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太极拳技击的力学基础

 自渡自己 ywy 2012-11-12

浅析太极拳技击的力学基础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其动作轻柔缓慢、连绵不断等特点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并已成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的重要方法之一;太极拳练习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运动等系统的正面影响也已被医学认可,并已成为医学上身体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就把太极拳作为康复手段之一)。也许正因为此,太极拳的首创时的目的--技击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此我作此文,从力学方面阐述太极拳技击的优点,希望对广大武术爱好者,尤其是太极拳练习者有所启示!

    (一).符合力的作用时间与速度变化的规律

    习外功拳的人握拳击人,出手快、力量大,同时害怕被对方还击而迅速收回拳头,根据F△T=M△V可知:尽管F很大,但由于作用力时间△T极小,因而被击中的对手本身获得(被动获得)的速度也很小,因此往往只能打痛被击中部位,很难将其击倒、打翻在地,这样给对手造成的威胁(伤害)也相应较小;而太极拳则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利用"走""粘"等技法使对手重心不稳,处于被动地位,在无力还击或者还击力很弱的情况之下,发力攻击对手并较长时间作用其身,由F△T=M△V不难得出:对手被动获得的速度△V较大,这样对手被击出或打翻在地的可能性也较大,对手受到的损伤也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太极拳主张"后发制人",总是先化力(如采用捋等手法)再寻机会攻击,从而避免了硬碰硬,由上诉公式的变形F=M△V/△T可知:由于△T的增大,受到的打击力F也变的小了(就象摔到水泥地上同摔到体操垫上,后者不疼一样),也就是说自己可能受到的损伤是很小的。

    (二).符合物体惯性规律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

    由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外力,原有状态不会改变;由第三定律可知:每个作用力总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相伴生。太极拳在出手时,总是以用力越小越好,不肯立即出大力去打击对方,这样:首先可以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己;其次,在与对手身体相接触以后加力于对手身上时,如果对手回避,自己不至于失去平衡而处于被动之地。如果对手用大力反抗时,我也能够很自然的立即松手,将力减小或者撤消,使对手身体受物体惯性规律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这时就可以乘对手重心不稳之机立即发力攻击他:如对手身体前倾,但并不太猛,而却正在用力挣扎,可以向原方向加力于动手身上;如对手前倾之势甚猛,则向左或向右加力,这样对手很容易被击出甚至被击倒在地。

    (三).符合合力原理

    在太极拳技击里,凡是对手先出手向自己攻击时,最忌讳从相反的方向用力去抵抗,总是或多或少的顺着对手进攻的方向加力于对手身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使对手身体失去平衡,陷入不利的境地。这种技击法是以"柔""顺"为主的。

    (四).符合力偶原理

    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力学上称为"力偶"。力偶能使物体旋转,举个例来说吧:对手以右手攻击我左肩时,我左肩顺着来力的方向转身避让,使对手不受我身体的阻力而继续前进,同时我以右手攻击对手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劲力,就能使对手的身体旋转起来,甚至旋转飞出。

    (五).符合物体平衡的原理

    物体有三种平衡状态: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物体的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平衡性越高。练武术者大多要练桩功,有的还要练沉气功夫。运用时,当然可以降低重心来提高自己的稳定性,但是人两脚所站的面积有大的一面,也有小的一面,相应稳定性也有大的一面和小的一面,因此仅仅靠降低重心而不知弥补底面积上缺点,还是很难保持身体稳定的。太极拳靠两脚的随势变换虚实,以适应身体稳定的需要,也就是底面积时时随重心移动而变动,这可以被理解为增大了底面积(稳定性提高了),也可以理解为是随遇平衡,是符合物体的平衡原理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其实是非常明显和优秀的,但是基于太极拳本身的特点(内家拳的特点),要想练到如此理想的境界非容易之事,古有"太极十年不出门",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持之以恒,领悟到太极拳技击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