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标点符号

 老庄. 2012-11-12
趣谈标点符号

现在我们使用标点符号已经习以为常。读书、看报、写文章都离不开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来到中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的书籍是不加标点的。那时读古书能断句的人,文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了。现在一些老农还用“识文断字”来形容有文化的人。



古人因为读书作文没有标点,给人带来很多不便,即便是能“识文断字”的人,有时也会遇到断不开句或断句不准的时候。



    有一个故事: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早年时家穷,没米下锅时,就跑到亲戚朋友家,赖着不走。有一天,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了一行字,委婉下了逐客令: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出来一看,就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还笑嘻嘻地说: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啦。让主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末弘治年间的事,有一财主新房竣工,请“吴中四才子”[指明中叶生活在吴中(即现在的苏州)地区的祝允明(即祝枝山)、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之一的祝枝山在大门上题一对联,当时社会就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能得到这样的书法大家题字,是很荣幸的事。祝欣然命笔。对联是这样写的: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不悦,责怪祝枝山不该写这样不吉利的对子。祝枝山笑笑说,“怎么不吉利?你听我念给你听”: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听了啼笑皆非。
       可见,没有标点符号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和误解。



       那么,是谁第一个向中国介绍西方标点符号的呢?那就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清同治七年,就是1868年阴历二月,美国第十三任驻华公使浦安臣(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退休后曾代表中国与西方列强谈判,维护了中国的利益),他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 张德彝是随团人员之一。


 
     张德彝有记日记的习惯,无论到哪个国家,他都喜欢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并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根据记录写成了《再述奇》一书。向中国人介绍外国的人物、风俗、景物。此书现名为《欧美环游记》。书中有一段这样介绍西洋的标点: “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张德彝是有意无意地介绍了西方国家如何使用标点符号的,从他的介绍中看,他并不是很赞成使用标点的。但“无意插柳柳成荫”却引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其实第一个使用标点符号的人应该是胡适。胡适这个人大陆有些青年人不大了解,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和胡总同乡),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著述颇丰。是国内外非常著名的学者。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国学大师季羡林就得到过胡适的提携和栽培。季去台湾访问专程到胡适墓前祭拜。回来后还写了回忆胡适的文章。



      胡适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过。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创作使用了如问号“?”,双括“(())”,提要号“——”等标点符号。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这里“读”应发“逗”音)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说到胡适使用新标点符号还有一个故事:1918年,胡适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使用了这套新的标点符号。在出版后,他特意送了一本给章太炎(国学大师),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字旁边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那时书中的文字采用竖排版,人名或地名旁边加一竖杠。但是当时标点符号还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后,很不明白胡适为什么要画这个符号,他看到自己名字旁加了黑杠,非常恼怒,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字旁也有黑杠,才觉得应该不是什么让人难堪的东西,气消了一半。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说: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 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并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上世纪60年代初,因我国出版物由竖排改这横排,标点符号也有所变化。到1990年3月,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现在,标点符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离不开东西了。标点符号也给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当然,学好用好标点符号,特别是准确使用标点符号也绝非易事。需要下很大功夫。

(作者:孙国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