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讲 苏轼(下)秦观(上)

 田牧 2012-11-25

第九讲 苏轼(下)秦观(上)

 

我们虽然还没有讲到苏东坡的词,但是,我们已经将苏东坡性格中根本的两种本质,作了简单的介绍。说他小时读,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服的性格,引起苏东坡奋发激动的感情。另外,苏东坡小时读庄子,内心也有激发。所以,苏东坡是这两种性格的结合。我常说,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而中国古典诗歌,是蕴蓄着我们民族文化,我们的那些光伟隽杰美好人品诗人们那种精神感情的一个宝库。因为他们那平生的一切,他们的修养品格,我说要在患艰危之中看到的修养品格,都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之中。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古典诗是带着这种感发的最强大的生命力的诗歌。而且,中国的伟大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他们都是以他们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而不只是作品之中流露了他们的人格。我曾经提到过苏东坡不苟合于新党或旧党。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逐到杭州作通判,由杭州转到密州,再转到徐州,再转到湖州。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他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是说,我是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新党我不能苟且附合。我年岁大贬到远方小的州县,或可牧养小民。他谢表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朝廷之意。于是把他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柏树上栖有乌鸦,所以又叫乌台。历史上相传有乌台诗案,记载的就是苏东坡因诗文获罪的这件事。把他下狱后,他们就搜集他的诗文,摘取其中的话,认为有诽谤朝廷之意。说他写的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说柏树不但长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就连它的树根,到九泉的深处,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它一是挺直的。但在地里的根曲不曲,谁看见了?这一份隐藏的不被人认识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这可不得了了!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那地下的龙是什么呢?于是认为他有叛逆之心,几乎要处死。
  苏东坡当时在狱中曾写过诗与他的弟弟苏子由告别,因为他当时几乎有被杀的危险。他的诗说: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于以事系御史台狱,府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吏梁成以遗子由》)

 

九死一生,幸亏当时的神宗皇帝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昏君,他毕竟还明白,当别人攻击苏东坡的时候,神宗说他咏的是柏树,怎么说是有叛逆之心呢?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心,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他要夺取蜀汉的皇帝位子吗?于是,苏东坡没有被处死,而被贬到黄州去作团练副使,非常贫穷。后来有人替他说话,才在东坡住地开出一片土地来,让他亲自耕种,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可是,当他受到挫折苦难时,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念奴娇)(大江东去)是九死一生以后在黄州写的。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所以,经过患苦难,苏东坡还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边写道:“吾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与李公择书)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修养。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自赞)我们这些个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苦难,而我们所学的这种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的。我们忠义的持守,是充满于我们的骨之内的。所以,我们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这就是我讲柳跟苏东坡的对比时候说过的,你平生之所追求,是向外的追求,还是向内的追求?内外本来应该是合一的。可是,向外的追求是有待的追求,柳永追求了一生一世,他最后说的是什么?-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他都落空了!苏东坡不但在黄州的时候有他的持守,当他晚年贬官海南,那真是九死一生。张志新烈士吟诵的两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那就是苏东坡在海南渡海时所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的句子。一切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跟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这样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了解和赞美。“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不但是对外边环境的遭遇,对他自己身体上的疾病,也取如此态度。当他老眼昏花的时候,他写了两句诗:“浮空眼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独觉》)老眼昏花了,看外边的一切景物模糊了,如同被云霞笼罩一样。外边的花我看不清楚了,可是我有无数心花发桃李,我内心有桃李百花开放了。这是我所说的要无待外而有待于内的一种修养。苏东坡经过了多少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而我们还要分别一点,就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是超旷了,于是就变成不分黑白,不关痛痒,变成心死。那不是超脱,那是麻木。苏东坡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是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来处理的。但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所以,你只要把他召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他仍然是这样忠直。而且贬官在外的时候,他也为人民做了不少事。在密州的时候,救过旱灾。在徐州的时候,救过黄河的水灾。苏东坡有诗句留下来,写他跟人民为了黄河的水灾而筑堤岸,回来的时候,靴子上溅的都是黄色的泥土。在杭州的时候,疏西湖的淤泥而建了苏堤。在杭州当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他设立了病坊,那就是中国古代的隔离的传染病院。他老年贬官到惠州,自己生活困苦的时候,看到当地人民渡江渡海的困难,为当地设法修建桥梁。所以,你不要只看有些诗人说到达观就是消极了。这就是我几次谈到我的老师说的,要以无生的觉悟,无生者,是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苏东坡有这两面的结合,造成了他诗里边一种持殊的风格。他的诗的风格,有被人看做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的,开阔飞扬的一面;但是也有韶秀的一面,写得非常的清丽,非常的秀美的一面。不但如此,我们还要从他超旷之中看到他苦难之中的悲慨。我们看到欧阳修所写的词在遣玩的意兴之中,是欣慨交心,有一份赏玩的欢欣,也有生活经历上的悲慨,苏东坡的词也应该这样认识。我讲苏东坡的为人,正是为了认识他词的风格。
  下面我们就看几首苏东坡的词。我写过三首论苏东坡的绝句: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青捣俗偏好,曲港圆荷俪亦工。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第一首前两句是他性格的本质。他的持守、他的超旷的达观,就是这种境界。所以,“小词余力新境”。苏东坡不仅诗好,文章也好,书法也好,他写词只是以余力为之。可是一个人有诸中而后形于外,不是描头画脚的矫揉造作的,是你真正有这样的修养,你尽管是余力为之,它自然也把你的修养流露出来。所以说“千古豪苏擅胜场”。我所说的“豪”,是因为一般世上人的批评都把苏东坡称做豪苏,把柳永称做腻柳。说柳永是柔腻的,东坡是豪放的,把苏东坡与柳永对立,而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不错,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个人都有开阔博大的成就,脱出于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中国的小词,从《花间》温韦开始,都是写闺阁儿女的。能够像苏东坡写出逸怀浩气举首高歌,能够像辛稼轩写出英雄豪杰之气这种作品,能够摆脱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这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地一方。我们都看他们是一种开拓、一种发扬,说他们是豪放。其实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个人并不相同,辛弃疾是英雄豪杰之气,而苏东坡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而苏东坡的好处,也不是一味的粗豪,辛稼轩的好处,也不是一味的粗豪。我曾写了一篇有三万字的论辛弃疾的文章,在l987年第1期山东大学文史哲学报上刊出,大家可以参看。
  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他的这两种修养相揉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只认为苏东坡是豪放的,是不对的。我们看他被认为是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凉涛裂岸,卷起工谁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篆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姿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还醉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顺便讲一下标点,很多朋友写了词给我看,有的意思都是很好的。可是,我一定要请大家注意,作为词,它的平仄韵律押韵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写词则已,写词的时候,先要找一本词谱、词律的书,把平仄熟悉了。因为音节音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用演话剧的声调,这样夸张造作地来读诵那就失去了古典诗词的风格,失去了古典诗歌原来的感动人的力量。我说这话的缘故,因为我顺便还要解答有关苏东坡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合词的格律。于是有很多人假借这个说法,说苏东坡的词都不见得完全合律,我说有点不合律,那有什么关系呢?对此,我们要分别来看待。苏东坡的词不是不合律的。我在《论苏轼词(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曾讨论了这个问题,苏东坡词绝不是不合律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有人在故垒西边”停下来,这是用现代的文法来看。但是,在词调的格律上,这个句法不是如此的,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它要有一种顿挫的美。有的时候这话不是这样说出来的,像李后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句是连下来的。
  “乱石崩云”,有的版本是’‘乱石穿空”,这没有很大的关系。至于这首词换头之处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几句断句的问题,我在那篇文章中有较详的讨论,可以请大家参看。现在因时间关系,就不仔细说明了。
  总之,凡是文,都有顿挫和节奏。有的时候顿挫节奏和文法上的结构是合一的,像李后主的一些词。可是,有些时候顿挫上的停顿跟文法上的停顿不需要完全合一,读的时候我们要掌握韵律上的节奏,讲的时候按文法上的结构讲。还止是读词的时候应该如此地读,诗里边有的句子也应该如此读的比如欧阳修有两句诗: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再至汝阴三绝

 

如果按照文法,“黄栗留”应连在一起,这是黄莺鸟的别称。鸣,动词。,名词。美,形容词。“紫樱桃”,名词。熟,形容词。凉,是形容麦风的。按照文法应读:

 

  黄栗留--桑甚-美,紫樱桃--麦风-凉。

 

但是我们读诗的顿挫不这样读,应是:黄菜-留鸣-桑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所以,读诗词,要注它的韵律节奏。而苏东坡的词,很多人把他韵律节奏的标点点错了。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二句,应在“笑”字后停,不是在“我”字后停。苏东坡词奇妙的一点是,他本来经过了鸟台诗案,是魂飞汤火命如鸡”,几乎被处死,而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滴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患和悲慨,可是人家写出来多么开阔博大的词,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是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是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了。这是苏东坡能造成他旷逸襟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说,除了《庄子》的道家的修养以外,他还有一种历史上的通观,他把他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不但在这一首词前写的是历史人物,后边写的是他自己。另外他的一首永遇乐》,也是一种历史观的。我们先念一遍,先从声音的概念体会这首词,就会感到念奴娇》大江东去)写得真是博大开阔。可是,永遇乐的开头写得那真是委婉优美: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荷泻露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把自己放在古今如梦之中,放在历史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中,这种修养还不只是学古典文学的好处,也是学历史的好处啊!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鉴往知来,所以司马光写的史书才叫资治通鉴。而我1986年回到自已的祖国,在上海复旦听到的,在天津南开听到的,都说现在学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就是学中文,也是对子现代文学感兴趣的比较多,对于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越来越少了;又说学历史的比学文学的更少了。这是可悲哀的一件事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清清楚楚认识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尽管它有不好的地方你要扬弃,但首先你要对它有了解。那天有一位同学来问我,说叶先生你为什么能把西方的学说都结合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来。他说我也看了许多西方现象学的著作,怎么结合不起来呀?我说,因为你没有一个根源,你无从结合。尽管你看得再多,它们都是支离破碎的,都是散漫的,你没有一个中心把它们贯串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作为一个人,也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观点,才不致把小我的利害计较得很多,也才不会把小我的患看得那么沉重,因为有古今许多历史人物和你在一起担负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这正是苏东坡能够有他旷达一面的原因之一。
  我们现在看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非常重要的一项要培养成的眼光。表而上写的这样的超脱,这样的开阔,这样的博大,不但是通古今而观之,而且把自己揉合在古今之中了。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他们的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以,苏东坡才能够在做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是毕竟要过去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璧。”苏东坡还有他很妙的一点。我们刚才说了很多他通达、达观的好处。他的通达、达观如果说有一点缺点的话,就是有的时候,他这个人遇事不十分认真,就放过去了。这要分成两面来看。他有他认真的面,也有他放过去的一面。苏东坡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表现了这个特色。当时欧阳修做主考官,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说无论是罚,无论是奖赏,都要忠厚之至,这是欧阳修自己的体会。因为他父亲当初审判案件的时候就曾说,这个人若要判死罪,我要再三替他考虑。如果能够减轻,我尽量给他减轻、尽量不轻易把他处死(见于欧阳修《沈冈降表》)。无论是刑,无论是赏,都要忠厚之至。不要冒昧,不要轻率。所以欧阳修出的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东坡在考试的论文上说,尧的时候是皋陶为士,做司法官。有一个人犯罪,皋陶说杀之者三,尧说赦之者三。欧阳修欣赏他这篇文章,要把他取录第一。但欧阳修误以为这篇文章可能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不好放在第一,就放在第二了。可是他很欣赏这篇文章,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这是北宋有一些人的好处,荐拔人才。但欧阳修不知这典故的出处,当苏东坡谢主考官时,他们见了面了,欧阳修就他典故出于何书,苏东坡说:“想当然尔!”这是苏东坡很妙的地方。他说我想以尧为人仁厚来说,以皋陶之执法严格来说,应该如此。“赤壁”在这首词里,也是苏东坡想当然尔。因为苏东坡所写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但是,你要知道,作为文学家,有的时候不要太认真。-我再跑一个野马,但是我所讲的是欣赏和创作文学的原理和原则。-杜甫曾经写过两句诗,他说有两座对立的苍崖,是“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北征》,是当猛虎大吼一声,苍崖就断裂了。是说那苍崖断裂,截然分开的样子,好像是突然分开的,“猛虎吼时裂”。金圣叹批杜甫这句诗就曾说:“诗人之眼,上观年,下观年,杜甫行至此处,就分明见有一虎,读者要虎在何处,哀哉小儒!”所以,诗人有他可以想像发挥的所在。苏东坡这里是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正如晏殊假借歌者口吻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慨。苏东坡并不是不知道这个赤壁不是破曹兵的赤壁,他知道。所以,你看他的词句用得很好,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在战垒的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没有说这一定就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说这就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了。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浪淘尽、古风流人物”,是个大的场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用的字是“惊涛”,是“乱石”,是“崩云,是“裂岸”,非常有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当时有名的有周瑜周郎,三十四岁。诸葛亮借东风,在戏台上看来比周瑜老,其实那时诸葛亮只有二十八岁:曹操当年是五十四岁。当时主力是东军,诸葛亮只是来协助他们。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而他真的要说的是什么?你往下去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当年儒将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按现在我们的印象,以为诸葛亮才是拿着一把羽毛扇。其实,拿着羽毛扇在魏晋之间而言,一些儒将风流的人常常都是如此的。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的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晋书·顾荣传》记载他讨伐叛军陈敏的时候,就是以羽扇指挥军队的,还有《晋书·谢万传》记载谢万“着白纶巾”。纶巾是一种丝巾。遥想公瑾当年……”二三十岁的周公瑾,小乔初嫁了。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这是说到周公瑾当年的功业。可是,你要体会苏东坡中的复杂情绪。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当你回想全词开头所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的周公瑾,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这是一层意思。但是不只如此。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句词有过不同的解释,“故国”指谁?多情”指谁?台湾郑先生讲词讲得很好,可是对于这句的解释,我不大同意。他说前面写的周公瑾是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他的妻子,所以这里的“多情”指苏东坡的夫人。苏东坡第一位夫人姓王,后来死了。苏东坡后来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来悼念她。故国,指苏东坡的故乡。是说如果死去的妻子魂魄归来,那多情的妻子就会笑他。说小乔初嫁的时候,周瑜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大的功业。你苏东坡将近五十岁了,一事无成,几乎死在柏台监狱里,现在被迁滴到黄州,衣食温饱都很困难,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可是,我以为不是的。这首诃题目是赤壁怀古。故国,呼应词题,应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指如果周瑜的魂魄来游故国。他前边一直写的是赤壁,是周瑜,所以,我以为故国说的是吴。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瑛,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多情应笑,不一定自己妻子,才对自己多情。多情,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苏东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的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应该也多情,笑我苏轼早生华发。
  所以,他词里边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苏东坡的悲哀,从来不像李后主那沉溺在其中的。他写的背景这样开阔,写的历史这样悠久,融会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他里边有我一事无成跟周公瑾的对比。可是,周公瑾又如何?不是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吗!所以,他有旷逸的襟怀,就是说,我虽然不能比周公瑾的成功,但是周公瑾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人要有通达旷逸的襟怀,他说“人生如梦,一还酣江月”。我就拿了一杯酒,把酒洒在江心之中,洒给江心之中的一轮明月。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人生如梦,一江月”。李太白也有诗说:永结无情游,相期云汉!(《月下独酌》)这是李太白的飞扬之处,是他在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李白是不甘沉落的一个人,是一直要飞起来的。李太白这首诗开端写的是“花间一壶酒”,但是我“独坐无相亲”,没有人陪伴我喝酒。他不甘沉落,下边就说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太白,要在寂寞悲哀之中飞起来。我没有伴侣,但是,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我李太白还是孤独的。可是我永结无情游,相期云汉”!我要把我的精神、我的感情寄托在那无情的明月之上,相期在远的云汉之!这是李太白。李太白就是写闺中的相思都说,“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你要看到中国古代诗人的真正精神面貌根本质素的所在。所以,苏东坡说:人生如梦,一江月!”他自己在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这是他的很有特色的一首词。
  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可是柳永只是悲哀。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意)。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首绝句。我主要是谈的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唐宋各家词选吷庵手批东坡词

 

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这类词不像刚才讲的满庭芳》。《满庭芳容易懂,但是那一首词不是苏东坡成就最高的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夏敬观说若使柳枝歌之,柳枝是在李商隐诗中的一个人物。
  李商隐写过燕台四首,也写过题为《柳枝》的诗。《柳枝》与《燕台四首有一点渊源的关系,我的论文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见《陵论诗丛稿》)也谈到过《柳枝》。这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故事。李商隐说柳枝是洛中女子,平常梳妆挽髻未及竟,从来不完全化好妆,家人担心她嫁不出去了。她喜欢唱歌,常常唱天风海之曲,而中间有幽咽怨断的声音,在飞扬的风海涛的歌曲之中,传出来一种深幽的呜咽的哀怨的使人肠断的声音。有一天,李商隐一个堂兄弟骑马经过柳枝家门的附近,口中吟诵李商隐的诗燕台四首。这是李商隐写的非常奇妙的四首诗,非常现代化的四首诗,朦胧的四首诗。这四首诗写得很美,柳枝一听就注意了,谁能有此?“谁能为是?就是谁能有此情?谁能为此诗?什么人有这样细致幽微美好的感情?什么人能把这种细致幽微的感情写成这么美好动人的诗篇?所以,柳枝就与李商隐的堂弟说,希望见作者一面。李商隐跟她见了一面,那一天她丫毕妆,等待李商隐从门前经过。风障一袖,约定过三天修时水边再相见。可是,李商隐有事,就先离开了,没有再能见面。
  总之,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至于苏东坡有一些豪放的激荡的词,夏敬观以为乃其第二乘也。这我们就要讲到中国词的发展与对于苏东坡词评价的问题了。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可是,在苏东坡的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雷大使是男的,跳得虽好,但不是舞的本色。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到经过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她仍说苏东坡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耳”(《苕溪渔隐丛话)。我也说过,苏东坡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了的一个高峰。可是,词毕竟是词,苏东坡跟辛弃疾的最好的词,不管他写了多少浩气逸怀,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们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或豪杰的志意结合了词的曲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们的第一等的作品。念奴桥》赤壁怀古有一点点近似,不过豪放的地方比较多,幽微的地方还是少。虽然有飞扬跳荡的错综,而不像满庭芳》离黄去汝这样的踪迹显明,但毕竟幽微隐约之处少,开阔发扬之处多。我们现在就要看一看真的像夏敬观所说的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苏东坡的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一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沽衣。-《八声甘州)寄参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这正是由于苏东坡有旷达的一面,也有他严正的一面。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不是说不分黑白,不关痛痒,也不是什么都认真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这是苏东坡。苏东坡后来写过这样一封信:

 

  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致此烦言,盖始于此。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与杨元书》

 

他说从前那些做官的人,大家都异口同声尊崇王荆公(王安石),现在这些做官的人,又异口同声地附合司马光。他们所追随的虽然不一样,当初是王安石,现在是司马光,但他们的依附苟且,随声附和,拍马逢迎没有改变。司马温公与我是好朋友,中间没有什么隔阂,可是,我是不肯盲从的,不苟且附和,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攻击、议论。但是,他们无论对我怎么样,我不在乎,对于进退、功名利禄的得失,我早就等齐观了。苏轼还写有一首《定风波,我们看了这首小词,再返回来看八声甘州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其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而遂暗。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一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在黄州作的。说得很好,用字很好。穿、打有力,不是毛毛细雨,是大雨,声音也大。苏东坡说,如果你是有修养的人,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的看法。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跑,我唱着歌,吟着诗(关于“啸”请参看文选·啸赋》),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准备冲冒着风雨过我这一生。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一点冷,而山头却现出来一轮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回头看一下刚才走过的道路,“也无风雨也无晴”。因为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的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苏东坡说的“于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再有打击我也不怕。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这是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是出官到杭州。他有一个好朋友是和尚,就是参寥子。后来苏东坡又被召回作京,这首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京时写的。回到朝廷以后的结果如何,将来的得失祸福如何,不可逆知。你看他这首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潮去潮来。在写潮水之中已经寓含了悲慨。
  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这是苏东坡的通古今而观之的眼光。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我仍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谁像我东坡一生一世,现在年岁已经老大了,而我把这一切都置之度外了。皆不足道,白首忘机。忘机见(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下来跟他一起游玩,在他手中吃食。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他就存了捉鸟的心,这鸥鸟就飞而不下,因为那个人存了“机心”,就是别人要捉它的机心。而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前半首,先不用说钱塘江万里卷潮来的气象开阔,从李后主的气象,到柳永的气象,到苏东坡的气象,是小的开拓。而气象的阔大之中,也隐含着他的悲而却又出之以旷逸。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他说我现在难以忘怀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写得多么美!真是韶秀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在这么好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之中,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朋友,像我跟你这段遇合,是千古难求的。可是现在我要离开你,我也要离开那春山好处的西湖,去到朝廷之中,是祸是福,不可逆知。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谢公,晋朝的谢安,当年隐居在会稽东山,朝廷请他出山,做到宰相,可是后来受到朝廷的猜忌,出官到新城去。去的时候,谢安造了泛海之装,他老家在会稽东山,他说将来我要隐居回到会稽东山,要从海道回到故乡去。可是,不久谢安生病了,被人抬回时,是从西州门抬回的。谢安死后,他的外甥羊昙非常痛,从此不从西州门经过。苏东坡这里写得是很悲哀的。他说我跟你订一个后约,有一天我要离开京,将从海道回到杭州来,像谢安当年的这个志愿不要违背,希望将来我们能如愿以偿。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希望我不要死在那一边,将来你有一天如果经过西州路的时候,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不会像羊昙一样,落到这样悲哀的结果。送我走以后,我就死了,你远不会见到我了,你再经过首都的西州路,为我流下泪来。我希望我们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可是。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惠州,被贬到海南、据说参寥子曾经不远里追随寻访苏东坡。
  像这样的词,是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前边写得多么开阔,多么博大,真是天风海涛。“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那真是天风!真是海涛!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这种祸福,这种优患,写得如此深刻悲哀,中多幽咽怨断之音。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那些个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揉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我的第三首论词绝句是说,苏东坡的成就是非常广泛的。他也写一些诙谐游戏的作品,也写一些农村的通俗作品。“捋青捣”,他用俗语写得很好。“青捣”是出于苏东坡的一首《溪沙),是他在密州祈雨道中作的。他说:“青捣暖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写的完全是乡间风物也写得很好。曲港圆荷出于永遇乐》明月如霜),也写得很好,工整清丽。
  关于他的格律,来不及仔细讲了。《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二句,与别人的格律不同,我只好请大家看我的论苏轼词了,不在这里讲了。

  现在我们看另外一个作者-秦观。我也写过论秦观词的绝句

 

  花外斜晖柳外楼,宝帘闲挂小银钩。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曾夸豪隽少年雄,匹马平羌仰令公。何意一经迁后,深愁只解怨飞红。

  茫茫迷雾失楼台,不见桃源亦可哀。郴水郴山断肠句,万人难赎痛斯才。

我们讲苏东坡词是诗化的高峰,可是苏东坡的成就没有被当时的人所共同承认。他的成就很了不起,但当时一般人的议论,一直到南宋李清照都认为他不是词家的正宗。当时写词,从《花间》以来,一直以柔婉为正宗。苏东坡的开拓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当时的人没有追随上来。天才,常常是比一般人走得快一点。秦少游是他的好朋友,比他还年轻一点,但秦少游的词不是诗人之词,实在是词人之词。我们现在讲的这些词,主要都是代表每个作者的特色,因为时间来不及做全面介绍,只好选择最具特色的来讲了。

  秦少游的特色是什么?我说他是词人之词。冯煦评论少游词说:

 

  少游词寄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徘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又说: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干内,不可以传。-庵论词》

 

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少游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什么叫人之词?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我们讲《花集》就讲过了,当我们从花间讲下来的时候,我们曾经举温庭的一些写儿女之情的小,讲到了张惠言的屈《离骚》的联想。从韦庄的小词,讲到他的故国之思。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我们讲到他的性格与怀抱,学识与修养。现在你看秦少游有一类词,就是专门只表现那柔婉幽微的一种感受。他不必有寄托,不必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这是秦观词的特色。可是,冯煦《蒿庵论词》也说了,秦少游的词还寄慨身世。所以,要把秦少游的词分成两类来看: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我们先看第一类的词:

 

  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溪沙》

 

这词真是很妙里边要说的究竟是什么?找不到什么比喻,找不到什么寄托,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的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语码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流出来像晏殊、欧阳修的怀抱和修养,就是一种敏锐的词人的感觉。他所用的字,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漠漠,一方面是四周广漠的感觉,一方面是然的、寒冷的、不相关的感觉。漠漠清寒,那种无情广漠的轻寒。上小楼。这句也有多义。一个是在漠轻寒之中,这个人上了小楼?因为在中国诗词里主词可以不出现。所以,可以是词人在漠漠轻寒之中登上了小楼。可是,就本句的语序来说,这句的主词就是漠漠的轻寒,是寒气来到了小楼之上。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我们不用故意去分别。
  “晓阴无赖似穷秋。他说今天早晨是阴天,无赖是对它无可奈何,阴沉沉的一点放晴的意思都没有。春天的阴天,这么阴沉,好像那萧索的秋天一样。淡烟流水画屏幽”。屏风上画着淡烟流水的风景,而不是急流飞瀑,景色是这样的清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是秦少游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常常把他的情感和外界景物融合起来写。一般人常常是把抽象的感情比作具象的景物,秦少游有的时候也作这样的比拟。例如他有一首《减字木兰花》词,说: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你要想见到我内心的千回百转的感情,我是断尽的金炉小篆香。回肠你是看不见的,回百转的感情你如何看得见?但是,我的回百转断尽的回肠,就像是断尽的金炉中的小篆香。你看见那金铜香炉里的篆香吗?炉,何等热烈燃烧;金,何等珍重宝贵;小,何等柔细缠绵。香,盘成篆字,而且常常是心字的香。小,细的。篆,委曲的,像篆字委曲的。香,何等芬芳。这样珍重宝贵,这样热烈燃烧,这样纤细委曲芬芳的感情,断尽,一寸一寸地烧断了。你看到我千回百转的悲了吗?“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他把抽象的感情拟比为具体的形象,拟比得好。可是这首《溪沙》不是如此。他是把具体的形象,反而比作了抽象的感情。“自在飞花轻似梦”,因为风也不大,雨也不大,一切都很轻柔,那个轻的花片落下来在空中飞舞。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鹊踏枝)同样的落花,同样在空中飞舞,从冯正中看来,是“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从秦少游看来,是自在飞花,飘扬的没有拘束的,这样轻柔的飞扬,像我的梦境一样轻柔的飞扬。
  “无边丝雨细如愁”,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这样无边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是我那种轻柔纤细的哀愁。这是为什么而哀愁?为了像李后主的破国亡家而哀愁吗?不是。秦少游所写的是说不上来的一种闲愁,“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首词可以说整个地没有正式地写感情,都是写外在的景物,有的是室内的景物,有的是室外的景物。只有“自在飞花”两句透露了一点感情的迹象,写的是花,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秦少游还写过一首八六子,他怎样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呢?他说:“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每个人写女子也不同。像欧阳炯说:“二八花,胸前如雪脸如莲。”多么庸俗的描写。秦观说这女子是内在的美,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他写“自在飞花轻似梦”,如果不是有轻似梦感觉的人,怎能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他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宝帘,是有美丽装饰的帘子,闲闲地挂起来,在一个细小的银钩之上。帘子是闲挂在小银钩上的,所以看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屋内有宝帘,有小银钩,有淡烟流水的画屏幽。外边是轻似梦的飞花,细如愁的丝雨,你不用说他有寄托,有比兴,他也没有破国亡家之痛,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纤细幽的诗人的感觉,而特别是词人的感觉,所以才会体会得这么细致幽
  这是秦少游的词心的本质。可是,就是这样的本质,当他受到挫伤以后,表现了怎样的反应呢?我们看一看他晚年所写的寄慨身世的两首词。
  秦少游传记记载说他少年豪俊,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曾写过郭子仪单骑见虏赋)。秦少游所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如他所赞美郭子仪这样敢单骑见虏的人物但是,很可惜,秦少游的豪气只是一时的,是经不住挫折的,是经不住打击的,这是他与苏东坡的极大的差别。他是苏东坡的好朋友,苏东坡读了他早年的策论所写的政治军事上的见解议论,非常欣赏他。而后来秦少游只因一次科考落第就颓废了,就闭门在家中作了《掩关铭》,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苏东坡鼓励他再次参加考试,考中了。后来恰好新党失败,旧党上台,苏东坡、黄庭坚这些个人在朝。就推荐秦少游到朝廷之中任职。他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在当时的首都京,这是他们最美好的日子。
  可是,政海波澜,不久,这三个人都相继被贬滴。秦少游处州,作了下面这首词: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

 

这要是苏东坡、欧阳修,他们一定不会如此沉陷在哀愁中。欧阳修贬到滁州,他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有四时的美景可以欣赏!而秦观贬到处州,浙江的金华,有“花影乱,莺声碎”的美景。你看水边沙外,多么美好的地方,城郭的春寒刚刚消褪,正是三春美景到来的时节,花影的缭乱,莺声的细碎,多么美!可是,他的笔一转,就写了“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的句子。所以,自其可欣赏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欣赏;自其可悲哀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悲哀。秦少游跟苏东坡、欧阳修不同,他所想的是好朋友苏东坡、黄山谷全分离了,没有人一起喝酒了,都被贬了。“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我所怀念的人都不在我的身边,当那碧云的长空、苍然的色四合的时候,我白白地对着那天空的云。古诗有: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句子,所以他用了“碧云”两个字。
  秦观说,“忆昔西池会”,他怀念在汴京的聚会,“鹓鹭同飞盖”,鹓鸟和鹭鸟飞行有序,象征朝官的排列,指他和苏轼、黄庭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当年携手的地方,而今谁在?都被贬出来了。“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李白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梦见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是说当年伊尹做梦在日边经过,后来被商汤所任用。所以,日边清梦断”,是说他们仕宦的政治理想完全断灭了,而人也衰老憔悴了。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那些美好的日子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当时这首词曾传诵一时,很多人和了这首词,说他写了“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句子,能够长久地活下来吗?
  秦少游与苏东坡、黄山谷相较,他是三人中年岁最小的一个,可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因为他经不住挫伤,经不住打击。所以我写了论秦词的第二首绝句(曾夸豪隽少年雄)。
  这首词还不是最悲哀的一首。另有一首《踏莎行》才是他最悲哀的,也是在词里有所开拓的一首。他从悲哀里边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