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文豪原配张琼华,新婚26年终盼来郎君,在婆家68年仍是女儿身

 历来现实 2020-02-03

少女时代的她,嫁给了一个情深款款的文学青年,拜天地、入洞房,丈夫日后成为了大文豪,却是一去再也不回头。
26年后,丈夫归家,夫妻再次相聚时,丈夫却已另结新欢,而且新人还陪伴左右。
她不是别人,正是当代文豪郭沫若的发妻张琼华。

说到张琼华,好多人都会觉得非常陌生,但要是提到郭沫若,就无人不知。郭沫若是大诗人、大文学家,头上的桂冠数都数不过来。
郭沫若的感情世界也丰富多彩,登记在册的妻子就有三个,跟他有过交集的女人不计其数,几乎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多。
既然郭老如此风流,他又如何一辈子没有碰过自己的发妻呢?
回答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必须要从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说起。
封建社会,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不可以做主,没有选择的余地,一切都听天由命。
辛亥革命后,旧体制被推翻,旧风俗也受到了挑战。五四运动带来了新的风尚,婚姻自由也成为青年男女追求的权利。
不少时代青年勇敢地向封建礼教说不,对父母选择的对象投下否决票,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但同时也牺牲了很多传统女性的幸福,演出了一个又一个悲剧。郭沫若跟原配的婚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是时代的悲剧。
六零后七零后的人,一定看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神秘的大佛》,电影描述的故事发生在四川乐山,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张琼华,就是在光绪十六年出生在四川乐山的苏溪场。1911年,时年19岁的郭沫若离开老家乐山到成都读书,到学校半年后,他突然收到了母亲的来信。
母亲告诉他说在老家给自己订了婚,这个女孩只比他大两岁,人品好,也懂文化,对方家境也不错。19岁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郭沫若这个有血有肉的小伙子也对异性充满渴望。一听说母亲给自己订了婚,而且还是个读书人,郭沫若心里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难以平静,对那个素未谋面的女孩充满了期待。
于是郭沫若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时刻盼望着娶新娘、进洞房。幸福时刻终于来临,第二年的正月十五,父母给自己举办了婚礼。
喝过交杯酒,闹完洞房,宾客散去之后,郭沫若轻轻关上房门,迫不及待掀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当他看到新娘绯红娇羞然而平凡的脸庞时,却大失所望,心头的烈火却像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瞬间熄灭。待到他再看清楚新嫁娘的小脚,他干脆就甩开长袍、拂袖而去,留下新娘一个人在原地发呆,洞房中灯盏中的油也即将燃尽,奄奄一息。
跑出洞房的郭沫若蹑手蹑脚来到了厢房,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
第二天郭沫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两个老人谁也没有留意新娘那强颜欢笑,残留泪痕的脸。此后,郭沫若像住监狱一样,在厢房待了五个夜晚,而新娘张琼华也在新房度过了五个不眠之夜。
新婚第五天,郭沫若就迫不及待地告辞了父母,回到了成都的学堂。告别妻子的时候,郭沫若像做贼一样目光闪烁,不敢告诉妻子什么时候回来,因为他无法面对这段婚姻,已经决定了不再回来,但又没有勇气说出口。
至于自己走后,张琼华怎么办,却也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这时候的郭沫若满腹经纶,风流倜傥,满怀对男欢女爱的渴望。可是自己苦苦等来的,却是一段如此不堪的婚姻,一个不堪入目、如此乏味的新娘。
自己除了忘却,除了逃避,除了要追求自己的爱情,别无选择。
理想,总要付出代价的,也许这代价就该张琼华来付出。
1913年暑假过后,满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新生活的渴望,少年学子郭沫若踏上了东去日本的旅程。
而他的妻子张琼华,自嫁过来之后,就成了一只笼中鸟,被囚禁在这里身不由己。她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感情深埋心里,所有的欲望都紧锁起来。希望自己的如意郎君能回心转意,能有团聚的一天,尽管她知道这希望非常渺茫,可还有什么办法呢?
张琼华在郭沫若家中侍奉公婆、度日如年之时,到达了东瀛的郭沫若像小鸟飞到了蔚蓝的天空,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郭沫若远离祖国,人生地疏,但吉人自有天相,感情世界并不空置。
到日本不久,一个重情重义的日本少女伊藤富子,便走进了郭沫若的世界。两人在一起生活十多年,伊藤富子对他不离不弃,夫妻俩相濡以沫,还有了五个孩子。在郭沫若在东瀛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也没有淡薄对原配的厌恶。郭沫若没有单独给张琼华写过一封信,都是在给弟弟的信中捎带提一下而已。
蒋氏欲结新欢之时,还不忘给在老家的发妻毛福梅写下一封休书,好聚好散,不能耽误人家一辈子嘛。
可是新时代的青年郭沫若却没有蒋氏那么迂腐,连休书也懒得去写一封。
但郭沫若倒是没有忘记每次给弟弟的家书提到张琼华,每次提及都要关照她"别忘记好好侍奉我的父母。"
1937年,郭沫若抛弃了他的日本妻与子,不辞而别归国。 1939年2月,郭沫若老父病重,在政坛平步青云、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衣锦还乡亲自探望。
回到家乡后,众亲友都争相跟志得意满的郭沫若言谈,只有张琼华躲得远远的,像一个佣人那样不敢大口喘气。
她仔细打量着自己的丈夫,自己生命中最重要却匆匆离去的男人。他比过去更加英俊、洒脱,昔日那个长袍少年已经成为一个西装革履的英俊军官,身边还有一个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摩登女郎。
26年了,这是夫妻第二次相见。近万个日日夜夜,张琼华青灯孤影,独守空房,大脑中曾经无数次浮现着他们见面的情形;可万万没有想到,夫妻再次见面时会是这样的场景。
26年过去,自己已经是半老徐娘,发色斑驳,而丈夫却仍然风度翩翩、还有美人相伴,心中残存的一丝希望完全破灭了。
可怜的张琼华,你不过是他家的侍女丫。不,连侍女丫鬟都不如,丫鬟还有工资呢?你呢,分文未取,任劳任怨,辛辛苦苦几十年。
郭沫若不敢去自己的房间,因为他面对这个女人,会想起那个不堪的夜晚。
这么多年了,张琼华和在丈夫的"新房"里,郭沫若留洋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悬挂在床头,两人新婚时购置的家具和用品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还有郭沫若儿时的玩具,上私塾的书包,涂鸦的本子和大家捎来的郭沫若发表作品的报纸、刊物都像珍宝一样放在书桌上,一尘不染。
此时,郭沫若的老娘已经作古七年,七年前老母亲弥留之际专门交待:哪一天小八(郭沫若姊妹中排行第八)要是回来了,一定要善待我这个儿媳,千万不能再辜负人家了。
郭沫若听了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别的不说,就看在人家当了这么多年丫鬟的份上,也要有个意思。
于是,大才子、大文豪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当着众人的面,上前一步,在众人的注视下,给张琼华深深地鞠了一躬。
不光如此,郭沫若还非常慷慨地提笔挥毫,给张琼华写了两首诗,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墨宝可值钱呢,日后你要是手头拮据了,这个还能卖不少钱。
然而张琼华却一直珍藏着丈夫的墨宝,无论日子多紧巴都舍不得卖掉。
在张琼华看来,自己这辈子的守候,能换来老公的一鞠躬,和一个题诗,自己也算是值得,无怨无悔了。
1939年6月,郭沫若父亲去世,郭沫若一刻也没有在家停留,连夜携娇妻爱子离开家乡。在村头,张琼华一直挥手,直到郭沫若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线中。 张琼华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差点是永远。
解放以后的张琼华,穷困潦倒,手头真的很拮据,但她没有去卖郭沫若的题诗,也没有向郭沫若伸手。原则上说,虽然二人没有办理手续,二人已经事实离婚,法律上没有婚姻关系,也没有彼此赡养的义务。
而且她还说郭沫若的工资和稿费也不多,还要养家糊口,日子过得也挺紧张的,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1963年,张琼华前往西安看望自己的姨侄女,在亲戚的鼓动下,又鼓足勇气去了一趟北京。她晚年对人说起过当年的情形,那次她与郭见了两次面,聊了聊家常话题,然后就回了四川。临走时郭沫若还曾送给过她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回到老家四川后,张琼华继续过着平静如水一般的生活。身体好的时候就去街上转转,看看别人家的小孩子,一坐就是多半天。年纪很大的时候,身体不利落,便不能上街转了,就坐在门前的竹椅上静静地望着街上。有时候,望着望着,泪水就从浑浊的眼睛里流出来。
郭沫若后来还真的是够点意思,每月邮寄十五元回去,而张琼华则按照郭沫若的要求填写回执。 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去世。亲友怕张琼华承受不住,没有告诉她。
在郭沫若去世一年后,有关方面在在乐山举行了首届郭沫若学术讨论会,特地邀请了郭沫若的女儿郭庶英、郭平英参加。
这对姐妹俩倒是颇为情深义重,来到乐山后,专程去往老家看望了张琼华。
一见面,俩人跟张琼华紧紧相拥,不住地喊"妈妈"。
"妈妈",原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词汇,但却是每个女人都渴望听到的,天下女人谁不愿做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从襁褓中一天天长大,陪着自己慢慢变老呢?
可是张琼华这辈子却因为郭沫若,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但愿来生,她能做一次女人,做一回真正的母亲。
1980年5月,张琼华带着对来生的美好憧憬,溘然长逝,享年90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