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烏程嚴可均校輯 上古 ○太昊 太昊。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犧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十言之教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 【左傳定四年正義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 ○炎帝 帝生于姜水。【說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稱炎帝。一云赤帝。一云有焱氏。始作耒耜。號神農氏。一云農皇。以起烈山。亦號烈山氏。一云厲山氏。一云連山氏。一云朱襄氏。初都陳。後居曲阜。在位百二十年。傳八世五百三十年。一云傳十七世。一云七十世。【謹案。漢蓺文志農家有神農二十篇。本注云。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師古引劉向別錄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說。兵陰陽家又有神農兵法一篇。五行家有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卷雜占家有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經方家有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周禮醫師疏引食禁作食藥。神僊家有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獨本草不見。見平帝紀及樓護傳。葢食禁食藥。即本草矣。倉頡造字在黃帝時。前此未有文字。神農之言。皆後人追錄。鼂錯所引。顯是六國時語。即六韜及管子文子所載。亦不過謂神農之法。相傳如是。豈謂神農手撰之文哉。今除本草見存外。皆入錄。】 神農之禁 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羣書治要六韜虎韜篇引神農之禁】 神農之數 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管子揆度】 神農之法 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義。淮南子齊俗訓不耕不織上。皆有而字。又呂氏春秋愛類引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農之教 有石城十仞。有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 【漢食貨志鼂錯引神農之教】 神農書 禾生于棗。出于上黨羊頭之山右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寅卯。黍生于榆。出于大梁之山左谷中。生六十日秀。四十日熟。凡一百日成。忌于丑。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山谷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小豆生于李。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六十日華。五十日熟。凡一百一十日成。忌于卯。秫生于楊。出于農石之山谷中。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午。蕎麥生于杏。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忌于子。麻生于荊。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未午辰亥。小麥生于桃。出于須石之山谷中。生二百日秀。三十日熟。凡二百三十日成。忌于子。稻生于柳。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八十日秀。七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亥。五穀以生長日種者多實。以老死日種者無實。又難生。以忌日種之。一人不食。禾生于己。疾于酉。長于子。老于戌。惡于丙丁。忌于寅卯。黍生于寅。疾于午。長于丙丁。老于戌。死于申。惡于辰。忌于丑。豆生于申。疾于子。長于壬。老于丑。惡于甲乙。忌于丙丁。麥生于酉。疾于卯。長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惡于戌。忌于子。太歲在四季。葶藶子熟時可種禾豆。夏至時可種黍麻。夏至後百日。地氣上時可種麥。【丑未戌是也】太歲在四仲。椹熟時可種禾豆。夏至可種黍麻。夏至後九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子午丑酉是也】太歲在四孟。以蠶眠起時可種禾豆。夏至前五十日可種稻黍麻。夏至後八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寅申己亥是也。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神農占 正月上朔。有風雨。三月穀貴。石五百錢。八月有三卯。旱。麥大善。無三卯。麥不善。 凡蟲食李。則黍貴。食棗。粟貴。食杏。麥貴。食荊。麻貴。食桑。絲貴。正月上朔日。風從東來。植禾善。從南來。植黍善。從北來。稚禾善。四月四日。風從東來。植豆善。西來。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無風。不種豆。從冬至日到來年。滿六十日。有大風雨折樹木。麥大善。從平朔至食時。植麥善。至日中。中麥善。至日入。稚麥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種。四月朔日。風從東來。從平明至辰時。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 月朔日入。清明蠶善。 正月有甲子。糴初貴後賤。 正月上辛。溫者善。風寒者不好。【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有焱氏頌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 【 莊子天運。引有焱氏為之頌。釋文焱。亦作炎。】 ○黃帝 帝姓公孫。名軒轅。一云姓姬。始服軒冕。號軒轅氏。一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號。亦云帝軒氏。一云帝鴻氏。一云歸藏氏。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亦號有熊氏。伐炎帝。殺蚩尢。以土德王。稱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道言 一者。階於道。機於神。 【六韜兵道十二】 政語 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賈誼新書一宗首】 巾几銘 毋翕弱。毋俷德。毋違同。毋敖禮。毋謀非德。毋犯非義。【路史疏仡紀黃帝作巾几之銘。 案。後漢朱穆傳注。黃帝作巾机之法。即此。漢志道家有黃帝銘六篇】 金人銘 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無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緜緜不絕。將成網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葢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說苑敬慎。案。此銘舊無撰人名。據太公陰謀太公金匱。知即黃帝六銘之一。金匱僅載銘首廿餘字。今取說苑以足之。】 戒 余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 【意林一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 丹書戒 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聞過。禍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戰。【路史疏仡紀。黃帝用作戒於丹書。又韓非子揚權引末五語。】 誨顓頊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 【呂氏春秋序意。文信矦曰。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 黃雀占 黃者土精。赤者火熒。爵者賞也。余當立大功乎。黃雀者集也。【御覽八百七十二引春秋攷異郵。黃帝將興。有黃雀赤頭立于日旁。黃帝曰。藝文類聚九十九引作黃帝占曰。黃者玉精。赤者火熒。雀者賞也。余當立。】 李法 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姦人。姦人者殺。 【漢書胡建傳。】 兵法 甲子從北斗魁第一星起。順數至庚午。在第七剛星。至辛未。還從第六星逆數至丙子。又從第一星順數。盡六甲。【五行大義第五篇引黃帝兵訣。 案。隋志黃帝兵法雜要訣一卷。此省詞。隋志黃帝兵法共八種。又案。李法律法兵律在其中。今輯兵法次李法後。】 出軍訣 牙旗者。將軍之精。金鼓者。將軍之氣。一軍之形候也。 【御覽三百三十八。】 ○帝顓頊 帝名顓頊。黃帝孫。興於高陽。號高陽氏。妘姓。一云姬姓。以水德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政語 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是故以後者復迹也。故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賞之。加而弗損。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丹書 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忘。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大戴禮。武王踐祚。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帝顓頊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書之言云云。 案。昔帝各本作黃帝。今從官聚珍本學記疏云。檢大戴禮。惟云帝顓頊之道。無黃字。】 帝顓頊之法 婦人不辟男子於路者。拂之於四達之衢。 【淮南齊俗訓。御覽七十引淮南子。拂作祓。注云。除其不祥。】 ○帝嚳 帝名嚳。一云名夋。一云名岌。黃帝曾孫。興於高辛。號高辛氏。年十五。佐顓頊。三十五即位。以木德王。都亳。在位七十年。年百有五。 政語 帝嚳曰。緣道者之辭。而與為道已。緣巧者之事。而學【當作與。】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與為仁已。故節仁之器以脩其躬。而身專其美矣。故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顓頊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帝堯 帝姓伊祁。名放勳。帝嚳子。兄帝摯封為唐矦。以帝摯之九年受禪。號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陽。或云以土德王。在位七十年而舜攝。又二十八年崩。年百七十。諡曰堯。 政語 帝堯曰。吾存心于千古。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飢。曰此我飢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堯戒 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 【淮南子人間訓。】 刻璧東沈於雒 天子臣放勳。德薄施行不玄。 【御覽八十引尚書中候。】 ○帝舜 帝姓姚。名重華。或云字都君。諸馮人。顓頊之後。堯徵為司徒。尋攝政受禪。號有虞氏。以土德王。都蒲阪。在位五十年。年百歲。或云百十歲。諡曰舜。 九共 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敖。 【尚書大傳。】 政語 帝舜曰。吾盡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見為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為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為仁焉。 祠田 荷此長梠。耕彼南畝。四海俱有。 【文心雕龍祝盟篇引舜之祠田。】 三代 ○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蜀之石紐人。顓頊六世孫。堯以為司空。封夏伯。因稱伯禹。後受舜禪。號有夏氏。始降稱王。亦號夏后氏。攝位二十年。即位十年。諡曰禹。亦稱神禹。又曰大禹。 禹誓 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羣對諸羣。 【疑當作羣邦諸君。】 以征有苗。 【 墨子兼愛下。】 禹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鼈之長。且以幷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周書大聚篇。旦聞禹之禁。】 政語 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勸也。 【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夏箴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
【周書文傳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書也。】 開望 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僃之。【周書文傳篇引開望。孔晁曰。開望。古書名也。北堂書鈔一百二引天有四殃已下為周書夏箴。今據編於夏箴後。】 簨簴銘 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鞀。以待四海之士。為銘於簨簴。又見淮南子氾論訓。作以待四方之士為號云云。小異。】 祀六沴 若爾神靈。洪祀。六沴是合。無差無傾。無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則會批之六沴。六事之機。以垂示我。民人無敢不敬事。上下王祀。【尚書大傳鴻範五行傳。】 ○后稷 后稷名弃。帝嚳之冑。別姓姬。唐虞之際為天官。主稷。后之言主。故號后稷。後為司馬。子孫世居稷官。皆稱后稷。至太康末失官。商初代柱為稷神。周克商。追尊為自出之帝。郊配天。 教稷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
【呂氏春秋上農。】 ○商湯 湯姓子。名履。一名天乙。契十四世孫。即位十七年克夏。號曰武王。王十三年崩。年百歲。諡曰湯。一曰成湯。一曰武湯。 帝告 施章乃服。明上下。 【困學紀聞二引尚書大傳帝告。】 湯征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見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史記殷本紀。案。孟子滕文公篇引葛伯仇餉。梁惠王篇引湯一征自葛始。又引徯我后后來其蘇。滕文公篇引湯始征自葛載。又引徯我后后來其無罰。皆湯征文。以孔書入仲虺之誥。故不錄。】 湯誥 惟三月。王自至于東郊。告諸侯羣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脩。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史記殷本紀。】 與諸矦誓 湯即天子之位。與諸矦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雌勝雄。謂之亂。而人弗行。故諸矦之治政。在諸矦之大夫治與從。【周書殷祝。】 政語 湯曰。學聖王之道者。譬如其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舍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賈誼新書九。】 嫁妹辭 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矦。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矦。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困學紀聞一。京房引湯嫁妹之詞。】 盤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 網祝 湯見設網者。四面張。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網。今之人循緒。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請受其犯命者。【賈誼新書七。又見呂氏春秋異用。史記殷本紀。新序五。竝小異。】 桑林禱 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墨子兼愛下。引湯說。又呂氏春秋順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多末二語。其為禱旱之詞。可以互證而周語湯誓曰。余一人有辠。無以萬夫。萬夫有辠。在余一人。韋昭注。湯誓。商書伐桀之誓也。今湯誓無此言。則散亡矣。又論語堯曰篇孔安國注。此伐桀告天之文。墨子引湯誓。其詞若此。則與墨子顯異。所未詳也。】 ○武丁 武丁。小乙子。湯十世孫。商之第二十二王。在位五十九年。一云百年。廟號高宗。 說命 高宗梁闇。三年不言。
【尚書大傳。】 ○伊尹 伊尹名摯。姓伊字尹。有侁之空桑人。初仕桀。歸相湯。為阿衡。太甲尊為保衡。 伊訓 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 【漢書律厤志引伊訓。】 四方獻令 湯問伊尹曰。諸矦來獻。或無牛馬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而獻之。【本脫而字。從文選左思詠史詩注引補。】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湔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魚吳〉鰂之醬。【■〈魚吳〉字本空白。從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引補。】鮫瞂、利劍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瑇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巳、闟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罽、江歷、龍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一作貌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孅犁、其龍、東胡。請令以橐駞、白玉、野馬、騊駼、駛騠、良弓為獻。湯曰。善。【周書王會。】 說湯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熏以萑葦。【此四字本脫。從風俗通祀典續漢禮儀志中注引補。】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得【本作可對。從御覽八百四十九校改。】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羣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燥。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口樂〉。【本作酷。從玉篇引改。】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矦〉。肉之美者。猩猩之脣。貛貛之炙。雋觾。【文選七命注作巂燕。】之翠。述蕩之■〈取上手下〉。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魚尃〉。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鼈。六足有珠百碧。【疑當作若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指姑【齊民要術十引作括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說文作■〈艹豈〉。】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開元占經一百一作雩揭之露。初學記二御覽十二作揭雩之露。宋本初學記作揭萼。】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疑當作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羣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彊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呂氏春秋本味。 案。漢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說家有伊尹說二十七篇。本注。其語淺薄。似依託也。此疑即小說家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湯。謂此篇也。】 對湯問 湯問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
【呂氏春秋先己。】 ○仲虺 仲虺亦作中蘬。亦作中■〈〈田田〉一〈田田〉,上中下〉。一曰萊朱。辥人。夏車正奚仲之後。為湯左相。 仲虺之告 我聞于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墨子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又非命中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惡。用闕師。又非命下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凡三引。互異。】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烏程嚴可均校輯 ○周文王 王諱昌。姓姬。后稷之後。商紂以為西伯。以虞芮質成之年受命稱王。或云武王克商。追尊為王。【詳見禮記大傳。】在位五十年。年九十七。諡曰文王。 程寤 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于闕閒。化為松柏棫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曰。慎勿言。乃召太子發。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發竝拜吉夢。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蓺文類聚七十九。又八十九。文選石闕銘注。御覽三百九十七。五百三十三。九百五十八。又博物志八。 案。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云。十年正月。文王自商至程。太姒夢見商庭生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之于闕閒。梓化為松柏棫柞。覺而驚。以告文王。文王不敢占。召太子發。命祝以幣告于宗廟羣神。然後占之于明堂。及發竝拜吉夢。遂作程寤。亦據周書為說。案。周書度訓至文傳十七篇。今見存。不具錄。錄諸篇中所載之詔告令。而以程寤佚篇冠周代文之首。】 詔牧 不穀不德。政事不時。國家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尚助不穀。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于廟。有不用命。有常不赦。【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 詔太子發 汝敬之哉。民物多變。民何嚮非利。利維生痛。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下遂信。何嚮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嗚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詔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嚮引。汝慎何非遂。遂時不遠。非本非標。非微非煇。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嗚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監。不維一葆監。順時維周。于民之適敗。無有時葢。後戒後戒。謀念勿擇。【周書文儆。維周王告夢。懼後祀之無保。庚辰。詔太子發。】 告四方遊旅 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眾從。積而勿口。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制。車不雕飾。人不食肉。畜不食穀。國不鄉射。樂不牆合。牆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于是告四方遊旅。】 令縣鄙商旅 能來三室者。與之一室之祿。 【周書大聚。乃令縣鄙商旅。】 伐崇令 毋殺人。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說苑指武。】 遺戒 我稱非早一人固。下脩我度。遵德紀。我終之後。恆稱太子。河雒復告。遵朕稱王。 【詩文王序疏引尚書中候。】 文王之法 有亡荒閱。 【左傳昭七年。芋尹無宇引周文王之法。注。荒。大也。閱。蒐也。有亡人。當大蒐其眾。】 ○武王 王諱發。文王子。年八十三嗣位。明年觀兵商郊。三年克商。在位十年。年九十三。諡曰武王。 大誓 唯四月。太子發上祭于畢。下至于孟津之上。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左右予小子。受先公功。畢力賞罰。以定厥功。明于先祖之遺。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號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太子發升于舟。中流。白魚入于王舟。王跪取入。涘以燎。羣公咸曰。休哉。周公曰。雖休勿休。祇事不怠。既渡。至于五日。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雕。其色赤。其聲魄。五至。以穀俱來。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恐恃之。使上。附以周公書。報誥于王。王動色變。八百諸矦不召自來。不期同時。不謀同辭。皆曰紂可伐矣。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伐。乃還師歸。【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齊太公世家。漢書董仲舒傳。書太誓序疏引馬融書序。詩大明疏思文疏閟宮疏。周禮太祝疏。春秋緐露同類相動篇。白虎通爵篇。楚詞天問注。文選幽通賦舊注。蓺文類聚十六。御覽一百四十六。】 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紂。 【漢書律厤志。】 立重泉戍令 民自有百鼓之粟不行。 【管子地數。】 役靡令 豹襜豹裘。方得入朝。 【御覽六百九十四引管子。】 矢栝銘 肅慎氏之貢矢。 【魯語下。昔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銘其栝。】 席四端銘 席前左端 机銘 皇皇惟敬。口生■〈口后〉。口戕口。 鑑銘 見爾前。慮爾後。 盥盤銘 與其溺于人也。寍溺于淵。溺于淵。猶可緩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楹銘 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 杖銘 惡乎危。于忿疐。惡乎失道。于嗜慾。惡乎相忘。于富貴。 帶銘 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 履屨銘 慎之勞。勞則富。 觴豆銘 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 戶銘 夫名。難得而易失。無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懃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 牖銘 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 劍銘 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 弓銘 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 矛銘 造矛造矛。少閒弗忍。終身之羞。 【自席四端銘止此。凡十七銘。竝大戴禮武王踐阼。】 衣銘 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後必寒。 鏡銘 以鏡自照者見形容。以人自照者見吉凶。 【案御覽五百九十引作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即此銘。傳寫有脫落耳。】 觴銘 樂極則悲。沈湎致非。社稷為危。 【已上三銘。竝後漢朱穆傳注引太公陰謀。】 冠銘 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 【御覽四百三引太公金匱。】 書履 行必慮正。無懷僥倖。 【同上。】 書劍 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 【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二引太公金匱。又御覽四百三。廢上有德字。】 書車 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 【御覽五百九十引太公金匱。】 書鋒 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書刀 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書井 源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 【已上竝意林一引太公金匱。】 几書 安無忘危。存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後無凶。 杖書 輔人無苟。扶人無咎。 【已上竝後漢崔駰傳注引太公金匱。】 門書 敬遇賓客。貴賤無二。 【御覽一百八十三引太公金匱。】 戶書 出畏之。入懼之。 鑰書 昬慎守。深察訛。 【已上竝御覽一百八十四引太公金匱。】 牖書 闚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御覽一百八十八引太公金匱。】 硯書 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汙白。【蓺文類聚五十八。初學記二十一。御覽六百五。事類賦注十五。困學紀聞五。竝引太公金匱。】 筆書 毫毛茂茂。陷水可脫。陷文不活。 【困學紀聞五引太公陰謀。】 箠書 馬不可極。民不可劇。馬極則躓。民劇則敗。 【御覽三百五十九引太公陰謀。】 ○成王 王諱誦。武王子。在位三十七年。諡曰成王。 卜居成周命龜 予一人兼有天下。辟就百姓。敢無中土乎。使予有罪。則四方伐之。無難得也。【說苑至公。案。漢書婁敬傳。成王營成周都雒。以為此天下中。諸矦四方納貢職。道里鈞矣。有德則易以興。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險阻。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 定成周 惟余一人。營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呂氏春秋長利。南宮括曰。成王之定成周。其辭云云。】 齊魯之命 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魯語上。展禽使乙喜犒師曰。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引末二語。】 伯禽告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勿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說苑君道。】 ○平王 王諱宜臼。幽王太子。避襃姒之難奔申。申伯及鄫與西戎攻周而立之。東遷于雒。在位五十一年。諡曰平王。 命晉文侯 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 【左傳宣十二年。】 騂旄之盟 世世無失職。 【左傳襄十年。】 ○惠王 王諱閬。一云諱毋涼。平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五年。諡曰惠王。 賜楚成王胙 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史記楚世家。】 ○襄王 王諱鄭。惠王子。在位三十二年。諡曰襄王。 告難 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氾。敢告叔父。 【左傳僖二十四年。】 策命晉文公 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左傳僖二十八年。 案。史記晉世家載此命。作王若曰父義和云云。葢誤以文矦當文公也。時代懸隔。司馬貞已正辨之。】 ○靈王 王諱泄心。襄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七年。諡曰靈王。 賜齊靈公命 昔伯舅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太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翳伯舅是賴。今予命汝環。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替乃舊。敬之哉。無廢朕命。【左傳襄十四年。】 ○景王 王諱貴。靈王子。在位二十五年。諡曰景王。 追命衞襄公 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亞圉。 【左傳昭七年。】 以閻田辭于晉 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檮杌于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姦。居于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弃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左傳昭九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王使詹桓伯辭于晉。】 ○王子朝 子朝。景王庶長子。與王子猛爭國。子猛卒而敬王即位。是為東王。尹氏立子朝。是為西王。立五年而敗奔楚。 使告于諸矦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竝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于難。則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諸矦莫不竝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于彘。諸矦釋位以閒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弔周。王昬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則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穨禍心。施于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王。亦克能修其職。諸矦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有閒王位。諸矦不圖。而受其亂災。至于靈王。生而有頿。王甚神聖。無惡于諸矦。靈王景王。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誰敢討之。帥羣不弔之人。以行亂于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穀震盪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穀。則所願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矦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太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閒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王子朝使告于諸矦。】 ○敬王 王諱丏。景王子。在位四十三年。或云四十二年。諡曰敬王。 請城成周 天子曰。天降禍于周。俾我兄弟竝有亂心。以為伯父憂。我一二親昵甥舅。不皇啟處。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伯父若肆大惠。復二文之業。弛周室之憂。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則余一人有大願矣。昔成王合諸矦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靈于成王。脩成周之城。俾戍人無勤。諸矦用寍。蝥賊遠屏。晉之力也。其委諸伯父。使伯父實重圖之。俾我一人無徵怨于百姓。而伯父有榮施。先王庸之。【左傳昭三十二年。王使大夫富辛與石張如晉。請城成周。】 ○辛甲 辛甲初事紂。七十五諫而不聽。去之周。召公與語。賢之。以告文王。事文王武王為太史。封于長子。 虞箴 茫茫禹迹。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亡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左傳襄四年。昔周辛甲之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于虞人之箴云云。虞箴如是。可不懲乎。】 ○尹逸 逸一作佚。亦稱史佚。周初太史。事武王成王康王。 【案漢志墨家有尹逸二篇。本注。周臣。在成康時也。】 武王即位筴 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顯聞于昊天上帝。【周書克殷解。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尹逸筴。史記周本紀作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齊世家作史佚策祝。】 對成王問 成王問政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有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在。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歸神農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無懼也。【說苑政理。】 史佚之志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左傳成四年。】 遺言 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 【左傳僖十五年。】 ○祝雍 雍。周初太祝。 成王冠祝 使王近于民。遠于年。嗇于時。惠于財。親賢使能。 【大戴禮公冠。又見說苑修文。家語冠頌。小異。】 成王冠頌 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袞職。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家語冠頌。又說苑修文作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爾幼志。慎爾成德。】 ○王滿生 滿生齊人。 藉筆牘書教周公 社稷且危。傅之於膺。【說苑指武。齊人王滿生見周公。周公曰。先生何以教之。王滿生藉筆牘書之曰云云。周公仰視。見書曰。唯唯。謹聞命矣。明日。誅管蔡。】 ○王子虎 虎。襄王卿士。一稱王叔。諡曰文公。其後為王叔氏。 盟諸矦于王庭要言 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左傳僖二十八年。】 ○馮旦 旦。仕西周。 使人操金與書閒遺昌他 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戰國策一。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于東周。西周大怒。馮旦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旦使人操金與書閒遺昌他。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烏程嚴可均校輯 ○魯周公 公名旦。文王子。食采於太王所居之周邑。因號周公。武王克商。封魯矦。不就國。成王嗣位。以太傅冢宰攝行天子事。遇譖東征。三年迎歸。薨。諡曰文公。元子魯公。先就國。傳三十四世。次子畱相王室。世世號周公。餘子受封有凡、蔣、邢、茅、胙、祭六國。【案周書成開至王會十二篇。皆周公書。見存不錄。】 周禮 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左傳文十八年。】 誓命 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姦。主藏之名。賴姦之用。為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左傳文十八年。注。誓命以下。皆九刑之書。九刑之書今亡。】 卜居曲阜命龜 作邑乎山之陽。賢則茂昌。不賢則速亡。 【說苑至公。】 對武王問 周武王問于王子旦曰。敢問治有必成。而戰有必勝乎。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王子旦對曰。有。政曰。諸矦政平於內。而威於外矣。君子行脩於身。而信於輿人矣。治民民治。而榮於名矣。故諸矦凡有治心者。必脩之以道。而與之以敬。然後能以成也。凡有戰心者。必脩之以政。而興之以義。然後能以勝也。凡有攻心者。必結之以約。而諭之以信。然後能有得也。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諭之以愛。然後能有存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賈誼新書脩政語下。】 四內盟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呂氏春秋誠廉。武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內。而與之盟。注。四內。地名。】 禱書 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史記魯周公世家。初。成王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云云。亦藏其策於府。及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禱書。乃泣。反周公。】 ○魯僖公 公名申。周公十二世孫。閔公少弟。在位三十三年。諡曰僖公。亦曰釐公。 禱請山川辭 方今大旱。野無生稼。寡人當死。百姓何依。不敢煩民請命。願撫萬民。以身塞無狀。【穀梁成八年疏。又定元年注。又見後漢郎顗傳注。小異。】 ○魯宣公 公名倭。亦作委。又作俀。一名接。文公庶子。在位十八年。諡曰宣公。 以書授莒僕邑 夫莒太子。不憚以吾故。殺其君而以其寶來。其愛我甚矣。為我予之邑。今日必授。無逆命矣。【魯語上。莒太子僕弒紀公。以其寶來奔。宣公使僕人以書命季文子。】 ○魯定公 公名宋。襄公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諡曰定公。 命孔子為司寇 宋公之子弗甫。有孫魯孔丘。命爾為司寇。 【韓詩外傳八。】 ○魯哀公 公名蔣。亦作將。定公子。在位二十七年。諡曰哀公。 歸齊國書元寘書篋上 天若不識不衷。何以使下國。 【左傳哀十一年。】 孔子誄 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又見史記孔子世家。作毋自。】 ○臧孫辰 辰。魯孝公之後。僖伯曾孫。僖伯字子臧。後因為氏。事莊、閔、僖、文四公為正卿。仲之言次。諡曰文。故稱文仲。 在齊密遺魯公書 斂小器。投諸台。食獵犬。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魚。冠纓不足帶有餘。【列女傳三。臧孫母者。魯大夫臧文仲之母也。文仲之齊。齊拘之。欲襲魯。文仲使人遺魯公書。恐得其書。乃謬其辭云云。召母。語之。】 ○臧昭伯 昭伯。臧孫辰曾孫。武仲紇之兄子。從昭公孫于齊。 盟從者載書 戮力壹心。好惡同之。信罪之有無。繾綣從公。無通外內。 【左傳昭二十五年。】 ○季孫行父 行父。魯桓公之後。季友子。事宣、成、襄三公為正卿。諡曰文子。 戒子 吾欲室之狹于兩社之間也。使吾後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 【說苑至公。】 ○季孫宿 宿。行父子。襄公司徒。諡曰武子。 璽書告取卞 聞守卞者將叛。臣帥徒以討之。既得之矣。敢告。 【左傳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 以書告叔孫豹殯 子固欲毀中軍。既毀之矣。故告。 【左傳昭五年。】 盟臧氏 無或如臧孫紇。干國之紀。犯門斬關。 【左傳昭二十三年。】 ○季孫斯 斯。平子意如子。武子之孫 【孫上當有曾字】 。諡曰桓子。 被拘以爪鋟饋器版 某月某日。將殺我于蒲。力能救我則於是。【公羊傳定八年。陽虎專季氏。拘季孫。孟氏與叔孫氏迭而食之。餓而以爪鋟饋器之版。】 ○里革 革亦作克。魯太史。 更魯公書逐莒僕 夫莒太子。殺其君而竊其寶來。不識窮固。又求自邇。為我流于夷。今日必通。無逆命矣。【魯語上。宣公使僕人以書命季文子。為我子之邑。里革遇之。而更其書。】 ○孔子 子諱丘。字仲尼。其先宋人。殷之後。避難奔魯。為魯人。初仕季氏。為委吏乘田。定公以為中都宰、司空、司寇。去職。徧游諸國。不遇。哀公十六年卒。年七十三。或云年七十二。司馬遷尊為至聖。今稱至聖先師。贊易。刪書詩。正禮樂。作春秋孝經。弟子紀錄緒言為論語。皆在學官。唯樂經不傳。 為魯哀公下救火令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韓非子內儲說上。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於是仲尼乃下令。】 觀吳季札之子葬題字 於虖。有吳延陵君。子之葬。【碑拓本。又見湻化帖絳帖。字數次第不同。季子聘上國。喪子于嬴博之間。見檀弓。此葢孔子使子貢觀葬後題字。讀此當以於虖句。有吳延陵君句。子之葬句。唐宋人不識篆文。釋葬為墓。非也。】 ○燕召公 公名奭。周之支族。食邑于召。因稱召公。武王克商。封北燕伯。未就封。故詩稱召伯。成王即位。以太保主陝以西。周公主陝以東。故詩有周南召南。薨。諡曰康公。子孫世為卿士。仍稱召公。亦稱召伯。宣王時。召穆公虎有功。其就國于燕者。傳四十三世。 命齊太公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左傳僖四年。】 共頭盟 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呂氏春秋誠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于共頭之下。而與之盟。】 ○燕惠王 王失其名。昭王子。召公之四十世孫。在位七年。為其相成安君公孫操所弒。諡曰惠王。 以書讓樂毅且謝之 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羣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戰國策三十。史記樂毅傳。】 ○燕王喜 喜。惠王曾孫。孝王子。在位三十三年。為秦所虜。 以書謝樂閒 寡人不佞。不能奉順君意。故君捐國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願。而君不肯聽。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君之於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葢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教誨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國人莫不知。天下莫不聞。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然。恐君之未盡厚也。諺曰。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安【安當作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過。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於先王以成尊。輕棄寡人以快心。則掩邪救過。難得於君矣。且世有薄於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於為君擇之也。無所取之。國之有封疆。猶家之有垣牆。所以合好掩惡也。室不能相和。出語鄰家。未為通計也。怨惡未見。而明棄之。未盡厚也。寡人雖不肖乎。未如殷紂之亂也。君雖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則不內葢寡人而明怨於外。恐其適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義。成君之高。雖任惡名。不難受也。本欲以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揚寡人之辱。而君不得榮。此一舉而兩失之也。義者不虧人以自益。況傷人以自損乎。願君無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寍于故國爾。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為心。故遠近無議。今寡人之罪。國人未知。而議寡人者遍天下。語曰。論不脩心。議不累物。仁不輕絕。智不簡功。棄大功者輟也。輕絕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願君捐怨。追維先王。復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過。不顧先王以明而惡。使寡人進不得脩功。退不得寡過。君之所揣也。唯君圖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書謁之。【戰國策三十一。又見新序雜事篇。作遺樂毅書。文亦小異。】 遺樂閒書 紂之時。箕子不用。犯諫不怠。以冀其聽。商容不達。身祇辱焉。以冀其變。及民志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盡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里。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史記樂毅傳。】 ○燕太子丹 丹。惠 【惠當作孝】 王之少孫。王喜之太子。質於秦。亡歸。坐遣荊軻事為秦所攻。走保遼東。斬首獻秦。秦卒滅燕。 與傅麴武書 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未嘗得覩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陳。幸傅垂覽之。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於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性行。遇丹無禮。為諸矦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四海之英雄。破國空藏。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市于秦。秦貪我賂。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閒。可解丹萬世之恥。若其不然。今丹生無面目於天下。死懷恨於九泉。必令諸矦無以為歎。易水之北。未知誰有。此葢亦子大夫之恥也。謹遣書。願熟思之。【燕丹子。】 ○樂毅 毅。靈壽人。初仕趙。去仕魏。為魏使于燕。燕昭王以為亞卿。拜上將軍。兼佩趙相國印。以破齊功封昌國君。惠王即位。以騎劫代將。去之趙。趙封望諸君。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 令軍中 環畫邑三十里無入。 【史記田單傳。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令軍中。】 獻書報燕王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歷室。齊器設於寍臺。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矦。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羣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孼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五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迹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畱意焉。【戰國策三十。又見史記。又見新序雜事。小異。】 ○麴武 武姓麴。一作鞫。一作鞠。燕末為太子丹太傅。 報燕太子書 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糜軀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故發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跌之媿也。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臣願合從於楚。幷勢於趙。連衡於韓魏。然後圖秦。秦可破也。且韓魏與秦。外親內疏。若有倡兵。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令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慮之。【燕丹子。】 ○衞武公 公名和。釐矦子。康叔之九世孫。宣王時。殺兄共伯餘而代立。及犬戎之亂。舉兵入立平王。東遷于雒。平王命為公。在位五十五年。諡曰睿聖武公。 耄箴 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楚語上。昔衞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 ○衞莊公 公名蒯瞶。靈公太子。以謀殺南子事露出奔宋。尋之晉。依趙鞅。以子出公輒之十二年入立。在位三年。為晉所伐。出奔。晉師退。復入。尋為其下石圃所攻。走戎州巳氏。見殺。諡曰莊公。 戰禱 曾孫蒯瞶。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瞶不敢自佚。僃持矛焉。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左傳哀二年。】 ○禮至 至。衞大夫。 以滅邢功為銘 余掖殺國子。莫余敢止。【左傳僖二十五年。衞矦燬滅邢。同姓故也【同姓故也之故字衍】。故名。禮至為銘。 案。衞矦。衞文公也。邢。周公後。齊桓公存三亡國。邢衞居其二。禮至昆弟為衞偽往仕邢。殺邢守國子而滅邢。文公之狡詐如是。後三年。晉修不禮之怨。衞幾亡。其死後餘殃又如是。儒者言文公有道。然平哉。】 ○甯俞 俞。莊子速之子。濟成公於晉難。諡曰武子。 宛濮盟 天禍衞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人復衞矦。甯武子與衞人盟于宛濮。】 ○孔悝 悝。莊叔之後。文子圉之子。事出公輒為卿。後逐輒。立莊公。尋為莊公所逐。奔宋。 鼎銘 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纘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衞國。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纘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禮記祭統。此衞孔悝之鼎銘也。注。莊公蒯瞶德孔悝立已。故因至廟禘祭賜銘。以襃顯其先世也。 案。銘文。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必恐誤釋。以鐘鼎詞例校之。當是悝拜稽首。敢對揚乃辟之勤大命。鄭承舊誤。未及是正耳。】 ○鄢肸 肸。衞大夫。諡曰武子。 為蒯瞶告即位于周 蒯瞶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竄于晉。晉以王室之故。不弃兄弟。寘諸河上。天誘其衷。獲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執事。【左傳哀十六年。】 ○宋石 石。衞將。 遺荊將衞君書 兩軍相當。兩旗相望。唯毋一戰。戰必不兩存。此乃兩主之事也。與子無有私怨。善者相避也。 【韓非子內儲說下。】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烏程嚴可均校輯 ○晉惠公 公名夷吾。武王少子唐叔虞之後。獻公子。以驪姬之難奔梁。為里克所迎立。在位十四年。諡曰惠公。 在梁遺里克書 誠得立。請遂封子于汾陽之邑。 【史記晉世家。】 韓誓 失次犯令死。將止不面夷死。偽言誤眾死。 【晉語三。】 ○晉文公 公名重耳。惠公兄。以驪姬之難出亡十九年。秦納之。晉遂世霸。在位九年。諡曰文公。 合諸矦盟 吾聞國之昬。不由聲色。必由姦利。好樂聲色者淫也。貪姦者惑也。夫淫惑之國。不亡必殘。自今以來。無以美妾疑妻。無以聲樂妨正。無姦【姦上脫以字】情害公。無以貨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謂伐其根素。流於華葉。若此者。有患無憂。有寇勿弭。不如言者。盟示之。【說苑反質。】 踐土盟 凡我同盟。各復舊職。 【 左傳定元年。辥宰引晉文公為踐土之盟。又襄二十五年。子產引城濮之役布命曰。各復舊職。】 踐土載書 王若曰。晉重。魯申。衞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左傳定四年。祝佗引晉文公為踐土之盟。其載書云云。 案。踐土之盟。尹氏王子虎在焉。故稱王命。】 令 毋淫宮室。以妨人宅。板築以時。無奪農功。 【說苑建本。】 ○晉厲公 公名州蒲。【案。春秋成十年疏引應劭作舊。名諱議云。周穆王名滿。晉厲公名州滿。是同名不諱。今作蒲。疑誤。】景公太子。在位八年。為其臣欒書荀偃所弒。諡曰厲公。 以殺三郤辭於欒書中行偃 寡人有討於郤氏。郤氏既伏其辜矣。大夫無辱。其復職位。 【左傳成十七年。】 ○晉平公 公名彪。悼公子。在位二十六年。諡曰平公。 授鄭公孫段筴 子豐有勞於晉國。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 【左傳昭三年。】 逐欒盈下令國人 自文公以來。有力於先君。而子孫不立者。將授立之。得之者賞。 【晉語八。】 令國中 欲有諫者為隱。左右言及國吏。罪。 【說苑善說。】 ○祖朝 朝。晉獻公時人。 土書獻公 草茅臣東郭氏祖朝。願請聞國家之計。 【說苑善說。】 ○介子推從者 推從晉文公出亡。一作介之推。琴操作介子綏。列仙傳云。姓王名定。從者闕姓名。 懸書宮門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史記晉世家。文公反國。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與其母偕隱。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 ○雍子 雍子。闕其名。楚人。遇譖奔晉。為鄐大夫。 發命於軍 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蒐乘。秣馬蓐食。師陳焚次。明日將戰。【左傳襄二十六年。聲子曰。彭城之役。晉楚遇于靡角之谷。雍子發命于軍。 案。彭城之役在成十八年。】 ○巫臣 巫臣姓屈。【一稱屈巫。其子狐庸。亦稱屈狐庸。】楚之王族。字子靈。為申縣尹。故稱申公。以爭夏姬奔晉。為邢大夫。而楚滅其族。乃通吳於晉以病楚。吳於是始大。 自晉遺楚子重子反書 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左傳成七年。】 ○士燮 燮。太傅隨會子。以會食邑於隨。後更受范為范氏。位至中軍佐。諡曰文子。 與楚盟宋西門外 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僃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左傳成十二年。】 ○士匄 匄。士燮子。代荀偃為中軍將。諡曰宣子。 同盟於亳載書 凡我同盟。毋薀年。毋壅利。毋保姦。毋畱慝。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羣神羣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左傳襄十一年。】 ○士弱 弱。太傅士渥濁之子。諡曰莊子。伯之言長。故又稱莊伯。 同盟於戲載書 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異志者。有如此盟。 【左傳襄九年。】 ○荀罃 罃。荀首子。代韓厥為中軍將。諡曰武子。以荀首食邑於知。故以邑氏為知氏。首兄林父將中行。故以官氏為中行氏。伯之言長。故林父之嗣通稱中行伯。荀首之嗣通稱為知伯。 伐鄭令於諸矦 修器僃。盛餱糧。歸老幼。居疾於虎牢。肆眚圍鄭。 【左傳襄九年。】 ○荀偃 偃字伯游。林父孫。代荀罃為中軍將。諡曰獻子。 棫林令 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襄十四年。】 禱河 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矦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後之。苟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左傳襄十八年。】 督揚盟 大毋侵小。 【左傳襄十九年。】 ○羊舌肹 肹字叔向。一字叔譽。晉之公族。中軍尉佐羊舌職次子。食邑於楊。亦稱楊肹。平公初代士渥濁為太傅。昭公時位上大夫。 詒鄭子產書 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禦。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涖之以彊。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竝有爭心。以徵於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爭端矣。將弃禮而徵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竝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肹聞之。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左傳昭六年。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 詐為萇弘賣周書 萇弘謂叔向曰。子為我謂晉君。所與君期者。時可矣。何不亟以兵來。【韓非子內儲說下。叔向之讒萇弘也。為書曰。萇弘謂叔向云云。因佯遺其書。周以萇弘為賣周也。乃殺之。】萇弘。謂叔向曰。子起晉國之兵以攻周。吾廢劉氏而立單氏。【說苑權謀。案。左傳載叔向事。迄于昭十五年。晉滅羊舌氏。在昭二十八年。周殺萇弘。在哀三年。詎是時叔向尚在乎。諸子與經傳。不必盡合。】 ○欒盈 盈。欒書孫。黶子。晉下軍佐。為范匄所逐出奔。復入。見殺。及范氏亡。追號曰懷子。 奔楚過周辭於周行人 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將逃罪。罪重於郊甸。無所伏竄。敢布其死。昔陪臣書。能輸力於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黶。不能保任其父之勞。大君若不弃書之力。亡臣猶有所逃。若弃書之力。而思黶之罪。臣戮餘也。將歸死於尉氏。不敢還矣。敢布四體。唯大君命焉。【左傳襄二十一年。欒盈過於周。周西鄙掠之。辭於行人。王使司徒禁掠欒氏者。】 ○韓厥 韓出唐叔虞之後。曲沃桓叔子萬食邑於韓。因為韓氏。萬曾孫厥。事景公為上卿。將中軍。諡曰獻子。六世至景矦虔。與趙魏分晉。列為諸矦。又二世。遂滅晉。 對問大業之後為祟 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矦。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唯君圖之。【史記趙世家。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 ○申不害 不害。京人。故鄭賤臣。韓昭矦以為相。有申子三卷。 申子 君臣 大體 已下篇名缺 ○韓非 非。韓之諸公子。與李斯俱師事荀卿。韓王安之五年。奉使之秦。畱而不遣。尋為李斯所譖。下吏治罪。自殺。有韓子二十卷。 上書秦王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蓆薦。秦特出銳師。取韓地而隨之。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矦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僃。戒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懃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則合羣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均如貴人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今賤臣之進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審用也。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夫一戰而不勝。則禍搆矣。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韓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與諸矦陰謀久矣。夫一動而弱於諸矦。危事也。為計而使諸矦有意伐之心。至殆也。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矦也。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攻伐而使從者聞焉。不可悔也。【韓非子存韓。案。下文云。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之未可舉。下臣斯。明此篇是書。】 韓非子佚文 四千五百六十歲為一元。元中有戹。故聖人有九歲之畜。以僃之也。 【續漢律厤志下注補引。】 ○魏絳 魏出周文王庶子畢公高之後。畢萬仕晉。封於魏。以邑為氏。萬曾孫絳。事悼公為列大夫。進中軍司馬。佐新軍。諡曰莊子。一云昭子。六世至武矦擊。與韓趙三分晉地。滅晉後。 授僕人書 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馬。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君合諸矦。臣敢不敬。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揚干。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於用鉞。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左傳襄三年。】 ○魏無忌 無忌。魏絳十二世孫。魏安釐王之弟。封信陵君。以矯奪晉鄙軍懼罪。畱趙十年。還魏為上將軍。秦用反閒廢之。病酒而卒。有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 下令軍中 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 【史記信陵君傳。公子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 ○李悝 悝事魏文矦。為上地守。尋入相。 習射令 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韓非子內儲說上。李悝為上地守。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云云。令下。而人皆疾習射。與秦人戰大敗之。】 為魏文矦作盡地力之教 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畮。治田勤謹。則畮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為粟一百八十萬石矣。 ○范痤 痤亦作座。為魏安釐王相。 獻書魏王 臣聞趙王以百里之地請殺痤之身。夫殺無罪范痤。痤薄故也。而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竊為大王美之。雖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復生也。則主必為天下咲矣。臣竊以為與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便也。【戰國策二十一。趙王使人以百里之地請殺范痤於魏。魏王許諾。范痤獻書魏王。】 又遺其後相信陵君書 夫趙魏。敵戰之國也。趙王以咫尺之書來。而魏王輕為之殺無罪之痤。痤雖不肖。故魏之免相望也。嘗以魏之故得罪於趙。夫國內無用臣。外雖得地。勢不能守。今能守魏者。若如君矣。王聽趙殺痤之後。強秦襲趙之欲。倍趙之割。則君將何以止之也。此君之累也。【戰國策二十一。又略見史記。又略見說苑善說。】 ○鄭桓公 公名友。厲王少子。宣王母弟。為周司徒。封於鄭。從平王東遷。建國於新鄭。傳十三世幽公。為韓所滅。 與商人盟誓 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 【左傳昭十六年。】 ○鄭莊公 公名寤生。桓公孫。世執周政。桓王即位。為左卿士。尋奪政。 城潁誓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左傳隱元年。】 ○鄭定公 公名寍。簡公子。在位十三年。諡曰定公。 令國中 有能還吳軍者。吾與分國而治。 【吳越春秋闔廬內傳四。】 ○公子歸生 歸生字子家。鄭執政大夫。 使執訊與趙盾書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矦而與之事君。九月。蔡矦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矦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矦偕。十一月。克滅矦宣多。而隨蔡矦以朝于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矦于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十五年五月。陳矦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于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齊。四年二月壬戌。為齊侵蔡。亦獲成于楚。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彊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左傳文十七年。】 ○公子騑 騑字子駟。穆公孫。代子罕執政。為盜所殺。後別為駟氏。 以從楚告于晉 君命敝邑。修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討亂略。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寍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獲司馬燮。獻于邢丘。今楚來討。曰女何故稱兵于蔡。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以相救也。翦焉傾覆。無所控告。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窮困。而受盟于楚。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左傳襄八年。子駟曰。請從楚。騑也受其咎。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駢告于晉。 案。上文及九年盟戲載書。知此為子駟之詞。稱孤者。假君命。是時鄭簡公僅六歲。子駟當國。攝君事。】 同盟于戲載書 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底告。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彊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志者。亦如之。【左傳襄九年。同盟于戲。晉士莊子為載書。公子騑趨進曰云云。荀偃曰。改載書。注。子駟亦以所言載于策。故欲改之。】 ○公孫舍之 舍之字子展。子罕子。穆公孫。代子孔執政。其後為罕氏。 以服晉告于楚 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君若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孤之願也。【左傳襄十一年。鄭人使良霄太宰石■〈毚,大代兔〉如楚。告將服于晉。案。襄十年盜殺子駟。而子孔當國。攝君事。服晉乃子展主謀此葢子展之詞。稱孤者。假君命。是時鄭簡公僅九歲。】 ○公孫僑 僑字子產一字子美。穆公孫。公子發子。以少正代子皮執政。卒諡成子。發字子國。故子產之後別為國氏。【案。諸矦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故稱公孫。子國之孫始得以王父字為氏。而子產已稱國僑。葢後人追言之。】 寓書以告士匄 子為晉國。四鄰諸矦。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矦之賄。聚于公室。則諸矦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矦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寍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左傳襄二十四年。苑宣子為政。諸矦之幣重。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 復叔向書 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左傳昭六年。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復書。】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烏程嚴可均校輯 ○吳王闔廬 闔廬亦作闔閭。名光。吳仲雍之二十五世孫。餘昧子。或曰諸樊子。弒王僚自立。在位十九年。與越戰檇李。敗死。 作金鉤令 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下令孫武 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史記孫武傳。又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吳王夫差 夫差。闔廬子。在位二十三年。為越所滅。 禮越王令 今日為越王陳北面之坐。羣臣以客禮事之。 【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七。吳王疾愈。大縱酒於文臺出令。】 輸越粟令 寡人逆羣臣之議而輸於越。年豐而歸寡人。 【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九。】 免衞君令 比十日。而衞君之禮不具者。死。 【淮南子人間訓。】 伐齊令 寡人伐齊。有敢諫者。死。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 告諸大夫 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吳語。】 告勞于周 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閭。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王總其百執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槩王作亂。是以復歸於吳。今齊矦任不鑒於楚。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於艾陵。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歸不稔於歲。余沿江泝淮。闕溝深水。出於商魯之間。以徹於兄弟之國。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於下執事。【吳語。】 矢書射文種蠡軍 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 ○伍員 員字子胥。楚人。以父奢兄尚為楚平王所殺奔宋。尋奔鄭。至晉。復還鄭。後入吳。吳王僚不見用。闔閭即位。以為行人。破楚入郢。封於申。後相夫差。為伯嚭所譖。賜死。有兵技巧十篇。圖一篇。 江上丈人祝 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呂氏春秋安死【安死當作異寶】。】 水戰法 大翼一艘。廣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丈。中翼一艘。廣一丈三尺五寸。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廣一丈二尺。長九丈。【文選頻延年車駕幸京口侍游曲阿後湖詩注。】 ○孫武 武。齊人。避亂奔吳。吳王闔廬以為客將軍。有兵法一卷。八陣圖一卷。牝八陣圖一卷。兵法雜占四卷。戰鬬六甲兵法一卷。【案。漢志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史記孫子傳云。十三篇。正義引七錄云。孫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如正義說。則唐時故書尚存。故諸家徵引多有出十三篇外者。皆中下卷文也。唐志別有孫子三十二壘經一卷。隋志無。】算經二卷。 令隊長 一鼓皆振。二鼓操進。三鼓為戰形。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算經序 孫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經緯。羣生之元用。五常之本末。陰陽之父母。星辰之建號。三光之表裏。五行之準平。四時之終始。萬物之祖宗。六藝之綱紀。稽羣倫之聚散。考二氣之降升。推寒暑之迭運。步遠近之殊同。觀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從橫之長短。采神祇之步所在。極成敗之符驗。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立規矩。準方員。謹法度。約尺丈。立權衡。平重輕。剖豪氂。折黍絫。歷億載而不朽。施八極而無疆。散之不可輕究。斂之不盈掌握。嚮之者富有餘。背之者貧且窶。心開者幼沖而即悟。意閉者皓首而難精。夫欲學之者必務量能。揆己志在所專。如是。則焉有不成者哉。【孫子算經聚珍本。案。隋志孫子算經二卷。今本三卷。其書有長安洛陽及佛書二十九章等語。葢後人有增加也。朱彝尊等皆謂是孫武書。故錄之。】 兵法。 【案。孫子兵法十三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孫子曰。凡地多陷曲曰天井。 【
御覽一百八十九。】 ○王孫駱 駱一作雒。又作雄。事吳王夫差。為左校司馬。 移記公孫聖 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聖。吳王書臥。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姑胥之臺。【越絕書第十。】 ○伯嚭 伯嚭亦作白喜。晉伯宗曾孫。楚伯州犂孫。以父郤宛為楚平王所殺奔吳。吳王闔廬以為大夫。進太宰。夫差嗣位。為太宰相國。越滅吳。復為太宰。【左傳哀二十二年越滅吳。二十四年公如越。季孫使因太宰嚭而納賂焉。】或云。越滅吳。以不忠。幷妻子誅。【越絕書。吳越春秋。】 遺文種書 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 【韓非子內儲說下。】 ○申叔儀 儀。吳大夫。 乞糧於魯公孫有山氏 佩玉紫兮。余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 【左傳哀十三年。】 ○越王句踐 句踐。祝融之後。姓羋。 【鄭語。又吳語注。】允常子。一云夏少康庶子之後。【史語【史語之語當作記】越世家。吳越春秋。】在位三十二年。號為霸王。 屬諸大夫告 願一與吳徼天下之衷。令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矦不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羣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為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將出焉。【呂氏春秋順民。越王句踐致必死於吳。於是屬諸大夫而告之。】 號令三軍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越語上。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 試下救火令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北降之罪。【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何不試焚宮室。乃下令。】 伐吳令 有敢諫伐吳者。罪不赦。 【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 伐吳命令 【十四首,又十五首】 王乃命有司大令於國曰。苟在戎者。皆造於國門之外。 與國人誓 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毉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越語上。句踐說於國人。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又見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小異。】 誓眾 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威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越語上。又見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有刪節。】 與羣臣盟 寡人獲辱受恥。上愧周王。下慙晉楚。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而五年未聞敢死之士。雪仇之臣。柰何而有功乎。【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九。越王反越五年。鳴鐘驚檄。而召羣臣與之盟。】 ○范蠡 蠡字少伯。宛之三戶人。與文種俱入越。越王句踐以為上將軍。平吳後亡去。不知所終。【呂氏春秋悔過篇。箕子窮于商。范蠡流乎江。離謂篇。范蠡子胥。以此流潭。本賈誼新書耳痺篇。范蠡負石而蹈五湖。】或云變姓名曰鴟夷子皮。浮海入齊。齊以為相。成田常之難。【墨子非儒。乃樹鴟夷子皮于田常之門。淮南子氾論訓。齊簡公專任大臣。故使田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呂氏絕祀。】又去之陶。自稱陶朱公。卒于陶。或云仙去。【見列仙傳。】 與越王為吳王壽 下臣句踐。從小臣范蠡。奉觴上千歲之壽。辭曰。皇在上。令昭下。四時幷心。察慈仁者。大王躬親鴻恩。立義行仁。九德四塞。威服羣臣。於乎休哉。傳德無極。上感太陽。降瑞翼翼。大王延壽萬歲。長保吳國。四海咸承。諸矦賓服。觴酒既升。永受萬福。【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七。】 為書辭句踐 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史記越世家。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為書辭句踐。】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義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則無滅未萌之端。後則無救已傾之禍。雖然。臣終欲成君霸圖。故不辭一死一生。臣竊自惟。乃使於吳。王之慙辱蠡。所以不死者。誠恐讒於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須臾而生。夫恥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賴宗廟之神靈。大王之威德。以敗為成。斯湯武克夏商而成王業者。定功雪恥。臣所以當席日久。臣請從斯辭矣。【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案。即史記文未可合錄。故別載之。】 自齊遺文種書 吾聞天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賢人乎。蠡雖不才。明知進退。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于子明矣。【史記越世家。范蠡既去。自齊遺大夫種書。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 ○文種 種字子禽。郢人。仕楚為宛令。范蠡要與入越。越王句踐以為大夫。平吳後。遇讒賜死。 矢書答吳王 上天蒼蒼。若存若亡。越王句踐下臣種敢言之。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肎受。是天所反。句踐敬天而功。既得返國。今上天報越之功。敬而受之。不敢忘也。且吳有大過六。以至于亡。王知之乎。有忠臣伍子胥。忠諫而身死。大過一也。公孫聖直說而無功。大過二也。大宰嚭愚而佞言。輕而讒諛。妄語咨口。聽而用之。大過三也。夫齊晉無反逆行。無僭侈之過。而吳伐二國。辱君臣。毀社稷。大過四也。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吳侵伐。大過五也。昔越親戕吳之前王。罪莫大焉。而幸伐之。不從天命。而棄其仇。後為大患。大過六也。越王謹上刻【刻當作列】青天。敢不如命。【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吳王書其矢而射種蠡之軍。大夫種書矢射之曰。】 固陵祖道祝詞 皇天祐助。前沈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王雖牽致。其後無殃。君臣生離。感動上皇。眾夫哀悲。莫不感傷。臣請薦脯。行酒二觴。【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七。句踐入臣于吳。羣臣皆送至浙江之上。臨水祖道。軍陣固陵。大夫文種前為祝。】 文臺進祝酒辭 皇天祐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謀。我王之德。宗廟輔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盡其力。上天蒼蒼。不可掩塞。觴酒二升。萬福無極。【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越兵橫行於江淮之上。還於吳置酒文臺。大夫種進祝酒。】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烏程嚴可均校輯 ○齊太公【一】 太公姓姜。亦姓呂。名尚。字牙。東海人。四嶽之後。初事商王紂。去隱北海。後歸周。周文王以為師。號曰太公望。武王嗣位。以為司馬。號曰師尚父。既克商。封於齊。以矦爵就國。成王嗣位。命得專征伐。一云。受封後畱為太師。薨年百餘歲。傳國二十八世。有太公六韜六卷。陰謀六卷。謀三卷。陰符鈐錄一卷。金匱二卷。兵法三卷。又六卷。伏謀陰陽謀一卷。三宮兵法一卷。太乙三宮兵法立成圖二卷。書禁忌立成集二卷。枕中記一卷。周書陰符九卷。【案。周書陰符。隋志不云太公。據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明是一書也。漢志周史六弢六篇。在儒家。太公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在道家。隋志盡歸兵家。】 政語 師尚父曰。吾聞之於政也。曰。天下壙壙。一人有之。萬民藂藂。一人理之。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故夫天下者。難得而易失也。難常而易亡也。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則弗得而長也。故夫道者。萬世之寶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賈誼新書脩政語下。】 四輔 太公曰。太師者。心腹之臣。所使□□。是人之英。故曰前疑。常立於前。決疑事也。太史者。耳目之臣。所使視聽。是人之後。故曰後承。常立於後。承主之過。取驗於天。太傳者。爪牙之臣。所使守衞。是人之傑。故曰左輔。輔人主缺。事立於左。拒君之難。太保者。羽翼之臣。所使察伺。是人之警。故曰右。常立於右。人主之邪。四輔既立。王者安而無為。百姓濟而無害。若四輔不具。猶格虎無僃。濟河無舟。若王者不知古今之務。遠方之緯。不謀於諸矦。不達言語。動作不合於制。太師爭之。不知天變星厤之運。天官動靜鐘律之音。山川怪異。不善災害。太史陳天文以爭之。發號令不應先王法度。與大臣無禮。枉道於民。處刑不平。獨信自專。臨政不莊。又不恤臣僕。太傅爭之。升車不應和鸞。揖讓不中磬佩。淫讌馳騁。沈冒酒色。宗廟不敬。輿服失度。朝廷無節。太保爭之。【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論諸官。】 六韜【案。今所行六韜六卷。是宋元豐間刪定。凡六十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文韜 武韜 龍韜 虎韜 犬韜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烏程嚴可均校輯 ○齊太公【二】 陰謀 武王問太公曰。願聞治亂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為治。其亂者何。太公曰。故吏重罪有十。武王問吏之重罪。太公曰。一。吏苛刻。二。吏不平。三。吏貪汙。四。吏以威力迫脅於民。五。吏與史合姦。六。吏與人無情。七。吏作盜賊。使人為耳目。八。吏賤買賣貴於民。九。吏增易於民。十。吏振懼於民。夫治者有三罪。則國亂而民愁。盡有之。則民流亡。而君失其國。武王曰。民亦有罪乎。太公曰。民有十大於此。除者則國治而民安。武王曰。十大何如。太公曰。民勝吏厚大臣。一大也。民宗強。侵陵羣下。二大也。民甚富。侵國家。三大也。民尊親其君。天下歸慕。四大也。眾暴寡。五大也。民有百里之譽。千里之交。六大也。民以吏威為權。七大也。恩行於吏。八大也。民服信【疑當作民無信。】以少為多。奪人田宅。贅人妻子。九大也。民之基業畜產為人所苦。十大也。所謂一家害一里。一里害諸矦。諸矦害天下。武王曰。絕吏之罪。塞民之大。柰何。太公曰。察民之暴吏。明其賞。審其誅。則吏不敢犯罪。民不敢大也。武王曰。是民吏相同。上下不和。而結其讎。太公曰。為君守成。為吏守職。為民守事。如此各居其道則國治。國治則都治。都治則里治。里治則家治。家治則善惡分明。善惡分明則國無事。國無事則吏民外不懷怨。內不徼事。【續漢郡國志五注。】 金匱 唐帝克有苗。問人曰。吾聞有苗時。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人曰。非妖也。有苗誅諫者。尊無功。退有能。遇人如仇。故亡耳。【開元占經三。】 陰符【案。陰符謂陰符之謀。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葢即漢志之太公謀八十一篇矣。云周書者。周時史官紀述。猶六韜稱周史。諸引周書陰符。或但稱周書。驗知非逸周書。錄附太公之末。與六韜、陰謀、金匱互出入。不嫌複見也。】 文王昌曰。吾聞之。無變古。無易常。無陰謀。無擅制。無更創。為此則不祥矣。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為政也。【御覽八十四引周書。】 兵法 踐爾兵革。審權矩。應詐縱。謀出無孔。
【詩大明疏引太公授兵鈐之法。】 決事占 太白犯畢口。大兵起。一歲罷。 太白出東方。入畢口。車馬貴易政。 太白犯參左股。戰大勝。【開元占經四十九。】 陰祕 君不明。臣不忠。故日無光。月不明。見變不救。殃禍生。臣欲反。主失名。其救也。安百姓。用賢人。弱者扶。則無害。【開元占經五又十一。】 ○齊桓公 公名小白。太公十一世孫。襄公少弟。初懼禍奔莒。兄糾奔魯。無知之亂。先糾入得立。任用管仲。為五霸長。在位四十三年。諡曰桓公。一曰威公。 令羣臣 寡人將立管仲為仲父。善者入門而左。不善者入門而右。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桓公將立管仲。令羣臣。】 嫁娶令 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一作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下令於民也。】 禁厚葬令 棺椁過度者。戮其尸。罪夫當喪者。 【韓非子內儲說上。】 遇上令 毋貯粟。毋曲隄。無擅廢適子。無置妾以為妻。 【管子霸形。遂興師而南。存宋鄭。與楚王遇於召陵之上。而令於遇上。】 與魯書 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 【史記齊太公世家。】 葵丘盟 凡我同盟之人。言歸于好。
【左傳僖九年。】 ○齊景公 公名杵臼。靈公子。莊公弟。在位五十八年。諡曰景公。 令左右 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 【說苑正諫。齊景公遊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 ○狂矞 華士 狂矞華士。東海人。兄弟以賢聞。太公封於齊。三召不見。執而殺之。【按。華士。元和姓纂作士華。編入士姓類。異說不敢從。】 立議 吾不臣天子。不友諸矦。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管仲 仲字夷吾。潁上人。姬姓之後。事齊公子糾。糾敗。桓公以為上卿。號仲父。卒諡曰敬子。有管子十九卷。 管子 【案。管子八十六篇。今七十六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管子曰。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況與惡人同處。 【文選陸機猛虎行注引江邃文釋。】 ○鮑叔 叔名叔牙。姒姓之後。鮑敬叔之子。事齊桓公為大夫。 塞道誓 事之濟也。聽我令。事之不濟也。免公子者為上。死者為下。吾以五乘之實距路。【管子大匡。鮑叔御小白。乘而出於莒。今車【今車之今當作令】二十乘先。十乘後。曰。事之未濟也。老臣是以塞道。鮑叔乃誓。】 為桓公祝 使臣無忘在莒時。管子無忘在魯時。甯子無忘車下時。 【御覽七百三十六引尸子。】 ○鳧已疵 鳧已疵。事齊桓公為祝官。 釁社獻胙祝 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管子小問。】 授酒祝 又與君之若賢。 【同上。】 ○晏嬰 嬰字平仲。或云字仲。諡曰平。萊之夷維人。晏桓子弱之子。歷事齊靈公、莊公、景公為大夫。有晏子春秋七卷。 楹書 布帛不可窮。窮不可飾。牛馬不可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任。國不可窮。窮不可竊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及壯。發書之言。又說苑反質作布帛不窮。窮不可飾。牛馬不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仕。窮乎窮乎窮也。】 ○程本 本。齊人。時稱程本子。亦稱子華子。與孔子同時。 授趙簡子使者書 主君之亡臣某。不能束脩。越在諸矦。以為主君憂。臣聞之。物扃於所甘。士扃於所守。主君之亡。臣不佞。而有四方之志。其敢以為執事者之所辱。夫丘陵崇而穴成於上。狐狸藏矣。谿谷深而淵成於下。魚鼈安矣。松柏茂而陰成於林。塗之人則蔭矣。主君之亡。臣不佞。實有隱衷。惟執事者照明其所存。如日月之升。以光燭於晉國。將四海之士。重繭狎至。以承主君之令聞。夫豈唯亡臣。亡臣雖復野死以寘溝甽。其敢忘主君之賜。唯執事者財幸焉。【子華子上。案。子華子偽書。漢志隋唐志所不載。姑錄之。至呂氏春秋引有五事。則先秦古書也。】 子華子 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
【呂氏春秋貴生高誘注。子華子。古體道人。】 全上古三代文卷七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烏程嚴可均校輯 ○田常 常本姓陳。名恆。陳田相近。改姓田。漢避孝文諱。追改名常。帝舜之後。陳敬仲六世孫。相齊簡公。尋行弒立事。西約晉六卿。南通吳越之使。遂專齊政。四世至太公和。竟篡齊。 遺令 無攻越。越猛虎也。【呂氏春秋順民。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云云。莊子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案。田常與句踐同時。知先君是田常也。】 ○齊湣王 王名遂。一云名地。田常九世孫。宣王子。稱東帝。已而致帝復為王。在位四十年。燕拔臨淄。走保莒。為其相楚淖齒所弒。諡曰湣王。亦曰閔王。 令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呂氏春秋正名。尹文曰。王之令。】 遺楚王書 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里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王何不與寡人幷力收韓、魏、燕、趙。與為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王率諸矦並伐。破秦必矣。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彊百萬也。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今乃欲先事秦。願大王熟計之。【史記楚世家。】 書謝孟嘗君 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沈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十一。孟嘗君就國于辥。梁王遣聘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書謝孟嘗君。】 ○田文 文。齊湣王從昆弟。嗣父嬰爵為辥公。好客。與趙勝、魏無忌、黃歇稱四公子。奉使之秦。秦欲以為相。尋見囚。亡歸相齊。後謝病就封。復見疑。去相魏。及齊襄王即位。去魏歸辥。卒諡曰孟嘗君。或云非諡。孟字。嘗邑名。 遺秦相穰矦魏冉書 吾聞秦欲以呂禮收齊。齊。天下之彊國也。子必輕矣。齊秦相取以臨三晉。呂禮必幷相矣。是子通齊以重呂禮也。若齊免於天下之兵。其讎子必深矣。子不如勸秦王伐齊。齊破。吾請以所得封子。齊破。秦畏晉之彊。秦必重子以取晉。晉國弊於齊而畏秦。晉必重子以取秦。是子破齊以為功。挾晉以為重。是子破齊定封。秦晉交重子。若齊不破。呂禮復用。子必大窮。【史記孟嘗君傳。】 書門版 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戰國策十。】 ○田單 單。齊諸田疏屬。湣王時為臨淄市掾。燕破齊。走保即墨。即墨城中推為將軍。拒守五年。大敗燕軍。殺其將騎劫。遂復齊。迎襄王於莒。襄王以為相。封都平君。一云安平君。 令城中 當有神人為我師。 【史記田單傳。】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不知何許人。或云姓畱名務滋。楚人。隱居潁川陽城之鬼谷。因以自號。有鬼谷子三卷。【樂壹注鬼谷子云。蘇秦欲神祕其道。故假名鬼谷。 案。漢志有蘇子三十一篇無鬼谷子。唐志以鬼谷子屬蘇秦。未審信否。今錄鬼谷文。列蘇秦之前。】 遺書責蘇秦張儀 若二君豈不見河邊之樹乎。僕御折其枝。波浪盪其根。上無徑尺之陰。身被數千之痕。此木豈與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檀桐乎。上枝干於青雲。下根通於三泉。千秋萬歲。不受斧斤之患。此木豈與天地有骨肉哉。葢所居然也。【蓺文類聚三十六引袁淑真隱傳。又見御覽五百十。】 ○蘇秦 秦字季子。雒陽軒里人。師事鬼谷先生。游說為約從長。幷相六國。趙封為武安君。後從約解。去趙之燕。又之齊為客卿。齊大夫與爭寵。刺殺之。 上書說秦惠王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幷諸矦。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畱意。臣請奏其效。 為齊上書說趙王 臣聞古之賢君。德行非施於海內也。教順慈愛非布於萬民也。祭祀時享非當於鬼神也。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穀豐盈。眾人喜之。而賢主惡之。今足下功力。非數痛加於秦國。而怨毒積惡。非曾深淩於韓也。臣竊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皆言主前專據。以秦為愛趙而憎韓。臣竊以事觀之。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欲亡韓吞兩周之地。故以韓為餌。先出聲於天下。欲鄰國聞而觀之也。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趙魏。恐天下之驚覺。故微韓而貳之。恐天下疑已。故出質以為信。聲德於與國。而實伐空韓。臣竊觀其圖之也。議秦以謀。計必出於是。且夫說士之計。皆曰韓亡三川。魏滅晉國。恃韓未窮。而禍及於趙。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盡韓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距於扞關。至於榆中千五百里。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吾。此代馬胡駒不東。而崑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寶者。又非王之有也。今從於彊秦國之伐齊。臣恐其禍出於是矣。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趙。參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讐柞。五國之兵有日矣。韓乃西師以禁秦國。使秦發令。素服而聽。反溫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趙。此王之明知也。夫韓事趙。宜正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收。天下必以王為得。韓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則韓義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韓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臣願大王深與左右羣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圖之也。【戰國策十八。又見史記趙世家作蘇攝為齊遺趙王書。小同大異。今別載于後。】 從約 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史記作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午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渤海。【史記作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矦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戰國策十九。史記蘇秦傳。 案。此說趙王之詞。而蘇秦傳下文言。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矦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葢即此文也。故錄之。】 ○蘇代 代。秦弟。初事燕王噲。又事齊湣王。還燕。遇子之之亂。復至齊至宋。燕昭王召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厲、辟、鵠。竝游說。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厲。戰國策史記蘇秦傳皆同。唯譙周古史考魚豢典略為異。索隱云。葢按蘇氏譜云然也。】 遺燕昭王書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名卑而權輕。秦齊助之伐宋。民勞而實費。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讎強而國弱也。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而足下行之。將欲以除害取信於齊也。而齊未加信於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則足下之事齊也。失所為矣。夫民勞而實費。又無尺寸之功。破宋肥讎而世負其旤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幷之。是益一齊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魯衞。此所謂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幷之。是益二齊也。夫一齊之強。而燕猶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雖然。臣聞知者之舉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成功者也。齊人紫敗素也。而賈十倍。越王句踐棲於會稽。而後殘吳。霸天下。此皆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今王若欲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乎。則莫如遙伯齊而厚尊之。使使盟於周室。盡焚天下之秦符。約曰。夫上計破秦。其次長賓之秦。秦挾賓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結諸矦。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一國都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窮齊之說說秦。謂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齊而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弗利而勢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趙。今【今當作令】涇陽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矣。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立為三帝。而以令諸矦。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攻齊。曰必反宋地而歸楚之淮北。夫反宋地歸楚之淮北。燕趙之所同利也。竝立三帝。燕趙之所同願也。夫實得所利。名得所願。則燕趙之棄齊也。猶釋弊躧。今王之不收燕趙。則齊伯必成矣。諸矦戴齊而王獨弗從也。是國伐也。諸矦戴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趙。名卑而國危。王收燕趙。名尊而國寍。夫去尊寍而就卑危。知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也。必如刺心。然則王何不務使知士以若此言說秦。秦伐齊必矣。夫取秦上交也。伐齊正利也。尊上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戰國策二十九。又見史記蘇秦傳。】 自齊獻書燕王 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故獻御書而行。曰臣貴於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於臣。齊有不善。將歸罪於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為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鄮臣。臣之所重處重卵也。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剗刈者也。上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女無不為也。以女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嘗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王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齊。齊之信燕也。至於虛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與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犬馬馬戔而不言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之。王欲醳臣剸任所善。則臣請歸醳事。臣苟得見。則盈願。【戰國策三十。】 約燕昭王 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以為然。故事秦。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兩周。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銛戈在後。決滎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魏氏以為然。故事秦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秦欲攻齊。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無齊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鄳隘。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鄳隘為楚罪。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兵傷於離石。【史記作譙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后穰矦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隘。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繡。母不能制。舅不能約。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陸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戰國策三十。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燕昭王不行。又見史記蘇秦傳。】 為齊陰遺穰矦書 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矦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楚。而後制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癰也。必死。安能弊晉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制於秦。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此三也。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此四也。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取天下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矦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矣。【史記穰矦傳。又戰國策四。矦傳十餘字稍有脫誤。】 ○蘇厲 厲。代弟。為齊湣王臣。 為齊遺趙王書 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布於海內也。教順非洽於民人也。祭祀時享。非數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時雨至。年穀豐熟。民不疾疫。眾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今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於秦也。怨毒積怒。非素深於齊也。秦趙與國。以彊徵兵於韓。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齊餤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恐天下畏已也。故出質以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於韓以威之。聲以德與國。而實伐空韓。臣以秦計為必出於此。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齊久伐而韓必亡。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亡韓。秦獨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獨私之。賦田計功。王之獲利孰與秦多。說士之計曰。韓亡三川。魏亡晉國。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鉅鹿斂三百里。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燕秦謀王之河山。閒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近挺關。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踰句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齊。從彊秦攻韓。其禍必至於此。願王孰慮之。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以謀王也。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國三分王之地。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彊秦。秦廢帝請服。反高平根柔【徐廣曰。根柔一作■〈媲,木代女〉柔。一作平柔。】於魏。反巠分【徐廣曰。一作王公。】先俞於趙。齊之事王。宜為上佼。而今乃抵辠。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願王孰計之也。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為義。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寵制於王也。【史記趙世家。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臨菑。十六年。秦復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於是趙乃報謝秦不擊齊。案。戰國策十八作蘇秦。彼篇多誤。當以史記為正。】 ○湻于髡 髡。齊人。梁惠王欲以卿相待之。謝去。齊以為列大夫。 十酒說 羅襦排門。翠笄窺牖。 【御覽七百十八引齊湻于髡十酒說。】 ○魯仲連 仲連。齊人。邯鄲圍解。趙勝田單欲封之。皆不受。逃隱海上。莫知所終。有魯連子五卷。【案。漢志儒家。魯仲連子十四篇。隋志。意林。舊唐志皆五卷。新唐志一卷。宋志五卷。已後不著錄。】 遺燕將書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國之形危。且弃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栗腹以百萬之眾。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戮。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旤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以見於天下矣。故為公計者。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上輔孤主以制羣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棄世。東游於齊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衞。世世稱孤寡。與齊久存。此亦一計也。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且吾聞効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鄉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慙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賤行矣。然而管子幷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矦。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沬為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陳。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為敗軍禽將。曹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以為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矦。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也。公其圖之。【戰國策十三。燕將保守聊城。田單攻之。歲餘不下。魯仲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而去。】 魯連子 齊之辨士田巴。辨於徂丘。議於稷下。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魯仲連。連謂徐劫曰。臣願得當田子。使之必不復談。可乎。徐劫言之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駒也。願得侍議於前。可乎。田巴曰。可。魯連得見。曰。臣聞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者。急不暇緩也。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燕人十萬之眾。在聊城而不去。國亡在旦暮耳。先生將柰何。田巴曰。無柰何。魯連曰。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今臣將罷南陽之師。還高唐之兵。卻聊城之眾。所為貴談者。其若此也。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聲而人皆惡之。願先生勿復談也。田巴曰。謹受教。明日復見徐劫曰。先生之駒。乃飛兔騕褭也。豈特千里哉。於是杜口。終身不復談。【史記魯仲連傳正義。意林一。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注。荀子彊國篇注。御覽三百八十五。四百六十四。九百二十七。】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終 古典小说之家[http://club.xilu.com/wave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