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感官的配合 我们依靠视、听、味、触觉等五种功能与身体以外的世界接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视觉和听觉。当讯息经由这五个功能收进脑里,加工处理的工作则交给潜意识去完成,这是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往往不由意识去操控。可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些处理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也许可以有意识地去提升处理工作的效率。 这个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途径,可以分为三条通路:第一、第二条分别是视觉和听觉;第三条集合了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深层的本体感觉、空间感觉、情绪感受等复杂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内感官”。《NLP--能够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清楚详细地解释了这方面的学问和技巧,请看题目为“内感官”的部分。 “内感官”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分别称为“内视觉” 用一个比喻去解释这个概念:一个人由于惯用某种内感官,使他对别人20%的语言行为很接受和感觉良好(以符号++20代表),另外的20%抗拒和产生反感(--20),其余的60%没有什么反应(x 从上面可见:不懂得这个技巧的人,即只是凭自己习惯了的模式做沟通的人,成功机会只有两成,而且还有同等份量的负面感觉去冲淡那些良好效果。反之,懂得这个技巧的人,一言一行都能深得对方的认同和接受,相对之下,自然可以省去很多气力避免不少冲突。再进一步,想像一下,当你和你的伴侣都运用这一套技巧,效果会怎样的好! 运用这套技巧是虚伪的表现吗?是违背自己的原则吗?如果你根本没有诚意去改善两人关系,或者从来都觉得对方应为你做一些事而自己则无需为对方做些什么,或者你一向认为个人利益远比两人的关系更重要,要你这样做你是会觉得虚伪的。如果你没有上述的想法,而是很在乎两人的关系,希望有融洽和谐的相处和投契的沟通,你是会乐意去试着做的。试想一想:你遇到英国人,改用英语和他们交谈,算不算虚伪?你改用英语与他交谈,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有更融洽、和谐的相处和投契的沟通?碰到一个朋友因为遭遇一些不幸而在哭泣,你会向他诉说你的快乐和成功吗?为什么你不会?假若你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是虚伪,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吗? 如何简单地测知对方惯用哪一种内感官?后面有一份问卷,一条一条地看,有哪一条符合对方的情况(“他就是这样的”),就在号码上划一杠(/)。全部75条看完了,计算一下划了多少杠,这个数字就是“基数”(例如40条)。然后看一看本书附录的答案,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符号:V, 举一个例子,如划了40条杠(基数),与答案表比对发现有22条V, 做完问卷之后,我可以教你如何与三种不同类型的人进行配合。假如有两个类型的比例都很高,例如V45% 你也可以用这份问卷测试自己属于哪个类型。明白自己所属的类型,对你的好处是: 1、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最迟钝、对什么事情最敏感。明白其实有很多问题,是你的内感官类型在操纵你。 2、在一些事情上,现在你可以通过一些有意的安排,让自己有更大的推动力。 3、你能了解自己在待人处事上的弱点,因而使自己有更快更有效的提升。 4、你更懂得怎样训练自己,去发展另外一两种内感官的能力,让自己三个内感官的运用更为平衡,以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和人际关系。 “先跟后带”的语言技巧 在你跟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当你说了一句“立场性”的话,即对一件事或一种情况的看法,对方的回应一般有四种可能:①说其他的事;②否定你的立场;③说出他与你不同的立场;④ 让我们先来体验一下。比方你对他这样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下面是上述的四种回应,为了使你有最准确的体验,我希望你针对每一种回应,都重复以下的做法:你先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这一句话,然后看着一个回应,想像你听到那一句话,再注意一下你内心的感受。然后再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看下一个回应,重复上述过程。这样,你才能充分感受每一个回应的效果。 回应(1)“今大不适宜去钓鱼”(说其他的事) 回应(2)“吃鸡蛋不好、不健康”(否定你的立场) 回应(3)“早餐应该吃粥”(说出他与你不同的立场) 回应(4)“是啊,吃鸡蛋最好”(认同你的立场) 我相信,你会有以下的感受吧: 回应(1):感到对方没有听你说话,心里不舒服。 回应(2):感到对方与你对立,内心不舒服,紧张、警觉。 回应(3):感到对方与你不一致,不舒服,也许有一点失望。 回应(4):对方的认同使你感到开心、放松,可以跟对方再谈下去。 回应(1):是“貌合神离”的表现,就是“我人虽在,心却已经走了”的现象,无论原因是不想或者不能,投契合拍的基本条件已经没有了,下面也就不谈它了。 看看其他三个回应,我们可以了解,交谈中,给对方最好的回应是认同他所说的。这样的回应能够让两个人的关系更融洽、更投契合拍。问题是:如果你的确不能接受对方说的观点,该怎么办?难道说假话? 当你所说的,与你内心的立场不一致的时候,对方能感觉到。这份感觉,也许你跟对方都没有察觉到,但是的确存在,并且影响两人之间的和谐及信任。我是从来不教别人说假话的,因为那没有什么效果,而只引起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你可以维持与对方不一致的立场,同时可以运用一些说话的技巧,让对方感到几平与回应(4)一样的良好感觉。这里介绍的“先跟后带”语言技巧,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试试看,仍然用前面早餐的例子,对方不认同早餐该吃鸡蛋,但是当你说了“早餐我喜欢吃鸡蛋”后,对方说了下面的话,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会不会比前面的回答(2)与(3)更好? 回应(5)“鸡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早餐该吃它呢?” 回应(6)“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一定有一原因,可以与我分享吗?” 回应(7)“早餐应该吃得好,所以你吃鸡蛋。是不是?” 回应(8)“你喜欢早餐吃鸡蛋?” 分析一下这四个回应的心理意义: 回应(5)“鸡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早餐该吃它呢?”—直接问对方立场的价值观。当对方在解释鸡蛋的好处的时候,他是在肯定“鸡蛋是好的”这个立场,你制造了这个平台给他,所以气氛是投契合拍的。 回应(6)“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一定有原因,可以与我分享吗?”----你让他看到你对他的接纳、尊重与信赖。这个对话方向可以让你找出对方立场的盲点或者谬误之处,更容易引导他改变立场。 回应(7)“早餐应该吃得好,所以你吃鸡蛋。是不是?”----把焦点放在背后的意义上(虽然只是你的猜测:“早餐应该吃得好”)这样,因为焦点的层次提升了,便可以达成共同接受的立场。(吃的东西虽然不同,“早餐应该吃得好”却是双方一致的意见。) 回应(8)“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你只是在复述对方的话,但是因为对方必然回答“是的”,他的内心会产生好像得到认同般的感觉。 这样的回应,并没有显示回应者的立场(不同意早餐吃鸡蛋),但是能够使对方有好的感觉。这样的回应取向是顺着说话者所说的方向,就是“先跟后带”的“跟”了。然后,你可以跟着再多说几句对方会用“是的”来回应的话,再找出除了“吃鸡蛋”外,有些什么双方都能接受的不同选择。这样,可以促使其改变自己的立场,发现一些以前忽略了的价值,这有两个可能: 当你在这个时刻没有跟他对立,你就可以找出更多的资料去把这次讨论带往更有效果的方向。有了这些资料,你可以引导他注意其他可以给他同样的好处、意义和感觉的选择。这些选择就是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良好有效的谈话沟通,需要以下的主动因素: (1)想沟通、在乎对方的存在、建立平等的态度立场,不要“心不在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