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一.自足
1.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缓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内在的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的动荡,事业的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2.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够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地更高,看得更远,从而能够从人生的全景出发给他以提醒,鼓励和指导。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的自我。可惜的是,许多人的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生长,你必须给它以充足的营养。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待,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
3.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4.一个人为了实现自我,必须先在非我的世界里漫游一番。但是,有许多人就迷失在这漫游途中了,沾沾自喜于他们在社会上的小小成功,不再回到自我。成功使他们离他们的自我愈来愈远。终于成为随波逐流之辈。
5.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
6.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条路的本身。
二,独处
1.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的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2.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的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个灵魂空虚的人。
4.有的人只习惯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难受的要命,这样的人终究是肤浅的。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
5.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段。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云烟,没有上帝和永恒。也许可以说,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
6.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独处和沉思便是心灵的休养方式。
三.安静
1.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2.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3.我并不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4.当然,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5.无论身在城市还是身在农村,一个人都可能领悟生活的真谛,也可能毫无感受,就看你的心静不静。我们捧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
四.真实
1.活得真诚,独特,潇洒,这样活当然很美。不过,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谈得上这些。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那么,你愈表演得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谨。
2.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五.尊严
1.人活在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2.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3.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和谁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象勤勉,诚信这样的品行与报酬多少还有间接的联系,有些更重要的品行,例如正直和善良,连间接的联系也没有,有时候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损害。可是,如果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你会企求你的正直给你牟利吗?如果你企求这样,你还是一个正直的人吗?
六.智慧
1.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的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要,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以这种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智慧就好象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我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
3.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4.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我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我名之彻悟。
5.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感情,体验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