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218)

 相约归渡头 2012-11-19
8月6日 若(ru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意谓知心挚友,即便分居于天涯海角,也心心相印。如同邻居一样。
  对这里“若”的字形历来有多种说解。从甲骨文形体看,有的学者认为像一个跽坐的人,举着双手理顺头发。因为梳理使头发通顺,故有“顺”的意思。李圃先生则认为:“若,取象于巫者事神之举,上古巫者为鬼神之化身,一身二任,沟通着人与鬼神的关系。常以‘顺天应人’为事,故‘若’有‘顺’义”。到金文时,变化为站立的人。下部加了个“口”表示“应诺”义。小篆和楷书由金文演变而来,形体大致相同。
  “若”字本义是“顺”。后世文献中本义已很少用,而常用者是其假借义即“如”“象”。如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说:日月的运行,象出自大海之中。   “若”在文献中,也作代词,当“你”、“你们”讲。如《史记?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意思就是:你是个做雇工种地的,怎么能富贵呢?
  
  泰然自若
  
  1941年,吴晗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系教授,重庆国民党政府的“国立编译馆”约他写一部《明史》。稿子写好一部分送去了。隔不多久,原稿原样退回,稿中附有一张条子:“红军之起,拟改为民军之起,以下一律照改。”意思是只要改一个字,改“红”为“民”,书稿就可以出版了。
  吴晗对此很恼火,第一是国民党怕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连近600年前的“红军”(元末农民起义军)都不让写。怕,就让你一直怕下去,宁可不出书,这个字万不能改。第二,元末地主武装自称为“民军”,其实,这个“民”指的是不折不扣的“地主”,根本不是人民群众。   “民军”是专和红军作对的反动军队。“红军”如改成“民军”,恰恰把敌对的军队颠倒过来,“红军”变成地主军队了。这真是岂有此理,天大的笑话。因此,吴晗对编译馆的修改意见根本不予理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