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71-75集

 白衣沽酒 2013-04-02

71  近代文化与艺术(1

十八和十九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横扫封建主义,将一顶顶王冠打落在地,工业革命铸造出机器轰鸣和动荡不安的工业社会,激荡的历史变革造就了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以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时代的精神。近代文学艺术之所以辉煌,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所特有的、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先是启蒙运动大浪兴起,随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波涛汹涌,各种艺术流派大放异彩。浪漫主义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抒发对理想的追求,有着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现实主义主张观察现实、描述生活原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0年中,名家辈出、名作如云,形成人类历史上的文艺盛景,这也是文艺史上新的探索和思考的时代,人文主义精神贯穿于其中。文学艺术大师以文字、音符和色彩,记录人生的悲欢聚散和喜怒哀乐,反映人的生存状态,讴歌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大师们思考着:艺术是什么?人生是什么?

歌德说: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

雨果说:为什么要思考艺术?思考艺术即反思人类自身。

托尔斯泰说: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现人的心灵,说出有关人的灵魂的真理。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崇尚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也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形象登上了文学舞台。

1719年,一家英国杂志刊登新闻,有位水手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多年,变成了野人。一位年过50的老人敏锐地抓住这个题材,创作了世界名著《鲁滨逊飘流记》,他就是近代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鲁滨逊飘流记》是启蒙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描写冒险者鲁滨逊航海经商,独自飘流到荒岛,顽强生活了28年,他自封国王,又将土人星期五收为奴隶。小说体现了资产阶级初兴时期,自由发展的时代精神。通过鲁滨逊,刻画出真正的资产者形象。《鲁滨逊飘流记》创造了新的文学样本,真实地描写了人物的行为和环境,开创了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

《鲁滨逊飘流记》问世两年后,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发表讽刺文学巨著《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由此暴露了政治和社会的弊病,批判了人性中的贪婪、邪恶。斯威夫特说有许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惩罚,宗教与道德的约束也都不足以使这些干坏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们的罪孽以最强烈的字句公之于世,才能使他们受人憎恶,《格列佛游记》体现了这一主张。

1776年,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发表激进剧本《狂飙突进》,形成了《狂飙突进》文学运动。抗议封建压迫,要求个性解放,也吸引了两个文学青年席勒和歌德。席勒的代表作是戏剧《阴谋与爱情》,剧中,宰相儿子斐迪南与平民女儿露伊丝相爱,但宰相以阴谋手段破坏他们的爱情,使他们服毒而亡,痛苦的露伊丝呼喊: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的可恨皮壳都要破裂,人就是人。席勒的又一名作是诗篇《欢乐颂》:弟兄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像那恒星在瑰丽的太空飞奔,欢乐向真理探索者含笑相迎。《欢乐颂》由贝多芬谱曲,成为世界名曲。

歌德在25岁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维特的爱情和自杀悲剧,揭露了个性自由与封建压迫的冲突,轰动了德国和欧洲,就连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歌德历经58年创作的《浮士德》,塑造了一个探索人生真谛的形象,也是歌德一生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仍主张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才能享受自由和生活,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王辛华)十九世纪开始,浪漫主义盛行,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社会,不像启蒙学者描述的那样美妙,理性王国使人失望,浪漫主义作家反映了这一社会变化,他们注重人的本能,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的感情激流冲垮了古典主义,打开了一个满怀热情、追求理想的新世界。浪漫主义创造的人物感情热烈,渴望超越现实,浪漫主义文学诗歌常有大胆的幻想,异常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神话色彩和异域情调。

三个年轻的英国人:拜伦、雪莱和济慈是浪漫主义的杰出诗人。拜伦出身贵族,却有反叛精神和自由思想,写下这样的诗句:自由,你的旗帜,虽破碎,却仍旧飘扬,似雷霆暴雨,迎风激荡。他的长诗《唐璜》对社会弊端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在上层社会进行诽谤后,拜伦愤然离开英国,投身希腊革命。

同样,富家子弟雪莱,19岁因宣传无神论被牛津大学开除,几年后也永远离开祖国。他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绘普罗米修斯向暴君朱比特抗争,渴望没有压迫剥削的大同世界。雪莱的《自由颂》,发出痛苦的呻吟,哀叹着兽与兽,虫与虫,人与人厮杀不已,每一颗心都是一座充满狂风暴雨的地狱。雪莱痛斥:专制的暴政高悬在上,血腥和铜臭浸透灵魂的教士和暴君,从四面八方把那受惊的人群驱赶进她那宽阔翅膀的阴影。雪莱呼唤:愿智者以他们光辉的头脑,点燃这阴暗世界的明灯。他的《西风颂》留下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

济慈,出身低微,18岁开始写诗,很快就成为英国杰出诗人之一,写下了《秋天颂》等诗歌,述说现实社会的丑陋和理想的美好。然而,1821年,他在25岁时去世。随后五年中,雪莱永远沉睡在大海中,年仅30岁。拜伦病逝异乡,年仅36岁。

1823年,裴多菲诞生在匈牙利乡村,这位爱国主义诗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为祖国的自由独立牺牲在抗击沙俄军队的战斗中,年仅26岁。他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成为歌颂自由的著名诗篇。

如裴多菲那样,古巴浪漫主义诗人胡安·克莱门特·塞内亚也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为古巴的自由独立而战,写下动人诗句:我和鸟儿一起,向着天空高唱,在快乐的歌声中,注入深深的悲伤。他牺牲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刑场上,年仅39岁,留下不屈的诗句:啊,请将我运回故土,让我用自己灼热的光芒去温暖古巴的太阳。

人类文艺史上,常有年轻短暂的生命如流星划破夜空,转眼即逝,却以夺目的才华留下了持久的光彩。

浪漫主义也有一位长寿的文学大师,他就是维克多·雨果。雨果几乎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创作期长达60年,他认为浪漫主义归根结底就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打破古典主义戏剧,用理性压制感情的戒律。《欧那尼》上演时,拥护古典主义和支持浪漫主义的两派观众在剧院里大打出手,史称欧那尼事件,成为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一年后,29岁的雨果发表《巴黎圣母院》,描写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却心存邪念,迫害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爱斯梅拉达而舍身。《巴黎圣母院》揭露了虚伪黑暗,歌颂了善良友爱,也集中体现了美丑对照的艺术原则。

雨果在60岁时写出《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因偷了一片面包而坐牢19年,经历了许多苦难,出狱后发财致富,帮助穷人和沦为妓女的女工。小说真实描绘穷人苦难,抗议社会黑暗和司法不公,指明人类的三大悲惨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随着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社会弊病百出、物欲横流,具有批判性和揭露性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浪漫主义基础上蓬勃兴起,诞生了又一批文学大师,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等。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了批判现实主义巨著《红与黑》,刻画了一个悲剧人物于连。于连出身低微,不择手段追求金钱和地位,最终走上断头台。他责问自己:为什么一面诅咒伪善,一面又要伪善,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以至人,绝对不可相信人。红与黑究竟代表什么?是不是象征军服和僧侣黑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司汤达实现了心愿,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以96部小说,2400多个人物展示人间百态。巴尔扎克一生渴望金钱却终生贫困,他违背父母意愿,选择作家生涯,以至家庭断绝他的经济来源,他债台高筑,经常逃避债主,饱尝贫穷饥饿。这种生活经历恰恰使他的《人间喜剧》能够暴露人类心灵深处的行为动机,对金钱社会刻画入骨。在他笔下,守财奴葛朗台抛弃一切人类感情,毁掉女儿的幸福;而可怜的高老头快断气了,两个贪婪女儿却不愿见已无钱财的父亲,高老头流泪长叹: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巴尔扎克说自己是社会的书记员,编写恶习和德行的清单,刻画人物和事件,写出历史学家忘记写的历史。《人间喜剧》就是宏大深刻、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恩格斯认为,自己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诗人及著名作品还有许多,如法国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小仲马的《茶花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英国有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萨克雷的《名利场》,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俄国有普希金诗歌和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臣》,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还有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此外,还有美国的马克·吐温、惠特曼、杰克·伦敦,德国诗人海涅。人们熟知的还有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三位短篇小说大师: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享利。他们以自己的作品,留下各自的人生思考。

福楼拜写道: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愉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

契诃夫却喊出:新生活万岁!

罗曼·罗兰说:让我的作品永生,而我自己消失吧。

女性作家增添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在英国,终生不嫁的简·奥斯丁,写下《傲慢与偏见》,喊出了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的心声。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出身于贫苦牧师之家,母亲早逝,在艰辛闭塞的生活中,她们常在晚上写作,作为对一天辛劳工作的解脱。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几乎同年问世。《简·爱》描绘一个贫苦孤独也不漂亮的女家庭教师追求平等朴实的爱情,情节生动,抨击了苛求门第的封建婚姻和贪婪金钱的商品婚姻,夏洛蒂因此受到欢迎,也遭到世俗攻击,这位柔弱女子的回答是:人们也许憎恨敢于探索和暴露真实生活的人,可是,恨尽管恨,世人还是受惠于她。可惜红颜薄命,夏洛蒂39岁病逝,艾米莉亡于30岁,安妮29岁离世。

(勃朗特故居博物馆馆长安丁·斯达勒)勃朗特是一个非常富有创意的家族,他们的父母很有文学修养,勃父帕特里克·勃朗特就创作和发表了若干书籍,所以姐妹的写作天赋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她们从小就在书的海洋里成长,她们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父亲从事写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几大文学巨匠的熏陶和启发,比如拜伦、济慈、雪莱,姐妹们都非常崇拜拜伦的作品,在很多她们自己的小说中的人物创作都有深刻的源于拜伦的影响。姐妹们长大后选择了写作来维持生计,因为写作是她们的执着的爱好,她们不愿意触及和抨击当时呈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但是不像当时的有些作家,比如狄更斯。姐妹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作为写作题材,她们讨论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里如何做一个好的女家庭教师,做一个好女人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女作家并不仅限于爱情和家庭,也关注社会和革命。1851年,美国的斯托夫人发表《汤姆叔叔的小屋》暴露了黑奴的悲惨生活,强烈控诉美国奴隶制,触发南北内战。林肯总统称赞她写了一本小书,引发了一场大战。英国女作家伏尼契同情革命党人,敬佩革命者的献身精神,1897年,她写出了《牛虻》:革命者亚瑟与神甫蒙泰尼里既有父子互爱又有政治敌对,他与女主人公琼玛既是革命同志又是误解的恋人。这部小说将严肃的革命与生活情感交融汇合,情节生动,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情而又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有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展现出俄国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宏大画面。《战争与和平》刻画出1812年卫国战争的宏大历史场面,也深刻描写了俄罗斯社会和一个时代。《安娜·卡列尼娜》叙述安娜追求爱情的命运悲剧,揭露贵族的虚伪和冷酷。《复活》批判贵族社会的腐败,法庭和政府的黑暗,刻画了玛斯洛娃沦为妓女的悲剧以及涅赫留朵夫公爵良心发现,忏悔赎罪的复活。托尔斯泰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他思索了6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和其他人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我和其他人的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感觉到的善恶之分有什么意义?我应该怎样生活?死亡是什么?我怎样才能拯救自己?他认为当灵魂的追求和肉体的追求发生冲突的时候,灵魂的追求应该占上风,因为灵魂是不朽的。1910年,82岁的托尔斯泰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中离家出走,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结束了一个文学时代。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72  近代文化与艺术(2

当文学大师激扬文字时,艺术巨匠们挥洒音符和色彩创造出艺术新天地。启蒙运动和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音乐史上的辉煌时代:一是音乐中理性与人性逐渐高扬,神秘与迷信褪色;二是音乐走向普通大众,不再是贵族享受的阳春白雪;三是产生新的音乐形式和流派,盛产伟大的音乐家。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帕柏拉·汤普森)我认为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其大量出色的音乐家,但是这个时代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比如说那时有很多音乐得到了出版,音乐从教学、贵族豪门以及宫廷里走了出来,来到了民众的生活里;比如说,那时开始了音乐厅的修建。换句话说,那时的作曲家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舆论和民众的关注。这样一来,他们依靠音乐挣钱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交通也得到发展,社会变革巨大,音乐也随之而大众化。我们当然会认为那个时候的音乐家们都极具天赋,我们之所以知道他们,是因为在这个世纪不久之后录音技术的产生,所以我们对这些音乐家有如此的崇拜,或者说受到他们的影响。其实归根结底是我们能够听到了他们的音乐,所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我们对那个时候的所有音乐家建立了史无前例的认识。

1685年,近代音乐之父巴赫出生在德国音乐世家。巴赫10岁父母双亡,由兄长抚养长大后成为教堂乐师。他的《马太受难曲》是宏大的作品,演出四小时,气势磅礴。他的作品主题包含苦难悲哀,反映了现实生活感受。巴赫继承的欧洲音乐传统,将巴洛克音乐推向了高峰。1750年,巴赫去世,他的音乐在许多年后才被重新发现。在德文中,巴赫是小溪的意思,而贝多芬称赞他的艺术成就时说:他的名字不是小溪,是大海。

巴赫之后,是音乐的黄金时代,先有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后有浪漫主义音乐,出现了歌曲之王舒伯特、圆舞曲之王小施特劳斯、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并且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勃拉姆斯、柏辽兹、李斯特、德沃夏克等音乐大师也相继登场。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是音乐史上的不朽丰碑。

交响乐之父海顿出身贫困,作曲主要靠自学,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交响乐奠定了基础。他创作了100多部交响曲,如《告别》、《时钟》、《狩猎》、《军队》、弦乐四重奏《云雀》等76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此歌剧、歌曲等。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明朗乐观。

(海顿博物馆馆长格哈德·温克尔)海顿是维也纳三大伟大的古典音乐家权威之一,他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是因为他研创了交响乐这个音乐模式。之所以称他为父,其中有个原因是在那个历史年代,海顿是三大音乐权威中最老的,海顿算起来可以是莫扎特的父亲,更可以是贝多芬的祖父了。所以,海顿不仅是交响乐之父,他还是交响乐经典的创作天才。

1756年,音乐神童莫扎特诞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宫廷乐师家庭,自幼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6岁作曲、8岁写交响曲、11岁创作清唱剧、12岁写歌剧。父亲带着小莫扎周游列国演出,王公贵族和皇帝皇后纷纷亲吻他、夸奖他。但是,神童长大了,不过是个高等仆人,没有尊严。受过启蒙思想影响的莫扎特,难忍仆役生活、要求辞职,却受到主教的辱骂并被踢出宫廷。莫扎特写道:我不曾知道我是个宫廷仆役,这对我是个危险,人总有个自尊心,我可能有着更强的自尊。带着愤怒,莫扎特迁居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成家和有子女后,莫扎特时常生活贫困,甚至没有钢琴,有时饿着肚子举行演奏会。死神无情地走向年轻而衰弱的莫扎特,1791年,一位阴沉的不速之客向莫扎特定制《安魂曲》,出价五十个金币,莫扎特接受了委托,也感受到这是对自己的不祥之兆。124日,虚弱的莫扎特挣扎着写下《安魂曲》中最哀惋动人的一段,表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次日凌晨,35岁的莫扎特逝去,雷雨交加,只剩灵车孤零零地行进,没有音乐,没有吊唁,音乐巨匠埋入贫民公墓,至今不知墓在何处?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王辛华)莫扎特短短一生中作品数量惊人,他的秘诀是没有哪个音乐家比我更用功了,你举不出有哪位大音乐家的作品是我不曾反复辛勤钻研过。他创作了22部歌剧,比如说《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有49部,以及许多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莫扎特的生活是痛苦的,但他的音乐有乐观向上的人性,他有呻吟、有悲伤,但没有屈服。柴科夫斯基说:如果贝多芬是音乐的上帝,让人畏惧和崇敬,莫扎特就是耶稣,让人怜爱和向往。

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宫廷音乐师家庭,四岁随父学音乐,八岁公演,父亲决心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贝多芬没有莫扎特的敏捷天赋,是在棍棒下学习音乐,如果不是非凡的天才,他可能会永远厌恶音乐。贝多芬生活在欧洲大革命高潮时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因此,他的许多作品热烈激昂、振奋人心,浸染英雄主义,如《英雄》、《命运》等交响曲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巨大影响。他的音乐是发自心底的呼声,他同命运的搏斗、他的高傲性格都反映在音乐里。贝多芬人生坎坷,他自认其貌不扬:有我这样不幸的一张脸是何等的灾难啊。年仅30岁,残酷的命运夺去了音乐家最宝贵的听力,他依然写出《英雄交响曲》和《欢乐颂》等巨作。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会使我屈服。贝多芬出身卑微,却对王公贵族高高昂头,深信人的尊严。他又是谦虚的,在给一个小女孩的信中说: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骄傲的,因为他感叹地看到艺术疆界是无边无垠的,而且,只有艺术和科学才能将人提高到有神性的地步。贝多芬集音乐天才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理想、有毅力、有社会责任感,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巨人性格,也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1827326日,贝多芬病逝。

在贝多芬葬礼上手持火炬的人是歌曲之五舒伯特。舒伯特生于维也纳,一生清贫,经常靠赚点稿费和亲友的接济度日。他一生短暂,却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共1100多部作品:有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贝多芬去世的第二年,舒伯特离开人世,年仅31岁。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杰出代表,舒伯特无槐是歌曲之王。

施特劳斯父子是奥地利的圆舞曲大师,老施特劳斯奠定了圆舞曲体裁的基础,是圆舞曲之父,代表作《拉德斯基进行曲》经常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压场曲。小施特劳斯,人称圆舞曲之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超过其父,他有500余首作品,著名的有《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

与童年就学音乐的莫扎特、贝多芬相反,俄国的柴科夫斯基早年学法律,22岁才改学音乐。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是他的杰作,他的音乐有优美感人、欢乐积极的一面。《天鹅湖》中的美妙旋律,表现爱情和善良战胜邪恶。他的作品也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凄绝美艳、摧人泪下。《非怆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交响曲,旋律丰富而沉痛,尤其是最后一个乐章,以呐喊始、以哀鸣终,其中真实深刻的感受就是死亡,《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1893年,他在圣彼得堡指挥演奏《悲怆交响曲》时,染病而亡。

意大利歌剧是浪漫主义音乐精神的高度表现,以罗西尼和威尔第为代表。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创造了美声唱法。威尔第代表意大利歌剧的高峰,代表作是《茶花女》,注重刻画人物心理感情。法国音乐家比才的歌剧杰作是《卡门》,其中《斗牛士之歌》举世闻名。

在十八和十九世纪,画家泼墨挥笔,刻画时代的风云变幻,形成一个美术大师辈出、名画如云的辉煌时代。近代法国的美术流派高潮迭起,走在世界前列。1789年法国大革命揭开了美术史新篇章。路易·大卫在革命前夕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以强烈的色彩和雕塑般的造型刻划了荷拉斯父子的英雄气概。他的《马拉之死》表现革命家马拉被刺杀的情景:鲜血从胸口流出,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具有历史的精确性和悲剧性,成为纪念碑式的历史画名作。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者是席里科,杰作是震撼人心的《梅杜萨之筏》,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悲剧性的力量。席里科去世时,年仅33岁。

此后,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是德拉克洛瓦,他创作了《希奥岛的屠杀》、《迈索隆基翁废墟上的希腊》等具有震憾力的作品。最著名的是《自由领导着人民》,高举三色旗的自由神妇女美丽而朴素、健康又坚决、奋勇前进,标志了浪漫主义美术的顶峰。

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坚持的是为艺术而艺术,他的杰作是《泉》,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他在76岁时完成此画。

法国写实主义美术代表者是米勒和库尔贝。米勒一生描绘农民,反映农民生活和情感。他说:我是一个农民,其他什么也不是,作品有《播种者》、《拾穗》、《晚钟》、《扶锄的男子》等。由于《拾穗》使人联想到劳动者劳而无食的社会矛盾,《费加罗报》惊呼:在这3个拾穗者后面将是民众暴动的长矛和断头台。

巴黎公社是十九世纪重大的革命事件,库尔贝是巴黎公社的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作品有《石工》、《奥尔南的丧礼》、《画室》、《乡村姑娘》、《帕拉沃斯海景》等,他写下了现实主义宣言:要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时代的风俗、思想和面貌,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他认为:现实主义就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

莫奈是印象主义代表,他的《日出·印象》展出后受到批评家的嘲讽,整个展览被称作印象主义画展,印象主义由此得名。他善于以微妙笔触画出大自然的瞬息万变景象,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印象和美感,作品有《圣拉扎尔火车站》、《草垛》、《鲁昂教堂》、《泰晤士河景色》。莫奈对光色的追求,在《睡莲》中达到高峰,技巧成熟、笔法纵横不羁,油彩涂抹厚薄自由、构图奔放,含有浓郁的诗意和音乐感。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都是引人争议的作品。《奥林匹亚》的人物不是传统的维纳斯,却是时下的巴黎少女。当时许多人指责这幅画丑陋不堪。巴黎公社期间,马奈在公社受包围的情况下回到巴黎,记录了这一历史性场面。《国内战争》描写公社社员尸横血泊,《处决巴黎公社社员》描写凡尔赛军向被俘的社员们射击,展示了这个血火交加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雷诺阿擅长人体绘画,主要作品有《俗女》、《提着水罐的小女孩》。

德加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动态,主要作品有《芭蕾舞操练场》、《俗后》、《少女头像》、《蓝色的舞女》等。

荷兰画家凡高患有精神病,很难卖出作品,一生贫困,主要作品有《向日葵》、《夜间咖啡馆》,以及自己割下耳朵后画的名作《割掉了耳朵的人》。

高更向往艺术回归原始,追求生命本源,名作是:《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我们走向何方?》。当时的高更贫病交加,心情沮丧想自杀,喝下毒药却未遂,在这种逆境中,高更创作此画,他说如同一场梦,梦醒时,才有构思主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此画右边是新生婴儿,中间是青年,左边是老妇,这一连串的形象意示着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

塞尚主张不要再现世界,而是重新表现世界,对后来的立体主义颇有影响,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主要作品有《埃克斯的海湾》、《玩牌者》、《俗女》。

十九世纪的俄国绘画艺术在农奴制的社会危机中形成了巡回展览画派,反映社会现实和画家的思考,相信最美的就是生活的原则,克拉姆斯科伊和列宾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克拉姆斯科伊的《沙漠中的基督》表现人在真理与诱惑之间的抉择;《无法慰籍的悲痛》以失去了儿女的母亲形象,象征沙皇统治的苦难。克拉姆斯科伊认为:绘画必须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他说:我认为艺术不可能是别样的,它只能是民族的,我们要在表达光、色、气氛方面不断努力,然而要做到不失去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良心。

列宾擅长刻画人物心理特征,他为创作《伏尔加河纤夫》两次前往伏尔加河,体验纤夫生活,画中纤夫犹如雕刻群像,塑造在伏尔加河的景色上,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又有宏伟深远的感觉。此外还有《伊凡雷帝杀子》、《索菲亚公主》等作品,通过紧张和戏剧性的场面深刻揭示出历史人物复杂、矛盾的精神面貌。

十九世纪英国绘画艺术摆脱外来影响,开创了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主要画家是康斯特布尔和泰纳。

康斯特布尔的作品唤起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干草车》、《麦田》和《索尔兹伯里教堂》都是色彩绚烂的杰作。

泰纳的代表作是《雨蒸汽和速度》、《离开海岸的汽船》、《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等。他的作品展现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色、大海落日的余辉、云霭弥漫的朝霞。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

辉煌的近代文学艺术名作,不仅与当时的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也超越了时代空间,成为全人类永恒的文化财富。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73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九世纪后期的俄国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堡垒,身居彼得堡皇宫的沙皇是国家唯一且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沙皇那里得到大量土地以及爵位和封号的贵族、地主和军官是沙皇制度最顽固的支持力量。但是,俄国毕竟不是世外桃源,时代在这座堡垒上顽强地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奔跑的列车,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巴库这些大城市里,一排排喷吐着烟龙的高大烟囱无不散发着新兴产业的勃勃生机。新兴的产业造就了新兴的阶级。那些头戴礼帽、身着燕尾服的有钱人正成为俄国的新贵。而大批乡下人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涌向城市,汇入出卖劳动力者的行列,俄罗斯,这个宠大的帝国正酝酿着一场伟大的变革。

俄国工人阶级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它自诞生之日起,便深受沙皇政权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反抗沙皇政权是他们斗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国工人运动兴起之时,马克思主义正在欧洲各国工人阶级中迅速传播。

俄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充当了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的桥梁,普列汉诺夫就是其中的代表。1883年,在他的积极活动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在日内瓦成立。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通过它传入俄国。于是,一批社会主义团体和马克思主义小组相继出现。

在首都彼得堡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里,一个身材不高但却业务充沛的彼得堡大学学生非常活跃。他在1895年把彼得堡20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组成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他就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历史更多记下的是他另一个铿锵有力的称谓——列宁。

(俄罗斯国家历史研究中心学者沙维诺夫·亚历山大)列宁是潜心钻研自然科学、马克思理论、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著作的第一人。他努力去了解广大人民的需要、整个国家不同人群的需要,这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正是如此列宁成了这个国家、那个时代的领袖。

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8983月初,在白俄罗斯明斯克郊外一处用木桩围成的普通小院中,铁路工人鲁颜采夫家里来了九个远方的亲戚,就是这座生着茶炉的小木屋,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9位代表一致决定,把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工人组织合并为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虽然宣告成立,但还比较稚嫩,它没有自己的党纲和章程,也没有党的刊物,一些俄国著名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出席这次会议,其中就有正在千里之外的西伯利亚流放地服刑的列宁。创办一份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报纸是列宁脑海中酝酿已久的愿望。

19007月,离开流放地的列宁来到瑞士日内瓦与普列汉诺夫商谈办报事宜,几经辗转之后,当年12月,一份凝结着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激情与厚望的报纸终于在德国莱比锡诞生了。报纸的报头是用大号铅字赫然印着的火星一词,报头下一行略小的字母是俄国十二月党人致诗人普希金信中的诗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烈焰。两行文字承载着办报人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对未来必胜的信念。

1903年,俄国工人运动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这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后移至伦敦的一个渔民俱乐部举行,出席大会的43名代表在历时24天的会议中围绕制定党的纲领、章程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展开了激烈讨论,正是在观点、主张的碰撞和斗争中,布尔什维克第一次展开了自己的旗帜。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伟)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首先围绕着党纲的制定分成了火星派、反火星派和中间派。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因主编火星报而得名,他们坚持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这在当时欧洲各国工人政党中是独一无二的,结果火星派取得了胜利。之后,火星派内部围绕着党章,特别是党员资格问题又发生了分歧。列宁认为:党员应该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而反对的马尔托夫一派认为,党员不必非得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的过程中,列宁一派获得了多数,按照在俄文多数一词的读音,列宁一派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反对的被称为孟什维克,这样,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派别分野由此形成,列宁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也由此形成。

就在布尔什维克党诞生后的第二年,一场风暴席卷了俄国。刚刚进入二十世纪,严重的经济危机横扫俄国,工业生产几近瘫痪,财政危机接踵而至,工人群众的反抗斗争从北到南,波及到各大城市,乌克兰、伏尔加河沿岸、格鲁吉亚等地,发生了工农暴动,首都彼得堡成了这场风暴的发源地。

19051月,彼得堡普梯诺夫工厂工人率先举行罢工。之后,罢工很快漫延开来,参加人数达15万之众。他们在一个名叫加邦的牧师鼓动下,准备到冬宫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递交请愿书。一些人想到他们能见到沙皇一面,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然而,此时尼古拉二世却在准备着一道嗜血的宴席。几十个营的近卫军步兵和骑兵被指定充当无情的刽子手。尽管布尔什维克党提醒工人,自由不能靠请愿获得,而应靠斗争去争取。但是善良的人们还是跟着披着黑色斗篷,胸前挂着十字架的加邦牧师走向冬宫。

1905122日,俄历19日,一个晨雾茫茫的星期日,将近15000名工人和家属举着三色国旗和尼古拉二世的肖像踏着积雪向冬宫广场聚集。然而,早已在各个主要路口严阵以待的近卫军,却用子弹和马刀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展示了残暴和血腥。这一天,1000多人被杀害,3000多人受伤,鲜血染红了路上的积雪。流血星期日成了引发第一次俄国革命的火星。

这场革命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封建专制的沙皇政权,几个月内,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全国最大的纺织中心,伊凡诺沃-沃兹涅先斯克,7万多名工人坚持罢工72天,并自己选出了工人全权代表委员会领导罢工。委员会还负责维护当地治安、管理粮食及财政,代表委员会就是我们常说的苏维埃,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群众自己组成的政权机关。

反抗的飓风也卷到了沙皇制度的支柱之一——军队,在克里木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的水兵宣布起义。海军司令部急忙调动舰队对付波将金号,不过,面对飘着红旗开来的波将金号,执行拦击任务的各舰水兵用一阵阵乌拉的欢呼向它表示敬意。

资产阶级自由派也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他们利用在工人和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参与成立了有17个工会参加的联盟和包括42个省、20多万农民参加的农民联盟,从而在运动中获得了重要地位。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沙皇政权被迫做出改革姿态应对危机,尼古拉二世下诏颁布了召集国家杜马的法令。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伟)杜马俄文的意思就是思想和思维的意思,那么思想集中、集思广益的地方往往形成会议,因此它又引申为会议。俄国的杜马,实际上指的就是议会。根据最初颁布的俄国杜马的有关规定,俄国杜马,它是一个咨询机构,没有立法权,这与西方国家的议会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对选民规定了高额的财产资格,这实际上剥夺了大多数居民的选举权。

召集杜马的法令很快被新的更猛烈的革命飓风吹落了,莫斯科成了风暴的中心。10月初,在自由派、社会民主党人,特别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动下,莫斯科开展了全市各行业的总罢工。火车停开、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农民也纷纷成立地方委员会,甚至在莫斯科省还建立了一个农民共和国。尼古拉二世恩威并用,在对各地罢工进行镇压的同时,他在1030日,即俄历1017日发表宣言,决定赐给公民人身不可侵犯以及信仰、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并再次召集国家杜马。与上次不同,这届杜马被赋予立法机关职能,没有它的批准,任何法律不得生效,这是沙皇政权在群众革命运动推动下从君主专制转向君主立宪的一步。很多人为宣言欢欣鼓舞,认为沙皇已经投降了。但列宁当时就发出警告:沙皇还远远没有投降,专制制度根本没有不复存在。

1220日,莫斯科工人再次开始了总罢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罢工转变成了武装起义。起义工人在市内筑起大大小小的街垒,与沙皇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莫斯科的工人居住区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在优势兵力和大炮的帮助下,沙皇军队镇压了起义。12月武装起义是1905年革命高潮的顶点,此后,革命转入低潮。这场有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参加、工人群众在其中充当主力的革命运动仍然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伟)之所以称为是资产阶级革命,可以从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结果两个方面来认识。这场革命首先针对的是封建沙皇政权,而针对封建政权的革命就一般意义而言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从革命的结果上看,沙皇政权虽然没有被推翻,但在革命的推动下,他被迫实行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改革。另外,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组织在革命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革命的过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1905年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沙皇政权不可能再完全按照原来的方式统治下去了。在革命中,群众接受了洗礼、经受了锻炼,为日后的斗争积累了经验。

沙皇许诺的杜马于19064月下旬在彼得堡的塔夫利达宫召开,但这届杜马仅仅存在了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与此同时,一位在俄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政治家走到了俄国政治舞台中央,成为新的政府首脑,他就是斯托雷平。上台之初,斯托雷平一方面用讨伐队和战地法庭恢复秩序,一方面着手改革。190611月,由他主持制定的土地改革方案问世。按照这个方案,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他们也可以退出村社,组成自己的农庄。斯托雷平的改革方案在第二届杜马中遭到抵制,在土地问题上更激进的主张在杜马中占了上风。恼怒的沙皇和斯托雷平在19076月初解散了第二届杜马。第二届杜马被解散,标志着俄国1905年至1907年革命的结束。在纷繁缭乱的事件和人物中,不难发现两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间:一条是人民群众和与他们在一起的政治家及其组织,在反对沙皇的革命中,从和平请愿到政治罢工、直至武装起义,一路走过,全面展示了自己的存在与力量;另一条是以沙皇为首的反动力量,在挥舞刀枪的同时,又不得不用改革的方法来应对这次空前的危机。

对俄国来说,无论是这场革命的果实还是教训,都是一笔财富。当1917年的俄国革命再次震惊世界的时候,我们会认识到这笔财富的价值。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74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1618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举行,直到1648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战争、从而恢复和平的形式便成为惯例;第二,它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的地位,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第三,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对违约国可以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第四,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以及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王权国家的统治体制得到加强;第五,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即外交使团的制度,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经常性的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徐欣)威春播持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争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多极均势的状态。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各国的实力虽有差异,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欧洲各国的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

英国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由于30年战争的牵制,欧洲大陆各国无力对英国进行干涉,这场革命的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崛起和向海外扩张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整个十七世纪,英国与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并支持法国与荷兰作战,从而结束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从此,英国不断加强其制海权,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路易十四的法国获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地区,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以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战略地位。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的名言,正是当时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力量强大的标志。其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新的领土,这进一步鼓励了法国的扩张野心。尽管在以后的战争中,法国的扩张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制约,但法国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经过30年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在政治上又被分裂。在德意志的诸邦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普鲁士也得以进入欧洲列强的行列,而西班牙的地位则在下降。

1682年彼得大帝成为俄罗斯的沙皇时,俄罗斯已经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彼得大帝在国内进行了西化改革,增强了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并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战争当中他把首都从内陆的中心莫斯科迁到滨海地区的彼得堡,建在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的海岸上,表明了他对外扩张的决心,战争的结果使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此,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海强国。随着瑞典的衰落,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到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并打通了进入黑海的出海口,势力进一步加强。于是,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十八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这些欧洲国家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维也纳会议于18145月至1815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奥地利政府不顾财政拮据,使会议的进程十分奢华,以致人们看到的维也纳会议不是在行进,而是在跳舞。但是各国都派出了精明强干的政治家或外交家出席会议,而实际主宰会议的是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门斯·梅特涅、英国代表卡斯尔累子爵、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打算而来,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奥地利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恢复欧洲的均势维护日趋没落的奥地利帝国,因此它既要扼制法国的扩张,也要阻止普鲁士势力的进一步膨胀,还要极力阻止俄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涉。英国在要求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的同时,希望建立欧洲大陆各国的均势,以维护英国的安全和欧洲的和平。普鲁士要求恢复战前失掉的领土,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俄国想进一步扩张自己的领土,并削弱其他各国,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于是四国在会议上,便形成了以英奥为一方、以俄普为另一方的两个营垒。

夏尔··塔列朗作为战败国法国的代表在会议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他凭借非凡的外交才干,利用上述四国之间的矛盾,不仅分化了反法同盟,而且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能够以战败国的身份跻身于会议的五强之列。同时,他提出了著名的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正统主义原则强调主权国家的正统性如同财产的正统权力一样,来源于所有权的古老状态,因此要求和会恢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欧洲的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并以此作为重新划分领土和势力范围的依据。补偿原则是以相应的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版图。

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矛盾重重,使得维也纳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9个月。但是就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不想战败了的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后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与此同时,各个战胜国也相互妥协,终于在181569日,也就是滑铁卢战役的前9天,签署了维也纳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它由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所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   调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的疆界,主要内容是:

1)      按照正统主义原则,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都恢复原来的地位;

2)      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热那亚、萨瓦和尼斯并入撒丁王国,意大利仍陷于分崩离析状态,瑞典合并挪威;

3)      俄国西部疆域扩大到波兰西部,波兰成为沙皇统治下的一个君主立宪国;

4)      英国获得好望角、马尔他和斯里兰卡等战略要地;

5)      奥地利和普鲁士都得到领土补偿,前者得到中南欧的一些领地,后者获得莱茵地区和部分波兰领土;

6)      建立由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33个德意志邦、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邦联议会的议长由奥地利代表担任,使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固定化;

7)      承认瑞士联盟为永久中立国。

此外,根据法国和反法联盟签订的和约,法国恢复到1790年的疆界,赔款7亿法郎,其东北要塞由战胜国占领35年。

第二,   讨论并决定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

1)      会议通过《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但是,尽管英法极力主张普遍禁止奴隶买卖,声明罪恶的奴隶贸易理应废除,但各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实施的日期;

2)      会议通过了《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确定位于各国边界上的或流经数国的国际河川,从可通航之点起到河口为止,各国可以完全自由航行,并且不得禁止任何人进行贸易,但应制定征税和航行的国际规则;

3)      会议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规定外交使节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大使,第二级是特命全权公使,第三级是代办。各个等级的外交官员的位次应依照他们正式通知到达的日期决定。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欣)从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的条款来看,强权政治是其一大特色,和会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因此,人们把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以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拿破仑重新夺取政权的行动引起了奥、俄、普、英等国的恐慌,为了确保维也纳体系,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朗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920日在巴黎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宣布三国根据基督教的教义,相互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到1815年底,除了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之外,其他欧洲国家都加入了该同盟。

接着,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又于1120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

1)维护战胜国与法国签订的条约;

2)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

3)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以便磋商其共同利益,条约有效期为20年。

该条约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复辟,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1818年法国加入该同盟,使其演化为五国同盟,具有永久联盟的性质。

《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而且由于该体系内部的重重矛盾而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但是维也纳体系在国际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在十九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第二,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

第三,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

但是,任何的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维也纳体系维持了大约100年,最终由于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彻底破产。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75  第一次世界大战(1) 

  十九世纪末期,是一个让人们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世纪转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创新,向人类展示着美好的发展前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人发现钋和镭,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就象我们今天在千年之交憧憬美好未来一样,当时的人们也把人类最善良的愿望都寄托给了新的世纪。但是,人类文明如此巨大的进步却并不能消灭战争。

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奥地利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法国、俄国为核心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首次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战火燃遍了欧洲大陆,还蔓延到非洲和亚洲,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3个,造成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战火影响的人口达15亿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3,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显然,一战的枪炮声给世纪初的人们心头蒙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人们不断地思索,这样残酷战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谢闻歌)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奴役和掠夺,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结果。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全球殖民化体系的建立,世界已基本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希望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体系中夺取自己的份额,因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矛盾不可避免。18981905年连续发生的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19051911年德法之间挑起了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之间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战争和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些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争夺的体现。然而,这些战争和危机,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更加剧了矛盾。为了在争夺中处于优势地位,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竞相争取盟友,建立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1879年,德国为孤立法国,限制沙俄在巴尔干地区扩张,与奥匈帝国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法国与意大利在北非扩张中发生矛盾,德国拉拢意大利。同年5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同盟国集团由此形成。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法俄两国接近。1891年至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

德国的崛起威胁到英国在近东、非洲和远东的殖民利益和海上霸权,迫使英国放弃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协约国集团也逐步形成。两大集团纷纷扩军备战,给世纪初的世界蒙上了战争的阴云,战争的气息随着争夺的升级而越来越浓。

本是一块和平绿洲的巴尔干,容纳了今天的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山的全部领土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及土耳其的部分领土,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从罗马人以征服者的身份踏上这块土地以后,灾难就不断地降临在这里。拜占廷、奥斯曼、沙俄以及奥匈等帝国的皮鞭和铁蹄先后在此挥舞和蹂躏。胜者为王分封土地,败者为寇交出疆土。由于不断重划势力范围,导致巴尔干各国固有的民族区域被肢解、被割据,民族关系相当复杂。

二十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向巴尔干地区渗透,使这一地区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触即发之势。

1908年,奥匈帝国乘俄国在日俄战争战败之机,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山,进而企图吞并塞尔维亚。而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实力大增强的塞尔维亚则希望实现南斯拉夫民族统一、建立大塞尔维亚。被吞并的波黑也迫切希望摆脱奥匈帝国控制、并入塞尔维亚。奥匈帝国的企图得到了德国的支持,而俄国则支持南斯拉夫的民族统一运动。这样,德奥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巴尔干成为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焦点,一旦爆发事端,就有可能酿成全面冲突。

19146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了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检阅完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带有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后,携其妻子到萨拉热窝巡视,这是一个被后人视为在干柴堆上玩火的举动。当时的塞尔维亚充满着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在从萨拉热窝市政厅返回的路上,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族爱国青年加弗利尔·普林希波刺杀身亡,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似乎是一次偶然事件,它之所以能成为引起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的导火索,完全是由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好战的政治决定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各国发往奥匈帝国的唁电似雪片般飞来,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渴望战争而正发愁找不到下手机会的德皇威廉二世却异常兴奋,他公开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以后,丧失了皇储的奥匈帝国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尽管沉浸在悲痛之中,但还懂得谨慎从事,因而没有贸然对塞尔维亚宣战,而是派密使到柏林寻求德国的支持。

75日,德皇威廉二世拿德国的全部资源作抵押给维也纳开了一张随意使用的空头支票:如果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德国将站在奥地利一边。最后这几个字,使维也纳坚定了战争的决心,在一个月内彻底破坏了欧洲和和平。

开战的基调定下之后,奥匈帝国于723日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提出了15条让塞尔维亚政府不可能接受的苛刻要求,限48小时之内答复。尽管塞尔维亚政府忍辱求全,接受了大部分条件,奥匈帝国却在德国的怂恿和支持下,于19147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二天,奥匈帝国的炮弹就落在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对此,俄国于730日作出强硬反应,宣布实施总动员,声援塞尔维亚。对于俄国的反应,德国向圣彼得堡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12小时内撤销总动员,沙皇政府对这项通电置之不理。81日,德国正式对俄国宣战。法国作出反应,宣布实行总动员。8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84日,比利时拒绝德军过境,德国对比利时宣战。同一天,英国对德国宣战。86日,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开战,到英国卷入战争,前后不过一个星期。战火迅速越出了巴尔干范围,形成了一场全面的、世界性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大厮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7月打到191811月,历时1565天,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

西线——由英国、法国、比利时三国军队对德国作战,战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全长700余公里。

东线——由俄国对德国、奥匈军队作战,战线从波罗的海延伸到罗马尼亚边境,长约900公里。

南线——也就是巴尔干战线,沿多瑙河和萨瓦河一线,主要由塞尔维亚军队与奥匈军队作战。

土耳其和日本参战后,又形成了近东和远东战场。

在西线战场,德国的50万军队在小毛奇的指挥下发起猛攻,占领卢森堡、比利时全境和法国北部部分地区,利用这里的平坦地势长驱直入,迫使英、法、比联军从凡尔登向后推却。德军前锋已抵达巴黎外围,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法军总司令霞飞努力调整部署在马恩河地区重新集结。191495日,双方在马恩河北遭遇,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渠。英法联军全线撤退,德军取得战略主动权。但是,德军统帅部过高地估计了初战的小胜,分兵支援东线,围攻比利时军队,导致力量分散,为英法军队实施反击提供了有利时机。9月,英法联军在马恩河一带打败德军,迫使德军后撤到埃纳河一带组织防御,使德军包抄法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在1914年底,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在东线战场,19149月,兴登堡司令和鲁登道夫参谋长指挥的德军在东普鲁士大败俄军。仅斯特尔堡一战,俄军损失就达25万人,德军将俄军逐出东普鲁士边境。8月中旬到9月下旬,俄军在波兰与奥匈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与奥匈军队发生激战,俄军获胜,歼灭奥匈军队40万人左右,迫使奥军退守喀尔巴阡一线。9月至11月,德军为减轻奥军的压力,发动华沙——伊万哥罗的战役和罗兹战役,阻止了俄军进一步入侵加里西亚,迫使俄军在维斯瓦河西岸一带设防。

接下来,在1915年,同盟军在东线对俄军发动了全面进攻,相继占领了莱姆堡、华沙、布列斯特、格罗德诺和维尔诺等地,俄军节节败退,先后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战线大幅度东移,损兵折将170多万人。

在巴尔干战场,1914年,奥匈军队对塞尔维亚发动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损失22.7万人。奥匈无奈,只能停止进攻,等待德军的支援。1915年,德奥统帅部决定增兵巴尔干战场,集结了35万德奥联军在奥塞边境,对塞尔维亚实施毁灭性打击。

与此同时,保加利亚为了夺回1913年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加入德奥同盟,对塞尔维亚宣战,并将30万保军集结于保塞边境,形成了对塞尔维亚的夹击态势,而塞尔维亚只能以20多万装备不良的军队分兵进行抵抗。到11月底,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联军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王室、官员等流亡到希腊。

在远东,受欧洲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枪炮声的刺激和鼓舞,日本扩张的野心激发起来。1914817日,日本以1905年的英日同盟为由,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撤走远东舰队,交出港口城市胶州,并限德国在6日内做出答复。德皇致电胶州德国总督说:对我来说,把胶州交于日本人比把柏林交于俄国人更让我感到丢脸。

日本于823日向德国宣战,并派两万三千人的军队围攻胶州,而德国在胶州的军队最多时也只有5000人,力量悬殊。117日,胶州德军投降。日军还占领了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日本参战后,协约国要求日本派兵到欧洲作战,日本政府以日本人不适应欧洲气候为借口予以拒绝。可见,日本参战并非要针对德国,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独占中国、称霸远东的狼子野心。

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没有人预见到这将是一场如此残酷和漫长的鏖战。几乎所有的参战者都对胜利充满乐观。然而,战局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迅速明朗化。相反,却朝着持久的消耗战发展下去了。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