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札记—舌尖上的金瓶梅—山东包子

 胡天八月 2012-11-20

金瓶梅札记—舌尖上的金瓶梅—山东包子

金瓶梅札记鈥斏嗉馍系慕鹌棵封斏蕉

 

最近,接连写了两篇舌尖上的金瓶梅。自己看了都很喜欢。

不是自己在夸奖自己,是因为我做了这件事情。写出了舌尖上的金瓶梅。

舌尖上的金瓶梅,缘起于舌尖上的中国。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散文式的纪录片。

我很喜欢。

说实在的,个人以前就很喜欢美食,所以对于各地的风土人情,土特产品,比较关注。记录片中的很多的美食,很早我就知道了。但是这次,即使是重新看一篇,也感到震撼。很多的记忆,重新从头脑的深处被唤起,让我再一次的流连于美食的世界中。从而把过去认为是没有啥价值的乡土文化,认真的再次评估,唤醒了乡土特产的美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更加认真的执着于古典的传统的文化。

老话讲,温故而知新,放在这里,恰如其分。

舌尖上的金瓶梅,也是这次乡土文化被唤醒的成果。

金瓶梅,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在描写人对性与欲望疯狂追求的同时,也大量的描绘了晚明时代,山东南部到江苏徐州一带的美食。这一点,很多小说是没有的。红楼梦也描写了很多的贾府私房菜,但是,和红楼梦这部作品一样,带有太多的虚幻与理想。就是说,红楼梦中的美食,在现实中,很不着调。而金瓶梅不同,和小说一样,金瓶梅对于美食的描写,极为生活化。很多的美食,现在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间,山东包子,就是一例。

说起山东包子,就要先说说包子的起源。

说起包子,很多人会想起诸葛亮。据说,是他首先发明了包子,当时叫馒头。说是诸葛亮在渡泸水的时候,因为泸水五月有瘴气,士兵在渡水的时候,纷纷中毒,诸葛亮就做了很多的馒头让大家吃了,于是士兵的病基本上好了,渡过泸水,七擒孟获,取得了胜利。

我很早就知道这个传闻,不过我不相信,泸水在云南的深山峡谷中,五月份天气潮湿闷热,诸葛亮的士兵不服水土,得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打仗胜利,靠的是勇气和智慧。诸葛亮做点好吃的,也是为了给士兵补充营养,具体是不是用的馒头,有待考证,不过,说当时已经有了馒头,也许是真的。

东京梦华录里面,明确的记述了北宋东京有包子铺。不过,当时也叫馒头,只是分成了有馅和无馅之分。

水浒传里,武松发配到了孟州十字坡,店主孙二娘卖的是人肉包子,被武松识破。

武松问孙二娘,说你的包子用的啥肉?孙二娘回答是牛羊肉。

武松笑了,说你包子馅里咋有阴毛啊?另外你一个女人不寂寞吗?

孙二娘大怒,差点把武松也杀了。

谁说武松不色?他就调戏过孙二娘。

可是孙二娘比起潘金莲来,杀的人可太多了,而且人也比潘金莲丑的多,武松为啥会调戏她?搞不懂。

水浒虽然是传说,但是,孙二娘绝不是英雄。是个杀人魔王!

包子的历史虽然很悠久,但是我不是考据学家,也只是说说罢了,具体包子的起源,还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的。

所以我就不在包子的历史上瞎转悠了。说说金瓶梅中的包子吧。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而且还在乡村县城里,所以金瓶梅中的美食大多带有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看着很亲切。

金瓶梅中的包子也很大,是西门庆招待客人用的,叫高庄裂口大包子。所谓的高庄就是包子的个头比较鼓,不是那种蒸出来比较瘪的汤包,而是看着很高的那种包子,除了高,包子还很大,一个都有碗口那样大。这种碗不是那种细瓷小碗,而是农家那种大粗瓷黑碗。这碗大而且深,能够盛很多的汤饭。

农家讲的是实惠,不是精致。

西门庆家虽然也是大户人家,然而大环境如此,谁也不能脱离开当时的风俗。况且,招待客人,小包子未免小气。这一点和南方人不一样,南方人做的小笼包,真的很小,也很精致。

西门庆家招待客人,端上来一盘大包子,面发的足实,包子个头也大,一手拿一个,包子蒸的都裂了口,往外冒着酱汁油,闻着喷香,看着爽气,吃着过瘾。

比起南方的小笼包来,我还是喜欢金瓶梅中的这种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山东大包子。

山东包子起源于民间,高手就是最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

包包子首先是麦子,山东半岛是中国的主要产麦区之一,尤其是胶东半岛的麦子,韧性十足,包包子,包饺子,擀面条,烙烙饼,都很好吃。

人吃小麦的历史可算是悠久了。但是,从有白面的那一天到现在,白面都是个好东西。因为小麦的亩产一直很低,为了生活,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种植高产的作物,比如玉米,或者是红薯。

但是,正由于小麦的产量低,麦子磨成的白面就成了奢侈品。一般的一百斤小麦可以磨出八十五斤白面。过去亩产小麦一般的只有二百来斤,除去要向国家交售公粮,剩下的小麦极为有限,所以吃白面成了世世代代中国人难以满足的梦想。

正因为白面奢侈,白面做成的食品,更加珍贵。

金瓶梅札记鈥斏嗉馍系慕鹌棵封斏蕉

在有限的白面中,中国人做足了功夫。开始吃馒头,后来觉得馒头太奢侈了。因为费面,后来改在馒头里面装进各种馅料,于是乎,包子诞生了。

中国人在吃的方面,花的功夫举世无双,一是中国人聪明,二是中国人饿怕了。几千年了,中国人最怕的就是饥荒。遇到饥荒,穷人富人一视同仁,谁都不会超然物外,金子也罢,文物也好,都不能当饭吃。

文物收藏,珠宝贸易,首先是吃饱了再说。

不光是中国,外国也是这样,韩国就有一句俗话叫金刚山也是饭后的美景。

包子正是在缺粮的条件下,产生的美食。

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发现,面粉很有筋性,而且放上几天就会自然的发酵。蒸熟了吃到嘴里喧软而且好消化。

而在缺少面粉的条件下,为了让自己能够吃饱,老百姓就把这种可以发酵的面团,包进很多的馅料,当然是蔬菜多点儿,这样既可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也可以主副食合一,更可以增加舌尖上的美味。

由于地域的不同,包子的种类也很多。我没有啥本事,去过的地方有限,所以对于中国很多地方的美食,也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唯独对于山东包子,印象很深,因为那是母亲家乡的味道。

山东包子,顾名思义,就是山东本地,或者是胶东地区最有特点的美食之一。也是农家家常饭。

大包子的做法客观说也不是很难。山东的大白菜很好吃,到了外地,人家叫胶菜,这种白菜颗短,头大,菜帮小,味道甜,炸点虾皮,合着白菜做汤,汤色奶白,味道醇香。

当然,这种白菜更适合于做馅吃,首先是饺子,而后是包子。饺子是太难得了,在过去,不是节日,谁家也不会包饺子,因为没有白面。

而包子就稍稍好点,因为包子是发面的,不是很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多填馅。薄皮大馅,是爱吃馅的人的最高境界。

要包包子,首先要把面发好。发面也是个发明,早先发面是用面引子,就是一块发好的面,放在和面盆里,里面放上水,面水合一,从外观上看,像一盆面糊糊,不过,这面糊糊闻上去有点酸,更有点轻轻地酒香,有时候会向水面冒泡,这是发酵的作用。

要做包子了,先把面粉倒进面糊糊的盆里,再加上点水和好,加水的多少,看包多少包子了。包的多,面放得多,水也自然的多加上点儿。

和好的面,放在热炕头上就可以等着发酵了。农家热炕,是一个天然的发酵厂,因为山东农家,灶台和炕是连接在一起的,每天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和燃烧柴火产生的炊烟,从灶台延伸到整个大炕,再从屋角的烟筒里排向天际。

这样屋里的炕,一天都是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

农村看人家生活咋样,不看别的,就看看谁家的烟筒是不是在冒烟,如果几天不冒烟,这家的生活,肯定有问题,俗话讲叫揭不开锅了。

每到傍晚,站在山头上,远远地望去,家家户户的烟筒里,冒着缕缕炊烟,看上去很诗意。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多少次了,耳边响起邓丽君的这首又见炊烟,我很感慨。

烟筒向外冒烟,炕上也没有闲着,面团在热炕温暖的环境里,迅速发酵变化着,只需要两个小时,面团就会发好。发好的面比原来膨胀了要一倍,松松软软,撕开面团看,全是细细的面丝。

这样的面团不能直接用,因为发酵的作用,很酸。要加上碱面才能酸碱中和,而且,加了碱面后,面团的味道不仅不酸,闻闻还有点甜,面团本身,也变白了。

这一过程,老百姓叫发面。

发面的同时,要准备馅料。

山东包子,最好的馅料就是大白菜和猪肉丁。

大白菜包包子,不要用菜心,要用大帮子,一是好吃二是不浪费。大帮子做菜的确有点粗,可是做包子馅,却很好吃。

大帮子先洗干净,晾晾水,然后用刀切成细细的小丁,大概和指甲盖大小。切好了一盆,放点儿盐杀杀水。

杀水的同时,要准备切肉了。肉最好是五花肉,五花三层的,半肥半瘦,这样的肉香。将猪肉切成半个指甲大的小丁,放在小瓦盆里,肉丁肥瘦相间,红白相衬,看着就很养眼。

切好肉丁后,将山东大葱剥好,洗净。不要葱绿,只要大葱白,也切成小丁,放在瓦盆里,先加上点农家大酱,山东包子,加点大酱最好吃了。酱和大葱是最好的搭配,空口吃大葱,沾点大酱,也很美味。

有些时候,海边的人也会在馅里加点韭菜或者是香菜,有条件的话,放点鹿角菜也很提味。鹿角菜是海菜,放在馅里有海鲜味道。要是有点儿大海米放进去,就极好了。

大葱丁肉丁加上大酱拌匀后,酱香微露,看着红彤彤的,颜色好漂亮。

与此同时,白菜丁也杀好水了,赶紧把菜丁放到肉丁里面,拌匀,在俏上点儿韭菜末,撒上点盐,包子馅做好了。

 开始揉面了,醒好的面很好揉,揉成长长的条儿,用刀切出大小均匀的剂子,用手将剂子按成扁圆形的面片,左手拿擀面杖,右手拿剂子,一边推剂子,一边擀面皮,很快包子皮出来了。

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子,把馅儿放在皮上面,多加点儿馅儿,右手托住面皮,左手揪起面皮儿,用手一夹,面皮微微的叠在一起,形成了第一个摺,再用同样的方法,捏第二个摺,连贯下去,包子在右手里转圈最后用左手一收口,一个圆圆的包子出来了。

山东包子,也有包成长包子形状的,看起来像麦穗,也叫麦穗包子。

包子包好后,放在高粱排子上醒十分钟,这是关键的一步,让包子再醒一会,蒸出来好吃。

于此同时,大柴锅也烧开了水,架上笼屉,放好玉米叶子作为笼屉布使用,既省了布,也使包子有了玉米的清香,这是个省钱低碳的做法。

 将醒好的包子按照顺序摆在笼屉上,大火蒸上二十分钟就可以了。包子熟了,不忙着揭开锅盖,要冷一下,这样包子不沾笼屉。

笼屉揭开,大包子出来了,白白的,圆圆的,大大的,掰开看看,一股酱香扑鼻,吃一口,面皮软,大馅香,极为可口。

山东农村,吃大包子就算是过年了。威海当地人在六月六,一定要吃包子,老话说,六月六,碗大的包子全是肉。

碗大的包子全是肉,是农家对于美好生活最好的诠释和向往。

不过,在好长的时间里,吃包子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记得倪萍演过一部电影,反应民工在北京的生活的,倪萍出演一个来自山东农家的保姆,和主人聊起家乡的包子时,倪萍开玩笑似地说,好容易吃一次包子,吃多了,净放屁。

包子是发面的,吃多了是爱放屁。

不过,中国人还是很爱吃包子的。不论南方北方,都做出了自己家乡特色的包子。天津有个狗不理,闻名全国,小时候,我就知道,不过没有条件去吃。后来吃到了,竟然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好吃。

现在,天津吃狗不理包子也很贵了,变成了贵族食品。连天津人自己都说好好的包子叫狗不理自己给糟蹋了。

上海也有个南翔小笼包子,很有名气。不过我没有吃过,就不随便说了。倒是生煎馒头,好像更有名点儿。

北京有个庆丰包子,走的是连锁经营的路线,包子味道还可以,现在也三十五元一斤了,不算是便宜。

北京很少有山东包子卖的,大多是天津风味包子占领市场,过去也不知道是否好吃,因为没有钱去买。现在有钱了,也不敢买了,谁知道肉馅的来源是否安全?

前两年,北京有个蒸功夫包子卖,一直很火,我也经常吃。后来记者曝光,说是违法添加剂,全是假的,吓得我也不敢去买了。

现在的北京,到处是杭州小笼包,可是,杭州本地人却不认同,好奇怪。

没有办法,还是在家吃吧,和母亲商量了,发点面,切点白菜丁和肉丁,再加点料酒和鸡精,多放点大酱,做得比农家精致点,包好包子,蒸熟了。看着远不如农家的大包子个大,因为锅不大,人也没有那样大的胃口了,仅仅吃一个,也很好吃。

正巧姐姐回家,看到我们吃包子。就说起她少年时回老家,就赶上一次吃包子,那是生产队的驴死了,就给杀了吃肉,每家分点驴肉,那一天,整个山村,家家吃驴肉包子。

听了这个故事,我也没有笑起来,心里说不上是个啥滋味。

山东包子,吃的是怀旧的味道,心里却稍稍的有点悲伤。

 

金瓶梅札记鈥斏嗉馍系慕鹌棵封斏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