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垄断比出租车拒载更不道德

 GBT 2012-11-16

哈尔滨规定:冬运会期间,驾驶员有拒载、强行拼客行为的,一次收缴《驾驶员客运资格证》,下车学习15天,两次下车学习30天,三次以上(含三次)吊销《驾驶员客运资格证》,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一、拒载现象是因为“罚得太轻”吗?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那是一个寒风瑟瑟,大雪纷飞的晚上,这种天气公交车一定是人满为患,想挤上去恐怕需要点儿体力,体力不好的你决定打出租车。在数过去十多辆有乘客的出租车后,终于来了一辆闪烁着“空车”的出租车,但是,出租车司机,一伸头问你,去哪?你怀着忐忑的心情报出了目的地,然后他拉上车窗头也不回的走了。更郁闷的是,这一幕可能要重复很多遍,估计脾气再好的人也要骂娘了。

这种情况下,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司机素质太差,没有职业道德,接下来会想到政府的监管实在太不给力了,都是因为查拒载不严格查处力度不够才让自己被困在风雪中。如果在这个时候问你,对那个拒载的出租车司机该如何处罚,估计很多人还会觉得哈尔滨这样的规定都罚得轻了。

确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迷信惩罚可以带来良好的秩序,将一切问题都归结于“罚得太轻”,不可否认,重罚有时确实有利于改善秩序,但重罚从不是带来秩序的根本原因。特别像出租车拒载和强行并客的情况,绝非罚得太轻的缘故,其实出租车司机很怕被罚,一旦被举报,便会对乘客有很大的怨气,但并不会影响他们继续拒载,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拒载,因为被举报带来的损失,终究要通过各种办法找回来。这也不是出租车司机个人素质问题那么简单。出租车的问题在很多城市中都普遍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于垄断。

出租车行业不是中石油中石化,有垄断现象吗?有,不但有,而且是非常典型的行政垄断,这也是出租车行业总总问题的根源。这话出租车司机可能不爱听了,我们垄断谁了?出租车司机没有垄断谁,他们也是垄断的受害者。我跟很多出租车司机交流过,大部分的出租车司机甚至并不清楚自己是垄断的受害者,但他们知道自己每天一睁眼睛先欠别人180块钱份子钱。(笔者所在的城市,白班份子钱180元,夜班份子钱140元,大致是这个钱数。)

一个白班司机,每个月要承受5400元的份子钱压力,这个钱数大概占到司机纯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顶着这么大的经济压力,还要自己承担生意不好、油价上涨、堵车、天气情况不好等意外的风险,为了让自己的收入配得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一些出租车司机便会选择穷尽一切办法的多赚钱,目的地不好的活不接,一个人去的活不接,只有有选择的干活,才能把份子钱赚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拒载和并客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也是无奈之举。

 

二、份子钱是行政权力“空手套白狼”

那么,份子钱又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份子钱就是管理费,这其实是个误解,以私家车主为例,每个月要向出租车公司上缴1500元的管理费,这只是一个小头。份子钱的大头本质上是出租车的运营权,又称车标。车标的成本被分摊到出租车司机每天的运营中,这笔钱最终流向了哪呢?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出租车公司,因为他们是车标的拥有者,也有极少数的个人拥有车标的情况,被称之为“小标车”。到这里不难发现,车标这东西太好了,不管大标小标,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简直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那怎么能拥有一个车标呢?这恐怕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而是行政管理部门批你给你才能有。简单的讲,车标本身不需要任何成本,它甚至不是管理成本,他的价值不是来自于市场,完全来自于行政权力。

份子钱不是用来购买公共管理,也没有用来购买任何东西,它购买的仅仅是行政权力的一个批准,司机和消费者却都要为它买单。消费者还因此要面对被拒载的遭遇。从这个角度上说,不道德的并不是拒载的司机,垄断本身才是最大的不道德。

那有没有不需要交份子钱的出租车呢?有,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黑车,“钓鱼执法”钓的就是这个东西,黑车之所以叫黑车并不是因为它的黑色的,而是因为他没有运营权限,也就不接受行政部门的管理。干黑车的是不想接受管理吗?不是,绝大部分干黑车的是接受不起这份管理,因为行政部门的管理和运营权被捆绑出售了,而运营权的价格实在太贵。

事实上,很多坐过黑车的人都会有所体会,黑车不见得都是干坏事儿的。黑车常常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干着脏活累活,而且有些服务态度还很好,不拒载不并客,甚至还有的价格也比出租车要便宜些,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份子钱的负担。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说要把黑车合法化,而是这个世界上的出租车根本就不该有黑白之分,所有车都有义务接受公共行政部门的管理,却没有道理为运营权支付高昂的费用。因为运营权利本该属于那些开出租车的的哥们,而不是成为既得利益者群体用来换取垄断利益的行政权力。

 

三、垄断之下何谈道德

垄断下的不道德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运营权被变价出售才导致了开篇这一幕的出现。首先,如果这个世上根本不存在车标一说,出租车司机也就没必要背着车标的经济负担来干活,能本本分分赚钱,何苦要背上拒载的骂名呢?

其次,如果开放了出租车的运营权,市场本身会调节需要的出租车的数量,出租车的数量和市场需求适应了,出租车之间就会存在竞争,你不拉有别人拉,出租车司机没有道理拒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谁都可以不必骂娘了。也许有人觉得相对于被拒载的遭遇这实在算不上是什么好处,但这其实恰是最令人忧心的问题,出租车司机负担的加重,直接导致了司乘关系的紧张。在这种紧张的关系中,每当乘客坐车都要提心吊胆的想,他会不会绕路,会不会拒载,会不会半路给我并客,而出租车司机也要提心吊胆地想,他会不会举报我,大家都不再信任对方。

随之而来的是,乘客对行政部门管理上的不满,他们会想一个小小的拒载问题怎么就管不好?甚至产生对立的情绪,比如说油价上涨要给出租车燃油补贴,可这补贴是加在车价里的,乘客就会想,出租车的服务这么差,我凭什么还要多交钱呢?可以说,管理部门,出租车,消费者三方就一直处在这样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中,只会让出租车的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拒载真有司机个人道德的因素,司机的道德也绝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