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古今称谓考

 杏坛归客 2019-09-07

孟祥海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分四个等级,“学”“东序”“西序”“校”。学校还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商代叫“学”“右学”“左学”“序”。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周朝儿童入学,先学六甲六书,称为“小学”。西汉沿用了此种说法,唐宋以后又把“小学”称为“字学”。可见,我国古代学校,最初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有习射、养老等社会功用。

  我国古代地方上的学校,一般叫“学宫”。著名的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稷下学宫”。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开启我国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到宋朝出现了引领教育先锋的“书院”,其中当时著名的有六大书院,承担着国家选俊功能。

  我国古代的大学叫“太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侧重通经致用,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

  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而官办最早的大学是1895年办的北洋大学堂,之后是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

  现代学堂和教育制度是清末由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日学生引入。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及各级学校的课程,其中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

  可见,古往今来,学校这一特殊机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重任,而教书育人则成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

2019年8月27日《闽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