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 温庭筠(下)

 田牧 2012-11-19

第二讲 温庭(下)

 

  上一讲我们讲了温庭筠《菩萨蛮》的上半首,现在我们接下来讲下半首词。
  在开始前,我顺便还要说明一件事情。我想国内的朋友们,一般都对于苏东坡或者辛弃疾的词比较熟悉,而对于晚唐五代这种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的词比较生疏,而且很可能在过去一段时间这些词是曾经受到过批判的。我开始先讲这些词,因为我要从我们中国的发展的源流讲起。苏东坡跟辛弃疾的出现,是在怎么样的发展情势下出现的?我在1986年曾写了一篇三万字的长文,是专门评说辛弃疾的词的,马上就要登出来了,就在山东大学文史哲1987年第1期上。所以我是非常看重苏辛的词的。可是我们不能从苏辛讲起我们要从词的流讲起。
  我觉得我们有时在讲到文学的时候,常常是先立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这些作品放到框架里边去批评。上学期我在南开大学讲课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同学们跟我说,先生你讲得很好,可是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怎样去批评欣赏一首词,你能不能把怎样批评欣赏一首词的方法和规则告诉我们呢?我说我每次上课对你们讲的,都是欣赏批评诗词的方法。但是,我不能订出来几条法规。文学作品每一篇作品有每一篇作品不同的风格每一个作者有每一个作者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从来不能用一些教条的规范,死板地套上去。我们要学习生动活泼的方法。所以,我不能在开始先分成婉约一派,豪放一派,然后举这派几个作者、那派几个作者来批评。我认为那是死板的。我认为文学不但是在一个作者单独的作品之中是有他创作的生命的,而且整个的诗歌的发展,在它发展的历史的过程之中也是有它的生命的。所以,苏辛的词我们要讲,但是不能从开始就讲,我们要从词的源流讲起。
  词并始的源流,像我昨天所说的,它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交给那些美丽的歌妓酒女去传唱的歌词,所写的是男女爱情相思离别的内容。当时作者写作的动机,是不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批判约束之内的。可是,就是这样的小词,也居然可以使我们看到更深一层的意思。
  我昨天举两种欣赏这种小词的方式。一类就是像张惠言和陈廷焯所说的,他们认为像温庭筠、韦庄的小词里边,有比兴风骚、变风变雅的这种寄托的用心。我以为,张惠言是把道德伦理的价值加在本来没有伦理道德价值的小词之上了。至于王国维说,像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的一些小词,柳永、辛弃疾的小词,有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表现了这样的意境。这是因为王国维的时代是晚清和民国初年,他受了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他是把一些哲学的理念加到小词上面去了,是把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加在小词上面了。
  西方的阐释学者说,我们是要追求作者的原意,但是我们读者每一个人的思想背景不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感情不同,所以每个人在追寻作者的原意的时候,事实上是都把我们自己的一切背景加在那个作品之上了。而我还要说,西方的现象学本来还有一种说法,它说任何一个艺术的成品,即使是很伟大的诗篇,像杜甫的一首诗,如果他写出来,他完成了,只是一个Arte fact ,是一个艺术的事实,一个艺术的成品。杜甫的诗写得再好,如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但是,你如果把这样好的诗歌给一个不懂诗的人去看,对他是没有意义的,对她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任何艺术的成品,都要透过一个读者、一个观赏者,才能给它一个美学的价值。它才不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而是一个美学的客体,是一个有美感的价值和意义的Aecthitic object,一个美学客体。所以一切作品,一定要透过读者的解释和欣赏,它的美学价值才可以成立。

可是,读者的解释和欣赏,又都带着每个人不同的背景,给了它不同的解释。像张惠言,是把伦理道德的价值加上去了。像王国维,是把哲学的思想意义的价值加上去了。这些人所加上去的意义,昨我提到,说这叫做衍生的意义,Significance,他们合理不合理哪?有没有一个范畴呢?我们读者可以随便联想吗?我们可以随便加以解释吗?有的人对于古典文学,没有很深厚的修养,到国外去留学,学了一些西方的文学理论,就把西方理论的模式很生硬套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上。当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心理学盛行的时候,就把一切文学艺术都解释为一种性心理的表现,甚至把中国的古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儿”,解说为“早知潮有性”,这就未免太荒谬了。信,指潮水的朝夕涨落有定期绝不是潮有性的意思。像这种学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就盲目地套在我们中国古典文学身上,这是不应该的。
  可是,我们也承认中国过去的古典文学批评,是过于概念化了。什么“风”了,什么“骨”了,什么“气”了,什么“高古”了,什么“清奇”了,这些都太抽象了,不容易掌握。所以,我现在所尝试的,是要把中国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论,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和名词,对它加以一种比较科学的逻辑化的解释。刚才我在课前写投影仪胶片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同学来我,他说他也看了一些西方的什么阐释学、结构主义(Structura lism)这类书,怎么不能联系到中国古典诗词?他问我是怎么把这些西方理论和诗词欣赏想到一起的?我实在要说,这没有任何新鲜的方法。如果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厚的修养,你对于西方也比较能够有多一点的理解,你自然就会看到两方面相同的地方与相异的地方。它是自然的结合起来的,不是生硬的套上去的不是说我们学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就把性心理套在所有的中国文学上,那是不可以的。我们可以用他们的方法来分析,但是,一定要合乎我们自己原有的传统。我们不能把它扭曲,不能把它错误地加以解释。
 我们今天就要接下来看温庭筠的后边的半首词。其实前半首词也没有完全讲完。前半首词我们看了: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一首诗歌、一篇文学作品,它是好还是坏,要看它每一个字是否都能产生一个恰当的作用,能够在这一篇作品里边产生某一种效果。一首诗是好诗还是坏诗,它的关键分别就在这里。但是,我们因为时间的限制,而且我们的讲题是唐宋词,我不能给朋友们举诗歌的例子。而且,这么短的时间,好的作品我们都讲不完,我们也没有时间举坏的作品的例子。这里听讲的有一位经济学院的同学,刚才跟我谈话。他应该记得,我以前曾在经济学院作过一次两个小时的讲演,只讲了三首《玉阶怨》。我把这首小诗,分成三个不同层次,把它们的成就作了比较。以后如果有时间,我也可以举一些词的例证。我只是要说,每一个字要有它的作用。
  即如“起画蛾眉,张惠言和陈廷说温庭有风骚的意思。为什么他们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我昨天曾经引用符号学大师索绪尔的说法,说一个语言的符号有两条轴线,一个是语序轴就是语言排列的语序轴,还有一个就是联想轴。张惠言和陈廷把温庭的小词看成有风骚比兴的意思,正是由于联想轴的作用。比如温庭用了“蛾眉”一个词语,你第一个可以想到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犀,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所写的眉,是形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果然是一个真正美丽的女子。同时你也可以从蛾眉联想到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眉兮,谣谓余以善淫。”屈原所说的蛾眉是代表一种品德才智的美好。我又曾提到“画蛾眉”,举了李商隐的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他对于他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一份爱美和要好的心情。
  昨天快要结束时我特别提到了,我说一般人批判中国的古典诗词,认为这些个写美女和爱情的,都是淫靡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们所看的只是外表。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养成了一种风气,以为你所说的话一定要带着革命教条的语言字样,你才是革命的。是,这样的结果,就产生了一种很坏的影响。大家都惟恐自己说的话不够革命,都极力要表现,说我可是革命的。所以那个时候才有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现象,养成大家一种虚伪的以假当真的这种心理。我实在要说,如果社会上养成一种相率而为伪的心理,那是不幸的,是一种危机!我们所要呼唤起来的,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真诚的一份感情的感动所涌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向那高远的美好的那种完善的境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的心意和感情。而这种向往追求的心意和感情,是可以相通的。所以,柳永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一名《凤栖梧》)。柳永所说的可能只是他所爱的一个美丽的女子,是他自己所爱的一个对象,为了她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但这个对象可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也可以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国家来教书或者作科研。很多朋友不理解,他们说牺牲了金钱牺牲了时间,付出这么多劳力,这么多辛苦你是为了什么呢?我要说衣带渐宽终不悔”,那就是因为古典诗词是我所喜爱的。而且我以为古典诗词里边所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种精神感情来认识才是对的。因此,温庭的小词,他本身写的是不是只是一个美女,我们不管他。柳永所写的“为伊消得人憔悴”,愿意为之付出代价的,是不是只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我们不管他。可是,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为美好的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能够呼唤起我们的一种共鸣,鼓舞我们向上,向美好的理想追求。
  我还要说为什么我们容易用这种写美女和爱情的词来表现比兴和寄托,这也不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西方也是如此的。《圣经》上像雅歌这徉的诗篇,完全写的是美女和爱情,而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是一种宗教上的信仰。像西方的英国的诗人John  Donne,所写的很多非常热烈的爱情的诗歌,都是宗教的信仰的诗歌。正因为爱情是人类最本能的最真挚的一份感情,所以才富有广义的象征的意味。我是恐怕有的同学、有的朋友,对不讲苏辛,而开始竟讲这美女爱情的小词有一种疑问,因为国内有些大学的学生已经有过这种疑问。所以我简单作一个说明。
  我刚才说了,“蛾眉”有哪些联想这还不算。“画蛾眉”有哪些联想也还不算。说“起画蛾眉”,难道就是教大家不要工作不要上学,只是在那里懒起画蛾眉吗?不是的,你要看它的一种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说,蛾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画蛾眉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为什么可以唤起这些联想?那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已成为一个语码(Code)就是它已变成一种符号。你一看“眉”,就有一个反应,想到屈原《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的联想。你一看到“画蛾眉”,就可以想到李商隐长眉已能画”的这种联想。而当一个语言的符号,在一个国家、在一个社会里边有了这样普遍的联想的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语码了。就是说等于你一按这个钮,就有一串联想出现了。而这种说法是俄国一个符号学家洛特曼(Lotman)提出的。他曾经特别提出来说,语言文字的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形成了一定的效果。(西方的学者,过去只是注重符号的本身,未重视文化背景。)“蛾眉”和“画蛾眉”是只有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才产生这种联想的作用的。在我们中国,蛾眉”和画蛾眉”就成为了一个语码,这是值得注意的。
  “懒起画蛾眉”,懒起还有什么好处吗?奇妙就奇妙在这一点。起,也有一个传统,也可引起一种联想。我们也可以举中国的诗歌作例证。刚才我说有一位年轻的同学问到我,说看了西方的这些理论,为什么没有这些联想呢?我要说那正因为你看西方的虽然看了,但是你对中国的传统比较生疏。所以,你要使西方的理论为我们所用,你先要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能够熟悉,能够深入,才能使别人的理论为我所用。“起画蛾眉”在中国有一个传统,是一个语码。我们可以举例证来看:

 

  早被娟误,欲妆临镜。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乌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忆采芙蓉。-杜荀鹤春宫怨》

 

他是写宫中女的幽怨。这女子说“早被娟误。我早年年轻的时候,因为我是美丽的,所以被选入宫中。欲妆临镜”,我现在也想化妆,可是当我早面对妆台的镜子的时候,我就觉得懒于梳妆了。因为在古代的男女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妇女永远是被压迫、被损害的,永远是被选择的、被抛弃的,永远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的。女子不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业和人格。所以古人说什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说是一个有才智之士,是愿意为一个欣赏他的知己付上代价的,《水浒传》上阮小二说的,我这一腔热血要卖给一个识货的。连孔老夫子都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就是等待一个能欣赏自己的人。古代做臣的等到上边的一个主人的知赏和任用是如此的。女也是要等到一个欣赏她的人。所以她化妆是为悦己者,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爱悦她、能够欣赏她。“女为悦己者容”,容字是动词,化妆的意思。那么这个女子她说我“欲妆临镜”,要化妆就觉得,因为我化妆给谁看呢?谁是欣赏我的人呢?她又说了,那皇帝,那做主人的,那些个有选择权力的人,他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她说:“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承恩是得到恩宠的,得到赏爱的,她们果然比我更婵娟吗?她们果然比我更美丽吗?不是的。你要知道,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说杨贵妃所以得到唐玄宗的宠爱,也不只因为她是美丽的。如果她虽然是美丽的,她整天劝唐玄宗,给他整献忠告,说你应该怎样改正你的作风,应该怎么样为国家人民设想,唐玄宗也许就不高兴了。所以陈鸿的长恨歌传》就说,杨贵妃之所以得到唐玄宗的宠爱,正因为她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她能逢迎皇帝的爱好和喜爱。先意,就是当皇帝的意思还没有表现出来,她已经希旨,预先就知道他的思了。《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斗争,薛宝钗何以胜利了?你看红楼梦所写的,薛宝钗每当和贾母在一起吃饭看戏的时候,她点的戏,不是自己所喜爱的,而是揣摩贾母所喜爱的。她点菜的时候,不是点自己所喜爱的,她是揣摩贾母所喜爱的。有权的人,做皇帝的,像贾母这样的一家之主,她喜爱这些人逢迎她。所以先意希旨的人,就得到宠爱。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才智能力的美好,不是因为一个女子的娟美貌而得到赏爱,因为“承恩不在貌。所以他说教妾若为容”?教我为什么化妆昵?教我为什么理由而化妆呢?我就是化妆得最美,而他们所喜爱的,并不是真正按照人的美好来选择的。杜荀鹤所写的假托一个女子的口吻,他正是写他自己在仕宦之上的不得,写一个才智之士不被任用的一种感慨和伤。
  因此,我们知道温庭笃的词就妙在这里。虽然写的是美女梳妆,但是“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处处都有一个语码,都能够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键钮。他每一个语码都能敲响一个钮,这正是他引起张惠言和的风骚比兴这种联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他虽然说了“懒起”,说了“梳妆迟”,但他毕竟说了弄妆”。我们现在说化妆、梳妆,这太简单了。你知道弄”字,有一种玩弄欣赏的意思。一个女子“弄妆”,有她自我欣赏的意味。她不是匆匆忙忙洗一把脸,梳了梳头,马上就走了。她要调粉脂,把胭脂的深浅,画眉用的黛色的深浅,都要调理得很好,一丝不苟地慢慢地在画。画一画,还可以照一照,欣赏一番,再画一画,再照一照,此之所谓弄妆”者也。
  弄妆梳洗迟”,我刚才不是说了吗,“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既然没有人欣赏,你就不要化妆了,为什么你还要化,而且不仅要化,你还要弄呢?你从一首小里边,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传统各方面的思想。为什么还要弄妆”呢?中国文化传统又说了,“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一朵兰花,生在一个幽静没有游人的山谷之中,因为没有游人的观赏,这个兰花就不香了吗?没有这样的兰花,因为兰花的本质是香的。兰生幽谷,它不因为没有人的欣赏它就不芳香了。陆放翁曾经写过一首咏梅的小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故”,说哪怕我梅花零落了,零落在泥土之中,被车马践踏,碾过去了,我的芳香落在泥土之中,都是不改变的,因为那是我的本质。陶渊明说过:

 

知音苟不存,己矣何所悲。-(咏贫士七首)之一

 

我自己有一个理想,我追求我的理想。你们大家都认为我是傻瓜,有什么关系,我的本质是如此的。屈原说:

 

亦余心之所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所以,“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她虽然是“起画蛾眉”,是“梳洗迟”,但毕竟是画了。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毕竟还是要珍重爱惜自已美好的品质。不是说没有人欣赏,我就堕落了,我就败坏了,我就放弃了我自己,不是的。这正是中国旧传统的那些读书人的品格和操守。
  我们现在才把上半首结束。下半首温庭绮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好的作品,它的好处是多方的。我们也不是一定要用伦理道德的价值来衡它。我就曾经说,“起画蛾眉”两句,是恰好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一个Code,一个符码,一个钮键相应和,所以你一敲就敲响了一大片的联想。可是,我们也不是说一定非要有这样的伦理道德价值的联想。他开头两句“小山重叠金明灭,云欲度香雪”,它的美感,它本身的美丽,也是它的一种好处。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女子既然也画了眉了,既然也弄了妆了,她面部的化妆完成了,梳头也梳好了,现在可以在头发上戴花了,所以,“照花前后镜”。你戴一枝花朵在头上,如果只对着前面的镜子,只知道前面花的位置是如何的,还不够。你要知道,如果你在人群之中活动的时候,前后左右都有人的,他们不只从前面一个角度来看你,前后左右都可以看到你的。所以,这女子戴上花不仅是要前面照镜,她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这就是“照花前后镜”。在照花前后镜的时候,凡是有人用两个镜子对照过,你知道这个镜子里边有那个镜子的影子,那个镜子里边又有这个镜子里边的影子。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每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做成的一件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的反应。《华严经》上说,这比如“众镜”。我们社会上的众生,就好像是很多的镜子,每人都是一面镜子。众镜相照,就会重重现影。你的里边有他的反射,他的里边有你的反射,所以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华严经》上所讲的是众生之间彼此影响的关系:

 

  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华严经·论法界缘起)

 

照花前后镜的相照,正是如此的。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李清照写过一首小词: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她说在卖花的担子上,买了一枝春天的花,将开未开的、含苞得放的花朵。在我如云的发上斜斜地上,我就是故让我的丈夫、爱我的人看一看,到底是花更美丽,还是人更美丽?
  所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是一个高峰。女子从起床梳妆爱美要好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种衡量,还不只是如此,还不只是说她的内容的意义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面且他的笔法精力饱满。照花要“前后镜”,花面是“交相映”,“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的、精力饱满的样子。一个人应该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把你自己投注进去,要用你的最大的精力向一个最完美的标准去追求。我常常到百货公司看到那些售货员在那里歪歪扭扭慵慵,很懒散,她自以为很聪明,可是结果她的身体形态这一切就越来越坏了。她的形象越来越坏了。人生下来的形象是父母给你的,活了几十年之后你是什么形象,你自己要负一份责任的。很多人以为偷是聪明,其实偷懒的人不肯用思想,不肯用力量,正是愚蠢。老子曾说过:

 

  动而愈出。-(老子·五章)

  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

 

正是因为偷懒,把一切的思想智力头脑都淘空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做人要付上力量。杜甫曾经说过:

 

  竹交加翠,桃烂漫红。-春日村五首之三

 

杜甫说,我不种竹子则已,如果种出竹子来,我要让我的竹子长得枝叶交加,这么茂盛,这么美丽。我不栽桃花则已,如果栽了桃花,我要让我的花开得烂漫,这样的鲜艳,这样的美丽。我说看竹交加翠吗?看桃烂漫红吗?当然,别人栽出竹子,种出桃花来给你看,你懂得看也就不错了。但是,你何不自己种一种竹子,何不自己栽一片桃花呢?种竹而且要“交加翠”,栽桃要“烂漫红”。这是一种精神的作用。所以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表现得精力饱满,神采飞扬。而且这种修容自饰的爱美要好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双双金鹧鸪

  “新帖绣罗”的字通“贴”字,二字通用。这“帖”字是什么意思呢?作什么解释呢?我以为有两种解释的可能。我已经在讲“小山”的时候说过了,有的诗人所用的一个语言、一个符号,它可以有多种的意思。有的时候这多种的意思甚至是可以并存的,我们举过温词的“鸳鸯锦”为例证。也有的时候是不能并存的,我们一定要从里边挑选一个合适的意思,我们曾举“小山”为例证。“帖”字也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帖的意思,就是用熨斗把它烫平了。中国五代时的《捣练图》,拉开一幅丝,拿一个铁斗,上边有炭火,把丝绸熨平。那个时候,中国就有用熨斗把衣服烫平的事了。因此,这句的“”字,可以是熨帖的意思。如果是熨帖的意思,“新帖绣罗濡”,是一个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的花纹。“”上有“罗”的形容词,有“绣”的形容词,都是从它那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来的。这个美丽的女子要追求它最美好的完成,这是绣罗还不说,是新帖的绣罗。如果是熨,就是刚刚烫得非常平整的一件衣服。关于这个解释,我们也要举诗词例证来证明,正如在昨讲到“小山”,可以是眉山,可以是山枕,可以是屏山的时候,我们都要举古人的词句作例证,证明是有这种可能的,是有这种用法的。那么帖”字有没有古人的诗词作例证呢?有的。唐朝诗人王建曾经有这样的句子:“熨朝衣脱战袍”(《田侍郎归镇》》。是写一个出将人相的人,曾在获场上作战,穿着战袍,现在回朝来了,把上朝的朝衣熨帖平了,把战袍脱下来了
  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我生在一个比较古老的旧家庭,小的时候念旧书,也让我作旧诗,还让我学女红。我学过各种的女红,什么绣花了,挑花了,补花了,做衣服了,这些我都学过。我想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旁边,在剪贴的花样的周围,把它用针线缝起来,缝绣上去,那个就叫做贴绣。贴绣的“贴”字在古人的诗词里边有没有人这样用呢?有的。李清照曾写过: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草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她写的是秋天的天气当她年岁老大的时候,感慨她自己平生的一些经历。李清照从北宋到南宋,身经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的经历。她说当这样的秋天的季节,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小小的莲蓬,翠色绿色的莲蓬,贴,我以为李清照所写的是她衣服上的贴绣。所以,你看她第三句写的是“旧时天气旧时衣”。“金销藕叶稀”的“金销”,也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说她贴绣的金线。我小的时候,看过家中存的一些衣服,是贴绣的。在贴绣的边上是一条金线。金线还不是一针一针缝上去的,是把金线用别的线钉在上边,沿了一个边。而当你这个钉线磨损的时候,金线脱落,那个贴绣就脱落了。翠贴莲蓬小,金藕叶稀”,可能她衣服上有莲叶莲蓬的贴绣的图案,当年代久远了,贴绣的线就磨损了。但是李清照这两句话的意思不仅是如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双关的。既写衣眼上的贴绣的花纹花样,也写的是当时的天气,天上星河转的秋的天气。那荷花、荷叶都零落了,当金风吹起的时候,结成小小的蓬蓬。“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这二语是双关的,既是天气,也是衣服。“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切都如旧,可是她说只有我“怀不似旧家时”了。国破家亡以后,她那里还有当年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当然是没有了。我现在还不是讲李清照,而是说贴字有这种可能。
  所以,温飞卿词的“新绣罗”一句的“”字所指,一个可能是熨帖,一个可能是贴绣,是在绣罗孺上刚刚贴绣好的。贴绣的是什么样的花纹?是“双双金鹧鸪”,是一对一对色的鹧鸪鸟。大家都知道,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一对一对的,成双做对的,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归宿。而这一首词,通篇下来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孺,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而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鹤鸽,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用西方的话来说,是一种Irony,是一个反讽,一种反面的对比。这首词表面上是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可是因为他所用的语言,在我们所说的associative axis联想轴上,能够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的作用。
  好,不只如此,我们现在就要他第二个问题了。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词有比兴寄托,有屈子《离骚)的意思,“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福,双双金鹧鸪”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离骚》的原文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之初服。”进,是说他希望得到楚王的进用。他说我想得到进用,但不能得到进用,“进不入,',而且我“离”。离”同,“尤”,罪过。是遭遇意思,遭遇到谗毁,获得罪过,这样我就退回来,退回来修吾之初服,我要修整我自已原来的那个洁白美好的衣服。屈原的离骚,我们昨天就说过了,经常是以美丽的衣服和装饰代表一种美好的才智,一种品德,一种操守。所以,初服代表他那本来的清白的高洁的美好的本质。他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我本来的美好芳香的本质我要保持。所以,初服有这样的意思。
  那么,张惠言用屈原的离骚来解释温飞卿的小词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说了,我们可以从西方的语言学、符号学给他找到理论土的根据。那是一个Code,蛾眉、画蛾眉、起画蛾眉以及服饰之美,在中国的文化的背景之中有一个语码的作用。是一个Code,敲响一个钮键,能够引起你一大片联想。张惠言的说法,在西方的语言学、符号学里边,是有他的根据的。可是,现在我们要说了,中国比张惠言晚的一些学者,却并不都相信他的话,而且提出了反对的说法。清朝的刘熙载写了一本书叫《艺概》,讨论到中国文艺方面的各种题,里边有一卷《词曲概讲到词,他说:“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说温飞卿词虽然写得很精妙,很精致,很美妙,“绝人”是超过一般人,可是大概不出乎绮怨。绮怨就是闺房女子之中的那种相思离别的寂孤独的幽怨。他的意思是说,温飞卿所写的只是美女,并没有什么比兴寄托的意思。
  我昨也曾引过王国维的话,“固哉皋文之为词也。温飞卿……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他说皋文真是很顽固。皋文是张惠言的号,为词就是对词的解释和批评。他说像温庭的《菩萨蛮》,有何命意?这些词有什么深意?没有的,皆被皋文深文罗织,都被用一个网罗把他们套进去了,说都是风骚比兴,都是离骚的意思。不但如此,还有一个李冰若,他的栩庄漫记就提出来更不同意的看法。他说“论人论世全不相符”。他说温飞卿你要看他的为人,看他当时生活的背景,他不是一个有屈原的忠爱缠绵的理想的人,论人论世不相符合。而且他还说:以无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以一个操行不好的温飞卿,你怎么能够让他提高地位来企比屈原呢?(诸引文请参看《陵论词丛稿·温庭筠词概说)

  我们现在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张惠言用这种比兴喻托,用屈子离骚的含义来解说温庭的词,我们可以在西方的语言学、符号学的理论上给他找到依据。你要知道,中国古人常常在他说的时候,不给你理由。他说“照花四句,《离骚之意”,为什么温庭的词使你想到屈子离骚的喻托呢?他不给我们解释,他也没有理由。所以,大家尽可不相信。我虽然尝试给他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他不是没有道理的,是因为确实温词所用的语言的符号,合我们中国的文学的传统,合于我们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一些语码的钮键。可是有人不相信就提出来了,说是“论人论世全不相符”。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作者如果没有这个意思,读者可以有这个意思吗?温庭没有风骚比兴的意思,张惠言可以给他加上这个读者的衍生的意思吗?我要说,在中国旧日的诗论的传统上,本来也是可以的,而且是曾经受到鼓励的。这是我们中国诗歌理论一个悠久的传统。大家一定记得,孔子讲到诗的时候曾经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孔子论诗,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说可以兴。我们昨天曾经讲过比兴之说,就是可以兴。这本来是我们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个作诗的方法方式,一种引起你作诗的感发的作用,是诗歌的生命的孕育和活动的一种作用,是见物起兴。钟嵘就曾经在《诗品·序》中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在我们中国说有阴阳之气,所以冬至阴生,夏至阳生,阴阳之气运行,气之动物,于是就感动了万物。所以春天阳气运行的时候,草木就萌生了,秋冬之际,当阴气盛起来的时候,草木就凋零黄落了。气之动物,所以物之感人,万物的生长使我们欣喜,草木的黄落使我们悲哀。陆机的《文赋》也曾说: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因为我要证明中国的传统,所以我才要引证他们的话,这不是我的话,这是中国的传统。我们看到草木的黄落,就悲哀了;我们看到春天草木柔条的生长就欣喜了;所以“摇荡性情”。我们人的生命与草木的生命,有一种生命的共感,于是就“形诸舞咏”,在歌舞吟咏的诗歌上把它表现出来。而使我们感动的,当然不只是外界草木的生长和调零。如果没有感情的草木的生长和零都使我们感动,那么人事的种种现象当然就更使我们感动了。《论语·微子》上说: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人是我们的同类,如果你看到草木鸟兽的种种情况都使你感动,那人世间的情况呢,难道你不感动吗?所以,杜甫的诗篇才反映了天宝的乱离。那整个时代的国家的残破、民生的艰苦,使得杜甫感动,写出伟大的诗篇。兴是什么?从作者来说,是他见到外界的大自然或人世的种种现象,引起他内心的感动。可是,孔子说诗是可以兴的,不仅是外界的自然界人世的现象使作者感动,作者写出来的诗可以兴,可以使我们读者感动。所以,诗歌是奇妙的东西,是一个活的东西,诗歌是带有生命的东西。我们不要用那些条条框框把它卡死了,把它扼杀了,不要这样做!我们要认识那诗歌本身所带着的生生不已的千百年仍然使我们感动的生命。
  诗是可以兴的,而且不只是说你说什么就使我感动什么。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曾经写诗,反映当我年轻的时候在沦陷区读书的思想,说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是“慷慨歌燕市,沦亡有泪痕”。这是我写的诗句,当然写得不好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说我们生活在沦陷区读书的时候,沦亡有泪痕”。我们读了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就非常感动,但我们还不是说诗歌反映了什么现实就使我们体会到什么样的现实,我们就有了跟诗人样的感动。这当然也是一种兴。
  但是,孔子所说的兴、还不只是如此。在论语·学而里边,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学生的谈话:

 

  子贡贫而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孔子说,一个人做人,你虽然贫穷,要有骨气,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就变成这样的卑屈,这样的媚。他说如果贫穷而不这样卑屈馅媚,一个人也不要因为物质上的富有向人表示你的骄傲,这样做人如何呢?孔子说,你只是消极的贫穷不馅媚,富贵不骄傲,但是做人不只应当贫穷时不馅媚,而且还应安于贫穷。虽然物质上缺乏,但是你心灵上有一种自己平安的快乐。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所以说仁者不,有这样一种内心的平安,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富人有了物质上的富裕以后不但不骄傲,而且是有礼法的,知道谦虚的,这就更好了。这本来讲的是做人,孔子这么一说,于是子贡就说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孔子的论语,当然受到时代的历史的限制,有些是粕,我们应该剔除的。至少我就不赞成他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可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论语)里边还是有一些我们的文化上思想上的精华。当他跟学生这样答,学生说“贫而无,富而无骄”时,他把它提升了一个层次,说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他的学生也是聪明的学生,说诗经里有这样两句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好像琢一块玉,本来是一块璞玉,跟石头混在一起,可是我们要琢,把它变成晶莹润,把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其斯之谓”,就说的是这种情形吧。孔于把做人的境界提高了,而他的学生就联想到璞玉琢成美玉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本来不是说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修养。子贡引用这两句诗,只是子贡的联想。
  另有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另外一个学生子夏来问孔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吩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巧笑倩兮,是一个女子笑起来很美丽,她眼睛流盼的时候光彩照人。素本来是朴素洁白,绚是绚丽。子夏说“何谓也”,他问这是什么意思?素的白的怎么会是最有色彩的呢?怎么会是漂亮的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说作画是先要找一个洁白的材料。绘画的事情“后素”,是要在素以后,就是说先要求质地的洁白,唯白受彩”。只有洁白的质地,你才能涂上绚丽的色彩。如果本来是龌龌龊龊的非常脏的东西,你无论如何不能着上鲜艳的彩色。孔子说了“绘事后素”,他的学生子夏很聪明,马上产生了一个联想,说:“礼后乎?”说按老师这样说,人,最本的是内心的思想感情,你尊敬一个人是发自内的感情,外表的形式的礼节是次要的,根本是你内心要先有这样一种本质,这才是重要的。
  当孔子跟他的学生子贡谈到人的修养,子贡就联想到诗句,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千诸往而知来者。”说我可以跟你谈诗了,是因为孔子告诉他一件事情,他可以推想到孔子没有告诉他的事情。当子夏问孔子以后,孔子说“起予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可以跟他谈论诗歌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是在丰富联想的学生,不是只理解字句表面的人。
  很多人把文学看得很死板,好像一定要说的很死板才好,那是不对的。诗歌是活泼的,是有生命的,而且它的生命还不是它是这样的生命就只是这样的生命。不是,它是可以一生二,二生三的,是可以生生不已,产生丰富的联想的生命。所以,诗歌是带着一种兴,带着强大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心灵深处很多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所以后为说词的人,清末的一个词人,叫谭献的,他说你说词的时候,可以“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序》)。所以温飞卿可能没有屈原《离骚》的忠爱的本意,他作词的时候可能只是写美女,可是他用的这些个语言的符号,既然具有了我们中国社会文化的某一种语码的性质,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那读者之用心又何必不然。我们从他写美女爱情的小词,能够提高我们的一种品格和修养,那又何必不然!当然是可以的。所以张惠言之说温词一方面有语言语码的根据,而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也是我们对张惠言词说的一种解释。
  不过,我们还要详细地说明,我们虽然是对张惠言的这种说词的理论给了一个解释,可是,我们还是要问一问,屈原是用美人作比喻的,是果然有忠爱的寄托,那是屈原用他的生命、用他的生活证实了。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只是用文字写诗,而用他的生命和生活去写诗。屈原是如此的,杜甫是如此的,陶渊明是如此的,苏东坡、辛稼轩这些品格上光辉隽洁的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来写诗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也要说这个作者果然有这个意思吗?屈原是有的,屈原的《离骚》的开关就是自叙,用自传的体裁,“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他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之败绩”,我自己受到什么样的苦难都不害怕,我所担心的是我们的国家-楚国危亡的命运。当时楚国处于秦齐两大国之间,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我们的国家。屈原的《离骚》通篇抒写了他的忠爱的情志,他整个的生命和生活证实了这一点。
  温庭呢?不能。在历史上的记载,《旧唐书、《新唐书》有很短的温庭的传记,还有晚唐以后的一些人写的笔记、小说、杂记里边,也记载了一些温庭的事迹。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温庭筠传》,参见《陵论词丛稿·温庭词概说》)说他能够配合着当时的管弦吹奏的声音,为侧艳之词。侧者,就不是严肃的,不是正当的。艳,就是那些香艳美丽的写爱情跟美女的歌词,说这个人他的行为不是很严肃的,是比较轻薄的,薄于行,无检幅”(新唐书·温大雅传·附庭),生活上不是很规矩,是不知检点的。温飞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平生仕宦上是很不得意的。所以,历史上认为,像温庭筠这样的人,哪里有屈原离骚的那种关怀国家的忠爱缠绵的感情?当然是没有了。所以栩庄漫记的作者李冰若才说“论人论世全不相符”。
  可是,温庭自己虽然没有这种感情,他是在中国旧的文化传统之中受到的教育,从屈子《离骚》的美人香草,一直到汉魏六朝像曹子建都是这样写的:

 

  南国有佳人,容颜若桃李。-杂诗》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七哀》

 

用美女来表现寄托,用美女来表现仕宦上的不得志。用美女表现自己不得志的诗篇,对于读中国旧传统书的人来说,太熟悉了。他所写的也许就是现实的一个美丽的女子,可是当他一想到美女,那“蛾眉”、画娥眉”就跑出来了。因为他是在这个文化的传统教育之中生长的。俄国的符号学家Lotman说了,语码的作用,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人,才能体会出这个语码的效果。没有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人来读”画蛾眉”,他没有这个联想。这是温庭所读的书跟张惠言所读的书,背景有相似的地方。而温庭筠用这些个字,可能是因为他读了这些个书,习惯上就用了。是本无托喻,只是一种语码的偶合,只是这种符码的偶然的相合。这是第一种情形。
  在五代的很多小词中,也有一些人学写美女跟爱情,就只是肤浅的现实的美女跟爱情,并不能引人生出托喻的联想。很多是这样的歌词。温庭使人引起联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因为他用的这些个语码,是与中国的传统相合。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在昨天也提出来了,我说诗是言志的。所以每个诗人一拿起笔来写诗,他的显意识就活动了,这种志意怀抱就都涌现出来了。所以,杜甫说:

 

  许身一何愚,窃比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韦左丈二十二韵

 

可是写词的人只写美女爱情,没有这种要写自己志意理想的这种Conscious用心。他在意识里边,不是说我现在要写我自己的理想了,他没有,他就是写美女跟爱情。可是,这就很奇妙了,在作者没有明显的意识的时候,他的潜意识,他过去所读的书,所受到的教养,所经的生活,无形之中就都流露出来了。那温庭在他深隐之处的内心,是确实有一份不得意的、在政治上被摒斥的这种感慨和悲哀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诗作里得到证明。他词里所写的可能只是美女跟爱情,可是他的诗就言志了。他有一首诗的序是:

 

  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不得与乡计偕至王府,将议遐适,隆冬自伤,因书怀……一百韵。-《病中书怀呈友人·序)

 

他说那是开成五年的秋天,因为我生病,住在长安的郊野,不能趁着地方上的计吏(会计员)去都城的机会一同去京城参加科举。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他说我抱疾,不能到京城去。可是后边他又说将议遐适,正在考虑计划。遐是远,适是往,往远方去。如果京城这么近不能去,你能到远的地方去吗?因时间短促,我不能把这一段的历史和温庭的生平仔细地向大家介绍。原来在那一段时间,在唐朝的朝廷上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故。开成是唐文宗的年号,这以前的年号本来是大和,也有的人写作太和的。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朝廷里发生一件事。原来在中晚唐的时候,朝廷里宦官专权,连皇帝的生杀废立,都操纵在宦官的手中。据历史记载,朝至少有两个皇帝是被宦官杀死的,更多的皇帝是被宦官所拥立的。文宗是比较有理想的一个皇帝,想要削减宦官的权力。他联系了一些大臣,一个是李训,一个是郑注,让他们设法谋诛宦官。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在一个厅堂帐幕的后面,埋伏了一些甲兵,谎说在这个庭院的石榴树上有甘露。甘露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祥瑞的。想等皇帝和重要的宦官们来看甘露的时候,伏藏的甲兵就可以出来消灭这些操纵大权的宦官。可是,这件事泄露了,失败了。于是,宦官就大怒,把朝廷里的大官,从宰相王涯以下,诛戮一空,而且往往是族诛。一个人犯罪,牵涉到全家族,很多人都被杀死了。这是在大和九年发生的甘露之变。当王涯这些大臣被杀之后,温庭写了两首诗,题为《过丰安里王相故居,表现了对被宦官杀死的宰相王涯的同情,为他的死亡而哀悼。文宗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本来太子是庄格太子,因后官的争宠争权,还有宦官在中间的弄权操纵,这庄洛太子被废了,而且不久就得暴病,忽然间就死了。庄格太子被废的时候是在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温庭开成五年写这首《病中书怀》诗以后不久,文宗死去了。本来庄格太子死后,曾立陈王成美为太子,但这时成美没有继位,宦官又另立了一个皇帝,就是武宗。而温庭在甘露事变后,既写了同情被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的诗,又在庄格太子暴卒以后写了哀悼庄格太子的诗歌。他所哀悼的人,都是受过宦官迫害或者诛戮的人。他在仕途失意是有政治上某些因素的。开成五年他没有参加乡试,可能不完全是因为生病的原故,可能是因为某些政治的因素。温庭筠后来就写了开成五年秋那首诗,其中有句:

 

  逸足皆先路,穷郊独向隅。……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积毁方销骨,微瑕掩瑜。-病中书怀呈友人

 

逸足,说那跑得快的人,在官场上竞争能够飞黄腾达。而我是困守在郊野,独独面向一个角落,我是被冷落的“赋分知前定”,分,本份,赋,所得到的。我知道我注定的命运所得的,是已经前定,命中注定我是不能飞黄腾达的。不能飞黄腾达也就算了,“寒心畏厚诬”,使我内心胆战心寒恐惧悲哀的,使我担心的是怕别人给我很多诬蔑。“有气牛斗,无人辨辘”。这是个典故,晋朝的张华会观天上的星象,常常看到夜晚的时候,有一条光气上冲在牛斗两个星宿之间,后来他跟一个懂天象的人研究,说这应该是宝剑之气,应该是在丰城县。后来就到丰城县挖掘一所监狱房子的地基,果然得到了两把宝剑。温庭的意思是说,我是一把宝剑,是有才能的人,我的剑光的光彩,可以上牛斗,可是无人辨辘。辘,通鹿卢,本为玉作剑首,《说苑》:拔鹿卢之剑,在此指宝剑。没有人像张华那样认识这珍贵的宝剑,比喻没有人认识我的才能。后边他说:“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古人说:“积毁销骨,众口金”。你本来是好好的,可是大家都这样说,你就难以辩解了。连曾参的母亲听到三个人说曾参杀人,她还不免犹疑。大家都这样说,就把无说成有,那种谣言是可怕的。所以他说,积毁可以使一个人连骨头也销毁了,可见外在的诽谤是可怕的。微瑕惧掩瑜,瑕是玉上的斑点,瑜是美好的玉。他说也许有一块美玉只因为有一个微小的斑点,人家就不把它看做美玉了,因为一点毛病把所有的美好都遮掩了。人也是如此、一步小的过失,把他所有的好处都遮掩了,他说的是他自己。我也许有行为不检束的地方,我也许因为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辞”,是为你们大君子严正之人所不取的。但是,我也是有我的才智和理想的。可见在当时唐朝的那种黑暗的政治背景之中,温庭果然内心之中是有他一份悲哀和愤慨的。所以,也可能是由这种原因,就在他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之间,他不知不觉地隐约地流露了这样一种悲慨的感情。这是第二种的可能。
  现在我们结束了这一首词。以下我们再简单的介绍一两首温庭筠的词,就把温庭筠结束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都像这一首词这样的精读。但是,也不能太简略了;太简略了,我们不能讲出一个根本的东西来。所以,我们要有精读,仔细的思考辨别,也要有略读。下面一首是略读了。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菩萨蛮》

 

我们在讲到第一首词“小山重金明灭”时,曾特别提出来说明过温庭所用的语言的符号,不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说明,是一个感官的印象,是一个具体的形象,直接给读者感官的感受。现在这一首词我们就看到了,温庭词的美,不仅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中国的古典诗词,你认为它太古老了,你都不要它了。但是,我一定要说,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有时候我看到现代的诗歌,我承认它里边某一些感情、写的非常真实,非常感动人,它有很好的内容,有一两句也很出色。可是,忽然间会出现那么一句,那么几个字,使人感到丫生硬、粗糙!自己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没有更精美更细致地掌握,至少我读古人的诗词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掌握到这一点的。我还要顺便说一下,因为在座有许多年轻人,现在你们并不一定需要,也不要求你们再写古典的诗词了。但是,你们从阅读古典文学的修养中,也可以提高你们的写作能力,用在你们所写的现代的诗歌,甚至是朦胧诗里边去的。而温庭有的时候也颇近于胧诗的。
  我们现在可以看他这几句,这几句不只是形象的美丽,而且声音还很美丽。还有我要说了,我们觉得古典诗词,什么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一种锁链,这是一种约束,这是不自由的。对此,你要分成两面来看,当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对你就是一种约束。刚才大家不是说叫我吟诵吗?中国诗歌的奇妙,就是因为它平仄的节奏韵律,有一种歌唱的歌吟的性质。当你吟诵的时候,当你把声调熟悉了,你不用去查平仄,不假思索,脱口面出,它自然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你如果不相信我,你看过刘三姐的电影吗?人家刘三姐也没上大学,也没有念文学院研究所,怎么唱出来都是七言绝句呢?很容易的,你只要熟悉了它的平仄,自然出口就是了。你也可以变化,李太白的参差错落的歌行,他把句子的长短平仄都变化了。但是,我一定要说,好像盖一座房子,你可以盖成各种的形状,可以有各种的建筑设计。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你要了解建筑学的原理,要了解每一种建材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你盖起的这一个建筑物才能够真正牢牢屹立在地面之上,不在风雨之中倾斜倒塌。你如果只图新鲜的花祥,对于质地也不了解,对于建材也不了解,你硬出一个新鲜花祥,还没有盖完它就塌了。
  我赞成大家写现代诗,我也赞成大家写朦胧诗。在我的《陵论诗丛稿》里边,在讲杜甫的秋兴八首的最后就讲到这一点。还有一篇文章,我们这里出书的时候给我去了,是我为台湾的一位现代诗人的诗集所写的一篇序。我平生不给任何人写序,一方面我很忙,一方面写序你总要说两句客气话。一个人应该是真诚的,我说他有好处也有缺点,但是人总是喜欢听好处,不喜欢听缺点,所以我从来拒绝给任何人写序。但是只给一位台湾现代诗人写过序,就是要表示我不是要否定现代诗的,我也是赞成的,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你一定要认识我们自的语言文字的特色,要能够精致美好的运用它。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
  我们现在来看温庭词的声音的美好。他说,“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枕、锦,都是上声的字,上声的字都是曲折面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扬悠远的感觉,你不管他写的是什么,“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那梦境的悠远不用说明,一种缥缈的悠远的感觉,都在词的声调之中表现出来了。后面说:“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除了声音以外,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怎么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了呢?这是跳接,没有一步步地告诉你怎么从“水精帘里颇黎枕”到“江上柳如烟”的。还有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参差错落了。
  诗歌是一种美文,不同于一般散文。它不是用说明,而是要直接诉之于人的直接感受的,有形象、有声音。但这二句词究竟说的是什么呢?现在简单地讲一下。帘有各种的帘:竹帘、珠帘、绣帘,什么帘都有。水精的帘,玲珑剔透晶莹。水精是什么?水精是坚硬的,是寒冷的,颇黎枕与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互相呼应的。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也都是坚硬的。“水精帘里颇黎枕”,这样的一个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之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你要知道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如同李商隐的诗:“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碧城三首其一在这碧城十二曲阑干之中该是怎样的女子呢?近代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也写过一首诗,有句:珠楼十二玉为房”那该是什么样的女子才住在这样的房子之中呢?所以,你就知道,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很精美的。我们不能欣赏,只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它们在呈现一种感情思想品格境界的时候,它每一个语言符号,每一个形象,每一个声音,都带着它的作用。我没有时何讲沈先生这首诗-非常好的一首诗,感慨极深的一首诗。
  我现在说的是“水精帘里颇黎(玻璃)枕”的女子。李太白曾有一首绝句:

 

  玉阶生白,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透过水精帘,来写相思怀念,那是怎样的相思怀念呢?你面对着水精帘来观望玲珑的秋月而怀念一个人,就提高了你所怀念的对象,也提高了自己感情的品质,那是多么高洁美好光明皎洁的形象。“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在水精帘里颇黎枕上睡觉的女子,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香,就是这种香气牵惹了你的梦境。一般而言,人在睡眠之中,虽然不是显意识的,可是你听到水管子没关紧,滴答滴答水的声音,就会梦见下雨,梦见大水。所以,她有暖香,暖香就惹梦。在这种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可以想见的。在什么地方梦见?是鸳鸯锦褥之上,是鸳鸯锦被之中?总而言之,是这祥的环境。于是那种梦境的美丽和缠绵,那种相思之情,就可以想见了。更妙的是,前面写的是“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而却忽然一跳,说了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柳色有时也是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鸿雁开始向北飞了,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后两句江上的景物,跟头两句帘里的暖香惹梦的景物有何相干?张惠言说头两句是说做梦,江上柳如烟正是梦境,梦到江上柳如烟。这是比较笨的说法。温庭也没说是梦到“江上”的情景,你怎知道是做梦呢?俞平伯先生有比较聪明的说法。俞先生诗词偶得中说:

 

帘内之清秾如斯,江上之绵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他说屋子里边那种凄清的环境,那种香秾的梦境是如此,江上那烟霭迷中嫩绿色的柳条柔软绵长的样子是如彼。这么两个美丽的形象,你不用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做梦你不用管他,他说无论知与不知,识与不识,只这两个形象的并举,尽人皆知是好言语了。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后边两句,“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藕丝,他这里指的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颜色是秋色。秋色是什么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一种很娇嫩的颇色。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这又是温庭的特色了。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没有。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也没有。它只是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铃声响了,我们今天停在这里,下次再接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