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名声既然是虚伪的,为什么还要追求呢?

 传统文化网站 2012-11-16

【原文】杨朱游于鲁,舍于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曰:“以名者为富。” 曰:“既富矣,奚不已焉?”

曰:“为贵。”“既贵矣,奚不已焉?”

曰:“为死。”“既死矣,奚为焉?”

曰:“为子孙。”“名奚益于子孙?”

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泽及宗族,利兼乡党;况子孙乎?”“凡为名者必廉,廉斯贫;为名者必让,让斯贱。”

曰:“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志合言从,道行国霸,死之后,管氏而已。田氏之相齐也,君盈则己降,君敛则己施,民皆归之,因有齐国;子孙享之,至今不绝。”“若实名贫,伪名富。”

曰:“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昔者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伯夷叔齐实以孤竹君让,而终亡其国,饿死于首阳之山。实、伪之辩,如此其省也。”

【译文】杨朱到鲁国游览,住在孟氏家中。孟氏问他:“做人就是了,为什么要名声呢?”

杨朱回答说:“要以名声去发财。”孟氏又问:“已经富了,为什么还不停止呢?”

杨朱说:“为了高贵。”孟氏又问:“已经高贵了,为什么还不停止呢?”

杨朱说:“为了死后的荣耀。”孟氏又问:“已经死了,还为什么呢?”

杨朱说:“为子孙。”孟氏又问:“名声对子孙有什么好处?”

杨朱说:“名声是身体辛苦、心念憔悴才能得到的。伴随着名声而来的,好处可以及于宗族,利益可以遍施乡里,又何况子孙呢?”孟氏说:“凡是追求名声的人必须廉洁,廉洁就会贫穷;凡是追求名声的人必须谦让,谦让就会低贱。”

杨朱说:“管仲当齐国宰相的时候,国君淫乱他也淫乱;国君奢侈他也奢侈。意志与国君相合,言论被国君听从,治国之道顺利实行,齐国在诸侯中成为霸主。死了以后,管仲还是管仲。田氏当齐国宰相的时候,国君富有他便贫苦;国君搜括他便施舍。老百姓都归向于他,他因而占有了齐国,子子孙孙享受,至今没有断绝。孟氏说:“像这样说,真实的名声会贫穷,虚假的名声会富贵。”

杨朱又说:“有实事的没有名声,有名声的没有实事。名声这东西,实际上是虚伪的。过去尧舜虚伪地把天下让给许由、善卷,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享受福运达百年之久。伯夷、叔齐真实地把孤竹国君位让了出来,而终于失掉了国家,饿死在首阳山上。真实与虚伪的区别,就像这样明白。”

【说明】杨朱认为,名声是虚伪的,可是他还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声,追求名声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富贵,为了子孙后代的享受。可是杨朱又不愿意干实事,因为他认为,干实事的没有名声,获得名声的不干实事。这就说明杨朱根本不懂得名声是怎么一回事。尧舜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才登上帝位,觉得自己能力还是不够,因此想让许由、善卷来干,可是许由、善卷认为做统治者太辛苦,因此推辞,尧舜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治理天下,真的是件好差事吗?这个问题放到现代,人们都会回答,这是件好差事。你不看那些民主国家,都在拚命竞选吗?若不是好差事,谁还竞选?其实,做一个统治者,真的不是好差事,首先是身不由己,其次是万事操心,稍有一件事处理不好就会招来咒骂声,最后还要勾心斗角。要从享乐的角度说,恐怕比不上一个大商人。所以中国古代的人都不愿意承担这个角色,因为人生是应该享受的,而不应该是承担大责任的。伯夷、叔齐也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在父亲孤竹君死后,两人互让王位,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最后是让老二做了君王,伯夷、叔齐便投奔了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前,他们曾经反对。对于周武王的“以暴制暴”,虽然他们不同意,但没有怀恨在心。因为他们也明明知道商纣王的暴虐与残酷,他们投奔周文王而不去投奔商纣王,也就说明他们对当时天下的形势是非常了解的。既然深知当时天下之势,为天下民众想,为天下苍生想,他们也就会希求周武王能迅速平定天下,给人民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周取天下后,他们拒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他们不是杨朱所说的,失去国家而饿死。杨朱的话前后矛盾,而且很多事情他没有弄清楚,就胡乱发表言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浅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