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LuXin4164 2012-11-22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文/白加黑

 

 

 

老北京人的“玩物”

 

    过去,北京人把饲养和赏玩的动物称为“玩物”。所玩之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鸟类、二是虫类、三是鱼类、四是兽类。“玩物”,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老北京人的一种嗜好,也是四合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传承。

 

    遛鸟儿

    遛鸟儿,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传统爱好,即使在今天的北京,每天早晨,当你经过公园、河边或小树林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挂在树上的鸟笼和在旁边晨练的老人。

    北京人常养的鸟儿大约有十几种。比如:画眉、百灵、黄雀、玉鸟、鹦鹉、八哥、相思鸟、文鸟、鸽子等,最常见的是虎皮鹦鹉、小五彩鹦鹉、葵花鹦鹉、黄莺等。而鸣叫最婉转动听的当属黄莺,虽然体型较小,但叫起来却清脆悦耳,还能模仿山喜鹊、红子、蛐蛐的叫声。八哥以学舌巧语见常,多被上了几岁年纪的老人所青睐,屋檐下放上一只八哥,逢人便叫,时不常学两句人语,别有乐子。

    四合院里的人养鸟儿,图的就是一乐,每天一大早,人还没起床,那鸟就先叫早儿了,一声声清脆的叫声,使小小的四合院里充满了生机。每天早上,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到公园或树林里遛鸟。有的人双手各提一只,有的人双手各提两只,或上下轻悠、或左右慢摆,自得悠闲。

    喜欢养鸟的人对鸟笼子的选择也有很讲究,什么水磨细竹笼、紫漆笼、柳条笼。

    北京人还非常喜欢养鸽子。过去,走在京城的街头,时常会听到鸽哨声,仰首望一眼蔚蓝的天空下,会见到鸽群随风掠过,与古树、红墙、胡同、老院子相互映衬,实为北京城的一景。养其他鸟是为了观赏,而养鸽子以放飞为趣,老北京人把养鸽子叫做“玩鸽子”。

    鸽子的种类大约有三四十种,最著名的属点儿、环儿、黑儿、翅儿四类。点儿鸽是一体通白,只在头上有一小块黑或紫颜色。环儿鸽则是在颈项上有一圈儿其他毛色。黑儿鸽是从头到尾大半身子都是黑色。而翅儿鸽是翅膀上颜色比较特别。鸽子的好坏除了毛色之外,还要看飞翔时的耐力和翻跟头的功夫。有的鸽子能在空中翻一连串儿的跟头,有的从数百里外放飞,用不了多久就能飞回来,这是真正的好鸽子。养鸽子部分贵贱,鸽友们常凑在一起切磋技艺,并经常结伴到数十里地的地方放飞,看谁的鸽子先飞回来。比较珍贵的鸽子有短嘴、铁牛、青毛、七星、紫点子、紫玉翅等。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斗虫儿

    玩虫儿也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乐儿,不分地位高低,都有玩趣。虫的种类有蝈蝈儿、蛐蛐儿、金钟、咂嘴、油葫芦等,其中,最受青睐的是蝈蝈儿和蛐蛐儿。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蝈蝈儿)沿街叫卖,每只不过一二文”的记述。
    北京人养蝈蝈儿有很多讲究。一是要选上品的蝈蝈儿。讲究全须全尾儿、叫声悦耳。二是颜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善动爱跳。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越有人缘儿。按季节说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为夏蝈蝈儿,“立秋”后为秋蝈蝈儿,善养者能养到隆冬时节。过去,一些有钱或有身份的人,为了买到一只上品的蝈蝈儿,会不远百里跑到河北、山东甚至东北花高价购买。

装蝈蝈儿笼子也有讲究。上等的蝈蝈儿笼子是由葫芦做成的,外面有刻花、雕花和烫花。图案多为古朴的吉祥物,如松鹤延年、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等,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蛐蛐儿,也叫蟋蟀或促织。过去,每至秋天斗蛐蛐儿便成为四合院里普遍玩乐的习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斗蛐蛐儿之好。但一般的北京人过去养蛐蛐儿大多斗而不赌,斗的就是一份乐趣。

    蛐蛐儿虽小,讲究很多。同样是斗蛐蛐儿,在四合院里也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是几个小孩子蹲在自家的院子里或门道里斗蛐蛐儿取乐。装的器具大都是搪瓷瓦罐、玻璃瓶,所养的蛐蛐儿也多是自己逮来的棺材板儿、老米嘴儿。中等是一些文人在家中斗蛐蛐儿,以娱乐为主,以蛐蛐儿会友。上等的是达官贵人,多在院中设案,请些贵友贵客聚会,以博雅趣,但斗时多挂赌局。
    北京人玩的蛐蛐儿多产自山东德州的墨牙黄、宁阳的铁头青背和黑牙青麻头,也有北京西北郊苏家坨的“伏地蛐蛐儿”、黑龙潭的“虾头青”和石景山福寿岭的“青麻头”。

    养蛐蛐儿的乐趣在于它们的厮斗与鸣唱。蛐蛐儿斗时讲究用夹、钩、闪、躲墩、抱、箍、咬、掐、滚等“招数”。好的蛐蛐儿被称为翅震大将军、红须元帅、巨无霸、无敌王、花斑豹等等。

中秋前后,是四合院里斗蛐蛐儿的高潮,两只小小蛐蛐儿的拼斗,能引来十几人围观和喝彩。得胜的蛐蛐儿震翅鸣叫,主人顿觉脸面增光。若平分秋色,数战未决胜负,主人则拱手言和。小小的蛐蛐儿为四合院里带来无限的乐趣。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北京人饲养金鱼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所以被视为吉利之物。人们认为金鱼的观念是吉祥又能招财的观赏鱼,中国人用水盘贮水,并加入宝石,称之为『金玉满堂』。此与水缸中养的【金鱼】而谐音是『金鱼满堂』相似,所以许多达官贵人争先养金鱼,以收『金玉满堂』之效也 
夏日里,以“天棚、鱼缸、石榴树”为四合院里最和谐的景致。从王公贵族、大小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在自家庭院中摆上鱼盆,居室内摆上鱼缸,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以至数百条。
    北京人常养的金鱼分“草鱼”和“龙睛鱼”两大类。“草鱼”就是小贩们沿街叫卖的小金鱼,体型较小,价格较为便宜,多为普通人家所养。比较讲究的人家喜欢养“龙睛鱼”,“龙睛鱼”的种类很多,按颜色分有红龙睛、花红龙睛、墨龙睛、蓝龙睛、紫龙睛等。一般用直径三尺以上的木盆饲养,将鱼盆放在四合院的天棚下或过道旁,鱼盆由特制的架子支着,有的盆里还放些水草。

    养鱼有三件事必做:换水、捞鱼虫、喂鱼。换水前要将水晒上三五天,然后将鱼盆里的鱼用抄子抄到另外一个鱼盆里,再将鱼盆的水放干净,特别是要把鱼的粪便和污物清干净,然后放上晒好的水,再把鱼儿倒进来。捞鱼虫就是每天到附近的池塘、苇沟里捞鱼食儿。讲究的人很少给鱼儿喂干食儿,多喂活食儿,这样鱼才喜欢吃,长得快,看着鲜灵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萨其玛

    萨其玛,汉语为金丝糕。萨其玛是满族的名糕点,民间传说是一位满族的将军留传下来的。因其好打猎,为携带方便,故制作这样一种糕点。其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 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糖火烧

    北京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豆馅烧饼

    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老北京趣事儿一箩筐(三)

    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