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坟”不是保护耕地的“正道”

 云中公子 2012-11-21
导语:今年以来,河南省周口市试点平坟复耕工作。商水县投入一千多万元,将28个行政村的坟头全部平掉。在国务院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后,“平坟运动”从河南省殡葬改革的标杆工程,成为备受舆论质疑的对象。 [详细]
       

“平坟复耕”难产耕地

 
     

土葬占用土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极低,50年来全国各地“平坟还田”所得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零点五

“平坟”的主要目的是复耕,即将原有的殡葬用地调整为农业用地。然而用“平坟”的方式可换取耕地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以每个墓地占地四平米为标准(《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规定的埋葬遗体单人墓穴面积标准),如果2008年死亡的935万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全部实行土葬,而且全部占用耕地,一年占用耕地56100亩,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8.2574亿亩(2008年数字)的0.003072%。粗略地说,如果过了一百年,每年的死亡人数都是935万,每个人都土葬,那么所占的土地是18.2574亿亩的0.3072%。根据民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的数字,50年来全国各地"平坟还田"累计达数千万亩,按照比例来算,五十余年"平坟还田"产生的耕地总数也不及全国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一。 [详细]

 

“保护土地资源”是“平坟”的理由之一,然而“平坟”容易“还田”难。

“平坟还田”投入多,效果差

 
     

从耕种角度而言,以“平坟还田”的方法增加耕地,投入产出比极端不合理,周口平坟支出5000万,增加耕地0.2%

以“平坟”的方法增加耕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取得的效果却十分有限,如果考虑到给当地民众带来的心理伤害,投入产出比就更低。例如,周口市商水县在28个行政村试点平坟复耕,全县共出动宣传车65辆,印发宣传资料26.9万份,悬挂条幅5500多幅,临时性标语6.3万条,永久性标语3700多条。商水县有130多万亩耕地,坟头占地5000多亩。商水县平坟工作的投入将达到3000多万元,而目前为止,周口全市财政投入殡葬改革经费5378.2万元……如此力度的投入,换来的效果是截止目前为止,平迁200多万座坟墓,复种耕地近3万亩。2011年年底,周口市耕地保有量1281.15万亩,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民心换来3万亩的耕地只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0.2%。[详细]

面对土地转用的利润和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平坟”之后“复耕”难得保证

平坟所得土地如果仅仅“复耕”,土地承包金每亩每年最高也不足千元,但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土地出让基准价则可能翻几十番。在土地方面,占用耕地和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绝大部分留在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低价征用耕地然后高价出让的办法获取巨大收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一些地方政府,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但是,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就要开垦多少耕地。征用的土地是不能随便卖的,要有卖地的指标,这个指标的立意是保护耕地,保障耕地总量的不减少,这就需要耕地指标。[详细]

面对高额利润和硬性土地政策,结果可能是“平坟不还田”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认为,赶农民上楼,让活人集中居住,腾出宅基地;平坟运动则是让死人集中居住,腾出墓地。一活一死,但目的相同——“醉翁之意不在墓,而在地”。河南省平坟运动的出现,虽然延续已久,但是大规模强力度地推进,却是紧随拆迁运动之后,可见,此次平坟运动有其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殡葬改革的历史延续。各级政府大块卖地,或大块圈地建设新城、开发区、科技园,使得它们很快站到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上。在此政治硬约束下,土地征收政策收紧,但地方官员智慧迭出,荒山复垦、填海造田,花样种种。由于土地转用的利润极大,所以土地指标非常宝贵,几乎就等同于巨额支票。面对高额利润和硬性土地政策,很难保证高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会将“平坟”所得土地用于农业耕种,而不是用来置换耕地指标。 [详细]

 

土地转用的利润极大,面对高额利润和硬性土地政策,很难保证高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会将“平坟”所得土地用于农业耕种,而不是用来置换耕地指标。

“殡葬用地”非占地主力

 
     

将解决“人地矛盾”的矛头指向“坟地”是犯了方向性错误,非建设用地才是占地主力

“平坟复耕”使人们注意到了坟地占用耕地的现象,实际上,在导致耕地减少的各种原因中,从占地面积而言,"殡葬用地"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将解决"人地矛盾"的矛头指向"坟地"是犯了方向性错误。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水利工程为主的建设用地才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自1985-1996年的12年间,河南省此类用地达73.6千hm2,使全省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6.13千hm2,占耕地总减少量的19.4%,最高年份达40.3%,最低也占9.5%。据土地资源详查资料,1991-1995年5年间,国家建设占用耕地29.6千hm2,占耕地总减少量的23.85%。[详细]

城市发展只注重向外扩展,不注重利用存量土地,占用大量城市周围耕地

据专家对洛阳卫星遥感资料判读和量算,1987-1996年,该市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由8.7千hm2增加到15.2千hm2,增加75%。九年中,市区建设占用耕地3.80千hm2。新安、孟津、伊川、宜阳4个县城,面积少则扩大一倍,多则扩大两倍多,几乎全部占用耕地。市区周围非农建设用地星罗棋布,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和处于闲置状态的约占1/4。由于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占用耕地现象所造成的问题也较严重。据详查,自1991~1995的5年间,河南省城市和建制镇占用耕地达9.27千hm2,占国家基建占用耕地总量的31.3%。一般年份达24%以上,1995年达37%。由于相当多的城镇建设只注重向外扩展,占用大量良田,不注重对旧城的改造和存量土地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详细]

 

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水利工程为主的建设用地才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河南“平坟由于人地之争”难圆其说

 
     

周口粮食连年增产,产量居河南第一位,并非如官方所称到了“没有任何退路、非改不可”的关键时期

综合上文,不难看出,从坟地要耕地的做法本身就难以保证耕地。具体到河南“平坟”的情况来说,官方的种种理由也很难站住脚。

根据河南某县县长的说法,因为"产粮大县需要土地支撑,县产业聚集区急待西扩,但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根深蒂固,死人与活人争地矛盾突出"。然而,现有资料很难支持这一依据。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粮食生产形势上看,作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区河南的一大粮仓,多年来周口市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增长,有"豫东粮仓"之称。周口市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396.6万吨稳步上升到了2010年的723.7132万吨,增产80%以上。根据河南省政府网站提供的数据,周口市2010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3.3%,居全省第一位。粮食增产,产量名列全省第一……如果上述数据属实,"到了没有任何退路、非改不可、必改不可、改不好不行的关键时期"说法似乎难以成立。 [详细]

将已经建好存在的坟地推平无助于节约林业资源

“平坟”的另一个理由是,节约林业资源,官方说法是"该县因土葬年消耗木材近万立方米,逐年造成的林木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同样不容忽视"。同样根据河南省政府网站的称,"周口还是闻名全国的平原绿化先进市,森林覆盖率达25%,素有'平原林海'之称"。并且,推平已经建成的"坟地"对节约林业资源没有任何作用。 [详细]

 
 
 
 

用“平坟复耕”的方法解决人地矛盾,投入多,效果差。伤害民众感情的同时,却难以实现"保护耕地"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