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抵制喽,抵制喽

 相约归渡头 2012-11-23

个人搞抵制这事情,古已有之,而且许多故事很有气节。铿锵灿烂的历史车轮之旁,总有新绿野草沉澹苍茫。周文王渭水畔请了姜子牙,周武王数尽纣王无道,聚八百诸侯去应天承命,阻止纣王继续施炮烙刑罚,“再不能让纣王拿活人当铁板烧了!连洋葱都不就嘛!”但伯夷叔齐,听了觉得不靠谱,决定抵制周朝,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活活饿死了。当是时也,天下人都在歌颂周朝盛德,应天顺命,只有伯夷叔齐这一点文绉绉又无力却坚决的反抗,为商朝殉了葬。

所以在先古之时,抵制是件端庄的事。但殉死这种事,毕竟太惨烈。世界上真到你死我活的矛盾,确也不多。东汉末,天下大乱,管宁躲去辽东,朝廷请他不去,曹操唤他不理。平时戴顶白帽子以示节操,最夸张的传说里,他坐卧在一座楼,都不肯履足土地,大概嫌土地被诸侯割据的野心弄脏了,抵制之。今世有宅男,管宁可称楼男。类似的做派,就是五石散的老祖宗、魏晋著名美白大师何晏,天生奇才,所谓“明慧若神”。曹操从来爱美男子——荀彧出名的俊脸还爱熏香,程昱大高个子胡子漂亮,郭嘉不羁又放荡——所以也看上了白而且美的何晏,把他招进宫里,要做女婿。何晏往地上画了个方快,往里面一坐:这方块就是我家,不出去了!——当然,何晏最后老实娶了曹家女儿,做了驸马爷;比起老管宁八十多岁都没做官,抵制得不算彻底。

古人笃信“高手在民间”,越是隐逸之士卧松游云,越是高深莫测。比如陶渊明抵制朝廷,而且吹牛,明明只做了十三年官,张嘴就是“一去三十年”,大家都说好,高风亮节。这风俗起来,许多才子求仕前,先去高卧几年,吸纳云气,抵制一切征召。以后走出来,周身云气游龙惊风,给自己营造神秘感和高贵感。但这样闹,也有玩砸了的。比如孟浩然四十岁前,在峡山南园隐居,抵制一切公务员待遇;后来有年纪了,跑去长安谋仕。本来姿态颇高,可是不小心写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皇帝不高兴了:明明是你抵制我,却说我把你放弃了,明明是诬陷嘛!以为只有后宫梅妃杨妃才撒娇,你个孟老头子也撒娇,边去边去!——于是,孟浩然只好这辈子做隐士了。

千年后满清入关,满汉不两立,大规模抵制又开始了。黄宗羲这样的大才子,被朝廷车驾请了几百万次,自己虽然抵制到底,还是动了动手,让儿子黄百家去帮着修《明史》了。大牛人傅青主是被招了博学鸿词,得进京做官。为了坚持抵制,傅青主琢磨了下自己的特长:我懂医呀,好!拿特效泻药当饭吃,肚子拉得稀里哗啦,人都拉成管子了,上面灌下面窜:都这样了,怎么进京哪?君命如山,下头的官吏还是硬起头皮,把他老人家七手八脚抬进了京城。

有些传说里,伯夷叔齐饿死还有点波折。他们抵制周粟,于是在首阳山吃薇菜。但有人就跑去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薇菜不也是周朝的么?”伯夷叔齐于是只得抵制到底,就饿死了——鲁迅后来还为这写了小说。司马懿有段时间抵制曹操,不想做官,在家装风瘫,躺着不动。哪怕见了曹操派来的人,也还是得冒着生命危险装到底。所以上古之人为了抵制,脑袋都得拴裤腰带上,拉拉肚子什么的,真已经很小事了。


商业时代,抵制起来就少了许多生命危险:你不买就行了呗。19世纪,拿破仑和英国人打仗,特拉法尔加那儿输了,打不过英吉利海峡。拿破仑眼珠一转:你英国人不是靠海外贸易赚钱么,我抵制英货,亏死你!号召法国人,抵制英国货。开头两年,真有效。英国出口下降,法国棉纺业大发展。可是拿破仑还是想简单了:英国人没法卖货到法国,可以走私到中欧啊,可以卖给西班牙啊!拿破仑去打西班牙,结果“半岛战争”,僵住了,历史书所谓“深陷在西班牙战争的泥潭里”。英国人也生气:这科西嘉矮子,断我财路,容你不得。没制海权还敢抵制我们?不知道现在海上走都是我们收保护费么?英国于是对法国来个反抵制,看谁熬得过谁,波尔多、南特这些法国港口,立刻受不了了。拿破仑战争过去后,法国和英国的经济差距大到追不上。

20世纪30年代,中国也抵制过许多次日货。但千家驹先生1932年写过篇论文《抵制日货之史的考察及中国工业化问题》,大概意思:抵制日货的次年或第三年,日货输入反而激增。所以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抵制日货不是根本办法。除去义愤地抵制之外,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着手。实际上,上海北京那些大亨,何尝不知道这道理,不妨碍他们抵制声喊得山响。北京当时有聪明的绸缎庄乘机发财,抵制声喊得响亮,私底下请贵人进库房,高价卖日本布;上海有过“土布运动”,嚷嚷抵制,实际上是推销自家劣质布。所以到最后,生意人总有机会赚钱。


这些故事如果有什么可参考的意义,无非如下:
上古时节,抵制是个很端庄很个人很有气节的事儿,也确实有仁人志士显示高风亮节,书之竹帛,坏处是有一定危险。而商业流通发达到这个时代了,要搞抵制,结果总是两败俱伤,看谁熬得下去而已。有实力的搞抵制,比如英国搞法国,可以让对方头大如斗;但如果自身都问题一堆,还搞抵制,后果就不是很妙。当然啦,你说不能按后果来算,抵制重的是气节,表的是态度!这固然好,有伯夷叔齐之风,但还是得警惕:在许多时代,抵制声嚷得最大的,通常得利也最多——虽然我们未必看得见就是了。


最后一个故事。
以前,巴尔干岛出橡树,橡树果是好饲料,所以塞尔维亚人民养猪成风,每年有上等好猪出口,口碑甚佳。奥匈帝国想塞尔维亚日长夜大不好收拾,寻思斩草除根,从猪下手,猛提猪出口关税,就差挂起口号:为了奥匈帝国,抵制塞尔维亚猪!塞尔维亚人养猪亏本,农民贫苦,气炸了。一边另找销路,一边寻思怎么给奥匈帝国来一下子,报这一猪之仇……后来的事儿众所周知,1914年出了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人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爷,然后一战爆发了……
如果我跑去跟塞尔维亚的猪说:就因为在买卖你们的价格高低上做手脚,导致人类互相抵制互相仇恨,最后搞刺杀、闹矛盾,还打了世界大战,猪们一定要妄自尊大、仰天长笑:这些愚蠢的人类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