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分类: 中国寺庙 中国的寺庙 历史遗迹 寺庙 庙宇 贤良祠,清代雍正八年世宗兴建,清朝祀王公大臣之有功国家者的专祠,位于地安门西大街103号旁门。晚清最毁誉不一的李鸿章最后住的地方。 贤良祠,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祠坐北朝南,面积约740平方米。贤良祠是祀王公大臣之有功于国家者。清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崇忠念旧”。贤良祠初祀王、公、侯、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都统、将军、总督、巡抚、副都统共78人,后增祀21人。总共祀99人。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1] 李光地曾汇集名宦、学者在此进行学术研究。李光地辅佐康熙朝政,功昭南北,特别是密疏平定“三藩之乱”,力荐施琅复台也有勋绩,在理学、数学、历学也均有成就。雍正十一年(1773)为表彰李光地,改为今名。雍正间为表彰李光地,改为今名。 贤良祠,大门3间,中轴线上依次为碑亭,左右各一,为六角攒尖亭,内立清世宗宪皇帝御制贤良祠碑。仪门3间,门前左右列石狮,仪门左右又各辟一侧门。正殿3间出轩,东西庑各3间,后屋5间,东西配房各3间。[1] 贤良祠,晚清最毁誉不一的李鸿章最后住的地方。贤良祠原为贤良寺,为纪念这位辞世的“中兴重臣”,皇帝将贤良寺改为了专门祭祀李鸿章的贤良祠。 这个庙有两百多年历史,两座六角碑亭分立大殿东西两侧,因是皇家专用的金琉璃瓦覆顶,所以在这个殿堂皆为绿瓦的寺院里显得很出眼。东边的碑亭,从高大的御碑上,有楷文: 雍正八年世宗,世宗下诏:“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者,皆列祀典,受明禋。我朝开国以后,名臣硕辅,先后相望。或勋垂节钺,或节厉冰霜,既树羽仪,宜隆俎豆。俾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庶明良喜起,副予厚期。京师宜择地建祠,命曰‘贤良’,春、秋展祀,永光盛典。”于是在地安门外之西营建,次年建成,颁御书“崇忠念旧”匾额,设位祭祀。有正殿、后室各五楹及东、西两庑。前殿以内大臣或散秩大臣、尚书、都统主之,后殿用太常寺长官。每年春、秋仲月,诹吉,派遣官员致祭。 雍正朝首批:佥议怡贤亲王允祥宜居首。大学士图海、赖塔、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瑸。 乾隆元年,命入祀诸臣未给予谥号者全部追授。入祀尚书衔兼祭酒杨名时,大学士朱轼,内大臣哈世屯,尚书米思翰。 乾隆二十年三月,爆发胡中藻案,四月,鄂尔泰的门生胡中藻被斩杀,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大学士福康安、阿桂、刘墉、王杰、朱圭、戴衢亨、董诰,尚书董邦达、彭元瑞、奉宽,总督鄂辉。 道光朝大学士富俊、曹振镛、托津、长龄、卢荫溥、文孚、王鼎,协办大学士汪廷珍、陈官俊,尚书黄钺、隆文,将军玉麟,总督杨遇春、陶澍,河道总督黎世序。 咸丰朝大学士潘世恩、文庆、裕诚,协办大学士杜受田,侍郎杜堮,巡抚胡林翼。 同治朝大学士桂良、祁隽藻、官文、倭仁、曾国藩、瑞常、贾桢,大学士衔翁心存,协办大学士骆秉章,总督沈兆霖、马新贻。 光绪朝恭忠亲王奕?,名臣大学士文祥、英桂、全庆、载龄、左宗棠、灵桂、宝鋆、恩承、福锟、张之万、麟书、额勒和布、李鸿章、荣禄、裕德、昆冈、崇礼、敬信,协办大学士沈桂芬、李鸿藻,将军长顺,总督沈葆桢、丁宝桢、岑毓英、曾国荃、刘坤一,提督宋庆,巡抚张曜。 宣统朝大学士王文韶、张之洞、孙家鼐、鹿传霖,协办大学士戴鸿慈。 一进现已改建为教师宿舍楼。第二进祠堂,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构架,宽深各3间,建筑朴实无华。 厅堂内外环墙,嵌上大理石镌刻的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恭慕唐太宗劝农诏”、“朱文公家训”等诗文。 “文革”中石刻局部遭凿毁。第三进为藏书楼,原珍藏《榕树全集》木刻印刷板一套。 祠前左侧原有驮龟与石构碑亭一座,今存碑身一方,上镌雍正谕祭文。文中赞扬李光地“学问优良”,“一代之完人”。 祠左邻为临水轩,系近年乡侨重修。整座建筑小桥流水,亭阁祠轩,宛若苏杭园林。 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为中外游客所称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游月份,是4、5、9、10月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依山傍海,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为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无霜期为180天。北京虽冬天较长,但室内取热设备甚好,温暖如春。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游,毛衣、棉大衣还是需要带上的。 北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有天气预报栏目和解说,请注意收看。也可以拨电话859,它以汉、英两种语言提供当天和次日的天气预报。[1] 贤良祠在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l03号旁门。 乘坐公交线路111、107、13路地安门下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