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青山镇两口古井现开发前景

 武汉人文 2012-11-13

两口清代开凿,已经废弃了5年的古井,现在有人要借其进行“市场开发”——打造“古井”牌汉产纯净水,叫板“农夫山泉”。

    古井现状如何?是何原因让水厂老板如此信心满满?

    昨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青山区青山镇桃园社区,实地探访传说中的两口古井。

    从工人村路往青山镇方向不到500米,便是几座大厦组成的“钢谷”。分别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的两口古井,就在“钢谷”边的一片绿地上,环境十分优美。

    乾隆古井的井边,立有水泥和大理石砌成的屏风,而道光古井的井口,还做有打水井架,来者可以摇动井架摇把,体验当年市民打井的感觉。

    两口古井都被几根钢筋封住,从井口往下望去,借着光线,可看到井水呈现墨绿色,给人一种“很脏”的感觉。

    目前仍旧住在桃园社区的老居民说,这两口井自从2007年青山镇大面积拆迁后,就再也没人管过,所以水质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能再饮用了。”

    古井为乾隆道光年间“私井”

    青山镇自古为兵防要塞,初为军港,后逐步发展为商贸集镇。宋、元、明、清时期均为一方日用品和农产品集散地,至清代走向鼎盛,是当时武昌县六大市镇之一,与金口、纸坊齐名。

    来往商人增多,便有了客栈,客栈打下水井,供人饮用,乾隆古井由此而来,算来至今已有260余年。老人们说,解放初期,镇上共有9口古井,现在保存下来的,就剩这两口井了。

    关于道光古井,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故事:清道光年间,武昌城内筷子街的王姓家族,搬到今天青山镇桃园村安家,并从钱姓人家的手上买下一块地,种植大片桃树。王姓人家开有酒家,在屋后打了一口水井,用井水发豆芽菜,他家的豆芽极为有名。

    老人们说,解放初期这一带的人都是吃井水,而王家水井的水质最好,冬天喝是暖的,夏日喝清凉。当时井旁还有一块石碑,上刻:王姓私井,街邻共用。

    这两口古井,均已载入《地方志》,并被列为了“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青山对开发井水充满信心

    在青山镇生活了几十年的韩光益,一直念念不忘已被“遗弃”了5年的古井,他从武钢计控厂退休后,成为一家水厂厂长,“搞水厂,首先想到了古井开发利用,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巨大商业价值。”

    韩光益说,上个月他把井里的水拿到武钢一家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H值是中性。“说明水质基本没问题,只要淘井,井水就会清澈。做纯净水,还需用专业的净水设备,对井水进行层层过滤加工,并通过政府部门的严格检测,但以我喝了几十年井水的经历和对纯净水加工的了解,我对井水的市场化利用充满信心。”

    本月9日,青山区政协负责人带着多位委员来到青山镇,专题调研古井市场化开发问题,对韩光益建300平方米“古井轩”民俗博物馆的构想给予支持,并建议把古井开发与青山镇的古文化开发“打包”规划。

    韩光益说,古井“纯净水”的生产线,将来就建在民俗博物馆里。

    古井盛满青山镇居民的记忆

    对于韩光益的设想,许多青山镇老居民表示可行。他们说上世纪50年代中期,青山镇开始有自来水,虽说吃自来水的人家占多数,但也有一些不愿交水费的居民,一直在吃井里的水。井水不仅供人饮用,还用来洗衣浇菜等。

    老居民回忆,青山镇居民几乎个个都是打井水的能手,把井边牵着绳子的木桶往井里一扔,在井水里来回荡两下,往上一提,满满一桶水就打到手了。“井水越打得多,就涨得越快,还越干净,总也打不完。”

    为了保持井水能够饮用,桃园村的人每年都要淘一次井。

    现任桃园社区书记田志辉回忆,2004年他淘过一次井。“桃园村有一架12米长的梯子,专门用来淘井,现在还保存着。”

    田志辉说,淘井主要是清理井壁青苔和一些小碎石,“那年我下到井底,发现井底有个泉眼,泉眼上盖有一块厚梨木木板,井里的水清澈无比,有股甘甜味。”

    (文/记者朱波 通讯员莫难 张琦  图/记者朱波)

    道光古井

    乾隆古井

详情请看:http://cjmp./cjrb/html/2012-11/13/content_5085961.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