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先生楹联探赏

 晚晴斋 2012-11-19

启功先生楹联探赏

韩崇文

启开国粹库门,奇珍异宝崇鸿大

功化中华学子,淑质英才念业师

启功(1912——2005)先生是北京市人。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他一生喜爱楹联,经常书写楹联。由于先生的书法作品,出类拔萃,极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因此,他书写的楹联,是前人的作品,还是自撰?其自撰联涉及哪些方面,其联又有什么样的特色,却很少有人去研究、探讨。有人初略统计过,先生所书楹联有二百余幅,其数量是可观的。我看这些楹联主要有题赠联、名胜联、趣味联、挽联及古人的诗联等等,如果说启功先生是一本厚重的国学大典,那么启功先生的楹联,便是大典中精彩的一页。启功先生书别人或书自己的楹联,以五、七言居多。四言或多言联,数量很少。这恐怕和先生书写条幅的局限及其熟读古诗有关系。而且许多楹联条幅是应人要求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先生楹联的特殊性。我细细品味联语,慢慢探寻奥妙,小有收获。大体上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淡泊名利  谦恭仁厚

启功先生为人淡泊名利  谦恭仁厚,其联如人,其人如联。他的几副自联或题赠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素甘淡泊心常泰

曾履忧危体愈坚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无如本色难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一联的上联,化用 “今君学道观妙,淡泊自守,以富贵为浮云。”(苏轼语)而来。下联化用 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之句  见《尚书·君牙》。二联说一个人最怕的就是为名利所累,最难的是用自己的本来面目做人。三联仍然说淡泊,有一些小故事,可以说明问题。在北师大校园内,弟子们尊敬启老,见面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先生便说:“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拨倒’,不拨‘自倒’矣!”在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先生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取名“坚净居”。其名来自他的一方古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石与水当然是自然造化,坚与净尽出于天性。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坚”,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净”。

二,    知今博古 感今怀昔

启功先生通今博古,酷爱古典诗词,像先生那一代文人,古诗古文,从小烂熟于心,因而对于古代诗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先生有题济南辛稼轩祠联

归行在,破阵声宏,檀板结成长短句;

望长安,扣阍城远,夕阳红隔万重山。

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字幼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先生穿越历史,有如身临其境,以联颂之。

题济南李易安祠联

济南泉水,洛下园林,间气英华钟韵语;

故国前尘,归来梦影,中兴文字让遗嫠。

李易安即李清照(10841151)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诗文笔力雄健,情辞慷慨。词则继承婉约派风格,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凉为主。先生之联,切人切事。

题九江琵琶亭联

红袖夜船孤,虾蟆陵边,往事悲欢商妇泪;

青山秋浦别,琵琶筵上,一时枨触谪臣心。

九江琵琶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大桥东侧,背倚琵琶湖。唐代元和十年(815),诗人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今九江市)司马。翌年秋天,送客于浔阳江(今九江市北长江一段)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赠之,亭名由此而来。先生之联,上联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妇;下联写“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一联可比《琵琶行》。

三,尊师重谊 情真意切 

启功先生尊师重谊,他撰写的挽联,可见一斑。

1971年挽恩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联

  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

  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启功先生曾说,恩师陈垣这个字,不是普通恩惠之,而是再造我的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他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陈垣的书斋名励耘书屋).师生之谊,历历在目。 

199011月(传真输送)挽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

河岳日星风期无忝;

文章翰墨师友平生。

台静农(1903- 1990)安徽霍丘人。与启功为同辈师兄。抗战胜利后赴台北市,但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台静农先生长启功11岁,对启功既关怀又鼓励。他们课余常在一起交谈教学心得,有时相伴郊游,一起饮酒、谈诗、作画, 1990年春,台静农先生在台湾身患癌症。6月,启功在朋友的帮助下在香港终于与重病中的台先生通了一次电话。台先生因患食道癌已不能吃东西了,在电话中说:“咱们一块折腾的没有几个人了,就剩你和我了,你快来看我啊,不来就见不着了。”但由于当时的一些原因,启功台湾之行一直未能成行。11月,台先生在台北仙世,启功痛写上述挽联。

20021月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

   早辑风谣,晚逢更华,盛世优贤叟寿;

   独成绝诣,广育英才,耄年学祖师尊。

启功先生和钟敬文先生(原名钟谭宗。广东汕尾客家人。是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是北京师范大学小红楼的邻居。前后不过十余米,启功比钟先生年少十岁。钟先生蔼然端肃,启功先生顽皮、幽默。他们同在中文系任教授。1957年,启功和钟敬文夫妇都被划为右派,在劳动改造中,钟先生年纪大,干重活吃力,有时会生气;启功年轻些,脾气好,总是乐呵呵地帮钟先生夫妇完成任务。“文革”时,造反派批判他们是“反动学术权威”。钟先生说:“我权威有一点,但不反动”;而启功先生却说:“我反动有余,权威不足”,

四,    幽默风趣  豁达乐观

坐卧总由它,一榻糊涂,半个窝棚防地震;

亲朋应谅我,三分气息,无多精力作空谈。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有强烈震感。为防震,启功先生搭起窝棚,在床上架一案,身卧其间,撰写此联

地震警报解除后,启功先生回到小乘巷住所,当时患眩晕症,作联云:

小住廿番春,四壁如人扶又倒;

浮生余几日,一身随意去还来。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草屋八九间,三径陶潜,有酒有鸡真富裕;

    梨园数百树,小园庾信,何功何德滥吹嘘。

上联以陶潜自比,下联以庾信自况。

1978年,66岁的启功曾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此《墓志铭》,通俗易懂,却功力不浅。两句一对,内容相对,文字相对,学生对教授,不精对不透,两句一韵,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细细琢磨,获益多多。

启功先生的春联,少之又少,我仅只见到一副:

流水断桥芳草路

淡云微雨养花天

流水、断桥、芳草,春之景,淡云、微雨、养花,气之候。文之美,天之美,美美与共,尽在其中。学习先生楹联,有如饮酒品茶,清香满口,甘醇入心。

五,    旷世鸿儒  芳德永志

启功先生去世后,我们看到不少悼念先生的挽联,北大师生的挽联是

做事诚平,恒堪作人间典范,芳德永志;

行文简浅,显实为旷世鸿儒,风雅长吟。

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的挽联是

文史纵横,书法正大,一代宗师,上上智慧平淡出;

京华趋谒,湖上伺随,卅年私淑,谆谆教诲诙谐来。

江苏省楹联学会副会长陈树德的挽联是

启姓开新,博透专精真国宝;

功名殿后,高成低就老顽童。

这些挽联寄托着人们对于先生的尊敬、爱戴、思念,惋惜。一世师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显显令德,激历我们发奋有为。

刊登于《对联·上半月刊》201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