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肢体语言 2

 飞雅523 2012-11-20
1 此时无声胜(1)

我说两种语言:肢体语言和英语。

自幼及长,我们有过无数次与他人沟通的经验,在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我们除了“听其言”之外,必定也在“观其行”,借以听到对方的话中话。既然我们知道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某种意义,所以也应该知道自身的举止,对别人而言也代表着某种意义。

仅仅靠读演讲稿,我们是不可能说服对方什么事的!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会使用各式各样的手势、表情、调整与对方的距离等等方式,来加强言语的效果;即使是电话或网络交流,我们也会使用声调或表情符号来加强效果。而这些用来加强效果的方式,通通可以称为肢体语言。经由过去五十年研究的结论,肢体语言是人际交流不可少的工具,基本上能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

· 接受与拒绝;

· 喜欢与讨厌;

· 感兴趣与缺乏兴趣;

· 事实与杜撰。

如果我们在对方说话的同时,就能将上述四点分辨清楚,既不会在对方不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且能及时针对听众的反应而适时调整话锋,减少许多可能的尴尬场面,提高整个沟通的效率。在此,我想提醒各位,不管和谁沟通,无论远近亲疏,我们都要认真地听和看,否则再怎么亲密的关系也会渐渐疏远。

沉默的声音

我们一直认为语言是首选的沟通工具,所以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怎么说话,学习选字用词,想尽办法说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美篇章。但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讲话,绝对不单是词句的功劳,更重要的是藏在言辞之间那些无声的呱噪。既然无声,又怎么会呱噪呢?让我们来听听,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还有哪些声音走进我们的脑海:

· 服装穿着;

· 姿势仪态;

· 面部表情;

· 眼神视线;

· 举止动作;

· 整体状况;

· 彼此的距离;

· 音调、语速、声调转换(统称为说话的节奏)。

任何一个人,不管嘴巴有没有在说话,上述的种种无声语言都在不停地说话;这些从潜意识里发出的言语,隐秘地传达我们内心世界,其强度超过我们绞尽脑汁编造的言语。比如说手势,就是个非常有力的肢体语言。一边说话一边使用合适的手势,可以让对方更清楚知道一段对话的中心思想。若是只靠言辞表达,那几乎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合适的手势可以有效地加强言语的效果,但是我们常常除了选择的手势之外,不知不觉地还流露出其他动作,同样也影响了言语的效果;而这些不知不觉传出来的讯号,通常是麻烦的开始。

让我们来看些研究结果,早在1971年的时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lbert Mehrabian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Mehrabian教授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有声与无声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设计一套套面对面的沟通模式,归纳出多数人适用的模式,然后借此来观察并了解人们是如何歪曲解释彼此的语言的。

这项研究找出了沟通的三个主要元素:肢体语言、声音、用语,并且还总结出一般人沟通模式中的三个常数:55、38、7。其代表一个人接收他人传达的讯息方式:

· 百分之五十五的讯息来自“看”到举动。

· 百分之三十八的讯息来自声音、音调、语速(说话的节奏)等等。

· 百分之七的讯息来自说话本身的内容。

由以上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组合一个完整讯息的元素,无声的语言(肢体语言)占了百分之九十三。

智慧小语

我们接收一个完整的讯息,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三来自对方的举止和说话节奏。

接下来,我们再根据这组数字推演出下列的结论:

· 与陌生人见面的最初三分钟,我们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将会严重影响我们在对方心里的形象。

· 如果我们说的话和行为有任何的差异,对方选择相信你的行为,而非语言。

· 我们不经意的举动,往往是别人截取讯息的重点。

把这三个结论浓缩简化,其实就三个很简单的问题:

1. 你的表情和仪容,看起来顺眼吗?

2. 你说话的样子,听起来舒服吗?

3. 好吧,听听你说了什么?

简而言之,你的肢体语言比你说话的声音大多了。

小心误区

十多年来,有些人误解了55-38-7的研究结果。他们以为只要穿上名牌服饰,配上精美华丽的简报,说话尽可能的感性诱惑,整个交流过程便会圆满成功。问题是,如果简报内容空洞且逻辑紊乱,那么交流不但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落个“绣花枕头”的称号。

我们只能说,相对而言,用字遣词本身不那么重要,但在整个交流过程里,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住,缺少这百分之七,传达的讯息就不完整,也不正确。

所以,55-38-7的研究结果应该这样解读:“如果我们不能给对方优良的第一印象(55%),对方就没有心思聆听我们接下来百分之四十五的声音。”

就算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认真或心不在焉),但是说话的整体节奏一塌糊涂,那百分之七的语言再好也枉然。当然,大多数听众还是会礼貌地听完我们说话,但是心里早否决了!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在公众场合里,看到风度翩翩或者美丽大方的某人,可是只要对方一开口说话,声音像要吵架,内容索然无味,我们是不是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说话的内容不重要;好的肢体语言能留给对方一个好印象,让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绝对不是说我们只要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此后就可以开始胡说八道了!

再把研究报告简单做成两个结论:

· “语言”本身主要是说明讯息和资料(电脑硬件);

· “肢体语言”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情绪(电脑软件)。

我们将会在第三章讨论声调和态度、情绪之间的关系。

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中介,例如白居易这么形容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所以,我们在上述三个元素的得分,直接表现在别人对我们的评判:

· 是否喜欢我们?

· 是否信任我们?

· 是否想和我们吃顿饭?

· 是否想和我们合伙?

坦白地说,就是还想不想跟我们继续来往!

小心误区

有些人虽然能精确解读别人的肢体语言,可是却从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结果依旧无法让现有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和解除,多半都决定于初相见时的三分钟印象;我们在潜意识里评判这三分钟看到的种种,然后立刻认定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可没说三分钟后就可以随便胡来)

我们嘴巴里说着友善迷人的字眼,如果没有配套的肢体语言,那么就会给对方留下“乡愿”的印象;同样的,我们一直在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配合其言语,判断这人是否真诚。

我们让所谓的第六感来衡量许多事,比如从对方的外表和举止来判定其人品,虽然不是很理性,一个直觉而已,但从整体来说却很完美: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对方的心底,往往是没有经过人工加料的结论。

从高处来看,为什么我们的肢体会说话?说了些什么话?最主要的,肢体说的话,是不是我们想说的话?但是,不论好坏,第一印象已经给出去了。有个广告词这么说:你没有机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的,时间不会倒流。所以,我们要确定对方没有误解你的意思,如果你让人看起来言行一致,人们会更加相信你所说的话。

肢体语言学

说起这门学科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达尔文在1872年写的一本书 《人类与动物的情绪和外在表现》。可惜直到二十世纪的中叶,这门学科才真正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雷·伯德惠斯特尔(Ray Birdwhistell),是美国一个早期研究肢体语言的人类学家,他在1950年的时候,首次把这种情绪的外在表现命名为肢体语言。他认为这种语言就是由身体各部位来表现,并且在人与人的整个沟通过程中,扮演无比重要的角色。

我们此后所谈的姿势,指的是说话时身体各个部位动态与静态的所有动作,包括脸部的表情以及说话节奏。这个定义,可以算是由著名的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博士所提出。

这些泛指的动作,可以是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所指挥控制而发出的,但多数是不经意流露的行为。很有意思的一点,大部分人看到自己那些不经意的行为时,多半都希望这些举动可以立刻消失,最好从来没有发生过。例如,我们参观一个研习营,看到台下很多人用手托着脑袋,我们大概就认定这是个无聊的演讲,对吗?也许事实不是这样,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

谈到肢体语言的基本模式,则是延至1970年才发展出一个雏形,保罗·伊科曼(Paul Ekman)和华勒斯·佛里森(Wallace Friesen)两位博士,他们在加州大学发展出一套面部表情编码,第二课我们就会说到这套密码。他们还把肢体语言大略分为五个方面,方便一般人了解及应用。

1. 图片演示

这是伴随说话时,身上所有的动作和表情,基本上,这些动作会被用来强调话题的重点。例如,当你说到房价飞涨的时候,你会手掌向上把整只手往上举。

2. 象征

通常用来取代一个或几个字词,最明显常用的例子,当你觉得某人或某事很棒的时候,你会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象征性动作,尤其容易在不同的文化间被广泛接受。但是,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某些象征性动作会有完全相反的解释。所以,面对不同种族宗教历史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使用特定的手势,以免造成误会。一旦出现这样的事,那也没办法,除了尽可能的解释之外,我们只好承认自己孤陋寡闻。

3. 感情表现

此指因为情绪改变,无意中流露出来的行为动作。我们的表情、姿态等等,伴随着四肢组成整体的仪态;别人根据这个仪态,不难猜出我们现在的心情状态。我们以后会谈到很多这方面的事,不管是看别人或是看自己,我们经常因此泄露一些秘密。

4. 替换行为

类似于上述的感情表现,不过是转换情绪的表现方式,可以当做情绪的指标,不容易受到大脑控制。我们还可以从这种替换行为里,看出对方是否诚实,心态是否平稳等。替换行为包括动静互换,肢体之间的互动,常见的行为如咬手指、摘眼镜,或者不停地抚摸珠宝 很多不同的行为,我们有一章节会专门细谈。

5. 调整

这些动作与个人的听说功能有关,并且受到大脑的控制,是说话者的意图指标。典型的行为有:点头摇头、视线接触,以及刻意改变身体姿势都属于此类行为。

智慧小语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记住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也不要忘了沟通是个双向道,你看着别人,别人也看着你。

永远问自己两个问题:

1. 对方正在告诉我们什么?

2. 自己又在告诉对方什么?是不是自己希望对方知道的事情?

让我们从最基本开始:

· 人们多半是口不从心;

· 作为一个讯息接收者的我们,有义务对讯息做正确的解读,找出真正的含义。

当然,我们的解释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当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两件事:

· 有没有传递正确的讯息给对方?

· 作为一个讯息传递者,我们有义务消除可能影响讯息正确性的肢体语言。

因为这些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有心或是无意

所以,在我们继续下面的课程前,我们把肢体语言在人类沟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再做一次定义;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但是可以影响整个沟通的过程及结果。

我们全身的每个部位,天天都说个不停,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两点:

1. 少数的肢体语言是有意为之。

2. 大多数的肢体语言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说是无意识的举动。

应该寻找什么?两大重点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语言开始学习,在整个沟通的过程里,我们首先要特别注意:

1. 对方是否轻松自在?

2. 对方的肢体是表现接受还是拒绝?

这两点可以作为解释肢体语言的捷径,希望大家永远记住并善用这两条捷径,可以最大化地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用我们训练过的眼睛,看该看的事物,如此就能准确地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对方喜欢与我相处吗?

2. 对方赞同我的意见吗?

拒绝与接受

关于对方是否觉得自在,可以由对方的姿势中看个明白。一个心里自在舒畅的人,其必然表现出开放的姿势;若是紧张焦躁,其姿势必然是封闭排外的。

关于认识情绪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当然,了解别人当下的情绪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很多人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原因在于懒惰或者少一根筋,或者就是又懒惰又少根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