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里最神秘的民族白裤瑶(组图)

 老卖年糕 2012-11-15

大山里最神秘的民族白裤瑶(组图) 精 真 图 我要推荐

2012-6-29 14:15:14  丨 分类: 行走见闻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

    表姐从北京来,要去贵阳看黄桷树瀑布,游龙宫。
    恰好,第二天是荔波首届瑶山欢乐节暨瑶山古寨国家3A级景区授牌仪式。
    于是,旅行社组织她们去了荔波瑶山的拉片村。

 

    表姐从那儿回到重庆,兴奋得很,说太过瘾了。
    带回来一组照片,说是在拉片村拍的。
    于是,我从里面选择了一些片子,算是对瑶族的白裤瑶的介绍。

 

    白裤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称为“白裤瑶”。
    白裤瑶主要聚居在贵州荔波的瑶山乡和广西南丹的八圩乡、里湖乡,总人口约3万人。
    瑶族源于“九黎”和“三苗”,后从黄河流域迁徙往长江流域,史称“五溪蛮”,明朝前就入荔波、南丹生息繁衍,历史上是一个狩猎的民族。
    如今的瑶族村寨,每家每户都有火枪,都喂养猎犬,都挂着鸟笼,虽然火枪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变成了如今重要活动的礼器,但却依然是瑶族男人珍爱的物品。

 

    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最能体验白裤瑶古老民族的文化。
    据说,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
 
    白裤瑶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
    白裤瑶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资料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

 

    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
    铜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敲打。
    白裤瑶自从有了铜鼓以后,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

 

    瑶山瑶寨保存着瑶族传统的建筑风格,以粮仓最具代表。
    粮仓呈圆柱形锥顶,盖以茅草,尖顶捆扎装饰成宝胡芦形,下是储粮的圆形仓库,四周用竹篾编成一个大的圆柱体,直径约2米,高约2.5米,形如大囤箩。
    圆仓开有一小门。凡收获的粮食,晒干后全都放进圆仓里去。
    圆仓的底部用四根木柱等距支起,底部用木板镶拼严实。
    圆仓离地面2米,仓下空旷通风,可使圆仓内粮食不致郁热受潮霉变。
    在圆仓底部木板与托起圆仓的木柱的交接地方,每柱各用一个外表十分光滑,高约35公分、直径约30公分的彩釉陶罐倒扣在柱顶部,有的用4块光滑、平薄、边长在2尺左右的四方石板代替,主要是用于防止狡猾的老鼠沿着木柱攀爬进圆仓。
    这种建于村旁户外的圆仓,具有防火、防鼠、防潮等多种功用。

 

    瑶族风情古朴深郁,历史悠久,是最神秘、最奇异、最令人遐想和探索的古老民族,其古风遗俗被联合国科教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


    居住在荔波瑶山乡的白裤瑶,已婚男子头缠黑白二色头巾,上身着藏青色土布上衣,衣袖短衫,领襟相连,既无钮扣,也无系带,全靠腰带使之贴身;下身穿白色火焰裤,裤管齐膝,裤档特大,长不上腰,其裤腿紧收,裤档宽松,易于喀斯特峰丛密林中跳跃、奔跑追猎,裤腿紧收和缠绕绑腿能保护小腿和膝关节,具有典型的猎装特点。


    瑶山妇女的装俗有短衫和背牌两种,短衫与男子相似,但胸前无花。


    夏时穿背牌,用蜡染布作贯首衣,前后两块,花有多层,精心刺绣而成。
    所谓背牌,就是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的搭在肩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一但弯腰干活,便是全览无余。
    “两片瑶”就源于白裤瑶族妇女夏季服饰。

    如今,白裤瑶年青的姑娘们已经不会空穿背牌了。
    妇女下身作百褶裙,用蜡染图花布做成,裙边绣花。


    可以说,白裤瑶的服饰,亦是区别他族标志的一幅古朴画卷。

 

【1】荔波首届瑶山欢乐节暨瑶山古寨国家3A级景区授牌仪式在瑶山拉片隆重举行。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
【2】4月29日,当地瑶族群众载歌载舞,欢庆这片古老土地被纳入中国旅游的经典行列。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
【3】瑶族村寨,每家每户都有火枪,都喂养猎犬,是瑶族男人珍爱的物品。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3)
【4】村民们在寨门前迎接游客。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6)
【5】铜鼓是白裤瑶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7)
【6】姑娘们早已准备好了拦门酒。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8)
【7】穿着背牌的姑娘们向游客敬酒。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9)
【8】拉片寨门。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1)
【9】村里的孩子们。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2)
【10】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3)
【11】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4)
【12】从荔波县城沿樟江河顺流而下30多公里,有一座钢绳桥横空飞跨,桥两端的两面巨型铜鼓将粗大的绳牢牢系住,这便是铜鼓桥。过了铜鼓桥,溯樟江河谷坡地上行几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瑶山瑶寨。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6)
【13】荔波县瑶山古寨已成为国家级AAA级景区。瑶山白裤瑶的《猴鼓舞》、《旦戈沙》舞蹈及《白裤瑶服饰》已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8)
【14】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19)
【15】粮仓呈圆柱形锥顶,盖以茅草,尖顶捆扎装饰成宝胡芦形,下是储粮的圆形仓库,四周用竹篾编成一个大的圆柱体,直径约2米,高约2.5米,形如大囤箩。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0)
【16】授牌仪式结束后,数千名省内外游客观看了瑶族风情展示和歌舞表演。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1)
【17】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2)
【18】铜鼓是瑶族的象征。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3)
【19】猴鼓舞。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4)
【20】原生态的瑶族舞蹈。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5)
【21】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6)
【22】瑶山妇女的装俗有短衫和背牌两种。夏季穿背牌,用蜡染布作贯首衣,前后两块,花有多层,精心刺绣而成。所谓背牌,就是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的搭在肩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7)
【23】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8)
【24】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29)
【25】“瑶王宴”是瑶族同胞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每遇红白喜事时,全寨男女老少都会一起吃“瑶王宴”,每户出一张方桌,4盘菜肴,4斤米酒,4对碗筷,4个酒杯,集中到寨子中央,摆开连席,协助主人家招待亲朋,同时每家派出一人参与共宴,陪客人敬酒。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31)
【26】芭蕉叶当桌布。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34)
【27】游客。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35)
【28】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37)
【29】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38)
【30】村民。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39)
【31】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40)
【32】
%E8%8D%94%E6%B3%A2%E7%91%B6%E5%B1%B1%20(42)

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