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剧《刀劈杨藩》《三请樊梨花》《三上关》

 公司总裁 2012-11-19

豫剧《刀劈杨藩》

豫剧《刀劈杨藩》《三请樊梨花》《三上关》 - 非常有戏 - 非常有戏 

《刀劈杨藩》:一出豫剧骨子老戏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041445749723/

昨晚在河南电台戏曲广播《梨园留声机》中,主持人王博邀请着名戏曲家王艺生老先生,讲解了豫剧《三上关》当年演出的一些逸闻趣事,并聆听了老一辈艺术家在这出戏中的经典唱段。这让我又想起了另一出戏,就是:《刀劈杨藩》。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在开封上小学时,豫剧表现樊梨花的戏有好几出,我在前面博文中提到的《三上关》是一出,今天再介绍一出,就是《刀劈杨藩》,也是"老掉牙"的豫剧传统老戏。

《刀劈杨藩》又名《白马关》、《马前血》。取材于《薛丁山征西演义》。写樊梨花之未婚夫杨藩,因恨梨花投唐嫁与薛丁山而兴兵犯边。唐王命梨花为帅,丁山为先行御敌。梨花白马关观杨貌美,有悔意。杨逼她向唐营连射三箭以示决绝。梨花徘徊间,见丁山来战,对比二人武艺、相貌,杨不如薛。在三人追赶时,樊梨花撇开丁山刀劈杨藩。刀马旦应工戏。追赶时跑场、刀劈技艺不凡。有"双劈"、"双双劈"之别,即二或四个樊梨花、薛丁山、杨藩,同时在台之四角同追、同劈。剧情很简单,其主要看点集中在樊梨花和她现在的丈夫薛丁山与她投唐前的未婚夫杨藩的"三角"关系上,要让观众看懂樊梨花最后为什么刀劈了杨藩?同时,樊、薛、杨三人都要扎大靠,都是文武兼备,要求唱做俱佳,这也是这出戏的另一看点。

《刀劈杨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豫剧各个地域流派常演剧目。这出戏唱得最好的要数上世纪30年代的开封祥符调名家司凤英了,她的樊梨花戏可谓是无人能及。在"刀劈"一场,她有20多分钟边唱边表的戏,对薛、杨二人进行比较,并责备杨藩不该犯境的长唱段,为开封老戏迷所称道。祥符调名家宋桂玲在她的回忆录中也写到:我12岁时在郑州老坟岗戏院与某某大姐合演了《刀劈杨藩》,我演第一场,她演中间,最后杨藩仍由我来"劈".她把不好演的场子留给了我,"刀劈"时,要扎大靠翻跟斗,我就是有功底也要多出好些力。豫西调许多名家也常演这出戏,例如王二顺和男旦翟彦生也在洛阳一带演这出戏很出名,王二顺饰演杨藩,翟彦生饰演樊梨花,有书上说,他们也演得全身是汗,卸妆时,王对翟风趣地说:"你这个樊梨花把我累死了。"另外我最近翻阅到一篇题目是《"活杨藩"李同成》短文,写他在这出戏在扮演杨藩,他能一手将腿搬过头顶,一手架枪,金鸡独立能站立好长时间,然后一腿翘起,架住银枪,另一腿独立,双手合十身如泥塑木雕,纹风不动。继而"凤凰展翅",肩架银枪,一腿翘起,一腿直立,蹲坐复起,起而复蹲,三起三落,上身不斜不歪。观众每观此剧,往往齐声喝彩,因而李同成落下个"活杨藩"的美称。

我在解放初期看的是开封侯秀珍的《刀劈杨藩》,那段唱腔,唱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也引起阵阵掌声。我来到洛阳,也看过一次某个县剧团的《刀劈杨藩》,"刀劈"场面宏大,前场腾出最大的空间,三人轮番从下场门下,又从上场门上,撵得"丢盔撂甲",气喘吁吁,最后三人的头盔都丢了,以樊梨花把杨藩刀劈而煞戏。我这里绝无赞扬这种演法之意,我只是记忆了我的回忆。

最近从网上也看到平顶山豫剧团和封丘县豫剧团演出的《刀劈杨藩》,但看后比不上当年侯秀珍演出的《刀劈杨藩》,可能是当今演员的功力不够。因为这是一出"人褒戏"的戏,演员如果没有深厚的唱功、做功做基础,这出戏必然失去了票房价值。何谓"人褒戏"?就是一出戏必须靠名角的演技,靠几段好听的唱腔作支撑。例如当年被视为"送客戏"的《三上轿》,被陈素真大师委婉高雅的唱腔,唱成了她的成名之作。另外剧本改编也有待商榷之处,看后总感到没有把刀劈杨藩的理由讲清楚。

《刀劈杨藩》和《三上关》都是反映樊梨花的戏,在五六十年前同样红火,但《三上关》留下了马金凤、阎立品、关灵风、吴碧波、单绍莲等豫剧名家的唱段,而《刀劈杨藩》没有名家的唱段,自然没有《三上关》那样受关注。

京剧舞台上有在同一出戏中重复出现多个演员饰演同一角色的现象,例如,在《四五花洞》就出现四个(或六个)潘金莲和武大郎。如果在节假日演出,营造一种喜庆气氛,当无所非议。无独有偶,在豫剧理也有在同一出戏里由几个演员饰演同一角色的现象。前面提到的《刀劈杨藩》有"双劈"和"双双劈"之说,即两个或四个樊梨花、薛丁山、杨藩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这样的戏我没有看到过,我想演这些戏的剧团一定阵容强大,戏装也挺多,能上这么多演员,且都扎大靠,在台上威风凛凛,好不气派,本身就属于"亮箱底"(旧时称戏装为"箱")戏,拿现在的话说,属于一种营销活动。戏报贴出去,注明是"双双劈杨藩",当然能吸引更多人前来买票。

这出戏后来也是改来改去。常葆光、暴风整理本,改杨藩不是梨花未婚夫,删去梨花对比薛、杨相貌,加写丁山因疑梨花归唐有假而暗刺其落马,梨花于丁山危急时刀劈杨藩。1962年5月开封市豫剧团演出常本,孙映雪饰樊梨花。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均录相播放。而现在樊梨花的戏《梨花归唐》、《三请樊梨花》、《三休樊梨花》以及前两年魏俊英演出的《樊梨花》等戏,有的对刀劈杨藩轻描淡写,有的却根本不提,同时唱腔比不上老一辈艺术家,这或许是个缺陷。

(2010年4月14日初稿于洛阳)

豫剧《刀劈杨藩》郭建伟、解振、李晓霞等-演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xNzQ5NjU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wNTQwOTI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wNTc4NDQ0.html

豫剧苦戏大师崔兰田

原文见http://aystsg./clt/Chinese/plwz/2.htm

“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这是我家乡百姓流传广远的一句俚语。

5月中旬接到安阳市戏曲研究所的杨奇一个电话,说是豫剧大师崔兰田(1926~2003)去世了,希望我为之写一篇文章,以作为对她的“盖冠定论”。我虽然为崔兰田老师的走感到心中一沉,但第一个念头却是推辞,因为我对她的艺术了解并不深,既未赶上阅读她的时代,也未对之做过专门研究,作她的评价文章并不是合适人选。要我来为崔兰田“盖冠定论”,大概只是因为我眼下担任的职务和在戏剧理论界的影响力。于是便稍感愧疚地以“不够熟悉”、“忙”为由婉转推辞。然而杨奇随之寄来了崔兰田几部代表作的音像带以及他和毕定良先生合写的《崔兰田传》给我做参考,同时殷殷嘱咐我一定要动笔。摆脱不了,勉强应承。但随即我便访问墨西哥的阳光去了。

在墨西哥期间,我从网上看到了豫剧大师常香玉于6月1号去世的消息,心里又是一沉。几天后回国,追悼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隆重展开,国家追赠她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有关方面提出在文艺界开展学习常香玉的活动,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都对此形成聚焦。我也为此着实忙活了一阵,接连参加纪念活动和撰写文章。至于崔兰田,这时正呆在一旁灯火阑珊处,静静地耐心等待着我的闲暇。我虽然心中隐隐有所不安,但也无可如何。

然而,当我为了评价常香玉而追溯豫剧在20世纪的历史时,却不时地遇到一个名字:崔兰田。这更加深了我对她的关注。也好,她和常香玉是在相同背景下走过相近道路又有着共同成就的人,我可以得陇望蜀了。于是,我一步步地深入进去,逐渐接近了崔兰田和她的时代,接近了这位曾经十分辉煌然后转为平淡的淳朴、厚道、平和、善良的人,越接近就越觉得与之精神上的沟通,越觉得我应该为她写点什么。于是在夜深人静时,我悄悄打开VCD机,一遍遍捕捉着崔兰田的舞台倩影和神韵——虽然影碟上的形象已经尽失她年轻时的风采。

终于,我坐下来写崔兰田的文章了。家里人都睡了,北京睡了。我在电脑上“哒哒哒”地敲击着键盘,一行行字迹跳动着,连成一团怅惘的思绪。

时光倒流到民国前期。那时的河南,京戏、京梆子势力强大,占领着省城与都市的戏院,地方小戏则如离离春草,在乡间庙台争胜,盛衰消长——大弦戏、百调子、怀调已经处在衰亡的过程中,而新兴的曲剧、坠剧势头正旺。当时的河南梆子、以后河南省的代表剧种豫剧,作为本地戏中的一支,还远不为人注目。这时河南梆子里出了一个老艺人周海水,创建了一个太乙班,开始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尽力把河南梆子推向都市舞台。他成功了。他培养出了许多豫剧新星:汤兰香是他第一个成角的女弟子,唱红了半个河南;常香玉也跟随父亲搭他的班,到省城开封唱红,为以后如日中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随父母逃难到郑州的崔兰田进太乙班坐科学艺,唱须生。她扮相清秀,嗓音洪亮,天赋既高,人又勤奋,三个月后即能登台,开始在荥阳、汜水、巩县一带唱草台戏,逐渐跑遍了当地的高台庙会。渐渐地,小科班四五十号人中涌现出18位有出息的小艺人,因为他们属“兰”字科,观众号称“十八兰”。“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脸。”这是当地戏迷对他们的亲切褒掖。“十八兰”的名号在豫西不径而走。崔兰田就是“十八兰”中的佼佼者,她扮演的刘全、陈世美、戚继光等形象,都受到观众称赞。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临时顶替师姐毛兰花唱旦角,扮演柳迎春,竟然演得严丝合缝。以后她就兼演旦角戏,并且日渐胜场。这时的河南梆子已经在省城舞台上引起关注,王镇南、樊粹庭等进步文人开始推动它的改革并为之编写新剧本。樊粹庭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创建豫声剧社,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制订了后台工作、人事管理、排演程序等方面的新的规章制度,陆续编导上演了一系列思想艺术都比较进步、健康、新颖的剧目,时号“樊剧”,而这些剧目演红了一个豫剧皇后陈素真。民国二十六年(1937),王镇南也和常香玉等人建立中州戏剧研究社,上演《六部西厢》等剧目,一时名声大噪。

1941年,周海水带班到洛阳世界舞台演出,这是崔兰田从乡村草台初次登上都市舞台。她主演的《桃花庵》、《抱琵琶》、《樊梨花征西》、《刀劈杨藩》、《王莽篡朝》等戏,为观众所称道。就是在这时候,传出了这句俗语:“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观众的热爱,给了她以成功喜悦。崔兰田的名字在豫西一带如雷贯耳,连先出道的陈素真、常香玉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她不自满,拜成名老艺人张庆官为师,也受过陈素真的调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又迷恋曲剧、坠子等地方腔种,从中广为吸收音乐营养,丰富自己的唱腔。勤学苦练的结果,使她终于成为洛阳舞台上继陈素真、常香玉、汤兰香之后最红的河南梆子女演员。一批坤伶演员的唱红,使河南梆子结束了男旦的历史,也扭转了历来“外八脚”

四生四花脸尤其是红脸角色擅场、历史征战戏把持舞台的局面,把生、旦情感文戏的内容包容进来,进一步适应了都市观众的口味。“樊戏”、王镇南新编戏都适应同时也推动了这一变化。17岁那年,狮吼剧团老板樊粹庭从西安专程前来,邀请崔兰田到西安入班挑梁。当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未能成行,没想到她第二年不得不逃出洛阳,来到西安,却在舞台上一炮打响,上演的《刀劈杨藩》、《秦香莲》、《秦雪梅》、《安安送米》、《赶花船》,出出精彩。在樊粹庭的热心帮助下,她又连演樊戏:《克敌荣归》、《义烈风》、《女贞花》、《霄壤恨》、《凌云志》、《涤耻血》、《邵巧云》,场场获誉。在西北演出的八年,她学秦腔、蒲剧、京剧、评剧,海纳百川,融会贯通,艺术日臻成熟,个人风格基本形成,催生了豫剧崔派唱腔艺术。这是她艺术生涯中最旺盛的时期。

崔兰田成名了。原来在30年代中期,河南梆子的著名女演员,豫东有马双枝、司凤英、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豫西有汤兰香、常香玉、苏兰芬,现在唱豫西调的又增加了一个崔兰田。“常香玉的《花木兰》,崔兰田的《秦香莲》。”这句顺口溜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在豫剧五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里,崔兰田成为出道最晚、年龄最小的一个。但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别树一帜,得以侧身于群英之列。

崔派唱腔以苦戏见胜,以哭腔见长。贫寒的出身和艰难的生活经历使崔兰田熟悉百姓的眼泪与哭声,因此她擅长塑造古代社会里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被称之为“豫剧程砚秋”。陈妙香、窦氏、崔金定、秦香莲、秦雪梅、陈三两,戏台上一个个悲悲切切的女人和她们悲惨凄凉的命运,赢得了百姓的极大同情。豫西调唱悲剧是优势,崔兰田又在其旋律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和创造,增强了唱腔的感染力。例如她学习和发挥老艺人张庆官的鼻音特技,以之结构拖腔来更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凄婉心情,悲咽深沉、韵味十足,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唱腔魅力。她的演唱风格因而婉转细腻、凄楚悲凉,经常是唱得哀怨深沉、感人肺腑。人们说崔兰田的唱腔是哭的艺术,尤其是众多的妇女观众喜欢去看她的戏,在剧场里一畅情怀,陪着哭个昏天黑地。当然,崔兰田不仅演悲剧,也演喜剧和正剧。在她演出的200多部戏中,六大悲剧《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秦雪梅》、《陈三两爬堂》之外,又有两大喜剧《对花枪》和《三哭殿》。建国以后她更是演了许多现代戏,如《洪湖赤卫队》、《李双双》、《朝阳沟》、《红灯记》、《沙家浜》等,进一步开阔了戏路。崔兰田的唱腔清亮圆润、韵味醇厚,少用花腔和装饰音,表演含蓄深沉、质朴凝重,多用白描手法,这些使得她的艺术深沉、内敛,富于内在感染力。

还想在这里提一下的是崔兰田的高洁人品。崔兰田本性质朴纯真,待人真诚宽厚,我了解到她这方面的几个事迹后,为之深受感动。一是她为自己的科班师傅贾琐养老送终。建国时,贾锁年已70,无儿无女,无力自供生活,崔兰田就把他接到身边,像父亲一样奉养他,使他安度了晚年。他1963年去世,崔兰田又为他送终,以女儿的身份为之披麻戴孝、挑幡摔盆。二是她对待失路的艺术家能够平易同情。1957年崔兰田到郑州演出,碰到被打成右派的曲艺老演员赵铮,赵痛苦地躲开。崔兰田于是买了一条鱼,提着去家里看她。赵铮说:“叫我感动得呀,几十年都忘不了。”杨兰春1959年以右派身份下放林县体验生活,路过安阳时,许多人不敢接近他,崔兰田去看他,还亲手为他做了一碗热面条。杨兰春说:“这一碗面条

在我心里搁了二十多年。”陈素真被打成右派、污为国民党特务,崔兰田却认定她不是坏人、她的技艺对国家有用,1961年曾让徒弟张宝英提着两条鱼去看她,向她学戏,到演出时又在海报上特意写上“陈素真亲授”几个字。路遥知马力,人在患难之中见真情。崔兰田冒着被连累的危险,真诚对待身处逆境的艺术家,体现出她的端正人品。她还关心民众,热爱乡亲,1947年就曾与常香玉一道在西安义演,为河南灾民募捐筹集救济粮。认认真真演戏,堂堂正正做人,是崔兰田一生信奉的宗旨。

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社巡演到安阳,被当地政府盛情留住,从此落脚于此。在1956到1966十年间,她率团四处巡演,从黑龙江畔到海南岛,从上海到青海,她演遍了22个省市自治区。这种面积覆盖纪录,和她一生演剧超过200种的数额纪录,在豫剧艺人中都是拔头筹的。她又先后四次进京,每次都在京城观众中掀起豫剧旋风。1980年以后,她终于演不动了,从舞台上退下来,到安阳戏校去当校长,开始了培养后人的教学历程。

读完崔兰田的一生,我的心底深深漾着感动。豫剧五大名旦,在20世纪里虽然各有不同的遭际,但她们共同酿造了豫剧的辉煌,把这个原来的中原土戏推广繁衍到今天这样的繁盛程度,使之成为京剧之外的第一大剧种。历史会记住她们每一个人,也同样会记住崔兰田。虽然,崔兰田晚期偏处安阳一隅,最终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路。我们却是不应该忘记她的。深夜,我订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打印稿,站起身,通过高厦的窗户,向安阳所在的南方眺望一眼,上面是璀璨星空,下面的城市灯火一片虹霓斑斓。我呼出一口长气。

我问过河南省剧协的人,崔兰田老师的追悼活动搞了没有,回答说是安阳他们自己搞了。我默然。崔老师,您一生都是一个沉默朴实的人,一个人默默地走,大概也是您的选择。

我只是感到自己心里的几许沉重。

打开VCD机,里面传出崔兰田忧伤哀怨的唱腔;“窦氏一阵泪双倾,张才夫你的魂灵听。”余音在我心头袅袅不绝……。

廖奔2004年6月21日于北京

豫剧《三请樊梨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XKEn0nDwlY/i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llgjP739TM/

马金凤与豫剧传统老戏《三上关》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032052118897/

马金凤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演戏最多的艺术大家,一辈子唱了不少好戏。除了她的代表作"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可与上面三出戏相媲美的,非《三上关》莫属。这也可能我在建国前夕,在开封就看了她的这出戏,或许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在里面(我在当年看马金凤《三上关》的记忆,可见我的博文《为马金凤喝彩》一文)。

说这出戏是豫剧的传统老戏,能老到什么程度?可以用"老到了牙"四个字来形容,剧情来套,唱词土的不能再土。就是这样一出老戏,却在几十年前,让不少豫剧老艺术家唱来唱去,唱出一些新意来。究其原因,一是故事情节还有吸引人之处,有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以及姑嫂间的是非恩怨;二是在这出戏中,老艺人创造了许多耐听的唱段,当时受欢迎,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这出戏我知道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非常流行,当年河南常演的有《刀劈杨藩》、《三上关》、《老羊山》等颂扬樊梨花的戏,记述了巾帼英雄樊梨花从西夏带兵归顺唐朝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三请樊梨花》、《三休樊梨花》、《梨花归唐》,或者干脆叫做《樊梨花》等戏。当时不独我们河南戏有,而且影响到全国,京剧有,大部分北方剧种都有,连南方的绍剧、婺剧、粤剧等不少剧种也有演出。近些年来,樊梨花的故事还被搬上了电视屏幕。

樊梨花的故事比穆桂英的故事还要早个400来年(一个在隋唐,一个在宋初),并且更具传奇色彩,我儿时看连环画还记得她从小被梨山老母带到山上学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能腾云驾雾,像金庸笔下的众多女侠客一样。戏曲舞台上,虽然没有了这些色彩,但仍是扎大靠,着战袍的一身戎装。近几十年还被披上一些爱国色彩,与穆桂英不相上下,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女英雄。

在传统老戏中,以樊梨花为主角的戏中,《三上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剧目之一,但它有多个演出版本,且故事情节有所不同,还有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先介绍这出戏的故事梗概。《三上关》又名《反西唐》、《平杨胆》、《姑嫂斗》、《樊梨花征西》。写樊梨花刀劈杨藩之后,杨藩之弟杨胆,修书薛丁山,逼其杀妻(樊梨花)献头。徐勘请旨梨花挂帅,丁山与妹金莲为先行西征。金莲至锁阳关与其夫窦一虎商议欲谋害梨花,献梨花头与杨胆。一虎不从,且迎、送梨花甚恭。兵至白马关,丁山出兵,被杨胆擒拿。梨花假意自缚请罪,乘机夺剑执杨胆,命释丁山。金莲放丁山入城,暗箭射向梨花,杨胆追来,梨花负伤迎战,在庙中产子薛刚。危急中窦一虎擒杨胆,救梨花回营。

这出戏是帅旦唱功戏,其中有垛板、闪板等难度很大的唱功。豫剧名家阎立品、桑振君、关灵风、吴碧波、单绍莲等都唱过这出戏,马金凤的《三上关》是跟谁学来的?我查阅网络资料,最早是先于陈素真的豫剧女演员王润芝的拿手戏,后来司凤英把戏接过来,唱红了开封。马金凤曾拜师司凤英学戏,这样说来,马金凤的《三上关》是跟师傅学来的,至少深受影响。我50多年前,在开封和平戏院看过侯秀珍的樊梨花的戏,《刀劈杨藩》、《三上关》、《老羊山》全看过,所以我对《三上关》情有独钟。

过去曾认为在豫东地区流行这出戏,昨天晚上在河南戏曲广播由王博主持的《梨园留声机》栏目中,听到了今年80多岁的豫西调名老艺人苏兰芳演唱的《三上关》,才知道这出戏在豫西也有演出市场,同时,我省稀有剧种宛梆、怀调、大平调亦有此剧目。

马金凤在《三上关》中,把她善于利用"二八"板式,演唱大段唱词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薛金莲一言骂死我"、"带皇兵四十单三万"、"带人马前呼后又拥"等清脆优美的唱段,越听越爱听,充分洋溢着她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尾音干脆,似唱似说,轻松自如,旋律明快,平中见奇,俗中见巧的声腔特点,足可以与她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老身家住南阳地"等名段相媲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出戏中,唱腔乡音乡语,土腔土调,土香土色,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豫剧原生态的演唱特点,我们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樊梨花出帐来,我这笑呵呵,恁们看看,小妹妹把脸还耷拉着,那白眼珠子来看我,背膀手关门来待我,我的妹妹呀,你这种礼遇跟谁学呀!"把薛金莲此时的心态、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

"我这个斩字未曾出口,窦妹夫那里他害心惊,扎跪倒马前来讲人情。还恐怕吓坏了窦总兵。你们看看,刹时间恰赛一个磕头虫啊!"这段唱腔也把妹夫窦一虎也刻画得活灵活现。

再如,樊梨花"出征"一场中,出场时长达百句的唱段前面几句唱词是:"带皇兵四十单三万,还有两万兵没有带完,两万人马留在了长安镇守三关,保住了唐王我主十万江山。怕只怕那外国胡儿越过边,因啊因此事,因此事有本帅我没有带完。"唱词土的不能再土,但唱得委婉好听,还是受百姓所欢迎。

前两年由河南青年豫剧演员魏俊英主演的大型新编古装豫剧《樊梨花》,我认为剧本的修改颇有新意,但其中唱腔完全没有了当年老一代艺术家演唱此剧的影子,未免有些遗憾。由此想到,如果让崇尚新古典主义的石磊先生,根据故事,吸取马金凤唱腔中的精华部分,重新打造这出戏,一定会有许多亮点。马金凤已年事已高,已不再可能登台演出,可否从她的学生中(如柏青、关美丽等)物色合适的人选。

我在本文后面,附上三段马金凤在《三上关》中的唱词,虽说都是大白话,但有时也会蹦出来几个"冷词".这几段唱词都是我听了几遍后记录下来的,其中个别地方听不太清,难免有些差错。例如,在"薛金莲一言骂死我"唱词中,第三句"你骂我panggeyongqian在此",那四个字是否应是"旁阁墉前"(阁楼的旁边,城墙前边,指偏僻的地方)?另如,在"樊梨花出帐来"中,"我观你这wumao来迟"一句,我把这两个字"翻译"成了"误卯"(耽误了时辰),不知当否?还有几处弄不懂的地方,我在括号内加了问号,个别地方也加上我的注解,不对之处,望加指正。

(2010年4月20日,初稿于洛阳)

【附:马金凤在《三上关》中部分唱词】

一、马金凤在"樊梨花出帐来"中的唱词:

(白)我看妹妹哪里!妹妹--

(唱)樊梨花出帐来,我这笑呵呵,

恁们看看,小妹妹把脸还耷拉着,

那白眼珠子来看我,背榜手关门来待我,

我的妹妹呀,你这种礼遇跟谁学?

我观你这误卯来迟,你无有错,

嫂嫂我的过,还望我那金莲妹妹多担待我。

担待我来我能以坐,不担待我来我不能活。

我的妹妹呀,咱姑嫂两人可是有点搁不着。

我这当面与她说的是好话,我背过身来心如刀割。

我不为她,我是为她哥(指薛丁山),我不为他哥为俺婆婆。

他哥、婆婆都不为,还念她耆老伯父把我棵(这里用的是河南土话,"棵"是挨打的意思)

打掉门牙,在这肚中窝(也是河南土话,是往肚里咽的意思),口吃黄连苦楚多。

俺姑嫂争吵都有错,番王爷大事被我耽搁。

众将官带人马本帅起坐,看一看杨胆贼他兴兵如何?

二、马金凤在"带人马前呼后拥"中的唱词:

带人马前呼后拥,带人马前呼后拥

窦妹婿(指窦一虎)他送我到十里长亭。

我上关他接来下关他又送,

难道说有本帅我心还不明。

不用他说,我心也明镜,他明明为他妻讲个人情。

仔细想也不胜我好言去哄。

用好话暖一暖妹夫的心情。

勒呀勒回马,抖啊抖辔笼,

开言来叫了声窦总兵,我的妹夫听,

我上关你接来,下关你又送,

难道说有嫂嫂我心还不明。

不用妹夫说,嫂嫂我心明镜,你明明与你妻讲个人情。

提起来你的妻叫个薛金莲,生的不成性,

我的妹夫啊,还叫你这宽海大量把那个她来容。

恁本是你少年夫妻恩情义重,

我的妹夫呀,俺本是姑嫂二人无有正经。

征西路他不犯嫂嫂我的令,那一笔勾销可是话不明。

征西路上犯了我的令,开剑来--

我这个"斩"字未曾出口,窦妹夫那里他害心惊,

扎跪倒马前来讲人情,还恐怕吓坏了窦总兵。

你们看看,刹时间亚赛一个磕头虫啊。

征西路上不犯我的令,把一笔勾销可是话不明。

征西路上犯了我的令,把人情留与给窦总兵。

我的妹夫呀,中也不中?

咱各自身边都有王命,窦妹夫,窦总兵,请,请,请呀请,请回到锁阳城调理兵丁,莫要远送,

征西回来再重逢,众将官破开路本帅我头行。

三、马金凤在"薛金莲一言骂死我"中的唱词:

哭了声薛皇姑,我再叫声薛家的大姐,

你骂我旁阁墉前在此,好不该冲着众家姐妹、满营三军,你骂我杀夫献夫、嫌丑爱俊、朝前作揖(?),

不知道骂死了我。啊--我的妹妹呀,

薛金莲你一言骂死了我,讲出来话儿硬,亚赛过毒药。

老王爷为上番邦为坐,俺年年进宝贝恁的朝阁。

整三年前,还无有瑰宝进爵,

你哥哥(指薛丁山)带人马前来伐我,

带人马也不必前缘哥(是否指前夫杨藩?),

搁不住我樊氏梨花一马来戳。

眼看看你的哥哥军阵落马,

耆老严伯(指徐茂公)到阵坡。

你伯父在荒郊跟着我,

劝说我樊梨花投朝阁。

近年来我招赘你的小哥,

妹妹呀,你看我头戴高命(?,头上戴的冠叫什么名字,着实不懂),

我这身穿紫罗,你这丫头,也就是小妹妹你恨我,

有嫂嫂待妹妹,这哪里有错?

丫头,你把我这三宝全捂过,嫂嫂面前无依托。

你看那满营三军、众家姐妹所指着,

无人再搭档不走弯罗(?)。

把我的心肝良心我磨上一磨,

管叫你人头往下落。丫头!

恨上来传的爱情一个将令座,我的婆母啊,

恨上来传一个将令座,

忽然间想起来老婆婆。

临西时婆母娘嘱托我,

她叫我征西路上担待着,

担待担待哪一个?具都是薛氏金莲呐,你这小贼棵(河南骂人话)!

气得我眼发慌、牙咬错、手指松、乱跺脚,

闲时间瞅见我的众姐妹,小丫头讲话我该咋着?

怒而不息大帐里坐,薛金莲你活活气死我。

(全文完)

豫剧《三请樊梨花李英王凯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juMOL3_8B4/

马金凤《三上关》"带皇兵四十单三万"唱段词义解释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06275949947/

前两天网上陕西咸阳一位网名叫mjq263的网友,在看了我的日志《马金凤与豫剧传统老戏<三上关>》后,发现马金凤在这出戏中四段唱词中的三段都登载了,唯独"带皇兵四十单三万"只有前几句,于是给我发帖道:"您能把'带皇兵四十单三万'那一大段的唱词也贴出来吗?"我回帖说:"我当时写这篇博文时,我已登载的那几段唱词都是我听录音记下来的,唯独这一大段唱词,因个别地方速度太快,一些字顶不太真,无法贴出来。以后多听几遍,再说吧!"谁知,这位网友第二天就把这段唱词给我发了过来,并说"这也是我听录音记下来的,请您指正。"

对这位网友能从录音中一句句地记录下来,我对他的精神深感佩服。我把他记录的那段唱词稍加整理,添加进去我对这出戏的理解,写成了这篇博文。

这段十几分钟的长唱段,叙述了《三上关》的主要情节。让我们再一次重复一下这出戏的剧情。

三上关豫剧传统剧目。又名《反西唐》、《平杨胆》、《姑嫂斗》、《樊梨花征西》。写樊梨花刀劈杨藩之后,杨藩之弟杨胆,修书薛丁山,逼其杀妻(樊梨花)献头。徐勘请旨梨花挂帅,丁山与妹金莲为先行西征。金莲至锁阳关与其夫窦一虎商议欲谋害梨花,献梨花头与杨胆。一虎不从,且迎、送梨花甚恭。兵至白马关,丁山出兵,被杨胆擒拿。梨花假意自缚请罪,乘机夺剑执杨胆,命释丁山。金莲放丁山入城,暗箭射向梨花,杨胆追来,梨花负伤迎战,在庙中产子薛刚。危急中窦一虎擒杨胆,救梨花回营。

下面先看看马金凤在《三上关》的演唱视频,

再听着唱腔解释这个唱段。

带皇兵四十单三万,

还有那两万兵没有带完。

两万人马撇在了长安,

镇守潼关,

保住了唐王我主十万江山。

怕只怕那外国胡儿越过边,

因呀因此事,因此事有本帅我无有带完。

(王艺生老先生曾对这几句做过解释:原来开头第一句是"带皇兵四十单五万",一位沙河调老艺人开口唱成"四十单三万",少唱了"两万",怎么往下唱呢?这位老艺人凭借他多年的舞台经验,即兴发挥,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完全没有改变剧情,且又交代了为什么"两万人马撇在了长安"的原因,引来了一阵喝彩。从此,许多艺人都采用了这种唱法。当然,也有人还是"带皇兵四十单五万"的唱法。)

风吹着马尾条条现,

一枝花稳坐在马上鞍,

马漟着黄土,可是一溜烟。

(传统戏中也有写景,樊梨花坐在马上,风吹黄土一溜烟,威风凛凛,多么气派!)

我心中也不把旁人瞒怨,

埋啊埋怨声啊,

那龙虎状元薛丁山,

还有个狠心的名叫个薛金莲啊。

都只为那杨胆贼有书谏,

一封书下本在俺的辽府前。

我的将军(指薛丁山)打开书呈仔细观看。

啊,可是不好了,

樊梨花我身旁起了祸端。

为只为他的兄长名叫个杨藩,

俺朝若不把本帅来献,

杨胆儿到秋后可是要江山。

(《三上关》是在《刀劈杨藩》那出戏的后面,上出戏樊梨花把西唐将军杨藩劈了,杨藩的弟弟杨胆怎么能不恼怒樊梨花?于是下书到唐朝,要献出樊梨花的首级才肯罢休,不然,就要起兵反唐。)

我的将军看罢书信心焦闷倦。

索呀索阳关,

来呀来了个那巧嘴八哥薛金莲,

与婆母拜寿到在了长安。

他与我的将军(仍指薛丁山)哪,只把那计来定,

诓在了荒郊可是要杀俺。

(说樊梨花的小姑薛金莲,与哥哥合谋要杀害她。这里指出,薛金莲的丈夫、镇守锁阳关的窦一虎可是个好人,最后还救了樊梨花的命呢!)

樊梨花上前去我飘飘拜见,

啊,可是不好了,

薛丁山背后行了奸。

唰啦啦他抽开那个剑连环,

给我个恶虎吞在脖项。

啊慌再也不忙啊,

把宝剑夺在了我的手边。

给他个顺那手只之把羊牵,

我有心在荒郊把他杀坏,

这一个羞名我可怎担?

(这一段说,薛丁山拔出剑来要杀樊梨花,而樊武艺高强,顺势夺过宝剑,来了个顺手牵羊,欲杀薛丁山。后两句是说,如果把薛杀了,留下个过去杀前夫杨藩,现在又把丈夫薛丁山杀了,这"羞名"我可怎担?看这位女英雄考虑问题还是够细致的。)

啊,可是凑巧了,

徐老年伯到在了跟前。

伯父在荒郊他把我来问,

问得我张口容易合口难(因属于家务事,不便开口)

我二目落泪无有搭言。

(关键时候,徐勘--即徐茂公又到了,问她何故?一肚子委屈的樊梨花"二目落泪无有搭言",把剧中人的表情、神态写的如见其人。)

他把俺带领到辽王的府,

两辽王府内问事端,

来路之事讲说一遍,

才知道樊氏梨花满腹有屈冤。

(樊梨花在两辽王府内把来龙去脉讲说一遍,才让"上级领导"知道了她满腹的屈冤。)

伯父进宫院去把本谏,

唐王爷那一通圣旨往下传:

温英候我挂印军阵为帅,

他丁山兄妹马(前)他的先行官。

(徐茂公进谏,皇帝封樊梨花为征西大元帅,丁山兄妹为她的先行官。最后一句我加了一个"前"字。)

此一番到在了西唐路上,

可该我樊梨花报一报仇冤。

薛丁山要把我的将令犯,

重打他四十棍杀在了后边。

薛金莲要把我的将令犯,

你想得活命可是难上难。

(这几句无须解释,你丁山兄妹还得听我的,不听我的要报一报仇冤。但唱词中清楚表明,对薛丁山重打他四十棍而已,而薛金莲不听我的话,就要杀。)

为什么一样人两样看?

薛金莲她在那个中间来回翻,

连累俺这少年夫妻不得团圆。

(都是你薛金莲在中间翻弄是非,才害得俺夫妻失和,说明了她恼恨小姑的原因。)

二来是,薛丁山俺少年夫妻,

可是恩义宽,此话也就是这样一想,

临起身我的婆母娘嘱托过俺:

她言讲我的元帅呀!

大人不把那小人怪,

那宰相肚里能磨舟船。

你千不念来你万不念,

念起来为娘我的老脸面。

此一番到在那西唐路上,

我的儿媳呀!

你妹妹年纪幼儿媳照管。

(樊梨花想起来小姑如何对她不好,但又想起来,临起身婆母娘对她说了一番诸如"大人不把那小人怪,那宰相肚里能磨舟船"之类的夸奖话后,又嘱托她说:"你妹妹年纪幼儿媳照管。")

罢罢罢暂且咽,

念起来婆婆我把她担。

(最后樊梨花还是以大局为重,以家庭和睦为重,也顾及婆母的脸面,不计前嫌,首先要完成的征西的重任。也给这出戏后面的"姑嫂和"埋下了伏笔。)

出京来打罢了彩旗面,

虽然见字小那写得全,

走一站,又见那马步官员来接俺。

上马身,传令箭,马步将官听我言:

途路公买要公卖,

恁莫要扰乱百姓田。

听我令必有赏,

不听令插箭游营盘。

忙吩咐众三军往前哨探,

樊梨花带人马,

我去征西番啊。

(这一段通俗易懂,无须解释。)

(个别字顶的不太真,如果有误,请加指正!如果对我的解释有什么不当之处,更要洗耳恭听!)

这出戏戏是帅旦的唱功戏,很多故事情节是靠樊梨花的唱表现出来的,正像《大祭桩》那样,许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黄桂英的唱腔来表现出来一样。这出戏固然也可列入"征战戏"(例如"四大征"等戏)系列,但它把樊梨花、薛丁山、薛金莲、窦一虎等人之间的亲情、是非、恩怨,甚至仇杀交织在一起,但最后以中国人所崇尚的"和为贵",各种矛盾得到调和而收场,也就是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从这一点说,这出戏还是一出值得肯定个好戏。

马金凤在这出戏的唱腔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与她在《花枪缘·南营》的那段唱腔相媲美。如果有哪位唱得好的专业演员或戏迷,能把这一段唱下来,肯定能获得喝彩。

(2010年7月2日初稿于洛阳)

山东梆子梆子名旦刘桂松的代表作《老羊山》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13802127489/

原来豫剧中,演樊梨花与薛丁山爱情故事的戏很多,如《刀劈杨藩》(又名《白马关》、《马前血》)、《三上关》(又名《反西唐》、《平杨胆》、《姑嫂斗》、《樊梨花征西》)、《老羊山》(又名《龙虎川》、《三休樊梨花》、《五虎老鹰山》)等等。前两出戏小宝已经介绍过了,今天接着说《老羊山》。这出戏在豫剧里已经失传,从网上能得到的资料几乎为零。最近浏览山东梆子网站,却发现了山东梆子《老羊山》资料比较完全,于是想到了写这篇博文。

(一)《老羊山》剧情

先看豫剧《老羊山》剧情简介:《老羊山》是豫剧传统剧目。又名《龙虎川》、《三休樊梨花》、《五虎老鹰山》。事见《征西全传》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回。写梨花与秀英俱为丁山妻,丁山偏爱秀英,其妹金莲亦嫉妒梨花。梨花平定三关有功,唐王命各府诰命前去庆贺,秀英心中不服,吵闹不休。丁山用妹金莲计,以三款大罪,休梨花至老羊山上。时番王周雄造反,困唐王于龙虎川,秀英战不能胜。徐茂功特遣薛金莲去老羊山搬樊梨花,金莲不得不低头认错,请梨花下山,攻破番阵,救出唐王。唐王封梨花为威宁侯,命丁山赔礼,破镜重圆。生、旦应工戏。1962年王景中整理本改妻、妾争夫为嫉妒贤能。由河南豫剧院一团演出,李兰菊饰樊梨花,潘玉兰饰薛金莲。剧本于同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六集收有张春来口述传统本。河南越调、宛梆、怀调、大平调亦有此剧目。

再看山东梆子是怎样介绍《老羊山》的。《老羊山》,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故事梗概:大唐元帅薛丁山心胸狭窄,曾三休其妻樊梨花。在战争紧急的关键时刻,薛置樊梨花产后身体虚弱和全家人的劝阻于不顾,第三次将其妻休逐出外,梨花痛遗幼子去老羊山拉旗占山。西建王周雄乘机偷袭唐营并劫走了唐王,薛丁山不敌败北。徐懋功命薛丁山登山认错,赔情搬兵。梨花顾全大局,战败周雄救出唐王,被封为威宁侯,与丁山破镜重圆。

比较两个剧种对《老羊山》的介绍,可以看出,两个戏演绎的同一个故事,而山东梆子剧本是改编本,已经去掉了薛丁山有两个老婆,且相互争风吃醋的情节。比1962年王景中整理豫剧本,改妻妾争夫为嫉妒贤能更进了一步。

(二)刘桂松简介

刘桂松(1940年~),山东梆子着名表演艺术家,山东郓城人,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传承人之一。出身于梨园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戏曲艺术。1953年参加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开始了艺术生涯。工青衣、花旦。18岁即挑大梁演出,曾担任该团团长。《老羊山》是她的代表作,她所塑造的樊梨花,切合人物实际,形象生动逼真。特别是其中的大段唱腔,吐字清晰,行腔自如,音色柔美,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断音、颤音、滑音等演唱技巧,使唱腔更加清新优美,常常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除《老羊山》之外,她的代表剧目还有《天赐禄》、《贺后骂殿》、《反西唐》、《三省庄》等。曾担任巨野县政协常委。

《老羊山》是她的代表作,她所塑造的樊梨花,形象生动逼真。特别是其中的大段唱腔,其吐字清晰,行腔自如,音色柔美,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断音、颤音、滑音等演唱技巧,使唱腔更加清新优美。除《老羊山》之外,她的代表剧目还有《天赐禄》、《贺后骂殿》、《反西唐》、《三省庄》等。

(三)山东梆子《老羊山》欣赏

1、山东梆子《老羊山》全剧视频。这是1995年山东省巨野县豫剧团拍制的全剧视频,虽然制作质量差一些,但由刘桂松主演,从艺术价值上说,还是相当珍贵。

2、以下视频只能说是根据刘桂松主演的《老羊山》版本,后来制作的带有音配像性质的新版。原来全剧六场,这里只有最为精彩的第二、三两场,其他场次没有。但制作上比1995年的版本要清晰许多。如果你按上面的全场视频,看完第一场后,马上看下面两个视频,看完后马上再从上面视频中,找到第四场接着看完最好。

3、刘桂松的学生们演唱的《老羊山》片段

山东梆子《老羊山》李新花演唱(李新花对于河南戏迷是熟悉的)

祝凤晨在山东梆子《老羊山》中唱段

4、刘桂松和她的部分学生们的照片

山东梆子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桂松先生与国家一级演员李新花合影

豫剧《刀劈杨藩》《三请樊梨花》《三上关》 - 非常有戏 - 非常有戏 

刘桂松先生与李新花、祝凤臣、李霞、宋秀红等众弟子合影

豫剧《刀劈杨藩》《三请樊梨花》《三上关》 - 非常有戏 - 非常有戏 

5、山东梆子着名表演艺术家刘桂松在收徒仪式上演唱的《反西唐》唱段

(2011年4月23日唐小宝在洛阳收集编辑)

更多《樊梨花》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