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论语学而篇的个人理解

 池州老井 2012-11-12
     安徽省池州市第三中学  章真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是整部论语的开篇之语,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而时习之。孔子给他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的礼包括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齐家治国之道等,是孔子教授给学生们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主科,其它的不过是“副科”而已。这里的“学”主要指学道。“习”是实习、实践的意思,把所学的“道”试着用于实践之中,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心里自然生发出无比的喜悦之情,所以说“不亦说乎?”这种喜悦是高层次的喜悦,非亲身体验不能体会出来。打个比方,学生学到了一种数学解题方法,他试着用于解决了一道他在这之前不会做的数学题,你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之情,何况是学道呢。孔子讲的“道”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并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
       有朋自远方来。“朋”与“友”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孔子在这里为什么用“朋”而不用“友”?同道者为朋,同义者为友。有同道者从远方来了,大家聚在一起谈道论道,这是多么难得而又开怀的事啊!一直以来真正学道、明道、行道的人在人群中并不多见,一个学道之人很难遇到知音,今有同道从远方而来,那种快乐岂是凡人所能领会?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我学道,我有道,可是周边的那些俗人不了解我,我不会感到愠怒。自古以来有道者与拥有高超技艺者不同:有道者尽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无朋自远方来,他也不会感觉孤寂,他的心境始终是平静的;而拥有高超技艺者如果长期碰不到对手,他就会感到孤独、郁闷。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道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而不是用于向别人炫耀,何须在意别人了解不了解呢?
       这三句话前后连贯在一起,以“道”为中心, 主要述说了“道者”学道、行道、谈道、论道的心理感受以及“道者”的心境和胸怀。边学道边用于实践和与同道者交流切磋都是很愉快的。心中有道,即使别人不了解,我心里没有不快的感觉,我依然是一个有道的君子。论语通篇都是讲儒家之道,孔子弟子们将学而篇至于篇首也就不足为怪了。
       依今人一般的理解翻译成“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吗?”如此就太小看孔子及其弟子们了。不仅全篇没有中心,而且前后三句话不连贯。所谓“十年寒窗苦”,学习和不断温习本是苦差事,有何乐可言?有朋友从远方来了我很高兴,这完全是俗人凡语,值得放在论语之首吗?

声明:个人原创,已在本人QQ3409844空间首发,对于本文,任何人不得私自据为己创,如需引用,须注明作者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