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域生态文明实践如何发力

 盛夏的雨声 2012-11-23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9日 10:20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成果,是引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县域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举足轻重,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丰富和提高。那么,如何用生态文明理论引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以生态文明理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实际,厘清转型思路,确立生态优先发展原则,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近远期规划,不断完善与之相匹配、富有实践内容支撑的政策措施。清醒认识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和生态功能高度敏感这一实际,摒弃短视,放眼长远,谋求发展,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生态化和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要以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为支撑。生态文明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这就要注重从实践层面以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为支撑,作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切入口。

  为此,一是推进生态工业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加强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准入关,严禁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化工、重金属等企业进入各类工业园区和环境敏感区。

  二是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化工程建设。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优势,依靠政策引领农业生态产业化提速,规模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以科技助推绿色品牌升级,通过市场培育使生态产业链延伸,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三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水、气、声、渣与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广污染防治新技术、新模式,建设美好乡村。

  四是推进生态创建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市(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居)和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立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投入机制,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市场投融资机制。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和“以奖促转”政策,积极整合资金,用好国家及省市各项项目资金,兑现财政配套资金,发挥城乡经济合作组织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的牵头性作用。汇聚财力,集中支持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第三,要以绿色考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变惟GDP考核的政绩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机制和体系。按照生态文明考核要求,科学设置和合理制定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将绿色增长、节能减排、绿色创建、饮用水保护、绿色投入等纳入绿色考核重要内容。重新考量和制定新的考核办法和细则。考核结果应作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使用、晋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作者:安徽省肥西县环保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