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左脚帖》
《左脚帖》为虞世南尺牍,又名《朝会帖》、《去月帖》。行书,六行。刻入《淳化阁帖》,书法平正婉和,气韵亦高。又刻入《大观帖》、《绛帖》、《汝帖》、《东书堂帖》、《宝贤堂帖》、《聚奎堂帖)等等。
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虞世南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羲之行草诸帖的嫡传。为初唐四大书家之一。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出身望族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生性沉静,笃志勤学。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为太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近古稀,他请求告老还乡,太宗不许,迁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辞不受,仍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贞观六年(633年)升秘书监,掌管图书著作等事,世称“虞监”。贞观八年进封永兴县公。因而史称“虞永兴”。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这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唐文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 传世的书迹有石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及行书《积时帖》、《左脚帖》、《汝南公主墓志藁》等。著有《书旨述》、《笔髓论》。编有《北堂书抄》160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