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治疗师操作技巧(01)投契合拍

 昵称13604 2012-11-20

        心理治疗师操作技巧(01)投契合拍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

内感官的配合

我们依靠视、听、味、触觉等五种功能与身体以外的世界接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视觉和听觉。当讯息经由这五个功能收进脑里,加工处理的工作则交给潜意识去完成,这是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往往不由意识去操控。可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些处理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也许可以有意识地去提升处理工作的效率。

这个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途径,可以分为三条通路:第一、第二条分别是视觉和听觉;第三条集合了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深层的本体感觉、空间感觉、情绪感受等复杂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内感官”。《NLP--能够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清楚详细地解释了这方面的学问和技巧,请看题目为“内感官”的部分。

内感官”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分别称为“内视觉” (代号是V,即Visual) 、“内听觉”(代号是A 即Auditory)和“内感觉”(代号是K,即Kinesthetic )。每一种类型,在习惯了使用之后,都会使一个人形成一些特定的的思考模式、处事态度和行为模式。他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某些事物使他特别反感、抗拒、有负面情绪、反应强烈;而另一些事则使他特别开心、容易接受、感觉良好、轻松。(注意:这两种对立的反应,都会使他印象深刻,记忆长久。)其他的事物,只要不过分地多或强烈,他会淡然反应,或者容易忽略。懂得这个规律的人,可以很容易便找出他人习惯使用哪种内感官,然后在语言及行为上多做些配合工作,两人的沟通和相处,很容易便产生投契合拍的感觉。

用一个比喻去解释这个概念:一个人由于惯用某种内感官,使他对别人20%的语言行为很接受和感觉良好(以符号++20代表),另外的20%抗拒和产生反感(--20),其余的60%没有什么反应(x 60)。你与他沟通相处,如果懂得运用那++20,就只需花很少的气力,便能建立投契合拍的关系。如果你错误地运用了那-20,虽然只是很少的数量,但也会有很坏的回应,而且会记忆很久。如果你运用了那x 60与他相处,虽然你已经做了很多,他还是有点无动于衷。

从上面可见:不懂得这个技巧的人,即只是凭自己习惯了的模式做沟通的人,成功机会只有两成,而且还有同等份量的负面感觉去冲淡那些良好效果。反之,懂得这个技巧的人,一言一行都能深得对方的认同和接受,相对之下,自然可以省去很多气力避免不少冲突。再进一步,想像一下,当你和你的伴侣都运用这一套技巧,效果会怎样的好!

运用这套技巧是虚伪的表现吗?是违背自己的原则吗?如果你根本没有诚意去改善两人关系,或者从来都觉得对方应为你做一些事而自己则无需为对方做些什么,或者你一向认为个人利益远比两人的关系更重要,要你这样做你是会觉得虚伪的。如果你没有上述的想法,而是很在乎两人的关系,希望有融洽和谐的相处和投契的沟通,你是会乐意去试着做的。试想一想:你遇到英国人,改用英语和他们交谈,算不算虚伪?你改用英语与他交谈,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有更融洽、和谐的相处和投契的沟通?碰到一个朋友因为遭遇一些不幸而在哭泣,你会向他诉说你的快乐和成功吗?为什么你不会?假若你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是虚伪,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吗?

如何简单地测知对方惯用哪一种内感官?后面有一份问卷,一条一条地看,有哪一条符合对方的情况(“他就是这样的”),就在号码上划一杠(/)。全部75条看完了,计算一下划了多少杠,这个数字就是“基数”(例如40条)。然后看一看本书附录的答案,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符号:V, A或K。V就是内视觉、A是内听觉、K是内感觉。统计出各有几个V, A和K,再分别除以基数,乘以100%,得到的百分数就是这个人运用不同内感官的比例。

举一个例子,如划了40条杠(基数),与答案表比对发现有22条V, 7条A和11条K。 V(内视觉)的数字就是:22/40x100%=55%,依次计算,A(内听觉)是17.5%,K(内感觉)是27.5%。这个人用得最多的是内视觉,所以算是“视觉型”的人了。同时,这个人用内感觉比内听觉要多,最弱的是内听觉。

做完问卷之后,我可以教你如何与三种不同类型的人进行配合。假如有两个类型的比例都很高,例如V45% A42% 13% ,这个人就是视觉与听觉并重,用这两个类型的配合技巧都一样有效。假如一个人三种类型的比例都差不多,那么他就是一个很受别人欢迎的人,即所谓“人缘好”的人,你随便用哪一种配合技巧都有用。

你也可以用这份问卷测试自己属于哪个类型。明白自己所属的类型,对你的好处是:

1、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最迟钝、对什么事情最敏感。明白其实有很多问题,是你的内感官类型在操纵你。

2、在一些事情上,现在你可以通过一些有意的安排,让自己有更大的推动力。

3、你能了解自己在待人处事上的弱点,因而使自己有更快更有效的提升。

4、你更懂得怎样训练自己,去发展另外一两种内感官的能力,让自己三个内感官的运用更为平衡,以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和人际关系。

 

“先跟后带”的语言技巧

在你跟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当你说了一句“立场性”的话,即对一件事或一种情况的看法,对方的回应一般有四种可能:说其他的事;否定你的立场;说出他与你不同的立场; 同你的立场。这四种回应,给你的情绪感受都会不同,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让我们先来体验一下。比方你对他这样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下面是上述的四种回应,为了使你有最准确的体验,我希望你针对每一种回应,都重复以下的做法:你先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这一句话,然后看着一个回应,想像你听到那一句话,再注意一下你内心的感受。然后再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看下一个回应,重复上述过程。这样,你才能充分感受每一个回应的效果。

回应(1)“今大不适宜去钓鱼”(说其他的事)

回应(2)“吃鸡蛋不好、不健康”(否定你的立场)

回应(3)“早餐应该吃粥”(说出他与你不同的立场)

回应(4)“是啊,吃鸡蛋最好”(认同你的立场)

我相信,你会有以下的感受吧:

回应(1):感到对方没有听你说话,心里不舒服。

回应(2):感到对方与你对立,内心不舒服,紧张、警觉。

回应(3):感到对方与你不一致,不舒服,也许有一点失望。

回应(4):对方的认同使你感到开心、放松,可以跟对方再谈下去。

回应(1):是“貌合神离”的表现,就是“我人虽在,心却已经走了”的现象,无论原因是不想或者不能,投契合拍的基本条件已经没有了,下面也就不谈它了。

看看其他三个回应,我们可以了解,交谈中,给对方最好的回应是认同他所说的。这样的回应能够让两个人的关系更融洽、更投契合拍。问题是:如果你的确不能接受对方说的观点,该怎么办?难道说假话?

当你所说的,与你内心的立场不一致的时候,对方能感觉到。这份感觉,也许你跟对方都没有察觉到,但是的确存在,并且影响两人之间的和谐及信任。我是从来不教别人说假话的,因为那没有什么效果,而只引起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你可以维持与对方不一致的立场,同时可以运用一些说话的技巧,让对方感到几平与回应(4)一样的良好感觉。这里介绍的“先跟后带”语言技巧,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试试看,仍然用前面早餐的例子,对方不认同早餐该吃鸡蛋,但是当你说了“早餐我喜欢吃鸡蛋”后,对方说了下面的话,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会不会比前面的回答(2)与(3)更好?

回应(5)“鸡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早餐该吃它呢?”

回应(6)“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一定有一原因,可以与我分享吗?”

回应(7)“早餐应该吃得好,所以你吃鸡蛋。是不是?”

回应(8)“你喜欢早餐吃鸡蛋?”

分析一下这四个回应的心理意义:

回应(5)“鸡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早餐该吃它呢?”—直接问对方立场的价值观。当对方在解释鸡蛋的好处的时候,他是在肯定“鸡蛋是好的”这个立场,你制造了这个平台给他,所以气氛是投契合拍的。

回应(6)“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一定有原因,可以与我分享吗?”----你让他看到你对他的接纳、尊重与信赖。这个对话方向可以让你找出对方立场的盲点或者谬误之处,更容易引导他改变立场。

回应(7)“早餐应该吃得好,所以你吃鸡蛋。是不是?”----把焦点放在背后的意义上(虽然只是你的猜测:“早餐应该吃得好”)这样,因为焦点的层次提升了,便可以达成共同接受的立场。(吃的东西虽然不同,“早餐应该吃得好”却是双方一致的意见。)

回应(8)“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你只是在复述对方的话,但是因为对方必然回答“是的”,他的内心会产生好像得到认同般的感觉。

这样的回应,并没有显示回应者的立场(不同意早餐吃鸡蛋),但是能够使对方有好的感觉。这样的回应取向是顺着说话者所说的方向,就是“先跟后带”的“”了。然后,你可以跟着再多说几句对方会用“是的”来回应的话,再找出除了“吃鸡蛋”外,有些什么双方都能接受的不同选择。这样,可以促使其改变自己的立场,发现一些以前忽略了的价值,这有两个可能: 直接的价值----原来吃鸡蛋/粥有刀l鲜的好处;间接的价值,一吃鸡蛋/粥是小事情,两个人在一起开心谈论才是重要,也可以是找出中立的立场,即双方都能接受的立场。

当你在这个时刻没有跟他对立,你就可以找出更多的资料去把这次讨论带往更有效果的方向。有了这些资料,你可以引导他注意其他可以给他同样的好处、意义和感觉的选择。这些选择就是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良好有效的谈话沟通,需要以下的主动因素:

(1)想沟通、在乎对方的存在、建立平等的态度立场,不要“心不在焉”。

    (2)双方的情绪状态都能支持一次良好的沟通。

    (3)听到对方表明的立场,想一想是否跟自己的一致。假如是的,马上给予肯定。

    (4)假如对方说的与自己的立场不符,设计几条“”的句子,每一条都要对方有“是的”的回应,之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5)找出对方立场所追求的意义、价值、感觉。从中找出你可以接受的内容,给予肯定,表示接受。然后引导对方去找出其他选择。

    (6)假如过程中任何一方有负面情绪出现,以最快、最简单的方式,中止谈论,避免造成大的负面经验记忆。然后运用处理情绪的技巧去帮助自己或者对方。

    (7)检讨思考,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并在适当的时机,再做沟通,重复这七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