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又一批莘莘学子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知识殿堂,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梦想之地,也是越来越多中国人求学的必经之路。 1. 高等教育和官员养老的奇妙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教育和传承的国度。很多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西欧,其实我国早在舜禹时期(公元前2000多年)就已经有了类似大学机构的记载。舜禹时期已经将教育机构分为 大学 和 小学 两个阶段,称之为 上庠 和 下庠 。到了夏代称之为 东序 和 西序 ,商代称之为 左学 、 右学 。 这里所说的 庠 和 序 ,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庠 是指礼官养老的地方,夏代称 校 ,商代称 庠 ,周代以后称 序 。在《礼记》中就有 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的记载。汉代郑玄做注解的时候又说, 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 这就产生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为什么我国古代将官员养老的地方与高等教育机构放到一起呢?答案很简单,国家将这些 离退休干部 和岁数较大、德高望重的老人集合起来,为年轻学生讲授各类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知识更好传承,同时宣扬尊老敬老的中华美德。 为保证教学的权威性,这些 离退休 的老教授们被赋予等级很高的官职,如《尔雅》中记载, 庠序,官也 ,这就产生了我国古代一个极具特色的制度,老师不仅是授业恩师,而且还是学生最直接的领导。这样做的负面效果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任何对教授者有质疑和独树一帜的行为,在当时多被视为 不端 或 不正 ,轻则接受惩罚,重则被直接开除,永不叙用。 这种 亦师亦官 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发展到官场上某个老师一倒台,他的 门生故吏 大多受到牵连。其中最惨烈的当数明代的方孝孺案,明成祖在诛九族的同时,将 师族 算作第十族,盛怒之下将方孝孺的所有 门生 一并斩首。 2. 储君、王族和百姓上学年龄不同 有学者曾指出,我国古代大学教育缺乏类似于西欧大学的综合性教育,实际上我国自夏代开始,就将 六艺 作为小学和大学教授的主要课程,按现在话讲就是 教学大纲 。 六艺 指的是 礼、乐、射、御、书、数 ,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数学、语文、体育、音乐、军事、政治、宗教等科目。其中 礼、乐、射、御 被称之为 大艺 ,是学生们要在大学阶段学习的科目; 书、数 称为 小艺 ,是学生们的小学基础课。 也就是说,古时候学生们在学完语文和数学后,才可以学习诸如管理国家、音乐、军事等重大科目。即便是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来看,这也是相当科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的科目也逐渐丰富,到了唐代已经有文艺表演专业,宋代已经有土木工程专业,明代则有了正规军事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