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40)

 相约归渡头 2012-11-20
5月20日 考(kǎo)
  


  “考众从人,矜孤愍穷。”出自《尚书?大禹谟》。意谓对众人的话要认真思考,只要是对的,就要服从;尤其对没有地位的穷苦百姓的正确意见更应采纳。
  这里的“考”是形声字。王筠《文学蒙求》:“从老省,〓声”。从甲骨文的形体看,分明是一个长发、弓腰,手中拄着一根拐杖的老人形象。古代“考”、“老”同为一字。金文形体特别强调了老人的长发,手中的拐杖变成了“丁”字形,小篆便继承这个形体而发展,而隶变则把老人的头、身、手一古脑地变为“〓”,由此再发展为楷书。可见,这个字是由象形字变为形声字的。值得注意的是老人的拐杖由“T”逐渐讹变为“〓”,左旁加“工” 变成“巧”。
  “考”字的本义为“老”,长寿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就是:周王命大寿又长。
  也可引申为死去的父亲。如《尚书?舜典》:“百姓如丧考妣。”意思就是:老百姓象死了父母一样悲痛。
  “考”在古书中有时还当“敲击”讲。如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意思是说: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子敲击来寻求(它的缘由)。
   (注:几个空字是由于电脑打不出来,只能是暂且阙如。)
  
  考证银币
  
  1962年,郭沫若到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参观时,馆方拿出一枚银币请他鉴别真伪。郭老见银币正面铸有“漳州军饷”四个字,下方花押中依稀可见“成功”二字,便即兴赋诗曰:故垒想雄风,海天一望中;漳州军饷在,二字署成功。
  但墨迹未干,郭老又觉得“成功”二字字迹模糊,当即向人宣称:还待进一步考证。在厦门期间,他反复审查,才发现银币花押为“朱成功”三字组合,再查考一下,原来,郑成功又称“国姓爷”,“朱”字是南明隆武帝赐予他的姓。按理,至此银币为郑成功制造已无疑。   
  但郭老的考证还在继续。在上海逗留时,他又专程到文物商店进行考察;抵京后,又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查阅大量资料,最后才撰文公布。断定我国银历史始于郑成功的铸币,推倒了前人作出的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结论,把我国的银历史推前了二百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