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元月正式成立天海少年特训教育基地,特训基地专收令老师头疼、家长烦心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的8至17岁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全封闭式的准军事化管理,针对学员上网成瘾、早熟早恋、思想懒惰、铺张浪费、厌学逃课、打架斗殴、不尊重他人等一些不良习惯和思想上的偏差,以及心理偏激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和训练,矫正学员的不良习惯,解决学员的心理痼疾,顺利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帮助他们挖掘内在潜能,学会尊重父母,理解他人,重树学习信心和兴趣,提高自我生存能力,懂得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重塑学员的人生观、价值观。 基地拥有教官10人,后勤保障车三辆,生活车一辆,劳动实习基地一个。凡本基地内担任教官一职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基地教育训练处严格考核评定合格后上岗的优秀教官,他们经验丰富,热爱本职,工作能力强,业务技术精,是基地教学和管理队伍的中流砥柱。 同时基地还骋请了专职的心理辅导师,为解决学员的各种心理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心理疏通和辅导。
专业特训主要是指为了让孩子具有一技之长,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某种专业训练。最常见的专业特训是钢琴和舞蹈。许多文娱体育项目(如唱歌、演奏、杂技、体操、游泳等)也是专业特训的内容。 人的特殊才能需要从小培养。结合孩子的生长发育进行的专业训练可以形成超乎常人的专业技能。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从小让孩子苦练某种专业技能,试图把孩子培养成某一领域的英才。许多文体精英大多是子承父业。家长本身就是某一文体行业的专业人士,为让自己的后代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继承自己为酬的壮志、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他们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很多文体明星的成长都得益于这种来自家庭的专业启蒙和早期特训。
对于专业人士家庭的子女而言,从小接受来自家庭的专业特训可谓得天独厚。家长是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士,从小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姚明都是得益于从小的父母栽培。在这方面,风头正劲的问题明星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栽培后代。能够给后代成长甘当人梯的家长往往是那些自身在事业上已经走下坡路的专业人士。 在大中城市,各种业余体校、业余艺校、少年文化宫,也为市民家庭从小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提供了机会和场所。许多非专业背景家庭的子女成长为文体经营许多都是通过业余体校、业余艺校和其他社会化专业培训促成的。人的特殊才能是需要从小发现和培养的。中国古代就有“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说法,在未来社会要造就世界级人才更要注重从小进行专业特训。
英才教育(早期的英才教育或杰出的英才教育也叫天才教育)是指把孩子或学生培养成为某一领域精英人才的特殊专业教育。现代大学教育所推行的专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完成之后进行的专业教育。英才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专业教育。培养英才必须把大学的专业教育前移。人的特殊才能的培养必须在孩子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 英才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基础教育的早期专业教育。只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使其象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政治家、思想家一样学习和工作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学校的班干部或校学生会干部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的领导者,因为他们在学校就得到开展组织领导的业余锻炼。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由于热衷于某项事业也能成为行业精英,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自己进入了在某个领域不断钻研的轨道。
英才教育是关系国家和全球精英培养的重大教育战略。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往往忽略了精英教育的机制设计。精英教育计划必须从孩子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 有条件的家庭应当从小为孩子制定英才教育计划。赛德兹是一个心理学家。他从小就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学术教育,是他的孩子从小就获得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神通。这一实例说明,精英教育大有可为。孩子的成才潜能是十分巨大的。现行的工业化和大众化的基础教育的铁板,不知道埋没了多少天才和精英的幼芽。 社会上也应当建立类似于业余体校和业余艺校一样的课余精英教育机构,不断组织各种精英教育活动,发现和选拨精英人才,由训练有素的专家从小栽培。另外还可以借鉴古代私塾的办学模式,鼓励离退休专家学者自办业余专业教育,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为社会培养未来的精英。
附录:塞德兹的天才教育 塞德兹根据教育儿子的感悟,他写成了《俗物与天才》一书。此书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被一代接一代的父母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塞德兹写《俗物与天才》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有超凡成绩的小塞德兹,并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时所偶然创造出的神童,而是人间的某种教育所必然形成的天才,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的必然结果。 塞德兹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191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时年仅15岁。正是因为儿子才促使他写成了不朽之作《俗物与天才》。 他说:“如果没有儿子,我恐怕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写作《暗示的心理》、《双重人格》、《精神病理学研究》这样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书籍,不会想到要写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我承认我在这方面并非专家,但儿子的成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小塞德兹拥有近乎传奇的经历。他从1岁半就开始接受教育,到3岁时已能用本国语自由地阅读和书写了。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学习生理学。他的学习能力十分出色,没过多久,就参加了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小塞德兹走进考场时主考官勃然大怒,认为有人在开不合时宜的玩笑,但他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顺利完成了所有考题,获得了合格成绩。 小塞德兹6岁那年的春天,和别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上午9时去学校时他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12点他母亲去学校接他时,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就在那一年内,他结束了小学的学业。第二年小塞德兹7岁了,他渴望升入中学去学一些更高深的知识,但遗憾地落了空。由于年龄太小,一个个学校都拒绝了他的请求。没有办法,塞德兹只好让他在家里自学。他的主要学习科目是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他早已学过了。 8岁时,终于有中学肯接收他了。学校很快就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因为年仅8岁的小塞德兹不论哪门学科都非常优秀。由于数学尤其超群,学校批准他免学,同时让他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在这期间,由于功课轻松,小塞德兹分出精力来尝试着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教师们对这些教科书的评价相当不错。小塞德兹很喜欢中学的生活,但因为中学教的知识他全部都学过了,为了不浪费生命,塞德兹只好再一次让他退学。 从这时开始,小塞德兹已驰名远近,各方各界的人士纷纷赶来考他,考毕,无不感到奇怪,个个赞叹不已。例如,马萨诸塞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出了一道自己在德国接受博士考试时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结果小塞德兹即席完成,那年他才9岁。9岁到10岁的两年中,他都在家中继续学习,直到11岁进入了哈佛大学,终于重新过上了他喜爱的学校生活。入学后不久,他进入了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讲演,使得教授们大吃一惊。 大学的第二年他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们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原著作品。本来,他是擅长古典语的,他阅读埃斯克鲁斯、索福克莱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孩子读《鲁滨孙漂流记》之类的小说那样容易和感兴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他还通晓政治和宪法。他兴趣的广泛与知识的渊博,连父亲也感到惊讶。就这样,15岁时他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 看了以上的介绍,大概许多人都会惊叹:这就是世人们所说的神童吧!而一些富有见识的人士则会有不同的看法:古语说“十岁神童,十五才子,过了二十是凡人”,所以这些神童们的黄金时代,也只是现在这一时期,过些时候,大家都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些俗人罢了。(摘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