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硬盘也分“三六九等”吗? 如果您曾经留意过某存储厂商的招聘启事,会发现有个类似“硬盘质量工程师”的岗位,其实就是为了降低硬盘的故障率。实际上,不只一家国内厂商和他们的用户发现,随阵列出货的硬盘平均返修率要高于那几个国外大品牌的产品。其中可能有经验和设计缺陷方面的原因,但还有个江湖流传甚广的传言:那就是希捷(占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级硬盘市场)等出货给大OEM客户与分销渠道/采购量较小厂商的硬盘品质也有等级之分。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采购量越大的“甲方”对于上游供应商的控制能力也越强,这个不仅体现在议价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硬盘厂商对EMC等的供货不良率一旦偏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批量采购;而一个渠道用户买10块盘坏了1块(10%的几率)往往只能自认倒霉。同一条生产线下来的不同批次产品,质量上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这个可能体现在抽检的合格率上(尽管都达到了出厂的基本要求)。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供应商自然会优先保证那些出货给那些大客户的品质。 在国内某大型互联网公司负责运维的一位朋友曾经向我坦言:HDS(日立数据系统)的箱子看上去钢板薄,但故障率却比较低。除了在产品技术上成熟的优势之外,硬盘等组件的进货品质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浪潮存储的一位产品经理表示:“我们只用希捷的盘,他们不能不给我们最好的支持。”我觉得这在业务发展规模的一定阶段是适用的,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该公司的存储业务相对于那些巨头可能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且完全绑定一家供应商是有风险的,假如遇到像泰国洪水那样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