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妄受和珅牵连的史学巨匠状元毕 沅

 tjhx0526 2012-11-16
毕沅(1730一1796),字秋帆、镶蘅,自号“灵岩山人”。镇祥(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状元。

    毕沅从小受家风濡染,素怀报国志,加上夫人的经常激励,断然离家,在湖边赁一小屋,谢绝宾朋.一心读书,终日不体。几年下来,连过乡试、会试。最终力挫群雄,以犀利的文笔、入情入理的议论,夺得殿试头名,荣登金榜首位。

    毕沅的殿试夺魁,也多少出于偶然。原来,毕沅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顺天乡试中举后,被擢为内阁中书,撰拟、缮写诏令。后来入值军机处,担任素有“小军机”之称的军机章京,负责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乾隆二十五年三月,毕沅参加会试,四月发榜,他榜上有名,能否登科,还要看四月二十六日殿试。

      四月二十五日夜,毕沅与同僚诸重光、童凤三在军机处值班,他们三人都通过了会试。明早就要殿试了,诸、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考试,让毕沅一人值班,说:“我俩书法好。可望夺魁。你的书法,就别作非分之想了,请替我们代劳。”当时殿试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毕沅见两位同僚如此讲,不仅没为他们的不义之举感到气愤,反而欣然同意。心想:诚如二位同僚所讲,自己书法不佳。不如成人之美,让他们休息好,也算尽朋友之情了。今若因书法不中,日后定然苦练便是。

      当夜,毕沅独自一人值班在军机处值班,恰逢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转军机处,故得以详加研读。

      翌日,殿试内容是经史时务策一道,读卷大臣于考前一日于文华殿密拟,缄封呈皇帝阅。考卷送至太和殿.诸考生列队跪受,然后回到各自试桌答题。

      毕沅打开试卷一看,谁料时务策正是策问新疆“屯田”事宜的。由于前夜正好详细研读过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毕沅就象压对了题一样胸有成竹,挥笔立就。第二、三天,诸读卷大臣在文华殿阅卷。毕沅楷书不太好,但立论高深,备受读卷大臣关注,列为第四名。第四天,乾隆帝在中和殿听读卷大臣读卷,对毕沅的卷子极为欣赏,定为一甲一名状元。而诸重光得了一甲二名.即榜眼;童凤三位列第二甲第六名。当诸、童二人得知毕沅值班那晚遇到的事后,惭愧嗟叹。

毕沅以其那篇论述新疆屯田问题的文章而被乾隆帝特擢为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开始了新的仕途生涯,可谓幸运之至。同样,大约这篇文章在乾隆帝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乾隆按照用人以长的原则,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将毕沅外放到西北地区任职,“补授甘肃巩秦阶道”。此后。毕沅奉命随总督明山出关经理屯田,往返数万里。此间,清王朝巳经由盛转衰,民众起义蜂起,使毕沅在职掌一方行政的过程常常显得穷于应付。

乾隆三十五年(1770),毕沅调升陕西布政使,三十八年授陕西巡抚,成为清政府中的地方要员。毕沅抚陕十多年,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出“定民之要,农田为上”的政见,并对关中十几条河流,有一套疏引、筑堰、开渠的设想,官声还算不错。

      乾隆五十年(1785),毕沅调任河南巡抚主持治理黄河和淮河,督放赈济。乾隆五十三年,荆州遭受水灾,毕沅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前去治水救灾,他迅速而有效地治住洪水,拯黎民于水火之中,政绩斐然。

      乾隆五十九年(1794),湖北发生竹溪县民王占魁等“传习邪

教”的教案,以及群众打死差役等事,毕沅未能及时奏报,被降为山东巡抚,并受到经济上的惩罚。次年,再任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正月,湖北白莲教起义,毕沅与各路清军将领与起义军交战数月。他因收复湖北当阳城有功,受封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毕沅仕官,功绩并不十分显赫。但在学问上,却是流芳百世。他做官从政之时,辛勤笔耕,著书立说不断。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史杰作,成一家之言。上起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但就时间来看,前后尚有巨大空白,欲补续的,代有其人。如南宋李焘的《资治通鉴长编》、明代薛应旗等人著的《宋元资治通鉴》、清康熙年间徐乾学等编的《资治通鉴后编》等等。但这些续编在史事记录、年月编排上,纰漏百出。

      乾隆三十七年。毕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始编纂一部新的《续资治通鉴》。他广招人才,博稽群书.历时二十年,完成220卷的《续资治通鉴》。此书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是公认《资治通鉴》最好的续补书。

      乾隆五十三年,毕沅任河南巡抚时,开始编写《史籍考》,这项工程一直进行到他病逝,尚未完稿。后由章学诚、潘锡恩相继续补,最后成书300卷。毕沅为我国古代的史籍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先秦诸子,毕沅也素有研究。著有《墨子》、《老子道德经考异》、《晏子春秋注》、《吕氏春秋注》等。皆为各种注疏中的佳作。他还是一位杰出诗人,有《灵岩山人诗集》传世。

嘉庆二年七月,毕沅精神消耗极大,心力交瘁,病死军中,享年67岁。嘉庆闻奏,诏赠毕沅太子太保。

嘉庆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去世,嘉庆帝开始亲政,朝内政局随之发生变化,权臣和珅被赐死。人们知道,乾隆后期朝政控制在臭名昭著的和珅手中,和珅贪得无厌,致使许多官员为保住自己乌纱帽而贪污行贿。毕沅任封疆大吏20余年,此时正是和珅炙手可热的时期,毕沅无法抗拒那个时代的邪恶势力,他曾引和珅内援。以求在险恶的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乾隆五十四年夏,和相年四十,自宰相而下皆有币帛贺之,惟先生(毕沅)独赋诗10首,并检书画、铜瓷散物为公相寿。”和珅一倒台,此时已经辞世两年的毕沅也自不能免,不久,便因“贻误地方”、“溢支军帑”追罪,革子孙荫袭,田产资畜皆没入官。

按《清史稿》的记载:“沅以文学起,爱才下士,职事修举;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然而,毕沅一生酷爱传统中国学,在宦海生活之余。手握丹铅,辛勤伏案,为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保护历史文物、编纂历史著作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人所永怀不忘,留芳百世,这是他人生的幸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