人感知到必须得有载体。你不能光是嘴上说“我很孝顺”,行动上却什么也不做呀,孝顺必须通过形式的手段体现出来,这不是走过场,而是必须的条件。
  张树林:我的观点是,有这个东西比没有好,它至少是一种引导和提醒,让我们对父母的孝心能落到实处。但我觉得,新“24孝”行动标准针对的主要群体可能还是城市里的父母,类似上网、拍照、旅游、看电影这些活动,对农村老头、老太太大多数是不现实的嘛。
  郑大桥:我不同意张老师的观点,新“24孝”标准应该是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地域的父母都适用。比起元代郭居敬编录的《24孝》故事中的“愚孝”,新“24孝”标准贴近现实生活、紧跟社会进步的脚步,对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提到的“常跟父母做交心沟通”、“仔细聆听父母往事”、“给父母做饭”、“陪父母拜访老朋友”,不论是对城市还是农村父母都同样受用,说穿了,只要能跟子女多交流,感受到儿女的孝心,父母们就满足了。新“24孝”标准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其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有多少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唤醒每个人匆忙往返于名利场的人回过头看看自己的父母,真正用心孝敬父母。
  张树林:弘扬孝道必须值得提倡,特别是如今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但有一点我必须提醒大家,做任何事的归结点都应该是以父母的需求为先,而不是子女的一厢情愿。同时,儿女们在具体操作中,也要量力而为,没有必要刻板对照,比如那些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不能陪伴父母左右,就常打电话回家,或者经常拍照片寄回家,只要让父母高兴,就是孝顺。
 
 【三问】 新“孝道”是什么?
  <<<记 者:孝道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新时代对孝全新定义,对孝道中也加入了时代和科技元素,那么,你理解的新“孝道”应该是怎样的?
  张树林:中华民族自古讲究“礼仪”“孝道”,对父母孝顺是基本的做人准则。如果说旧的“24孝”更多是指从物质层面来奉养父母,那么新的“24孝”在加入时代、科技元素的基础上,则更侧重于精神慰藉。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正在渐渐老去,相比之前几代的父母,她们的物质生活有所保障,却面临着“空巢”“孤独”等精神上的困惑,为此,新“孝道”的内涵上更偏重对父母心灵的抚慰及精神需求的满足。
  郑大桥:我非常同意张树林的观点。从旧到新,内容和形式都变了,但其实孝的内核没变,那就是要关爱老人,让他们健康快乐。新的“孝道”不是愚忠愚孝,不是没有内容的空洞说教。新“孝道”的概念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还有与新时代同步的精神,它引领着社会迈向向善之路,其价值远在一个单纯家庭的尽孝之上。

新“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