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弃(qì)![]()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恪》。意谓不能因为人家身上有缺点毛病,就不去看人家的某些长处了。 这里的“弃”是会意字。甲骨文上部是“子”(小孩)形,中部是一个簸箕的形状,下部是左手和右手的形状。小孩旁边的几个点儿是胎儿身上残留的羊水。组合起来,“像双手捧箕弃儿状”。金文形体小孩变成了头朝下,簸箕形状也开始变化,只是一双手清晰可见。小篆类似金文,楷书变化更大,根本看不出“弃儿”之形了。 “弃”的本义是“抛弃”。如《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意思是说:用未经教育训练的人去作战,这等于抛弃他。 也可以引申为“违背”之义。如《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不信。”意思就是: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 在古书中,常可见到“弃市”一词,意为判处死刑。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陈尸街头示众,所以叫“弃市”。 不弃原则 许思园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他幼年时聪颖过人,9岁已能写桌面大的字。曾在无锡公园多寿楼的个人书法展览中当场挥毫。16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21岁用英文写出《人性与人之使 命》奠基作,付印成书后,震动国内外学界。 清华大学教授吴宓首先在报上对这本书作了如下评论:“我从未见到过国人能写这样的英文……书中的论述显示出作者思想的深度,令人敬佩。”法国大作家纪德说:“病中沉闷孤寂阅读此书,精神顿爽。”德国小说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托马斯?曼说:“此书之出版定能使作者思想、天才为举世所注意……”这些当代学术界耆宿的推重,实为罕有的荣誉。 就是这位学者,50年代被错划为“右派”,生活十分寂寥。“帽子”未摘,则往往过从甚密的同事和常来求教和弟子都不登门了。有一位好心的女同事对其夫人说:“许思园何不仿效北京的教授也写写批孔的文章,以求得政治问题的解决。”思园听到这话,红涨着脸说:“这个我不干!”他这种不从时尚,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权势的气节,一直被人们所称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