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極拳論闡微

 LM0318 2012-11-11
作者是 潘詠周    週四, 01 九月 2011 00:25

一、前言

(一)太極拳演變概況

太極拳的起源,傳說不一。國術界前輩陳峻峰先生在其所著「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中說︰「現在之太極拳,皆出於楊家、吳家、武家、郝家。郝家出於武家,吳家出於楊家 ;而楊家與武家,又出自陳家,可以說現在所研練之太極拳,皆係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但陳家溝太極拳又係傳自何人﹖尚難找出確實證據。」又說︰「但無論如何,太極拳之源流,在今日難以稽考,惟其傳自陳家溝,則為今日練太極人士之所共知公認者也。」陳氏第十六世裔孫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謂︰「我陳氏自陳國支流山左,派衍河南。始於河內而卜居,繼於蘇封而定宅。明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陳氏第十七世裔孫陳子明所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一書,於其九世祖陳王廷奏庭先生傳內有創太極拳之語。因此研討太極拳之演變,應自陳氏原有拳套說起。陳氏原有太極拳共為七套,是長拳一套,十三勢頭,二,三,四,五套及砲捶一套。傳至十四世陳長興和陳有本時,陳氏太極拳由博而約,專練十三勢頭套和砲捶兩套。其餘長拳及十三勢二,三,四,五各套已很少練習,漸漸遂不傳習了。所以現在陳氏太極拳祇有兩套,一套是十三勢,另一套為砲捶,亦稱二套拳。陳氏太極拳十三勢,亦稱頭套,經陳有本修改為新架;而稱原來的架式為老架。後來又經第十五世陳清萍修改為小架。因為陳清萍贅婿於陳家溝鄰鎮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至於二套拳砲捶未經修改,現在傳習者,仍為原來的架式,並無新老小架之分。直隸省(今之河北)永年縣人楊露禪於十餘歲時(大約距今一百五十餘年前)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從陳長興學習陳氏太極拳老架。學成後返回永年縣原籍傳授太極拳。後來由永年武汝清荐楊露禪到北京去教拳,清廷的親貴王公貝勒等從他學習的很多,不久又擔任了旗營武術教師,遂很有名氣,就是現在的楊家。楊露禪把太極拳傳授給他的子孫,經過改變,把太極拳原來有的發勁蹤跳震足等較難的動作刪去,成為一種動作柔慢的太極拳架式。太極拳原來具有健身的功效,練法簡易,則容易接受,傳授遂日漸推廣。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大都是楊家的架式。滿人全佑從楊露禪和其次子班候學太極拳,後來傳與其子吳鑑泉,是為吳家。永年縣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老架,又從陳清萍學小架。他綜合了老架和小架,所傳的拳架,是為武家。李亦畬從其母舅武禹襄習太極拳。後傳其太極拳於郝為真,郝氏所傳,是為郝家。孫祿堂從郝為真習太極拳。孫氏為近代國術大師,精通形意八卦;乃以太極拳參合了形意八卦是為孫家。以上楊家、吳家、武家、郝家、孫家等太極拳都是從陳家太極拳頭套拳「十三勢」演變來的。至於陳家的太極拳二套「砲捶」,祇有陳家傳習。

(二)太極拳譜的由來

楊露禪的太極拳是從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學習,沒有拳譜。現在陳家太極拳書籍中之太極拳譜,不是陳家傳得的。陳家僅有抄錄拳架名稱和歌訣的拳譜。所以徐震在他所著的「太極拳考信錄」一書內有︰「陳氏舊譜,多為歌訣,罕涉理法。」之語。據徐震考證,楊氏之拳譜是為武禹襄得到王宗岳太極拳譜以後,增加解釋,連綴成篇,而為楊氏取用。武禹襄名河清,弟兄三人,兄澄清號秋瀛,弟汝清號酌堂。武氏為永年望族,弟兄均好武事。武秋瀛為舞陽縣知縣時,得王宗岳太極拳譜於鹽店。武禹襄得王宗岳的太極拳譜後,加以解釋,並增添自己的著作,編成了太極拳譜,傳流於楊氏。後來楊家和吳家各有增添,遂成為現在楊吳兩家太極拳書籍中之拳譜,所以楊吳兩家的拳譜不盡相同。王宗岳太極拳原譜,經武禹襄增益,後來又有改動,並由其甥李亦畬增添,流傳於武李郝三家(郝家藏有李亦畬手寫本)。因此楊家的拳譜與武李兩家的亦不相同。至於王宗岳太極拳原譜得諸舞陽縣鹽店,是見於李亦畬編寫的太極拳譜內,李著的太極拳小序與太極拳譜跋兩篇文中。茲附錄於左,以資參考。李亦畬太極拳小序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趙堡鎮有陳姓名清萍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豐癸丑,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二十餘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云。光緒辛已仲秋念六日,亦畬氏謹識。李亦畬太極拳譜跋此譜得於舞陽縣鹽店,兼積諸家講論,並參鄙見,有者甚屬寥寥。間有一二有者,亦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輕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緒辛已中秋二十三日,亦畬氏書。

(三)太極拳譜的內容

太極拳譜的內容,依據徐震考證分析。可分為︰一、王宗岳原譜;二、武禹襄著述;三、李亦畬著述;及四、其他附會部分。(其他附會部分如許宣平之太極拳歌訣,俞氏之先天拳歌訣,程泌之用功五誌,四性歸原歌,宋唯一武當劍太極拳八卦歸一譜等,徐氏謂皆荒渺無稽,無待深辨。)王宗岳原譜為︰「太極拳論」、「十三勢」、「十三勢行工歌訣」、「打手要言」、「打手歌」等五篇。武禹襄著述為︰「長拳十三勢」、「十三勢行工心解」、「身法」、「四字密訣」、「打手撒放」等五篇。李亦畬著述為︰「太極拳小序」、「五字訣」、「撒放密訣」、「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太極拳譜跋」等五篇。王宗岳太極拳原譜中,確為王著者僅「太極拳論」一篇。「打手歌」一首見於陳譜,且太極拳論中有「察四兩撥千斤之句」一句,顯非王著。其餘「十三勢」,「十三勢行工歌訣」,「打手要言」等篇,是否均為王著,或為前人遺著,考證不一,尚無定論。總之太極拳原譜各篇文字,不論何篇是何人所著,除打手歌一首為在王著太極拳論前已有之歌訣外,其餘各篇中,以太極拳論一篇為太極拳原理原則之著作。其餘各篇,以及武李之著述均為根據王著太極拳論引伸發揮之作。本書研究此篇太極拳論,故以太極拳論闡微為書名。

(四)研究太極拳論應有的認識

吾人不研究太極拳則已,如果要研究太極拳,必須從這篇太極拳論入手。從這篇太極拳論字面上看,好像是很平凡,又好像很玄奧。有人說從這篇太極拳論著重於技擊,對於養生與健身方面沒有提到。其實技擊與健身是一事的兩面。要練成好的技擊,先要有強健的身體。換句話說,有了強健的身體,纔能練好技擊。試觀學習太極拳者,起先都是因為身體衰弱,或有慢性疾病,醫藥無效,學習太極拳後,身體日健,漸漸對於技擊方面亦感興趣,天長日久,功夫不息,經過數年,十餘年,或幾十年成了太極拳名家。太極拳論中對於正確的姿勢和呼吸等均有指示。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等法則,是鍛鍊身體最須要遵守的。所以不論練習太極拳的目的在於健身或是技擊,都應該把這篇太極拳論好好地研究透澈,對於健身及技擊兩方面都有莫大的好處。研究這篇太極拳論,要摒棄五行八卦易經等玄理,要深入研究健身和技擊的方法,纔可以明白拳法的原理和把握了練法的原則,學者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進入成功之途。

二、太極拳論原文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莫端,而理唯一貫。由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坪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三、總說

太極這個名詞,究竟何作解釋。據易繫辭疏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一也。」禮運疏說︰「太一者,謂天地混沌未分之元氣也。」由此觀之,「太極」一詞為天地未生前混沌之元氣。我國相傳之太極圖為一圓形之中,黑白兩條魚尾交互而成,素稱陰陽兩儀。所謂太極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互交錯而成六十四卦;並推衍至無窮盡,是為我國文化之結晶,哲學之至理,包括天下萬物消息盈虛之理,是為造物自然之理。太極拳是依據這個太極陰陽分合,消息盈虛的理論所創造的一種拳法,並沒有什麼奧秘。練習太極拳祇要明瞭太極陰陽相互交錯的道理即可,並不須要窮究易理纔可學好太極拳。此點學習太極拳者首先要明白的。太極拳論是從太極陰陽分合的道理,說明動作的過及屈伸和粘走緩急。倘使能夠鍥而不捨,不斷努力勤練,自然可以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得到懂勁的功夫而到無敵的地步,最後可以達到神明階段而從心所欲。又說明了雙重之病和防止的方法。是練習太極拳的最高指導原則,祇要能夠掌握這些原則,勤勤練習,必可成功。太極拳論是說明拳理和練法最高深的文獻,包含著太極拳的理論和實際,這篇論文可以分下列九段來說明︰第一段自「太極者,無極而生。」…至「靜之則合。」此段說明陰陽開合,柔剛,虛實,輕沉,順逆,圓方等互為其用。第二段自「無過不及」至「隨屈就伸」。此段說明動作的「過」、「及」、「屈」、「伸」四種情形。第三段自「人剛我柔謂之走」…至「而理唯一貫」。此段說明「剛柔」、「順背」、「走粘」、「急應」、「緩隨」之理,並歸納為「粘」、「走」、「緩」、「急」四字。第四段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至「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此段說明練太極拳由著熟而漸懂勁到神明三個階段的功夫,是要從實際去努力,然後能豁然貫通。第五段自「虛領頂勁」…至「蓋皆由此而及也。」。此段說明太極拳之身法,呼吸,虛實,運勁等法則,達到懂勁的功夫,立於英雄不敗之地。第六段自「斯技旁門甚多」…至「快何能為。」。此段說明太極拳可以做到「弱勝壯」和「慢勝快」。第七段自「立如秤準」…至「雙重之病未悟耳。」此段說明明瞭身法和氣的運動法則,但仍為人制,是沒有明瞭雙重之病緣故。第八段自「欲避此病」…至「方為懂勁。」此段說明防止雙重之病的方法達到懂勁的功夫。第九段自「懂勁後」…至「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此段說明懂勁漸至從心所欲。如果方法差之毫釐,則謬之千里。

四、分說

(一)陰陽分合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上面是太極拳論第一段,說明︰「太極」是從無極而來的。「太極」是天地未生前混沌之元氣。「無極」的象形,是一個圓圈,內中空洞,一無所有,好像是太空一樣。到了「太極」,內中已有了東西,但這個東西,陰陽相互交錯,轉動了陰陽就分開,就是太極生兩儀;靜止了陰陽就合起來,仍為太極相互交錯的形態。太極拳是依據「太極」的理論組成的拳術。陳鑫在他的著作中對於「無極」和「太極」在太極拳方面的解釋是這樣的︰「無極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以上,渾渾穆穆,混混沌沌,所謂大混沌者,即此時也。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太極者,生於無極也。謂太極已有形聲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無極而曰太極,何也﹖然太極雖無形聲而幾朕己兆,如碩果之仁,生機將動未動,特生機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後,陰陽雖未分,而分之機已動。一至於分,則清氣上升而為天,濁氣下降而為地。但此時清氣猶未上升,濁氣猶未下降耳。故謂之為太極。是前人上推陰陽五行之機,未生天地,無可名稱,名之曰太極,而要陰陽五行已俱備矣。打拳上場後,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之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從上面陳鑫從太極拳方面來解釋「無極」和「太極」,是打拳上場時,先是在場上恭然立定,心中要勿著一物,勿思一念,是為「無極」之象。繼而壹志凝神,專主於敬,平心靜氣,以待其動,是為「太極」之象。所謂以待其動,是待陰陽開合之機動,機動了,消息盈虛之數,亦就包含於中了,此皆自然之理,並無奧妙,特吾人不察耳。上面所說的︰「以待其動」之「待」字,最堪玩味。太早陰陽開合之機未現,遲了陰陽開合之機已過。所以一定要待其機動而然後運之,此即道家所謂之火候。未至與已過均非其時,然則如何而可在其時,知其機。拳論中有腹鬆靜而後氣騰然。學者上場打拳恭立之後要全身鬆靜,腹部如果鬆靜了,則自有一股氣騰然而起,此即在其時,動之機矣。陰陽,動靜,開合,虛實,剛柔,順逆,快慢,大小,內外等都是相對的名稱。依照太極的理論,物極必反的原則。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消息盈虛,循環無己。陰陽兩字在太極拳是一種抽代表的名詞,具體的就是開合,虛實,剛柔,快慢等法則,其中尤以開合虛實最為緊要,所以陳品三先生謂︰「開合虛實,即是拳經」。我們研究太極拳要從開合虛實上著手。論云︰「動之則分(分就是開)」是離心力的作用,「靜之則合」是向心力的作用。動分屬陽為實,靜合屬陰為虛。虛實形於拳套中之手足者,在每一中,如右手實則右足虛,左手虛則左足實,反是則相反,是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為用,則得其平衡而可運用靈活。太極拳之開合,虛實。以全身論有一身之總開合總虛實。以一手一足言,有局部小開合小虛實。像地球一樣環繞太陽而轉動,而地球自身又在自轉。所以太極拳有週身的大開合和虛實,肢體各部又有其小開合和虛實。如此大圈之內有小圈,小圈之外有大圈,圈內有圈,圈外有圈。太極拳的動作是無數的圈組成的,而其關鍵在於腰。腰動則帶動肢體各部都動,腰靜則都靜,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之則開,靜之則合,其理盡於陰陽兩字而已。

(二)過之屈伸

「無過不及,隨屈就伸。」

上面太極拳論第二段,說明︰太極拳動作上的四種情形。這四種情形的正面和反面可得八種情形。四種正面的是好手,四種反面的是病手。四種正面的好手是︰

一、「無過」︰對方(敵)勁向我進,我不與爭,我就給他勁,他要一寸,就給他一寸;他要一尺我就給他一尺,不多給,亦不少給,恰恰好,是謂「無過」。要做到給勁「無過」,是要有「沾」勁。

二、「能及」︰對方(敵)勁走離我,我要跟隨他,他走得慢,我也跟得慢,他走得快,我也跟得快、恰恰好,是謂「能及」。要做到跟隨「能及」,是要有「粘」勁。

三、「隨屈」︰對方(敵)勁向我進,我要跟隨他的勁彎曲,是謂「隨屈」。如果能做到「隨屈」,就有了「連」勁。

四、「就伸」︰對方(敵)勁走離我,我要跟隨他的勁出伸。是謂「就伸」。如果能做到「就伸」,就有了「隨勁」。

四種反面的病手是︰

一、「有過」︰對方(敵)勁向我進,我不與爭,我給他勁,如果少給了,就犯了「過」的毛病,有了「頂」病。

二、「不及」︰對方(敵)勁走離我,我要跟隨他,如果不能跟隨,就犯了「不及」的毛病,有了「匾」病。

三、「不隨屈」︰對方(敵)勁向我進,我不能跟隨他,他要勁,我多給了他,不能隨屈,就犯了「丟」病。

四、「不就伸」︰對方(敵)勁走離我,我給勁給得早(伸早),對方的勁還沒有走離,我就出伸了,就犯了「抗」病。

以上「無過」、「能及」、「隨屈」、「就伸」四種正面的好手(或稱「功手」)分別產生了「沾」、「粘」、「連」、「隨」四種好勁。「有過」、「不及」、「不隨屈」、「不就伸」四種反面的病手,分別產生了「頂」、「匾」、「丟」、「抗」四種毛病。我們學習太極拳要能做到上述的四種好勁,避免犯這四種毛病,至於如何做到上述的沾、粘、連、隨四種好勁,在下面一段論文內說明之。

(三)粘走緩急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上面是太極拳第三段,說明︰剛柔順背與走粘的道理,和動急動緩與急應緩隨的情形。太極拳論第二段內提出了無過不及和隨屈就伸,其中包含沾粘連隨四勁和頂匾丟抗四病。現在第三段內將沾粘連隨四勁,再歸納為「走」和「粘」,配合著人我的剛柔順背和緩急來運用。這是說明太極拳的用勁,雖然千變萬化,總不外走粘急緩的道理。人以剛勁向我進襲,我不以力爭,用柔勁引進,使其落空,是謂之「走」。其中就包含著「連」勁,對方的剛勁遇到我的柔勁,被我走化在不知不覺中引進而落空,對方覺得落空,必本能地向後撒勁,我就隨其勁的後撒而仍用柔進來克制對方的轉變,變成我順人背的形勢,是謂之「粘」。其中就包含著「隨」勁。我的「粘」勁愈粘愈緊,使對方失去平衡,我即趁勢發出剛勁,對方即應手而被發出。對方起先的來勁雖很強大,而被我以柔化之,在其處於失去平衡的劣勢下,被我以微力擊之,立被擊敗,此即所謂四兩撥千斤。上面是說明沾粘連隨四勁歸納為「走」和「粘」兩勁的運用,至於運用時還要配合時間,對方動得快(急),我亦快;對方動得慢(緩),我亦慢。太極拳的手法勁路,雖是千變萬化這種走粘急緩的道理是不變的。

(四)豁然貫通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上面是太極拳論第四段,說明︰練習太極拳入門後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著熟」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懂勁」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神明」階段。從著熟到懂勁,最後到神明階段,是要實實在在用功練習,加以長久的苦練,再看各人的悟性而能豁然貫通的。第二和第三階段「懂勁」和「神明」階段,在太極拳論第八、九兩段內說明,待下面該兩段分說內再為詳述。至於第一階段「著熟」先為研討。「著」是什麼﹖這是先要明白的一個問題,一套拳架是積手成著,聚著成勢,聯勢成套的。所以一套拳架的基本動作是「手」。這「手」字應解釋為手足四肢各別的動作。如左手向左伸,右手向前伸,左腳向前弓,右腳向後伸等等。這一手一足的動作,沒有名稱,祇可分出勁別,如掤勁、勁、擠勁、按勁等。左手右手和左足右足的動作配合起來,並配合身法步法就成為「著」,就有了名稱。如單鞭、白鵝亮翅、摟膝拗步等。著與著之間,有起承轉合等關係。所以有少的二三著成一勢,有多的十幾著成一勢。太極拳的名稱為「十三勢」,是整套拳架由十三個拳勢所組成的。現在一般流傳的太極拳,都不分勢,祇有陳家太極拳分勢,演習拳套時可以看得出分勢的跡象。至於相傳的掤擠按採肘靠左右前後中定為十三勢,配以八卦五行之說,是另一種說法,不在本書研討之列。「著熟」就是要把每著的手足動作,內勁之運行,勁別如何,身法如何,步法如何,以及每著在應用方面如何,推手練習方面如何,詳細地研究透澈,練習熟之又熟,那就可以漸漸達到懂勁的階段了。

(五)英雄無敵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上面是太極拳論第五段,說明︰太極拳之身法、呼吸、虛實、運勁等法則,達到懂勁的功夫而英雄無敵。茲分別說明於次︰身法︰太極拳的身法要領是立身中正。其關鍵在於上則虛領頂勁,下則氣沉丹田,有上下對拉之意,所謂上下一條線。做到不偏不倚,自然立身中正安舒。呼吸︰太極拳的呼吸是用自然的腹部呼吸,配合動作,吸收呼發。勢之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呼吸用鼻,吸時由鼻徐徐吸氣,覺有氣下行,送入腹部臍下,此時橫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微收,氣沉聚於丹田。呼時用鼻呼氣,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外凸,部分氣仍沉聚於丹田。因此氣沉丹田的情狀是始終保持,重心穩如泰山。呼吸時要緩要細要勻,綿綿而入,綿綿而出。所以一套拳打下來,呼吸不急促不喘氣,面不改色。太極拳呼吸配合肢體的動作,呼出吸入氣沉丹田,習之既久,內氣自能發生鼓盪,所謂氣宜鼓盪,是用功日久後自然之現象,不可強求。內氣發動後每一動作是由內而發,動則現於外,靜則隱於內,忽隱忽現,捉摸不定。虛實︰太極拳的虛實是身體各部不論一手一足都相對地分虛實,全身亦分虛實有總虛實。大體上說左手虛則左足實,右手實則左足虛,反之則反是。以全身論,左右分為,左半身虛則右半身實;上下分為,上半身虛則下半身實,反之均反是。如以一手一足,左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論,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互結合,保持平衡。此為個人練習拳套之虛實。與人對敵時須察對方(敵)之虛實,而以我之虛實克制之始可不被人乘而擊敗,所以論文指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是為在左面覺得重,是對方在我左面以實來攻,我速以虛柔引化之。右重則右杳,情形相同。我以柔勁引進,彼勁落空,此時我順人背,我處於優勢,我變虛為實,一攻而克。運勁︰譜云運勁似抽絲,是形容運勁像抽絲一樣慢慢地抽運,所謂運勁,運的是內勁,內勁從何而來,是從練習拳架依照上面所說的正確的身法,呼吸和分清虛實,功夫日久自然內勁發動,運之有物,愈練愈精。因有正確的身法,重心穩固,立於不敗之地。有正確的呼吸,不多耗費體力,可以持久。分清虛實,有靈活之技巧。再運用內勁,不論對方仰俯或前進後退,均可應付欲如。做到論中所謂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並且因為感應靈敏而能到一羽不能加與蠅蟲不能落的功力。到了這個境界,對方無法知道我的動變意向,而我於對方的變動意向了然於心,有了這種功力,當然可以英雄所向無敵了。

(六)弱慢能勝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上面是太極拳論第六段,說明︰太極拳可以弱勝壯,以慢勝快。因為太極拳是利用向心力和離心力,以及摃桿作用,以小力勝大力,用引進落空的技巧,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不是以力量的大小來決勝負。至於快慢的問題,此處所指的快慢不是平時練拳的快慢,是指出手的快慢。目前一般練習太極拳者大都主張練慢。在論文第三段內有云「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可見與人對手,不論對方之動作如何急(快)緩(慢),總要應隨得上,所以演習太極拳要能快能慢。練習太極拳快慢的程序是初學宜慢,拳套純熟後宜快,最後宜緩。這是指從一套拳起手至終了說的快慢,至整套拳每著每手之快慢是要配合著起承轉合來分別快慢。本段論文內所指之手慢讓手快與快何能為之快慢,是指出手的快慢。出手得快,不一定能勝過出手慢的。慢能勝快的道理是假定與對方交手,對方很快的出手,如按通常的道理講慢出手的祇有挨打立於劣勢,但是太極拳不是憑力和快,對方雖很快出手擊來,我以柔勁引化,彼勁落空,我再反擊,此時我順人背,必操勝算。所以太極拳不是以力勝和以快勝人,無力可以打有力,弱可以勝壯,慢可以勝快。

(七)雙重之病

「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上面是太極拳第七段,說明︰明瞭了身法和氣的運行法則,但仍為人制,是沒有明白雙重之病的緣故。練習太極拳明白了陰陽開合的道理和身法、呼吸、虛實、運勁的法則,立身中正,好像秤準,各部關節靈活,好像車輪。同時感應靈敏,隨對方的來勁而變換虛實,施展走粘的功夫。如能正確地把握了身法、呼吸、虛實、運勁等法則偏沉則可隨化粘走。雙重則有滯鈍的毛病而為人所制了。所以每每見到有練了很多年的太極拳,功夫已很純熟,但是往往為人所制,是犯了雙重的毛病的緣故。何謂雙重﹖雙重是兩手不分虛實,兩足亦不分虛實;上下不分虛實,左右亦不分虛實;一處不分虛實,全身亦不分虛實,都謂之雙重。這是個人練習拳架時要分清虛實,不分清虛實,就犯雙重。與人對手,要察知對方的虛實,如果不能明瞭對方的虛實,而犯了頂抗的毛病,亦犯了雙重的毛病。犯了雙重就易為人制了。所以論文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八)懂勁功夫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上面是太極拳論第八段,說明︰防止雙重之病的方法,達到懂勁的功夫。論文第七段說明雙重之病未悟,自為人制。是不明對方的虛實犯了頂抗的毛病,同時自身亦不分虛實。本段說明欲避免這個雙重的毛病,須要知道陰陽,就是要知道開合虛實。知道了開合虛實,對方要勁向我進襲,我以柔化給之引進,此謂之走。此時對方被我柔化引進而覺得落空不得機勢,我隨他的去勁而粘住他,不讓他轉變。此時我順人背,我立於優勢,彼已不得機勢,又無法轉變,我愈粘愈緊,適時發放,對方無不應手而被發出,不可抗禦。如果在我粘住對方中,對方得勢轉變,我須變粘為走,走又變粘,伺機而發,始可克敵,否則必易為人制。所以論文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此走粘也就是陰陽,所以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所謂懂勁,要懂自己的勁,同時要懂對方的勁。就是要明白自己運勁的開合虛實,來對付對方的開合虛實。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九)從心所欲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上面是太極拳論第九段,說明︰懂勁漸至從心所欲,如果方法差之毫厘,則謬之千里。在論文第八段內說明了避免雙重的方法在於陰陽相濟,也就是走粘兩字的相互運用。到了懂勁的階段,加緊練習,則可愈練愈精。同時將陰陽開合的道理和身法、呼吸、虛實、運勁等,默識揣摩,慢慢地就可到從心所欲的境界。所謂拳者權也,權衡陰陽開合虛實。欲引人進,人不得不進。欲發人去,人不得不去。悉憑我之權衡,從心所欲,毫不勉強。惟尚有一個關鍵,是太極拳本來是舍己從人,如果執著在己,則舍近求遠,不能勝算,細微之差,全盤失敗。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我人學習太極拳者不可不詳細辨明的。

五、結論

(一)從理論到實際

太極拳對於養生和技擊是超乎其他拳術運動,是公認的事實。其所以能如此,是不知經過多少年代由實驗而建立了理論。有關太極拳的論著,都是前人從實際體驗出來的經驗結晶。吾人依據理論指示的重要各點來應用到實際方面,自然可事半功倍,不須要摸索了。歸納太極拳論指示各要點,在姿勢方面,為虛領頂勁。如果能夠做好虛領頂勁,則舉凡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鬆腰歛臀等均可迎而解。在呼吸方面,為氣沉丹田。如果能夠做好氣沉丹田,則重心穩定,呼吸自然;關於太極拳譜中所說的氣宜鼓盪,氣遍身軀不少滯,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等等均可不求而得。在技擊方法方面,為走粘互用。如果能夠做好走粘,則陰陽相濟,避免雙重,可以懂勁而至英雄無敵。我們學習太極拳先明白了理論,慢慢地施之於實際。此即武禹襄所著之十三勢行工心解內所說的︰「先在心,後在身」。

(二)由實際證理論

我們研究太極拳首先要從理論入手,上文已言之甚詳。理論明白透澈了,再以實際的練習功夫來印證理論。檢討自己的功夫有無進境,有無違背理論的地方,乃可以逐漸改正而至於至善。這就是論文所謂的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這篇太極拳論是指導練習太極拳的原理原則。我們練習太極拳的都應把這篇太極拳論熟讀牢記,默識揣摩。自可達到豁然貫通而至從心所欲的境界,願與讀者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