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憨人”鲁肃原是大都督

 昨夜一阵风 2012-11-17

 

近日,在网上看了《三国》中的一个场景:一日,当着周瑜的面,鲁肃极力劝阻孙权出兵荆州,孙权就罢了鲁肃赞军都尉一职(孙权是做给周瑜看的)。之后,周瑜去鲁肃家。在鲁肃家门口,看到鲁肃家外表残旧不堪,与寻常百姓无异,感慨到“子敬好歹也做了多年官,为何会一贫至此”,要知道鲁肃也是一名中央高官啊!在鲁肃家,只见到一个仆人。鲁肃要仆人去打酒菜,仆人说主人去年的俸禄都周济了赤壁阵亡将士的遗孤,而今年的俸禄还没领到,家里已没钱了。鲁肃即脱掉身上穿的貂皮袍子,让仆人去作抵押,换好酒菜。

看到这里,心里有点想法(虽然这个情节是虚构),要知道鲁肃做官前可是大富人家啊。于是说说鲁肃吧,顺便也为他说几句公道话。因为之前我看错鲁肃了,真的错了,而且是大错。

《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陈寿是以刘备为正面人物,曹操为反面人物的,因此为了突出刘备的仁慈,就把曹操写得多么的奸诈和残暴;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大度,就把鲁肃写得平庸无能和周瑜的气量狭小;为了突出关羽的英勇晓战,就把别的将领写得不堪一击。《三国演义》尤其把鲁肃与周瑜的形象写得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鲁肃在《三国演义》中,给人的感觉是他忠厚老实,平庸无能,胆小怕事,常被诸葛亮捉弄得团团转,还老在孙权和周瑜中间、诸葛亮和周瑜中间做老好人。但如果我们相信这些,就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周瑜在临终前可是力荐鲁肃为大都督啊,而孙权也认命了他为二军总司令。难道一个”平庸无能”之人能担当如此重任吗?

如果想清楚正确地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建议读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裴松之注本》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正史。当然这些书读起来枯燥无味且难懂,不过它们所记载的历史较公正与事实。

 

鲁肃(172~217),汉族,字子敬(古人称呼别人字,是表示尊敬)。鲁肃青年时代,好施舍钱财,甚至出卖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当时周瑜慕名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好招兵买马,谁知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粮仓(有三千斛米,大约有60吨),将里面的粮食全赠给了他,也就因此,两人结下生死之交。

 

鲁肃的主要功绩:

1. 高瞻远瞩――为孙权献上鼎足江东的“榻上策”。

孙权刚承继父兄基业,鲁肃经周瑜推荐来到孙权身边,鲁肃当时就为孙权献上鼎足江东的“榻上策”。 “榻上策”提出于公元二00年,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七年,这后来也被称为东吴版《隆中对》。

以下说说鲁肃“榻上策”与诸葛亮《隆中对》的异同:

1)诸葛亮认为“汉室可兴”,而鲁肃则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这说明鲁肃是、更明于时势。

2)诸葛亮、鲁肃都认为曹操是最主要最强大的敌人(诸葛亮: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鲁肃:曹操不可卒除)。

3)诸葛亮、鲁肃都认为荆州是战略要地(诸葛亮:此用武之国。鲁肃:此帝王之资)。孙权、刘备、曹操三分天下,就是从三分荆州开始的。

但孙权、刘备在争夺荆州同时,又都面临大敌曹操,所以孙刘在荆州问题上又会有一定的妥协。如孙权、刘备曾为争夺荆州即将开战,曹操趁机进攻汉中。刘备由于后方受到威胁,便向孙权妥协,以湘水为界,两家瓜分了荆州。

4)诸葛亮、鲁肃都认为天下能够统一(诸葛亮:汉室可兴。鲁肃:此高帝之业)。

5)诸葛亮、鲁肃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所以统一大业的战略都要分三步走,只是具体操作不同。

  诸葛亮的战略三步走是:①夺取荆州、益州(跨有荆、益),建立三足鼎立格局。②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伺机北伐曹操(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③终极目标是刘备统一中国,复兴汉朝统治(汉室可兴)。即先三分后一统。

  而鲁肃的战略三步走则是:①巩固江东(鼎足江东),寻找战机(以观天下之衅)。②在适当的时机(乘北方多务)夺取荆州(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再夺取益州,完全占据长江流域(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与曹操南北对峙。③终极目标是孙权称帝建国(建号帝王)并统一中国(高帝之业),取代汉室。即先划江而治后一统。

 6)诸葛亮早就把孙权当作盟友(外结孙权),鲁肃最初则没考虑过盟友。直到刘表死后,曹操占据荆州,鲁肃才调整战略,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是诸葛亮比鲁肃高明之处。

 

2.远大的政治眼光―――维护孙刘联盟

鲁肃是最早提出孙刘联盟的。赤壁之战前,鲁肃提议孙权要与刘备联盟,然后亲自出使江夏见刘备,才有了后来诸葛亮到东吴舌战群儒(舌战群儒是虚构的)。东吴这边,也唯独鲁肃以战略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到孙刘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因此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这是他一生的最大功绩,也是孙权、周瑜、吕蒙、陆逊不如鲁肃的地方。

 

3.志向博大――希望能助孙权统一天下

赤壁胜利后,鲁肃回到江东,孙权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仪式结束后,孙权对鲁肃说: “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三国志·鲁肃传》)。孙权听后,开怀大笑,此后愈加倚重鲁肃。

 

4. 武艺超人,胆识非凡―――“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但都并不能证明是关羽单刀赴会。

版本1.: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说明双方都各带了将领和士兵相见,双方此次会面风险对等。严格来讲,这个版本不是单刀赴会。

版本2.:据《吴书》记载: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会上,鲁肃严正以辞,羽无以答。说明是鲁肃单刀赴会,风险在鲁肃这边。

 

“单刀赴会”发生的背景:刘备平定益州,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因此导致孙刘大战一触即发。后来鲁肃为了孙刘联盟,与关羽相见,想以和平方式处理这次争端。单刀会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孙、刘休兵罢战。

 

鲁肃有个争议之处,就是为了孙刘联合以共同抵抗抗曹,极力说服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鲁肃死后,孙权对他的评价是二长一短,这一短,就是指鲁肃有一个重大错误,不应该劝自己将荆州借给刘备。实际上我们回顾三国后期,在鲁肃去世后,就是因为孙刘联盟的破裂,吴、蜀才随之被各个击破而灭亡。

 

历史对鲁肃的评价:

《三国志》陈寿: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孙权: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

《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所著):推魏氏百胜之举,开孙权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

 

白寿彝: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而且还具有不为一已私利,忠诚于国家大业的可贵品质。

 

最后套用一句话做结束:“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将原是大都督。”

 

             

 

 

附:

   《榻上策》: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孙权对周瑜、鲁肃、吕蒙的评价: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作者:昨夜一阵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