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势【转自昆仑元

 LM0318 2012-11-17
文地址: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势【转自昆仑元天博客】作者:混元整体

引子:

 

无极势

苑得时、魏巍、何如松等

 

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谓无极势,简而言之:即是身正形圆、松柔中空、内气浩然、无形无象、道法自然。躯体于朦胧恍惚之际,萌发出一点生机,是一切气息、劲力的源泉、根本。也是孕育太极的母体。前辈拳师对无极势极为重视。习拳伊始,先在无极势上下足功夫。艺成之后,每天除了引拳推手之外,仍然坚持不懈的站无极势。今时之人则不然矣,将无极势视为鸡肋,或弃之不练、或走走过场,一带而过,不肯在无极势上下工夫。鉴于目前习练太极的人,大多数对无极势缺乏认识,有必要将无极势的理念重点阐述一番,以期引起习练者重视。

 

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势
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势
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势
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势
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势
无极势的初始鈥斺斕嗽返檬苯淌80高寿论无极势二  
  《太极传人苑得时教授80高寿论无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098a9b01014x2e.html

一、            无极势的初始

太极拳是以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为理论指导的形体运动,其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探索太极的起源,是祖先前辈“道法自然”的成果。“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非常复杂的哲学观念。道可以理解为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亘古不变的天地万物之源、又是运动不息、对立转化的运动规律及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于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非常著名,是道德经的总论。

哲学界解释为: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无是天地的初始,有为万物的本源。因此常以无中观察道的微妙,常从有中观察道的边际。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谓玄妙幽深、玄妙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这个“无”字,指的是道。老子曰:“道常无名,朴。”意思是:道,永远无名。处于朴质的状态。这个“有”,指由道产生的万物。老之曰:“始制有名”,意思是万物出现后,才产生各种名称。就太极拳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无极是道的初始,太极是道的本源,常从无极中观察到的微妙,常从太极中观察道的边际。无极、太极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谓玄面幽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太极拳以道教理念成拳,既然道教始祖老子将无极提到“道的初始,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的高度。所以练拳就是悟道,没有理由不重视她。要从无极势中体察身体内玄妙幽深的变化,撷取保健养生的硕果。老子又云:“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离开前者,后者就不存在;离开后者,前者也不成立。无极与太极,二者之间,就是这种互相依赖、相互补充,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习拳时,先在无极势上做一番工夫,而后再练太极,就是顺应及掌握了运动规律,是谓得道。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道者,圣人引之,愚者背之。”又云:“从之则苛疾不起”。 苛疾不起,自然就无病无灾。从而实现了我们锻炼身体的初级目标,祛病强身有无相生(调心)鈥斺斕嗽返檬苯淌80高寿论鈥溛藜柒澣
  有无相生


1、调心

练拳时,最好选择一块幽静无人、寂静无声、清净无异味的环境。当拳友踏进这块土地,练习无极势时,这块三无空间内,就有一个人出现了,这就是无中生有。从而进入了有无相生的初始阶段。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自然有思想、有意识、有欲念,这些都属于杂念,练无极式时,都需排除掉。而排除杂念是练功时的一件大事,亦是难事。杂念横生,古人将其比作心猿意马。猿猴上蹿下跳,片刻不得安宁,骏马奔腾跳跃,驰骋千里。可以排除杂念,又唤作止心猿系意马。排除杂念之后,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做到往事不回忆,近事不牵挂,未来事不设想。把一切俗事杂念统统抛开,进而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一定的时间。更和人的年龄、性格、悟性及定力有关,而且极易出现反复。往往是一年方休、一念又起。有杂念生起不足为怪,关键要起而知止,谓之止念。要及时去阻止他,使之随起随灭,从有转化为无。如此反反复复,假以时日方有所成。习练者刚进入了无事、无念、无欲,心念平静如水的境界。从而进入了有无相生的中级阶段。调心的方法,注意三个字:敬、净、静。

敬——习练无极势,仪态要端庄、心要虔诚,一丝不苟,要敬师敬友,要敬天法地,对于习练的功法更要崇敬,最忌讳将信将疑,拖着试试看的态度练功。

净——习练时心灵要干净,不纯有争强斗狠,甚至欲报仇雪恨的心态练功,行为要干净,绝不能沾染黄、赌、毒等恶习。意念要纯净,与练功无关的一切行为、意识统统排除掉。

静——环境要幽静,心灵要宁静,大脑要安静,还须凝神。何谓凝神,心止于脐下曰凝神,能凝神全身才能进入至静状态。那时全身空空,恍惚之间,仿佛自己也不存在了,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此谓之“坐忘”。老子则谓之“致虚极,守静笃”。静,在整个调心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即是习练无极势的必要条件,又是调心的方式方法,更是调心的最高境界——至静、静笃。唐代李道子的秘授歌曰:“虎吼猿鸣,泉清水静”。心态平静为一泓泉水,清澈透明,纤尘不染,波澜不惊。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如何凶险,丝毫不为可动。哪怕在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战场,哪怕身陷虎口,面对狼豺虎豹,也无为、无畏。从初始阶段的杂念横生,进而无念无欲,最终达到无为无畏的程度。从而进入了有无相生的高级阶段。

纵观调心的全过程,初始是有意为之,然后随意为之,最后是无意为之。正如拳经所言:“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有无相生(调身)鈥斺斕嗽返檬苯淌80高寿论鈥溛藜柒澦

有无相生——调身
调身时,必须逐次做到:三平、三垂、三收、三放。

三平:双足平行,分开站立,二足长与宽的比例为四、六开,同时保持胯平、肩平。

三垂:头顶百会穴,裆下会阴穴,两足底涌泉穴连线的中点,三点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左右肩井穴,左右环跳穴,与左右足涌泉穴,三点之连线于地面垂直。欲要做到三垂,必须卷收尾闾,同时屈膝落胯,使双腿膝盖骨超过两足尖。上则顶头竖颈,下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全身则不偏不倚呈现一种威武提拔的状态,谓之立身中正。

三收:卷收尾闾时,必须与屈膝落胯相配合。然而,由于没有名师指点,多数人都做成屈膝下蹲了。记得我学艺时,王老师,要我下肢曲屈,两膝向腹正中收,上体沉肩含腹正中收。同时身体周边,尤其是两跨,要有向腹正中卷收的意念。陈长兴前辈在用武要言中也说道:“一屈则统身皆屈,屈要屈的紧,如卷炮卷的紧。”屈曲、卷收之后,全身聚拢,曲卷成一圆形,如婴儿睡卧状。根据前辈的教诲,笔者提出了“三收”的理念,是否妥当,望同道指正。

三放:立身中正之后,紧张的肌肉逐渐松弛下来,筋骨关节也逐渐放松,全身骨骼好像一副骨架,全身肌肉则平稳的置于骨架上。意觉舒适、自然、无拘无束,胸部则空荡荡,腹部则充实饱满,头部清醒,精神焕发。正如拳经所言“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欲达到这种程度,绝非一日之功,然而这仅仅是放松的中等程度。如太极大师李雅轩先生说:“放松要大松特松,一松到底”。如何一松到底?大师未曾明言,我的经验就是,做好三放。或者说要逐次放松三节。
三节者:根节、中节、梢节也。具体做法:立身中正安舒、凝神于脐下,用意念导引全身气血同时向四肢贯注。首先放松根节。意念止于两肩井穴及两环跳穴,气血则自然流向四肢根节;片刻之后,意念转而关注两肘曲池穴及两腿委中穴,气血则由根节流向中节;再过片刻之后,意念关注两手劳宫穴及两足涌泉穴,气血则由中节流向梢节。这样的放松,才是真正地一松到底。
做三放时,有三个要点需注意:第一,强调由腹中同时向四肢放;第二,由根节到梢节,要逐次放。因为拳经讲:“周身节节贯串”,所以放时要逐节放松。第三,气血流动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缓急之间,注意掌握火候。由于双腿承担着全身重量,故做三放时,下肢感觉明显,上肢则不然,这是正常现象,不足为虑。做好三放,于技击发力,关系极大。发力时,强调手脚齐到,气贯四梢,尚需开口、吐气、发声相配合。而气贯四肢的关键完全在于能否彻底放松根、中、梢三个环节。

三虚:不是习练无极势的方式方法,而是习练时体内的感受。做三放时,气血由腹丹田逐次流向四肢梢节,胸腹腔则有一种空虚的意觉,唤作“体虚”。做三放时,四肢根、中、梢节逐次向腹正中卷收。气血则由双手心——劳宫穴、双足心——涌泉穴及头顶心——百会穴流回腹丹田。故将这种现象称为“三心归一”。此时,胸空腹实。躯干、四肢有飘然腾空欲起的感觉,谓之“腾虚” 、“离虚”。三虚现象多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出现。标志着其内功已有小成。老子曰:“常无,欲以观之妙。”三虚意觉玄微奥妙、妙不可言。拳经亦云:“解开其理妙如神”。然则,古代许多金丹道士不解其理,将三虚现象误作羽化登仙的前兆,孜孜不倦、苦苦追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拳友练功时,要明辨其理,切勿重蹈覆辙。

做好三垂三收之后,身体则完成了由中正向松柔的过渡。逐渐开始向全身透空的境界转化。身体慢慢地变得更加轻盈、空灵。久练之后,手足四肢仿佛融化了;筋骨皮肉也变得荡然无存。唯有精神更加焕发,意识有神游太虚境与天地同体的意觉,进入了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地。也达到了有无相生的至高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