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自己,管理好自己,才能真正快乐

 云中漫步者也 2012-11-23
认识自己,管理好自己,才能真正快乐
 
  智慧启引:『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认识自己,约束自己。“认识”属于“知”,“约束”属于“行”,“知”与“行”配合,人生才可能走上康庄大道。《礼记》上说:“欲不可纵,纵欲则伤身。乐不可极,乐极则生悲。”只有节制,才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苏格拉底时代的戴尔菲神殿上,刻着两句警世名言。一句是广为人知的“认识你自己”,另一句则是“凡事勿过度”,或者,也可以译成“约束你自己”,如此可以与第一句对照而观,就是对于自己要同时做到“认识”与“约束”。

  “认识”属于“知”,“约束”属于“行”,“知”与“行”配合,人生才可能走上康庄大道。知与行不可分开,这也是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是德行”的主要原因。

  但是,由于人的知识有其独立发展的空间,亦即可以做到“为求知而求知”,进而深入钻研某一领域而自得其乐。譬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描述他在研习康德的哲学著作时,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

  换言之,一个人成年后,确实有可能做到相对的“遗世而独立”,在某种知识领域中沉潜一生。不过,即使如此,也需要某种程度的“约束”自己,否则谈不上自我安顿,更不可能持之以恒了。

  因此,行为上的自我约束显然是人生中第一项普遍的要求。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因为自我约束而在做人处事上有什么失误,那是很少有的。“约束”一词如果显得消极,那么不妨换成“节制”或“管理”。美国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但是根据统计,美国人的肥胖率是先进国家中最高的,“过半的成年人与四分之一的儿童皆有肥胖或超重的问题”。事实上,在美国,肥胖已成为仅次于吸烟的死因。

  既然有钱,为何不能享受?希腊时代有“享乐主义”之称的是伊比鸠鲁学派。此派号称追求享乐,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提出的主张居然是“温和地节制欲望”,理由是如果只是随心所欲地放纵欲望,结果往往是“求乐反苦”。

  这种想法与《礼记》的观点不谋而合。《礼记》上说:“欲不可纵,纵欲则伤身。乐不可极,乐极则生悲。”于是,只有节制欲望,才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西方的人权观念所强调的是“个体”,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同时也要求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相对于此,我们较为强调“群体”,亦即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与职责。

  事实上,个体与群体不可能分开,《大学》谈到:“絜矩之道”,一个人的关系有“上下、前后、左右”三种。“上下”是就地位、阶级与尊卑而言;“前后”是就职务接替甚至使用公物的顺序而言;“左右”是就平行的层面同处于时空中的状况而言。一个人怎能脱离这三方面的六种人际关系呢?那么,处世的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之语,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但是天下有几个人做得到呢?它所要求的是:首先对自己有高度的警觉,知道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优势与劣势,有利与有害等);另外对别人能够“设身处地”,从“假如我是此人”的角度去设想;再以真诚配合礼仪来付诸行动。在此,“礼仪”是指既成的社会规范,亦即合乎大家共识的行为准则。

  康德谈到人的行为时,主张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时都要使他的行为准则可以“普遍化”,亦即可以让世间一切人都去应用。这是真正的平等精神,是基于对每一个人的同等的尊重,亦即“不可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以他为目的”。

  然而,真正实践此理想时,是不能脱离前述的“絜矩之道”的,也不可能没有“约束自己”的基本修养。今日民主社会的公民,首要条件就是“自我管理”,否则如何能做自己的主人,又如何能够期待别人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而自由的现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