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行刺董卓?究竟是谁行刺董卓? 曹操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就是反面人物的典型,但是《演义》第一次花大篇幅描写具体事例的经过时,却是写的这位“奸贼”曹操。《演义》第四回说的是董卓弄权废少帝而立陈留王,大司徒王允心怀汉室,一心想除掉董卓兴复汉室,于是假借诞辰之名宴请朝中汉室旧臣,等到诸臣到来,王允痛哭流涕,道出实情,与众汉臣商议对策,但是众人苦思良久,没有半点办法。只能愤愤然,放声恸哭。而此时只有曹操大笑不止,众人问曹操何故发笑。曹操说道:“你们不思考除掉董卓的计策,在这里哭丧能把董卓哭死吗?”于是王允单独接见曹操,曹操说我可用献刀杀人之计除掉董卓,并向王允索要七宝刀。第二日,曹操去拜见董卓,董卓问曹操为何来的这么晚,曹操说道马跑的太慢,所以来晚了。于是董卓命在其左右的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赠与曹操。吕布离去后,董卓背对曹操侧身躺卧。曹操见状,便欲拔刀刺杀董卓。董卓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转身问道:“孟德想做什么?”此时吕布已经选好马匹来到阁外,曹操急中生智,急忙跪下说道:“我有一口宝刀,特来献给恩相。”董卓见果然是一口宝刀,便叫吕布手下。曹操又将刀鞘解下递给吕布,牵着董卓赠与的西凉马走出相府,快马加鞭往飞出东门。曹操走后,董卓和吕布才反应过来,怀疑曹操刚才想要行刺。此时李儒来到董卓处,董卓将刚才的情况对他讲了。李儒说:“可派人前去召唤曹操,若曹操来,则是献刀。若曹操推脱不来,则是行刺。”于是董卓派人前去召唤曹操,曹操早已跑远。李儒说:“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董卓大怒,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不过,笔者寻遍史书并没见有此段记载,甚至在《武帝纪》的裴注中对于那些芝麻绿豆大点小事都记载的事情却连这件曹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事件没有丝毫蛛丝马迹。当读者几次读《演义》这段故事时,甚至发现其中描写根本站不住脚。 其一,王允宴请百官,为何董卓毫不知情,甚至没有派下属前去参与。伍孚刚刚行刺董卓尾随,王允就纠结诸多官僚贺寿,董卓难道不会起疑? 其二,曹操的计谋实在很低级,前次伍孚乘董卓不备行刺董卓,可是仍然不能成功。此后董卓定然会加强戒备,曹操同样的办法再来一次,难道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 其三,曹操行刺为何要王允的七星刀。若曹操决意刺杀董卓,完全可在与董卓交谈时称其不备刺杀,无需所谓的七星宝刀。屠夫的屠刀都能杀人,何况其他的刀呢?曹操难道穷的连把匕首都买不起了吗? 其四,曹操去拜见董卓,吕布为曹操选马,董卓出于礼节应该与曹操畅谈,可是此时却是背对曹操侧卧,难道曹操已经这么不受董卓待见了吗?那么董卓干嘛要给曹操封官加赏、赠送宝马呢? 其四,曹操见董卓侧卧,必然也能看到衣镜。在明知董卓只要睁眼就能看到自己的举动的时候,却还愚蠢的准备刺杀董卓,这可能吗? 其五,曹操说献刀,董卓就相信了吗?曹操献刀,刀鞘在放在身上。常人很容易看出来是别有用心,而能乘机入朝专权的董卓难道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吗? 以上种种,足见罗贯中先生描写曹操行刺董卓的情节过于虚假,实在无法让人相信。 那么,既然不是曹操行刺董卓,究竟是谁行刺董卓的呢?正是罗贯中先生在曹操行刺董卓之前的那位伍孚先生。 据《三国志·董卓传》裴注引《后汉书》记载:伍孚,字德瑜,是汝南人。少有大节,后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东曹属,后来前任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专权的时候,伍孚身穿小铠,在朝服里夹带匕首见董卓,想乘机刺杀。两人见面谈话,伍孚辞去。董卓送出阁外,伍孚拔刀便刺。董卓力大,制服伍孚。董卓说:“你想造反吗?”伍孚大喊道:“你不是我的君,我不是你的臣,何反之有?你是专政乱权,我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于是董卓便将伍孚杀掉。 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认为,伍孚,字德瑜,是汝南人。而《英雄记》记载伍琼也是字德瑜,汝南人也。认为此两人可能是同一人,而伍孚可能是伍琼的别名。而《卓传》说,董卓以通敌卖己的罪名斩杀伍琼等人。因此,伍孚(琼)刺杀董卓是可信的,然后董卓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伍孚(琼)斩首。 因此《三国演义》中描写伍孚行刺董卓的情节还是基本合理的,唯一的讹误就是伍孚并不是行刺董卓未遂当时就被杀害,而是行刺未遂被捕之后被董卓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虽然伍孚荆轲刺秦,一去不返。但是凭借大无畏的忠君精神得以流芳百世,《演义》有诗赞曰: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