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为刘备“鞭打领导” 张飞为刘备“鞭打领导” ◎陈鲁迅 三国历史中流传千古的故事很多,但是因为打人的事迹而流芳千古的,却是天下奇闻。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件奇闻,张飞为刘备鞭打督邮成了千古美谈。《三国演义》第二回说道,刘备因破黄巾立了战功,得郎中张钧举荐,被任命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刘备到任,公正廉明,为民造福。后朝廷降诏,凡是因军功得了官职的都要被罢官,刘备怀疑自己也在其。恰逢督邮到安喜县巡查,结果督邮暗示刘备行贿,刘备不肯。结果督邮指控刘备下属诬陷刘备,张飞得知后,跑到督邮住处,将督邮拖出驿馆外,鞭打督邮。刘备知道后,立即规劝张飞,结果关羽还要刘备杀害督邮。刘备不忍心,弃了官印,投奔代州刘恢去了。小说此处,将刘备的仁义德行描写的淋漓尽致,更加烘托出关张二人的嫉恶如仇。但是,读完此回小说,我们不免对其中存在的漏洞表示怀疑。 ◎刘备疑在遣中 《演义》中说道朝廷要求因军功得官的官员去职免官,刘备怀疑自己也在其中。而恰恰此时,督邮巡查到了刘备管辖的县城(适督邮行部至县)。刘备定要从督邮处打听消息,结果督邮问话,刘备搬起自己那已经考察不清的皇亲身份来咋呼督邮,督邮怎么可能吃他这一套。毕竟如果刘备真是皇亲国戚,也不可能担任一个小小的县长。单单《演义》的说法,刘备有求于人,还用一系列的虚衔压着督邮,我们从社会人际关系可以看出,这样的态度,如何让别人与你和睦相处,更别说你的上级了。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因率部众跟随校尉邹靖讨伐黄巾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来到安喜,刘备求见,不得入内。可见,督邮被未有索要贿赂,更别谈勒索刘备的事情了,他们之间甚至没有见过一面。而据裴松之注引《典略》说的更明白了,刘备得知因军官做官的要被淘汰,于是听闻督邮在馆舍,便前往拜见,意欲求情。但是督邮自称生病不能见刘备,刘备嫉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因为谋求官职不成才演绎出后来一场鞭打督邮的戏来。 我们查查史书,并没见督邮索要贿赂之事,也没见刘备之前拜见过督邮被督邮呵斥。而督邮被鞭打之前,甚至没有和刘备见过面,那么督邮岂不是冤枉了这一顿鞭子。 ◎谋杀督邮 督邮因为不肯接见刘备,刘备便生歹心,妄图谋害督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刘备)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刘备得知自己将要被免职后,想去求见督邮做最后一搏,没想到督邮不给面子,结果刘备闯进督邮馆舍,捆了督邮,打了二百丈,弃官逃跑。而裴松之注引《典略》更是将刘备的作案过程记载的更为详尽,刘备回到府衙,派遣兵卒诈称太守密令擒拿督邮,然后将督邮绑送到安喜县境,将官印系在督邮脖子上,然后将督邮绑在树上,打了一百多下,还要杀害督邮,督邮苦苦哀求,才将督邮释放。这里更加说明了,刘备因为将要被免官,想向上级搞搞关系,没想到督邮不肯待见,结果刘备拿督邮出气,还想杀害督邮。可见此时刘备狼子野心,权欲过重。而此事属实的话,他的人品也值得我们怀疑。求官不成,反欲杀害长官,完全成了小人形象,而非《演义》中的仁义君的形象了。 ◎《演义》意欲抬高刘关张 《三国演义》中先是通过描述刘备多么的勤政爱民,然后描写督邮意欲索贿,才造成张飞鞭打督邮的既成事实,从头到尾只有刘备表现的仁义道德,而其他人物显然成了陪衬。 1、督邮索贿 索贿的督邮显然成了贪官,而刘备与民秋毫无犯,没有钱去孝敬这位上司,这里正表现出刘备的清正廉洁。 2、群众呼声 五六十个老人报告张飞,督邮意欲陷害刘备。表现了人民意愿,由此衬托刘备得民心,督邮成了小人。 3、张飞鞭打督邮,关羽要杀督邮。 张飞跑去鞭打督邮,那是嫉恶如仇,而此时刘备为表“仁义”还在规劝张飞,关羽要杀督邮,表现的是一不做二不休,除恶务尽。刘备大呼不可,充分表现了刘备的仁义道德。 而张飞、关羽鞭打、欲杀督邮,因为督邮索贿、人民呼声成了理所当然,罗贯中此举一石三鸟,通过督邮的坏,尽显出刘关张三人的伟大,唯一一点的缺憾,是关羽要求杀害督邮,反而显得关羽小肚鸡肠,而如果换成那五六十个老头的话,恐怕就理所当然些了。 结语:乱世纷争的三国,如果刘备只是一谦谦仁义君子的话,恐怕无法定鼎三国。刘备鞭打督邮,并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那些人物因为报国无门泄欲的一种不理性手段。我们通过刘备少时好友公孙瓒当时的仕途就能了解到区区将要被去职的县尉刘备那时的心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