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看医生为什么会犯错误—一个癌症患者的重生手记

 淘然居 2012-11-19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这个课题:一个高墙林立、壁垒森严、充斥着门户之见、连最基本的信息共享都不能做到的医疗环境,与医生的误诊率乃至病人的治愈率之间,有没有关系?

   

    在我眼里,每个医生都是救星,能够对我们身体的所有问题应付自如。可是,我不久便沮丧地注意到,这种期望如同望梅止渴。

    值得信赖的医生不是没有,但是他们全都恪守自己的专业范围,决不会逾越哪怕很小的一步。就像中国民间一句俗语说的:敲锣卖糖,各管一行。

    医生们总是告诫我,癌症本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人体是地球上最博大也最精微、最严谨也最没有一定之规的系统。同样都是人,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同的;同样是癌症,其性质也是千差万别,给不同的人身上带来完全不同的进程和结局。

    因此,我经常猜测,一个医生,只有掌握了最完整的信息,调集了最全面的技能、经验和智慧,才有可能少犯错误。

    可是现代医学却不是按照这种逻辑设计的。“完整”、“全面”、“全身性”之类的概念,显然也不太可能由一个医生来实现。

    事情也许正相反,在医学体系里,人被分解成好多部分,比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每个系统中又有很多部分,比如消化系统里里的胃、肝、胆、胰……。你走进任何一家医院,又会看到无数的“科”,比如内科和外科、放射科和影像科……。

    由于这种叠加起来的划分数不胜数,一个医生即使拥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也只是专注于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当我的颅内和左肺同时发现病变,甚至腹部也出现值得怀疑的迹象时,却没有一个医生能够为我的所有问题提供帮助――神经科的问题、胸科的问题、肝胆科的问题、外科的问题、内科的问题、西医的问题、中医的问题。

    一个最优秀的胸科医生,也不会管我的脑袋。他会说:“我只管你的肺,不解决你脑子里的病变。”反过来,一个神经科的医生也是同样。在内科医生的面前,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问题你应该去看外科。”当我在外科医生那里完成手术之后,又会听到医生说:“出院一个月后到内科去会诊。”

    就这样,我们除了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在医院的所有科室里到处乱闯,别无他法。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局面。

    老实说,出现这局面还不算太槽,因为医生们尽管各自为政,毕竟还在相互配合。对我来说,最糟糕的莫过于医疗领域里盛行的互相贬损之风。

    你去看内科,他们会嘲笑外科医生“就知道动刀子。”你去看外科,他们会用一种不屑的口吻谈论内科的“放疗”和“化疗”。在我的印象里,大多数癌症病人对西医和中医并无成见,如果可能,他们很愿意把两种疗法都试试。可是你去看西医,他们会告诉你,中医根本不能消除肿瘤。你去看中医,他们会或明或暗地提醒你,西医如何草菅人命。

    每次我们离开一位医生时,总会想,嗯!他说的有道理,的确应当如何如何。可是当我们走进另外一个诊室时,刚刚形成的治疗计划立即就被新的医嘱颠覆了。

    有一次我们问一位西医,中药有没有可能治疗肿瘤?他断然说:“不可能。你就是泡在中药里也不会让肿瘤缩小。”又有一次晓东询问一位中医,能不能去做开颅手术?他当即喝道:“去吧。去吧。你要是想当寡妇,就去吧。”

    最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医生――不论西医还是中医――除了让你感到他们自己无所不能,以及别人什么都不能之外,几乎不能给你提供任何禁得起挑战的意见。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这个课题:一个高墙林立、壁垒森严、充斥着门户之见、连最基本的信息共享都不能做到的医疗环境,与医生的误诊率乃至病人的治愈率之间,有没有关系?

    我猜想也许是有关系的。设想一下,如果医生们能够共享那些最简单的信息――不仅共享胶片,而且共享所有电子数据;如果医院能够避免“敲锣卖糖,各管一行”;如果医生之间能够共享彼此的经验,取长补短,而不是互相贬损揭短拆台;最后,如果医生和他选择的治疗方案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联,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指望医生在面对癌症时少犯一些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