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创新 平台建设先行

 bdcxrh 2012-11-14

    国家对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首先在科技人员身份转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科研投入体制调整等方面赋予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希望这些先行先试区能够为国家整体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合肥经验在于从创新型城市‘顶层设计’到自主创新‘政策落地’,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科技经济结合的新路径。注重发挥独特的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狠下功夫,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的思路,着力打造三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搭建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桥梁。”这是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对合肥做法的总结。

    统一资金管理,实现杠杆撬动

    科技创新,政府资金支持不可或缺。

    “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后,多年来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缺陷引起了重视。比如,缺乏强力协调的多头管理导致政策相互掣肘,科技资源配置高度分散致使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科技资源浪费严重,产出效率低下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资金投入上,据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黄永强介绍,合肥改革了传统科技三项费内涵概念及使用模式,形成目前全国唯一的政策性资金使用模式。

    “也就是一个漏斗出,对于资金成效,我们采用一个尺子量。”黄永强说,按照出台的《合肥市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绩效评估实施方案》等配套措施,自主创新资金单列账户,设定窗口申报、部门联审、多层监督、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等管理程序,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固定窗口,每年3次定点、定期、统一受理申报,市科技、财政、审计、税务、监察等部门联合审核,成效由中介第三方评估。

    这种做法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自主创新资金总量,由改革前科技三项经费4000万元增加到市级自主创新资金6亿元,同时取消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制度,转向注重绩效的政策兑现;另一方面,将研发项目投入转变为对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成果产业化、市级高新企业、专利标准、科技人才、投融资税收等综合性政策补助,并将科技部门管理经费上升到科技、财政、审计、税务综合管理政府性政策资金中。

    “以往是项目还没做,就要企业申报,由此出现了一些专门帮助企业申报项目的皮包公司,包括很多国家项目都是这样,不能说全是为了套项目资金,但实际上很多项目运作中是有风险的,事前支持效果很难体现。合肥这种事后奖补的方式很好,到窗口对着指标,干了哪些补哪些,才是真正对创新的鼓励。”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拥权说,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投入大、时效长、风险大,事后奖补改变了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人员重数量不重质量、重产出不重应用、重短期不重长远的侥幸心理。

    而因为加强管理,2009年—2011年,合肥市本级财政各项自主创新资金累计支出45.8亿元,受益企业1628家,2009年、2010年、2011年仅事后补助资金就分别达1.83亿元、2.5亿元、3.9亿元,引导全社会研发(R&D)投入费用从2008年的34.0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8亿元,年均增长31.88%。

    “除政府直接补助外,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共参与组建7家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设立风险亏损30%补助等风投政策,加大对初创型企业投入。”合肥市金融办资本市场处处长郑晓静介绍说,合肥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是运用市场化机制,政府遴选一些科技企业、投入资金,随后各种社会资本也会跟进,政府资金起到了杠杆撬动作用。

    据她介绍,2011年,合肥市新增贷款957.7亿元,其中210.5亿元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科技保险参保企业达25家,合肥高新区“新三板”试点,32家企业与券商签订协议,其中15家完成股改。

    盘活科技资源,追求效应最大化

    放大资金效应是一个方面,盘活资源则是另一方面,其中包括人力资源。

    合肥拥有众多大院、大所、名校,这些机构权属复杂。它们虽然在各自领域占据国内领先水平,但在市场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品牌等方面各自为阵。如何将这些优质资源最大化运用?

    合肥的做法是,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四大服务平台”: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即“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二是按照“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主角、政府支持服务”原则,组建了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三是在2007年建立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科技服务超市”,实现“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一站式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有注册企业932家。四是技术转移与交易平台,建立了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成立科技中介服务协会和联盟,建立了25个贯通高校、企业、产业园区的“科技路路通”服务站,打造社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支撑体系。

    在研发方面,合肥建设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562个(国家级56个),其中70%设在企业。加速企业孵化培育,全市建有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孵化器6个、省级孵化器11个,目前在孵企业957家,累计毕业企业532家,企业从业人员达1.35万人。

    “比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网,目前有34家检测分析机构、1320台(套)仪器设备入网,2011年有643家企业使用共享仪器设备,政府对于使用费用给予35%的补贴。”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山说。

    王玉山说,合锻是协作网成员之一,加入这个网络还有一个好处,高校科研资源向社会有偿开放,运转起来的不仅是实验室人员和仪器设备,强大的专家资源也得以充分发挥。

    在人才方面,合肥制定出台《合肥市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暂行办法》,是继北京中关村(5.48,0.02,0.37%)、上海张江、武汉东湖之后全国第四家国家批准的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区,旨在激励人才推进成果转化,目前已开展22家企业试点。

    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打造创新高地

    今年5月24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双方协议,中国技术交易所在合肥设立工作站,针对合肥产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中技所成功的技术交易模式,共同促进当地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增强合肥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用、企业股权激励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与中关村联手,除因中关村是国内自主创新的“老大哥”外,合肥还有自己的考量。

    “当地方政府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之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政府资源流动的正确性与公平性?如何用好、用足有限资源?如果单从科技部门和行业自身发展来看,很多安排都有其合理性。但如果站在全市角度甚至站在国家利益至上高度、从全局角度来进行顶层设计,很多方面又需要调整,这样才能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特别是人力和科技投入达到效率最大化,试点地区就占了这个便宜。”9月7日下午,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说到合肥科技创新,一个叫‘无中生有’,一个叫‘小题大做’。‘无中生有’就是敢于做一些没有的东西,比如新兴产业;还有一些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小,但通过一定时间培育能做成大产业,这是我们常讲的‘小题大做’。这两个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合肥产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特别在新兴产业方面更少。合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以上,不仅带动技术进步、节能减排,而且带动了整个经济增长。”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一个重大推手是,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合肥市辖区面积增加到114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752万,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成为合肥内湖。按照安徽省及合肥市自己的定位,未来的合肥将成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今年上半年,合肥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1.7亿元,增长13.5%,增速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4%,增幅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34.3%。

    合肥现有的创新体系经过近十年培育,已经完善并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这一体系正厚积薄发,处于综合发力阶段,未来将不可估量。

    “科技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努力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协作中占据有利地位,赶上全球发展‘国际航班’。”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在7月于合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曾这样说。

    作为主管工业的官员,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作清的体悟是,抓创新,首先要研究企业、研究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一定得让企业发展,形成内外合力”。他认为,在2004年之前,合肥新兴产业,包括互联网,基本都是跟随性的。当时,本土的科大讯飞(28.17,-0.03,-0.11%)等企业正在产业化,而到了现在,国家自主创新大旗一举,到处都在上新兴产业,跟随性的产业发展已满足不了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一定要有原创。

    “从市场角度看,海外军团引导的创业循环已经做得很好。但从原创角度,大量‘海归’带来的并不都是原创型新兴产业。”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芯硕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刘钧说。刘钧来自美国硅谷,其公司产品涵盖亚微米级光刻设备、晶圆检测设备、制版设备、LDI(激光直接成像设备)等系列,产品国际领先。

    如何培育自己的原创?陈拥权对记者说,原始型新兴产业需要通过原始创新发展起来,比如合肥语音产业,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企业研发人员均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等国内院所,技术是国际原创。

    “原始创新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商业模式和市场。原创一定需要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突破做支撑,国内大量科技资源与国外相比并不落后,有转化成原创型新兴产业的可能。但是,由于国内创业循环断裂,原创成果要转化成为市场上有效益的技术成果就很难了,这是地方致力的方向之一。”陈拥权说。

    “企业已经把国际上很多优秀东西引进来。”刘钧说,如果把创业循环链条连接起来,再加上发展原创型新兴产业的潜力,合肥就与世界链接起来了。

    “创新的事业要用创新理念和思路去推动;创新事业要发展,关键要走新路。”吴存荣说,没有好的事业平台,高薪也只是一个“金丝笼”,很难将人才真正留下来,合肥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为人才发展创造空间。

    “我们将全面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合肥‘人才特区’建设,为各类优秀人才扎根合肥、成就事业提供保障,努力使合肥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高地,这是合肥制胜未来的保障。”吴存荣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