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哉唐诗》第二讲 唐诗概貌

 花影间 2012-11-11

《壮哉唐诗》第二讲 唐诗概貌(下)

上一讲我们谈到唐诗的作者和数量,以及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这一讲谈一谈唐诗究竟美在哪里。

  一、唐诗境界崇高

  古人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诗言志”、“词写情”、“曲叙事”,诗、词、曲是有分工的。诗是写大事的:宇宙天地,忧国忧民,胸襟抱负,人情物理。词是写个人情感的:男欢女爱,相思离别,风花雪月,酒边樽前。曲是演绎故事的:悲观离合,曲折传奇,缠缠绵绵,情肠九曲。如此等等。

  唐诗最符合“诗言志”的标准,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进取,昂扬乐观,内容非常健康。

  比如,它所抒发的爱国热情:

  崔颢《赠梁州张都督》:

   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河西使,知予报国心。

  诗中称赞张都督的雄威和勋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爱国抱负:“为语河西使,知予报国心”。人人都有“报国心”,这应该是唐诗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时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镇守“孤城”的唐军,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负着保卫家园的使命。尽管边塞上黄沙弥漫,战云翻滚,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哪怕磨穿金甲,哪怕牺牲在战场,不破强敌决不还乡!读者要考察唐朝军威,要领略“盛唐气象”,于此诗可略见一斑矣。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宝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衬了将士们流血牺牲的残酷。但是,为了祖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英雄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又如唐诗所表达的人生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人生应当有此胸怀和视野!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朝气蓬勃,坚定不移,人生应当有此自信和执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诗人笔下的蝉,居于梧桐之巅,“地位”不可谓不高;吸吮纯清之露,“内美”不可谓不洁。唯其如此,所以它才能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地位之高应与品德之高相一致,这样,就可以获得美誉,且声名远播而无需借助别人的吹捧。当今,做人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也都是这样啊!

  唐诗所反映的时代价值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李颀《古意》)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这些诗句反映出唐代人积极从戎、刚健尚武的人生追求。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经历过血与火的征战,其人生更具刚性。

  唐诗所蕴含人情、事理: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告诉人们,即使生活中会有挫折、有困难,但一定要乐观面对,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那么,“前路”总会洒满阳光的。

  刘叉《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诗人刘叉来自燕赵大地河朔,好任侠,讲义气,喜佩刀带剑。他有一把宝剑,恰逢朋友姚秀才喜爱,他便从腰间解下,又写了这首诗,一并相赠。

  这不是一把寻常“小剑”,而是一把祖传宝剑。“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古人常以水喻剑,取其流动、随意,以柔克刚之意。诗人称自己的剑是“古时水”,足见其价值珍贵;而这把古剑终于流向自己的“手心”,又可知此剑乃其家传。家传宝剑,自然无比珍视,但因朋友喜爱,诗人便毫不犹豫地馈赠,此举更赋予宝剑以新的含义——友情重于器物。

  如果说赠剑给姚秀才,显示了诗人的慷慨、大义,那么,诗人的嘱托更体现了他的高尚境界:“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泻赠”是因以水比剑而言,“勿薄细碎仇”是告诫姚秀才:不要用剑去解决个人的私仇和小愤(“薄”,接近之意)。

  古代男子以佩刀带剑作为闯天下、取功名的象征,刘叉在这首咏剑诗中,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理想:好男儿当胸怀大志,自尊自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才是佩剑的真正意义,而不要因为“细碎”的仇隙便拔剑而起,最终干扰了人生的远大目标。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也会常常遇到许多“细碎仇”,但有境界的人决不这样。他们“柔弱”,他们退让,他们宽容。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人们心中往往都窝着火,烦着呢。所以,人与人之间容易结“仇”,容易结“怨”。但这些大多是无关国恨家仇的小恩小怨,千万不要用刀、用剑、用暴力去解决哦。

  为了你的前途,为了社会和谐,“勿薄细碎仇”。

二、唐诗语言精美

  唐代诗人十分追求诗歌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诗歌内容以美丽的语言表述出来,则可以使作品表现出绘画美。所以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务必使诗歌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更具美感。

  比如脍炙人口的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用美丽的语言构成四幅画:

  第一幅:青翠的柳枝间,两只黄莺在跳跃欢唱;第二幅:一行白鹭乘着春风在蓝色的天幕下自由飞翔;第三幅:近处是一个窗口,从窗口望去,远处西山上的千年积雪,别致地点缀着朗朗春色;第四幅:春潮涨了,正是泛舟之时,门前江中停泊着即将出发的万里行船。前两幅呈动态,后两幅呈静态,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又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春意图,其中融贯着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使其呈现出一个统一的意境。

  唐诗中许多精美的字、词,被后人称作“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的一个奇字或一个精当的词,它好比人的眼睛最能传神一样,最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这实际上也就是锤炼诗歌语言,避免陈词滥调,使之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明代胡应麟说:“至老杜(杜甫)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诗薮》)

  唐诗中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杜甫《送蔡都尉》“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此外,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字之中,描写了六种景物;荒村野店之中,鸡声唤起赶路的旅客,残月犹自挂在天边;店外一道小河,河上一座板桥,桥上白霜正重,留下了早行人匆忙的脚印……诗人以最精练的语言,表现了一种野店霜晨、旅客道路辛苦的生动意境。宛如当今的电视短片,推、拉、摇、移的镜头都有。

 三、唐诗形式多样

  唐诗作品中,从字数看,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从体裁看,有古体诗(歌行体、古风诗)、近体诗(格律诗)、乐府诗等等,芸芸齐备。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体制,在唐代已经全部形成、确立或得到进一步完善了。

  大家通常读到的唐诗大多是五言诗、七言诗,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六言诗——王维《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幅山水景物画,严格地说,更像当今的摄影照片。“桃红复含宿雨”——桃花特写:粉红的花瓣上凝聚着夜雨的雨滴,鲜澄,柔和,晶莹,透明。“柳绿更带朝烟”——雾中晨柳:春色正浓,杨柳本自“堆烟”,再加朝雾迷濛,显得分外袅娜多姿。这里有意境之美,构图之美,着色之美,真正是“诗中有画”。“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更与孟浩然《春晓》同趣,写出隐士高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与世事的清高。

此外,唐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整、优美的,读来让人感觉形式之规整、节奏之鲜明、韵律之流畅,均妙不可言,使得唐诗成为后世格律诗创作的范式,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诗歌苑地中的独特体制与风格。

仅以唐诗的对仗为例。所谓“对仗”,是指诗句的对偶。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故借以作为诗歌对偶的术语。对仗,主要用在律诗中,一般规律是上下两句(亦称“出句”和“对句”)之间同类词两两相对,亦即名词对名词,动同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如山对水,去对来,红对绿,千对万……唐诗名句如: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刘长卿:《登余千古县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都是精采的对仗。

唐诗境界崇高、语言精美、形式多样,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诗的思想、艺术风貌。那么,唐代有哪些诗人的诗是我们今天非读不可、不读就会终身遗憾的呢?下一讲会告诉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