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19)

 相约归渡头 2012-11-23
4月29 甲(jiǎ)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出自曹操《蒿里行》。意谓士兵长期从军,铠甲上长满了虱子和虱卵;众多百姓由于连年战争而死亡。
  这里的“甲”是象形字。对此字的说解不尽相同。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看,笔画完全一样,只不过线条粗细不同而已。一种说法是象古代武士作战时革制的护身符,最初的字形呈方形或圆形,有四片甲后来简化为“十”字形。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许慎的说解得出的结论。“从木戴孚甲之象……‘木’在这指一切植物,‘孚甲’段玉裁说是指植物种子发芽时顶破的外壳”。可见,分析得也很有道理。
  “甲”字的本义就是:植物种子发芽时顶破的外壳。又指动物身上的保护壳。如“甲虫”、“龟甲”等。也可引申为武士的“铠甲”。如《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擐(huàn)”就是“穿”的意思,即穿着铠甲,拿着武器。
  还可以泛指“武器装备”。如《诗经?秦风?无衣》:“王与行师,我甲兵,与子偕行。”意思就是:国家调兵作战,咱把武器修理,我们一同前进哩。
  “甲”字还是天干的第一位。
  
  丹甲青文
  
  在甲骨学上,有四位学者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 (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所以陈子展教授在《题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中写道:堂堂堂堂,观堂沉渊雪堂化,彦堂入海鼎堂忙……君不见,胡君崛起四君后,丹甲青文弥复光。”以胡厚宝为郭董罗王后之第一人,绝非溢美之辞。被称为“国宝”的甲骨学家胡厚宣,年轻时对郭沫若便十分钦佩,特别是佩服他用甲骨文考证商代社会的“颖悟之资”。但这并不影响胡厚宣纠正郭沫若在学术上的某些误断。如刘体智所藏甲骨中,有一块刻有“四方风名”的大骨,郭老未能定其真。但是胡厚宣通过科学发掘和收集的材料,找到了相似内容的甲骨文。
  同时引《山海经》、《尧典》、《夏小正》、《国语》等一系列古典文献为旁证,证实了这块大骨不伪,而且写出了关于“四方风名”考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当时就有一位著名的日本学者惊讶地指出,中国有一个年轻人修正了郭沫若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