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硅谷小事

 白水神木山人 2012-11-12

硅谷小事


彭翔宇   发表于2012-09-25 00:46

而只有在硅谷,创新本身就是领导产品发展的一面旗帜,点燃工程师们心中澎湃热情的不是财富诱惑,而是他们对于科技创新的热衷,所以这才是奇迹发生的地方。

硅谷,一个长度大约32公里的工业区,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Palo Alto(帕拉托)和San Jose(圣何塞)之间,聚集着英特尔、思科、苹果、英伟达、雅虎、惠普等诸多高科技公司。

 

在硅谷,无论是小型创业公司,还是已具规模的大公司,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创新的精神。

 

Google素以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而著称,自由平等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助力激发员工创造力。

 

  硅谷是一座以创新作为灵魂的城市。每个清晨,当你停车走向公司附近的星巴克,想要用一杯咖啡唤醒一天的时候,周围的人们都在热切地谈论着最新的科技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当你前往朋友家参加酒会,你会发现大家在畅饮之余,依然激情澎湃地谈论着工作中新的灵感与硅谷未来的创新走向。

  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产品更新换代的驱动力是资金流动,产品设计听从于市场走向,而只有在硅谷,创新本身就是领导产品发展的一面旗帜,点燃工程师们心中澎湃热情的不是财富诱惑,而是他们对于科技创新的热衷,所以这才是奇迹发生的地方。

  苹果创始人史蒂芬·沃兹(Steven Watts)在退出苹果公司之后,淡出公众视野,来到圣何塞州的一个小学教授计算机知识,对于身家数亿的他而言,自身获得多少名利并不是最重要的,把创新的激情传递下去才是他的目的。

  

创造力教育和实践并举

  在闻名遐迩的硅谷,坐落着不少高校。圣何塞州立大学位列其中,相较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来说,它鲜有人知,但因为位于硅谷腹地,它也一同在此沐浴着加州的阳光,孕育着创新的精神。

  这里的学习氛围与国内各所高校都不同,它更注重于实践与创新,是硅谷精神的绝佳写照。在这里,学生中有不少是来自各大公司的工程师,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继续学习,给自己的事业注入新的能量,或者是为了拓展除专业领域之外的其他可能性。学校教授的知识很多都是与各大公司协定它们的所需,把工作中最稀缺的知识和能力都写进教学的内容中。教授们强调学习本身是“Learning”,而不是“Training”,而创造力就是工程师的竞争力所在。他们希望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创造的能力,一份答卷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既定的答案,除了学生所答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外,创造性更是评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各大公司的工程师作为生源,本身就是这所学校最大的生命力,在这里,自由与自主永远不可能沦为空谈,因为课堂本身并不是学生听教授演讲的过程,而是与教授互动,互相探讨最新科研项目的地方。

  当国内许多人还在认为学习是少年人的事情,生怕自己读过太多的书之后会因为年龄渐增而学到的知识又太过落后,丧失本身具备的就业竞争力的时候,圣何塞州立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当你对知识有所渴求的时候就去追求,当你汲取了新的知识,又拥有了更多能量启程的时候,你可以更好地规划职业目标,攀登得更高,如此循环往复,自然会迎来登顶的那一天。

  硅谷是科技创新的最前沿,这强劲的发展速度,对于所有的硅谷人来说,不仅仅只意味着机会,同时它更是一种挑战。如果你容易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没有热烈的求知欲望,我想,硅谷并不适合你。因为每一个创造都有翻天覆地的潜力,而每一个被提出的假设,都有可能主导下一个十年的科技进程,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赶上科技的脚步。

  曾经和一位同班上课的同学聊天时惊诧地发现,她拿到学士学位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她早已是公司里的高管,为了充实自己的新知识储备,更好地管理公司她来到圣何塞州立大学继续学习。一头短发的她,自信干练的气质自然表露,她笑着指着自己的眼镜说,“这可是老花镜呢。”

  

创新热情:不论公司规模大小

  说到硅谷,也不能不提到坐落在其中的大大小小的众多科技公司。常有人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应该去大公司经历成熟卓越的企业文化,还是应该去小公司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坐落在硅谷中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创新的精神。

  当年苹果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的时候,年轻气盛的乔布斯便用“宁做海盗,不做海军”的口号招揽了大批叛逆的年轻才俊聚拢在他的身边。“海盗精神”可以很好地描述出在硅谷创业的小公司的精神面貌。大胆冒险,挑战权威,同时保持充沛的精力全力探索着技术的极限。

  你可以很容易从人群中分辨出这些创业者,他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便是告诉你:我有一个idea。他们的目标都相似,想要改变世界,看到那些外表不修边幅,谈吐眉飞色舞不离技术的人,就是这些创业者了。在硅谷中,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很多年轻人怀着朝圣的心理来到这里,有的有人提携指点,进入了专门的创业孵化班积累需要的技术,拓展关键的人脉。有的愿意苦其心志,几个人找个寝室住下,一边完善产品,一边寻求伯乐。

  对于这些创业者而言,成功的激励是巨大的。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某一个人的创造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群。无论是Facebook、iPhone,还是愤怒的小鸟,一个个成功的先例让创业者们坚信改变世界不是一个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目标。对于大多数美国的年轻人,自己创业或者加入初创企业都是进入职场的理想方式,和美国的大学生聊天,往往会听到他们说Google和Facebook这些公司越来越臃肿,对于个人的激情不够重视,不是理想的挥洒青春的舞台。他们更加愿意和几个同学好友一同,在自家车库大干一场,用自己的作品展现自我。

  面对层出不穷的小公司的冲击,大公司也有自己的创新之道。当然大公司有了成熟的产品和制度之后,面对变化时应对的速度不及小公司敏捷。对于产品的修改更新,每一个特性的上线都要经过数十道标准测试的检验。往往修改代码的时间远远会低于测试的时间。但是这样严谨的风格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而创新在大公司不是体现在速度上,创新是这些公司血液里的一部分。在硅谷的各大科技公司,研发部门的投入都是公司开支的大项。而研发创新不光是要发展自己的既有产品,更重要的体现在公司能不能狠下心肠,革自己的命。

  当年苹果公司凭借iPod打入音乐播放器市场,将公司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在iPod产品线依然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苹果高层敏锐地感觉到了危机将至,未来的移动音乐播放只会是手机的附属功能而已。要么坐以待毙等着手机厂商生产出杰出的音乐手机取代iPod,要么自己生产自己的手机,抢先将这一市场攻占。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苹果用自己的力量重新发明了手机,手机市场格局被其一力改变了。这样的大船转身的故事在硅谷也不少,靠的便是掌舵人的胆识魄力,更少不了企业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大公司的工作环境同样是吸引人才的利器,谷歌的免费食堂、健身设施已经众所周知,其他的企业也是一样,都有着优越的环境和丰富的员工活动。员工无论是思想上工作上都有着极大的自由,很多公司都实行弹性工作制,上班下班没有打卡没有签到,都是自由出入,如果有事或者不方便的时候,也可以在家办公。而在公司里,员工的意见有渠道能直接传达到上层。像是在Facebook,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办公桌就在一大堆普通工程师之中,其他普通员工也可以直接走到马克的桌前直接提出意见。在科技公司里面,员工的隔间布置也都是每个员工别出心裁彰显个性的地方,思科公司的一个员工隔间上还贴着这样一句话,“How can I think out of the box if I work in a cube”(在呆板格子间的工作,叫我如何跳出固定思维框框?),让人忍俊不禁。

  

技术狂热和外部推动力

  奥巴马和众多美国高官一直对美国教育忧心忡忡,他们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美国人对于工程学的兴趣越来越小,每年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比中印等国少了很多,他们认为美国人未来在科技领域很可能会落后于中印。

  但是美国学习工程的青年虽然少,但是都是对技术狂热的人。硅谷的创新首先缘于这里的青年对他们所作所为感兴趣,他们热爱这样的工作,即使合租寝室蜗居,只能在车库工作也不辞辛劳。他们不需要为了生存选择职业,只有自由释放兴趣才能激发最多的创造力。

  美国这些年轻人充满自信,他们不用为生计担忧,不用为房贷发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难以想象美国学生如果毕业目标就是捧上铁饭碗,早早开始计划买房结婚安定下来,这硅谷怎么会有今日的成就。中国拥有大量的工程师,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做不出像Google、Facebook这样影响世界的产品呢?我们的年轻人还要好好努力。

  当然,年轻人能在硅谷充分发挥创造力,也得力于外部环境。硅谷文化具有包容性,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这些文化观念能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为硅谷注入了强大活力。

  同时,硅谷地区所在的圣何塞市也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例如,市政府会为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注重保护中小企业,对在硅谷的公司实行税收优惠等。

  硅谷80%以上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于个人资本、大公司资本、私募证券基金。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机构投资者资金。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务基本不干预,目前还没制定专门针对风险投资的法律,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些分析师认为风险投资文化与政府文化很难相容。不过,美国政府通过间接方式(制定政策和发展计划,健全监管体系)进行支持,如小企业投资法(SBIC)、小企业研究计划(SBIR)。■

 

  (作者系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现在硅谷工作。柯白玮编辑,工作邮箱:kebaiwei@wxjt.com.cn。)

 

 

录入编辑:薛冬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