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成名,始于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精彩表演。央视提供了扩音器,于丹熬了锅精神鸡汤,播撒在财富激增心灵空虚的21世纪中国,产生巨大的商业效应,“学术超女”横空出世。 于丹的成功,让很多国学专家不舒服。于丹在感悟经典、解构经典、用现代理念通俗化经典的同时,难免产生很多扭曲。这些扭曲,由于迎合了时代诉求,让很多读不下去经典原著的朋友,成为于丹的粉丝。 于是,于丹成为靠贩卖传统文化成功的学术超女。 再说昆曲。昆曲的剧本语词很雅,导致观众越来越少。到现在还痴迷昆曲的观众,基本上属于比较痴迷于传统诗文的族群。这一族群长期浸淫于昆曲的雅致表述中,对于丹氏的通俗化经典的鸡汤式语言,有很强大的免疫力。在他们的眼里,于丹的书和语言,纯属糟蹋古典名著,是典型的精神垃圾。 这是11月17号晚上,于丹被北大百年讲坛的校内外观众轰下台的文化原因。 于丹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有很多独到和创新之处,她要想在《百家讲坛》打出品牌,并顺势推出一系列畅销书的话,用词遣句过于严肃肯定是不行的。须知,很多严肃的学术著作的读者数量是很少的。以于丹的语言功力和演讲水平,征服北大以及全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于丹被轰下台的那天晚上,台上是国宝级昆曲艺术家的表演,台下是痴迷于昆曲艺术的校内外观众,并不全是北大的学生。这些观众前往百年讲堂的目的,不是冲于丹的名气,而是冲那些耄耋之年的国宝级昆曲艺术家而来。而且,一个晚上的精彩的高水平演出,让这些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也需要倾听一下这些老年艺术家的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北大方面安排于丹出来,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放在一般的中青年学者或者艺术家堆中,于但还算有些鹤立鸡群,但站在一帮将昆曲艺术作为一生奋斗目标的老艺术家堆里,就显得十分没有文化了,再加上自身穿着与昆曲背景过于不搭调,被沉迷于昆曲的艺术喝倒彩,甚至轰下台就不稀奇了。 其实,于丹上台,只是想代表观众鞠一个躬,说一句话,表达老艺术家的敬意,问题是,在未经过观众授权的情况下,于丹确实没有权利代表观众表态。很多人说台下观众素质低,很粗鲁,问题是,于丹既然敢上台,就应该有被轰下台的心理准备,将台上的观众眼中的“不速之客”轰下台,也是台下观众的合法权利。 毛曾经说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种功力一般人很难修炼成功。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一圈人,不进一圈门,于丹作为学术超女,在比较肤浅的文化圈里,可以享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问题是,中国还有坚守精神高地之寂寞的文化圈子,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比较象钱钟书,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征服的,在这帮人面前表演时很容易出丑卖乖的。对于丹这把年纪的人来说,想继续往学术高地上攀登,已经基本不可能,还是继续在贩卖传统文化大市场里继续拼搏淘金吧! 2012年11月18日于福州 文/孙海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