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注重亲情的德国人

 茶香飘万里 2012-11-11

1992年夏,我来到德国留学。如今,20个年头过去了,对德国和德国人,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信手拈来,讲讲我接触、遇到和认识的德国人吧,最大的感触就是:德国人完全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冰冷、沉闷和缺少人情味。

  刚来德国的时候,我借住在Prof.Dr.T教授家里,他是马堡大学非常有名望的生物学教授,马普研究院的院长,温文尔雅、风趣幽默。当时他的两个女儿都已经离家了,大女儿和男朋友生活在巴黎,二女儿在哥廷根念法律,只有15岁的儿子Christian还住在家里,念高级文理中学。教授夫人大学时主修德国语言文学,有了孩子后,主要任务是相夫教子。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殷实、和谐、快乐。平时中饭时只有夫人和儿子在家,我借宿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三个人每天午饭后都要玩扑克牌,赢了的就吃巧克力当奖励。晚餐和教授一起吃,夫人和教授坐在长餐桌的一头一尾,儿子坐中间。父子俩常常互相取乐,故意逗嘴皮子,像朋友那样有说有笑。儿子当时还热衷于德甲比赛,有自己心仪的球队,好像是拜仁慕尼黑队。老子为了和儿子闹着玩,就把自己扮成法兰克福队的粉丝,因为法兰克福是他的家乡。他们常常为德甲比赛的事情打赌,老子故意气儿子,儿子善意地挖苦老子,餐桌上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我猜想当时T教授不一定像小青年那样真正地热衷德甲(因为后来连Christian自己随着年长的增长就突然对德甲不感兴趣了),但为了和儿子有个共同话题,更好地与儿子互动和沟通,这个权倾马堡大学、马普研究院的大教授,就不着痕迹地扮演了一把德甲的粉丝。

  教授夫人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当时在哥廷根的二女儿Jenny年满20岁,教授夫人替女儿出路费,让她回家来过生日,还专门从科隆请来Jenny的教母,也是她自己的闺蜜一起庆贺。当天,教授夫人亲自下厨烘烤生日蛋糕和采买准备了丰盛的餐饮,给女儿的生日礼物也是满怀爱心精心挑选的、品位十足。按照Jenny的心愿,他们一家人和朋友还专程驾车去法兰克福游玩。夫人聊天时还告诉我,她常常飞去巴黎看望大女儿,有段时间大女儿在澳大利亚做交换学生,夫人千里迢迢飞到那里探望,舔犊情深。若干年后,大女儿有了孩子,有时候因为工作的缘故忙不过来时,就招呼老妈去巴黎待命。

  我先生刚来德国时和我一样也暂住在杜伊斯堡大学一位很有名望的Pro.Dr. K教授家里。这两位马堡和杜伊斯堡的名教授都是我们各自父母认识的朋友,那时学生宿舍紧俏,我们初来乍到,两位好心的教授家庭为我们解决了临时的住宿,不仅让我们渡过了最初没有合适住房的窘迫时光,还让我们充分体验了德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状况。

  杜伊斯堡这位教授也非常有意思,极有语言天赋,还会几句中文,“你好、饺子、小姐”叫得满顺口。他和夫人很喜欢喝酒,每次晚餐后带着他们的爱犬去莱茵河畔散步,回家的路上都会去附近的酒馆小酌两杯。他们两人都是二婚,夫人的前夫死于下班路上的车祸,她一直拿国家给的救济和抚恤,和前夫留下来的两个孩子生活得衣食无忧。她和教授搬到一起住的时候,她的两个孩子年纪还小,有时,为了孩子的问题,偶尔也闹不愉快,夫人就罢工不给教授做饭,护孩子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不遗余力。后来儿女都大了,各自结婚离家了。儿子有了孩子后,因为西班牙妻子红杏出墙而分居,教授夫人临危受命,把儿子和孙子孙女都接到家里来暂住,并担当起照顾两个孙子的重任,帮助儿子渡过了最困难的那段日子。如今,两个小孩子都长成了少男少女,和奶奶有着亲密的祖孙情,儿子也有了新女友,对母亲的雪中送炭感激不已,母子俩那份默契、亲密、体贴的情意让人看了都感觉温馨。

  大多数德国人非常注重家庭和亲情,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活越优越的家庭,亲子关系越是密切和谐。孩子幼小时,很多母亲选择留在家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后代。孩子入学后,父母亲更是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我的女儿璐璐刚满九岁,上小学三年级,班上定期举行全体家长一起参加的家长例会和与老师一对一单独交流的家长会,常有孩子的父母双双出席。有的孩子父母虽然离异,但父母双方仍会以孩子为重,每逢孩子的生日会或者重要家庭节日,双方都会到场,有时还带着被孩子接受和认可的新伴侣一起来。璐璐的同学中有好几位父母分居,但孩子们大多过着相对正常、平和温馨、有父母双方共同疼爱和陪伴的生活。

  这各式各样让人称道的亲子关系得益于德国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国民的道德修养在这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熏陶和提升。通过务实正统的学校教育、普及开化的书本知识和相得益彰的媒体宣传,德国人的整体素质相当高,即便普通阶层的为人父母者分道扬镳,大都能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口出恶言伤害对方,同时男女双方通过沟通和协商,都能够做到共同抚养和关心照顾孩子。当然,德国充分保护儿童的、健全的法律制度,条条款款都严丝合缝、充满了人性、并且可执行度高,这也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都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私人空间,在选择学业和职业上如此,在选择生活伴侣和生活方式时也如此,德国人自小接受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日后与子女的关系上就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有自己尊严、思想和自由的个人,而不是谁谁谁的儿或者女。在子女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们全力以赴地从经济上和实际生活中给予支持。我们的一位德国朋友,他本人是博士后,有两个哥哥,大哥是牧师,二哥是老师,他们寡居的母亲先替二儿子付了房子的首付,现在又替他付了新房的首付,而对单身的大儿子也是接济不断。这位母亲多年来一个人居住,儿子们都不在身边,她的付出不求回报。这位母亲以前的职业是小学教师,即便她对儿媳妇们颇有微词,但当儿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会去帮助照顾孙子辈,她对儿子们的体谅和支持多过苛求、责备和牢骚。

  在德国没有婆媳打得不可开交的土壤,因为婆和媳都有各自的地盘:她们有各自为王的住房、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和各自的朋友圈子。母亲们大多会在儿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就像我们的一个邻居, 她力所能及地帮助小儿子照顾孩子,给孙子布置了漂亮的婴儿房。她的媳妇安娜是俄罗斯后裔,从小在德国长大。邻居对媳妇嫉妒孙子亲近她采取了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份体谅做媳妇的年轻不懂事,让一家人“求大同、存小异”,过得和和美美。德国家长尊重孩子对伴侣的选择,不计较对方国籍、肤色、年纪、是否结过婚,有没有孩子。

  在这样一个有着完善的社会和医疗保障的国度,生养孩子更多地是出于一种让爱情留下凭证、拥有完美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单纯愿望,为人父母者没有“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观念,也没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精神包袱和社会压力,他们不把与已成年子女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作为幸福的标准,这样的亲子关系倾于理智、健康和平等,故而男女老少都生活得自在、舒心和有尊严。

  始于爱,而终于爱的人生理念,带来德国人高品质的生活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