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台山游记

 王浩然 2012-11-15
  莲台山八卦洞。
  □宋磊
  
  在冬季到来前的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长清,游览莲台山。山路蜿蜒,虽然一路颠簸,但是我们对莲台胜景神往已久,一路欢声笑语,竟也忘记了旅途之苦。
  行车大概一个多小时,便来到莲台山脚下的娄峪村。此时八点左右,小村中偶尔可以听到几处鸡鸣犬吠之声,也不时地看见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村后头有一片小小的方塘,碧水荡漾,清澈见底,不觉让人联想到朱熹的那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仰望山顶,远远地看见半山腰处有一山洞,洞口呈三角形,杂草丛生,枯木环绕,这就是娄敬洞,相传为西汉名臣娄敬的隐居处。
  天朗气清,山风清冽,暖暖的太阳与我们相伴而行,虽是深秋,却大有春日寻芳之感。同行司机本来没想与我们一起前行,但见到此情此景,也深深地被吸引,停好车便欣然跟随我们一起攀登起来。山路崎岖,脚下有凸石相阻,腿边有荆棘相拦,我们只能手脚并用。碎石开路,披荆斩棘——这才是攀登的乐趣所在。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洞口,洞口处有后人修砌的平台,平台侧壁有石刻,字迹依稀可辨,从落款中可以看出这是金代皇统年间所刻。文曰:“汉朝娄敬先生号草衣子,住洞迄今千三百年矣。洞有古塑范蠡、张良先生之像,今者住洞道人徐真道及禹城善人张彦等。”
  我们一行七人,在洞口小憩片刻之后,便进入洞中。初次站在洞口的时候,望着洞中黢黑一片,阴森恐怖,心中不觉拂过一阵战栗。好在老师早有准备,随身携带了手电,走在我们的中间照明。洞内土地平旷,甚是宽敞,高处概有十米左右。走着走着,司机突然指着洞内一处可容身的地洞,玩笑道:“这里应该是土匪睡觉的窝。”一行皆大笑。行至过半,回望来时洞口,隐隐若现,如同火焰山口,又似陶渊明所记桃花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真是如仙境一般。大概又走了百余米,终于走出娄敬洞,顿时豁然开朗,一条山谷赫然出现在眼前。与娄敬洞相对而立处有主佛殿,此殿建于山崖之上,殿内立着一尊铜佛,睥睨山谷。出洞有石阶,直通谷底,可与各处大大小小的洞穴相连。
  山谷在出洞口的西面,站在这里,远远地可以眺望津浦线。虽然已是深秋,山谷内却依然是重峦叠嶂,层层山雾笼罩在山谷两边的山梁上,如同一幅素淡的水墨画。出洞沿着石阶下山,我们发现,各处石崖上大大小小的洞穴,或凿于万仞绝壁之上,或藏于松柏掩映之中,幽绝深邃,神奇奥秘。
  顺着石阶而下,有三清洞,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塑像,像后有平台,台上也立有三个无头天尊像,大概是被人为破坏所致。继续前行,遇到一处南天门,虽然与岱宗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石阶陡峭,却堪与岱顶南天门有一比。至下山时,我们一路几乎游遍了山上的洞府:八卦洞内,炎夏清凉无比;火龙洞中,寒冬温暖如春;仙姑洞、玉女洗头盆、卧龙泉、老君洞皆别有洞天。
  行至王母洞,在洞口我们便感觉此中大有趣味,洞口处有赤脚仙人相迎,我们一行如赴蟠桃宴,这正应了洞口处的楹联所题的“宴内蟠桃洞内寻”。王母洞内洞中有洞,狭长相通,纵贯而上,犹如深井,一次只能容纳一人上下。爬至洞顶,俯视山谷,此时此刻,探幽访古之情、羽化登仙之感油然而生。古人登高必啸,学一回古人,对着远处长啸,顿时觉得胸怀大开。
  半晌,路遇一亭,亭中清净无杂物,大家席地围坐,开始休憩野餐。席间觥筹交错,欢歌笑语,故事多多。酒过三巡,竟不知不觉已过下午四点,夕阳将要西下之时,我们兴尽而归。
  我们常常羡慕古人登高的闲情,当今社会,身处繁华都市,想要求一份淡然,往往不得。心中的向往常忤逆于时,所以有人委曲求全得过且过,更有人不堪重负而沉沦于世。委屈易迷失自我,而沉沦则将自我丧失殆尽。孔明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若要在现世繁华之中,求得内心的淡然,要么走出压力,走进自然;要么摒除杂念,心外无物,于繁华中亦可求得一份淡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