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立”什么?

 自反而缩 2012-11-17
很多词语,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往往自己并不知道其真实含义,只不过人云亦云而已。
比如“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么?

做学问最怕的是半桶水,读书时切记不能断章取义。
要正确理解三十而立,先要完整地学习孔子的原文。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提倡“吾道一以贯之”的,在孔子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这条主线,其实就是道。具体到孔子所说的前面那段话,这个道就是“礼”。

为什么说孔子所说的道就是“礼”呢?
这其实可以从儒家的经典中可以找到圆满答案,这就叫做“以经解经”。

《论语》最后一篇有一句话,叫做“不知礼,无以立”。
这明确告诉了我们,孔子所立的是“礼”。

结合孔子原话,即是其十五岁有志于学“礼”,到三十岁时终于学有所成,基本可以以礼立身了。
四十岁时孔子学问更加圆通,于礼之一切义理再无所惑。

五十岁时,孔子知道自己的天命就是“克己复礼”,哪怕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六十岁时,能够八风吹不动,毁誉于孔子丝毫不起作用。

七十岁时,孔子能够随心所欲皆不逾礼,语默动静,无一不是礼之作用矣。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此规矩即是礼。不逾矩,这时是真正的德行圆满。

孔子最称道的是周公之作礼乐以治天下,而孔子本身则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时期。
所以,孔子终其一生,无不是在为克己复礼、追求天下大治而奋斗。

孔子的最高道德目标是“仁”,而克己复礼即是“仁”也。
儒家六经中,其一即是《礼记》,是学儒之人所必奉之经。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社会所必需之规范,无礼即是乱之始也。
若人人知礼、守礼,以克己复礼作为立身之道,则可望建立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